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中国学生这样的,我在美国25年没见过了” zt |
送交者: 2024年11月16日11:45:08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像中国学生这样的,我在美国25年没见过了”来源:观察者网阅读 211829 最后更新: 2024-11-15 16:21:07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据港媒《南华早报》15日报道,2024年度邵逸夫奖颁奖典礼近日在中国香港举行,4名科学家分获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3个奖项。在颁奖典礼间隙受访时,这些获奖者都有着相同的感受——中国大学正源源不断涌现出顶尖的科学和数学人才。同时,他们对中国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中保持开放表示赞赏。 美国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教授斯科特·埃姆尔告诉港媒,中国的实验室中建立了一种鼓励学生在科技领域力争上游的文化,而这在今天的美国学生中并不多见,他们往往投身于商业领域。 “没有人会预料到中国能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中国学生的素质和他们从事研究的动力,也是我们在美国25年来从未见过的。”埃姆尔说,从他的个人经验来看,中国学生从事研究科学领域的情况更为普遍,而大多数美国理科学生更愿意进入制药和生物技术领域。 他赞不绝口道,“我看到的大多数才华横溢的中国学生都在努力向前,因为他们渴望成为下一个‘探索引擎’。他们眼中只有顶峰,并且拼尽全力去攀登。拥有这样的志向和激情真是太棒了。” 11月12日晚,2024年度“邵逸夫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大会堂举行,图为斯科特·埃姆尔教授(左)领取奖章。视觉中国 斯科特·埃姆尔是2021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的得主,当时颁奖典礼受新冠疫情影响改为线上举办。他在本次颁奖礼上获颁补发的奖章。 谈及论文发表数量及其影响力时,埃姆尔说,在美国停滞不前时,中国仍在这方面继续发展,目前已经基本赶超美国。 “我的实验室里有很多中国学生,看到这种(对科研的)激情再次出现了,我真的很高兴。再看到这样的情景实在是太奇妙了。” 本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的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讲座教授彼得·萨纳克也表示,他的许多博士生都来自“人才济济”的中国。“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在数学领域的竞争力正日益增强”,他说。 这名出生于南非的美国学者认为,国际合作对于数学及其应用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正如美国在过去多年来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引进最优秀的学生,并从中“受益匪浅”。 5月21日,邵逸夫奖基金会在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2024年度得奖者名单。视觉中国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及行星科学讲座教授史里尼瓦斯·库尔卡尼则提到了“中国天眼”——位于贵州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他是邵逸夫天文学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这枚中国观天巨目的“忠实粉丝”,将之称为“了不起的设施”,影响力遍及全球。 2020年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于坍塌后,FAST成为了目前全球唯一的“天眼”,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按国际惯例逐步开放的原则,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3年来,中国天眼已经帮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研究团队开展观测900余小时,涉及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快速射电暴观测等多个领域。 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发现迄今已知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探测并构建世界最大中性氢星系样本……自落成启用以来,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为探索宇宙奥秘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中国天眼。视觉中国 库尔卡尼告诉《南华早报》,一如中国过去二十年来对外国人才的重视,世界各地的射电天文学家每年都会收到来自中方的邀请,“中国把它打造成一个真正国际化的设施,并允许其他科学家使用它,真的值得赞赏。” 他还将中国天眼誉为“软实力灯塔”,并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开放国际访问,以鼓励高质量研究。“要尽可能高效地利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大脑”,他打趣道。 “天文学在本质上是非常国际化的,因为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片天空。”库尔卡尼补充说,天文学是最适合跨越国界的科学学科之一,因为它具有“无害”的性质,几乎不会引起关于国家安全等敏感问题的担忧。 然而,外国学者能在中国安心投入科研探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却依然被笼罩在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阴影之下。 刚刚宣布在2024美国总统大选中胜选的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2018年)提出了这一万恶行动,以防止中国“从美国窃取信息”为由,要求94个地区司法部门每年至少提出一至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亦以该计划为由凭空捏造“中国学术间谍”,大兴冤案。直到2022年,这一计划才被拜登政府终止。 《南华早报》指出,“中国行动计划”并未揭露任何一名所谓的“间谍”,但许多接受调查的研究人员却因此丢了工作,生活也被彻底颠覆。 在特朗普政府启动“中国行动计划”的六年后,作为当时主导许多调查工作的美国政府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今年8月承认,其调查在学术界制造了“艰难的气氛”,但它并未就此道歉。 去年一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调查也显示,在“中国行动计划”展开了数年调查之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华裔科学家“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觉得自己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不安全”,约70%的人“对美国政府调查华裔研究人员担惊受怕(fearful)”。 如今特朗普“卷土重来”,尽管他是否会让“中国行动计划”死灰复燃尚不可知,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行动计划”的寒蝉效应已经给中美两国关系造成的严重损害,不仅可能需要10年时间才能恢复,且对于美国自身也是伤害,因为当今引领许多前沿领域研究的大多都是华裔。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3: | 对美国,我们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 |
2023: | 习近平真情表白救美国义无反顾,最终形 | |
2022: | 连花清瘟热卖,还有公司团制氧机 专家: | |
2022: | 导弹突袭波兰,肇事者已不重要,北约是 | |
2021: | 纽约时报 聚焦中美元首视频峰会:近四个 | |
2021: | 米尔斯海默:不可避免的对抗——我们当 | |
2020: | 纽约时报 中国出口逆势飙升,巩固贸易主 | |
2020: | 今天的头条新闻是"沒得了"(M | |
2019: |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胡锡进还 | |
2019: | 美国竟发现中国甲骨文 印第安祖先或是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