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黑木崖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边境协议达成后,中印关系前景如何? zt
送交者:  2024年11月02日06:11:28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边境协议达成后,中印关系前景如何?

近期中印两国终于达成了关于边境争议地区完全脱离接触的协议,对接下去中印关系的走向无疑会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这个问题在中印边境谈判僵持不下四年之后突然得到解决,老实说让我这个长期关注中印关系走向的“印度女婿”还真感到有些猝不及防。其实吧,前段时间就已经陆陆续续有中印关系缓和的信号释出,因此我在《为什么我最近不写印度了》那篇文章里曾提过一嘴,说印度似乎已经有点熬不下去了;不过当时我还说我们不会在边境问题上让步,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对于要不要来谈这件事,我原本有些犹豫,因为很多细节尚不清楚,有些猜想则不是那么方便展开。但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把能聊的部分来聊一聊。


对于中印边境这次最终达成的“交叉巡逻”协议,我就说这么几点吧——

首先,2020年之所以会发生中印边境冲突,真正的起因是2019年印度政府废除宪法370修正案、单方面改变了克什米尔与阿克塞钦等争议领土的政治地位(详见《拉达克往事7·逃离卡吉尔》),从而引发了我方的一系列反制,以及印度的反“反制”,导致冲突升级。当然,官方所说的“印军率先越过实控线”也不能算错,因为中印双方对“实控线”本身就有着不同理解和主张;按照我方对实控线的主张,严格来讲在中印边境东段每时每刻都有印军“越过了实控线”。

其次,我过去在关于中印边境问题的文章里,一直强调一点:我们在西段那些鸟不拉屎的无人区拼命往前推进,主要目的甚至可以说唯一目的就是为我方在谈判中争取更多的筹码,以便在其他地方进行条件交换(参见《西藏西部中印边境考察手札(下)由藏入疆》)。而“筹码”这个东西,说白了本来就是可以打出去的。有未经证实消息称,作为交换,印度在东段的东章瀑布、西巴霞曲等两处争议地区做出了某些让步。

第三,中印以前就达成过类似的“交叉巡逻”边境协议,并通过协议换取了边境的长期安宁。但凡对中印边境冲突的历史稍有了解,就能明白这种协议跟主权划界无关,更是谈不上割地,没必要上纲上线地讨论。

综上,我认为中国在这次的协议里并没有吃亏。打个比方来讲,有人对你出言不逊,然后你进行“反制”,动手掐了对方脖子,要他道歉;可对方死活不肯道歉,于是你这一掐就掐了四年……虽然直到你最终松手都没有得到道歉,但无论如何已经掐人家四年脖子,我相信这四年里印度要比我们痛苦得多。

好了,中印关系缓和的背景我就讲到这里。关于中印边境以及这次协议的相关问题,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独立学者【梦回糊涂】的知乎和公众号。我跟这哥们儿私底下交流好几年了,之前文章用了很多他的地图,我的实地考察跟他的理论钻研刚好互补。由于知识背景相契合,我们对于边境各种问题的意见都很统一,他的观点基本上可以代表我的观点;如果有分歧的地方,以他为准。




接下去我来讲讲,我如何看待印度这次的决策逻辑,以及中印关系接下去可能的前景。

印度对中国态度的软化,大致是从2024年大选之后开始的。今年印度大选的结果与先前的民调预测结果相去甚远,虽然莫迪还是当选了总理,但事实上他已经不再是之前的那个“莫迪总理”了——因为这是2014年印人党执政以来第一次未能拿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议会席位,必须跟其他政党联合组阁建立政府。联合政府的模式大大削弱了莫迪的权力,这意味着他没有办法再像之前那样任性地说废钞就废钞、说税改就税改、说修宪就修宪;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印度政府将不得不放缓改革的步伐,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受到更多的牵制,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

中印关系涉及到的利益面其实相当复杂,然而莫迪在上一个任期内,为了迎合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外的反华势力,不计代价、不顾现实地强行将中印关系与中印边境纠纷相绑定,采取了一些“一刀切”的极端化排华政策。事实证明,其中一些政策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印度自身的利益。即便印度政府的外交班底还是原来那波人,即便印人党和国大党在“排华”战略上具备共识,印度也不得不从务实角度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因此联合政府上台之后,势必要进行对某些极端化的政策进行“纠错”。这次边境协议的达成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用一些媒体的话来说——“中印之间最大的绊脚石已经搬走了”

