德意志帝国的核心正在崩塌 zt |
送交者: 2024年11月30日12:50:38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德意志帝国的核心正在崩塌我们熟悉的那个蒂森克虏伯,也开始裁员了。德国企业,尤其是车企裁员之声不绝于耳,而且呈现扩大趋势。 最近这段时间,德国的大众要百年来首次关闭德国本土工厂,Stellantis、日产和奥迪宣布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在全球范围内削减总计超过1.6万个工作岗位。其中,日产将在全球裁员9000人,Stellantis将在美国和西班牙裁员2600人,奥迪将在德国裁员4500人。这还只是近期汽车产业链裁员的一小部分。 博世,舍弗勒,也开始了自己裁员的步伐......这是整个供应链崩溃的前兆啊!没人,就没法研发,开拓新品,就会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目前没有传出大规模裁员消息的奔驰和宝马,也出现了利润的腰斩。这个事情拉长了来看,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数据的爆炸也就是这几个月的事情 汽车对德国的重要性 汽车工业是整个西方阵营中,还存有优势的、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但是这两年疲态出露,而且下滑的速度很快。德国的汽车工业可能正在经历“诺基亚时刻”。 德国著名的三大汽车集团,两个BB每家都是250万辆左右销量,大众生产的汽车相对低端一些,BBA合计的销售量每年大约在1400w量左右——虽然德国本土生产的规模只有400w辆车左右,但是其中的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和利润的回流,让德国成为了全球工业的强国。 这1400w辆车,差不多占全球的比重是16%左右。但是考虑到其售价偏高+供应链优势,最终德国汽车的全产业链产值,全球占比超过20%。作为一个人口8500w、劳动人口4500w的国家,汽车工业对德国的就业市场影响巨大,汽车生产行业直接就业人数高达80多万,相关行业就业人数接近500万,甚至更多。而且,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相当比例的就业都是服务业提供的。如果是限制在制造业的领域里,可以说,汽车工业上下游提供的就业,可能占比超过50%。 美国通过出口美元来获利,法国是通过非洲的原殖民地不公平贸易来获利,德国就是通过出口汽车来进行剥削——也就是咱们国家汽车价格便宜。我曾经几个月前查询了一下,国内售价15w的凯美瑞,在泰国居然需要30多万人民币。 德国如果一旦失去汽车工业,不仅仅是失业率的问题,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国内的社会矛盾会越来越激烈——要知道,依赖服务业撑起来的GDP规模,是没有意义的,美国的服务业发达,但是人家的科技,美元和军队,全球收割;法国只能收割非洲原殖民地国家,这也是法国的底气所在。德国呢?一旦在一个重要的可贸易部门失去了优势之后,国内就会面临非常强大的压力。 从这点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未必是差的,只是还没到我们发挥的时候。我们经常描述我们的经济特征“两头在外”,上游原材料基本靠进口,下游需求基本靠出口。但是我们依托于自身的努力和牺牲,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产能。 如果我们要转移矛盾,参考美国,法国和德国:要么我们搞定上游,能拿到低成本的能源和原材料(目前来看是可能性很大的,德国就是廉价天然气);要么就是搞定下游需求,全球所需,都是由我们来满足,在高端制造业和RMB上,能够获得一定的优势。 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遇到问题,很容易消化不良,但是一个强大的开放的经济体,可以用其他部分的利益来弥补主体国家的损失,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美国就是依托于全球经济,才成就今天的霸主地位的。 隐患早已经存在 汽车产业链上,现在不仅仅是整车厂商裁员,利润大幅下滑,这都是当下看到的现象,但是很显然,隐患早就埋下了。 供应链上的博世,舍弗勒这类企业,当下的收入,基本源自于2-3年前,你拿到了几个定点车型。如果你没能拿到新车型,那么新车销量走高,老车型销量下滑,这就会带来收入的波动。所以,从消费者眼中,现在看到的老品牌的下滑,实际上都是结果了,原因在2-3年前就埋下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研发和新品在裁员的大背景下,已经无法实现。也就是,在未来5-10年,这些企业的衰败,几乎就是无法避免的。 德国的车企错误的估计了两个问题:1.电动汽车转型的速度;2.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 客观来说,过去20年,中国的本土品牌生产的汽车,几乎每隔5年,就可以往上跳5w的价位。 2005年之前,,不到5w的夏利,奇瑞,吉利,比亚迪开始,在中国热卖;这之前还有秦川的奥拓2008年前后,合资品牌伊兰特卖的相当火爆,价格是6-8w; 2012年开始,长城的H6,把国产车卖到了10w以上,成为主流车型; 2015年前后,CRV这样的合资品牌被挤出去,众多国产品牌开始吃下15w左右价位的市场,这个市场中国年产汽车已经达到了2500w辆,虽然国产品牌还是弱势地位,但是培育了一大批的成熟的供应链企业。 从这之后,国产车型开始依托于成熟的供应链,迎来了大爆发,不仅仅是燃油车持续上攻,关键是在电动化的转型上,实现了飞跃。 截止到现在,国产品牌的国内市占率从不到20%,上升到了现在的70%——而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持续提升,最终达到90%应该不是问题。单车售价,现在50W以上的价位,也已不罕见了。 2015年之前的德国车企根本感受不到压力,享受着中国成熟廉价的供应链,赚取利润,那个时候一辆 audi A4的落地价还超过30w,而且根本感受不到威胁——中国经济发展的好,中产阶层快速扩大,并且消费升级。国产品牌的车和BBA的车,根本就没有价格的重叠带。 真正感受到威胁都是2020年以后了——国产电动车的崛起,燃油车也开始迅速的升级,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德国车企落后了——智能化需要依托的供应链,德国基本没有,甚至整个欧洲都没有。 从一个更为长远的视角看,汽车的电动化转型和智能化转型所需要的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本基础,欧洲也基本不具备。中国从2000年以后,大学快速扩招,人数规模巨大,而且由于人太多,考大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专业都能招到学生。这些年消费电子产业链培养出来了大量的工程师,让中国的汽车产品快速迭代——日系和德系车的笑话是一车传三代,人死车还在;中国的车是一年改三代,代代有迭代。 从这个角度来看,面对行业的大幅转向和分支,日系和德系车企如果想要从根本上重构核心竞争力,即便是一切顺利也需要20年的持续发力,但是显然中国车企已经不会给他们那么多时间了。 欧元会成为美元的牺牲品吗? 欧盟的火车头就是法国和德国,法国的核心利益在非洲。法国在制造业虽然也很强大,但是的确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欧盟最有名的制造业,可能只剩下一个空客了。大的制造业,在逐步的消失。 原来欧洲依托于较低的能源价格和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仍然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但是这一场俄乌战争打下来,也基本加速了化工产业的崩塌。巴斯夫到湛江建了一个巨大的产能基地——随着制造业中心的转移,这些上游的原材料企业,也必须贴近产能中心建厂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成本问题了,是必须要满足客户快速响应的需求——这些东西背后,汽车工业的转移功不可没。 如果,欧盟的制造业进一步衰败下去,那么欧洲的优势产业消失殆尽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无法从外部获得补给,欧盟又是一个散装的四不像,解体也就是早晚得事情了。 我们在5月份的一个文章中讨论过一个问题:美国的问题如何解决?上一次美国的危机是牺牲了日本,这次可以牺牲的对象,可能只有中国,欧盟和日本了。 日本的经济体量可能已经无法解决美国的问题,但是欧盟可以——欧洲的产业相对高端,规模足够大,而且企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又比较大。在中美对抗的这5年中,虽然我们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但是就目前来看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并未耽误,主要的问题也是国内的问题,而非外贸问题。 如果欧盟解体,腾出来的产业空间和资本空间(欧元),足够解决中美两国各自的问题。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3: | 基辛格逝世,生前对未来30年的世界格局 | |
2023: | 基辛格悼文,10多次提中国 zt | |
2022: | 时机成熟,广州打响最有信号第一枪 | |
2022: | 近日国内几个敏感事件的猫腻 | |
2021: | 帕米尔高原民怨鼎沸:不受欢迎的中国 | |
2021: | 歼7快退役完了,老歼10怎么办?能不能卖 | |
2020: | 拜登的第一刀来了,和我预测的一样 | |
2020: | 歼10CE有望迎来外销大单数量或达50架 P | |
2019: | 骨牌效应:美国“香港法案”刚签署 日版 | |
2019: | 周末随便聊,从PMI超过50%说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