中印边境的状态或许能恢复到2020年之前,但我并不认为,中印关系能够借由这次缓和恢复到2019年的状态。

我曾经说过,从底层逻辑上看,中印关系的本质是中美关系。2020年印度之所以敢于大张旗鼓地排华反华,说到底是美国给的底气。美国当时给印度画了很多大饼,说什么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过度依赖中国的弱点,美国要重塑全球产业链,新的全球产业链要把中国排除在外,而印度显然是接替中国的“不二之选”;只要印度一心一意跟着美国一起干,就能取中国而代之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一个想打击中国的制造业,一个想接手中国的制造业,一个愿意出钱,一个愿意出力,于是美印一拍即合(参见《戛然而止的大跃进与图穷匕见的“去中国化”》、《后疫情时代的印度真的会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救世主”吗?》)。

如今四年时间过去了,我们不能说美国的战略毫无成效,但至少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除了他们的做法违背自由市场经济规律之外,关键还在于,美国在2020年时恐怕没想到自己会需要应对那么多烂摊子,用“内外交困”来形容也不为过——俄乌战争、“什叶派新月”与以色列的冲突加剧,都在考验美国的外交决策力和国家能力。这些区域冲突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但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国家利益,占用了美国大量注意力,“反华事业”不得不暂时放缓。

与此同时,美国的内政也在持续撕裂,临近大选风波不断,选情反转了好几次,其政局的稳定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怎么看美国眼下都是自顾不暇,别说“重塑世界新秩序”了,就连“维持世界旧秩序”都力有不逮。美国的颓势被印度看在眼里,擅长见风使舵的印度,自然要重新掂量一下——是否还值得为了美国画的“大饼”继续反华呢?


我知道很多中国读者瞧不起印度,但我们无法否认,印度在国际政治上的重要性和话语权实打实地在与日俱增。凭借着自己的人口和GDP体量,印度不但有能力、也十分擅长搞外交制衡术。甚至可以说,长期以来“制衡”都是印度外交政策最核心的指导思想,众所周知的
“不结盟运动”,正是印度外交制衡术的具体实践。

外交制衡的原理,是利用大国之间竞争关系,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一策略并非印度首创,在近现代史上早已被多次成功运用,比如一战后的巴列维伊朗利用英苏之间的竞争,在两大帝国的夹缝中为自己谋求到了独立地位。尼赫鲁发起的“不结盟运动”,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将外交制衡的策略发挥到了极致,让印度在外交上“左右逢源”——这就好像一个女生,同时跟两个男人保持暧昧关系,但却又不跟任何一个确立正式关系;通过利用男人之间的竞争,让两个男人都变成自己的“舔狗”。

尼赫鲁的“不结盟运动”,正是通过让印度游走于两个超级大国集团之间,利用它们彼此的竞争为印度争取更多利益。由于美苏两国都希望拉拢印度、都害怕印度倒向对方阵营,印度从中得到了远超其应得的资源。比方说当时美国为印度提供了农业技术支持,帮助印度完成了“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而苏联则提供了大量工业化项目和军事援助,推动了印度的工业化——两个超级大国当年简直就跟舔狗似的,唯恐自己巴结不上印度。

印度这一外交策略提供了一种成功范式,从尼赫鲁时代一直延续至今,这一策略的核心原则有两个——

其一,保持自己外交上的独立性,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方势力;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从而降低大国竞争造成的风险,同时也避免自己被迫卷入大国之间的冲突。

其二,确保印度的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旦与某一阵营深度绑定,可能会需要为该阵营的大局利益做出牺牲和妥协;没有明确的站队,能够让印度的外交政策更加灵活,时刻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进行调整。

众所周知,印度一方面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是QUAD“四方安全对话”的成员;另一方面又加入了由中俄主导的“金砖国家”“上合组织”——这种“双轨外交”使得印度可以在多个领域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例如在技术引进、投资等方面跟美西方阵营合作,同时在贸易、国防等领域保持与中俄的合作;印度可以一边与美日在亚太地区开展联合军演,另一边又跟中俄一起协调反恐……绝不会说选择了跟A合作,就要跟B老死不相往来。

为了A、B通吃,印度不会跟任何一方进行深度绑定。比方说一直有人觉得QUAD是亚洲版的北约,但事实上QUAD距离北约还差得很远,对印度压根儿没什么约束力——印度既没有加入QUAD的共同防卫条约(攻击任何QUAD国家,相当于攻击整个QUAD),也没有允许美国在印度本土驻军驻防。同时印度跟“金砖”、“上合”也是若即若离,加入这些组织归根结底只是印度进行多领域介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罢了;而且越是与对方保持距离,越是能够掌握主动权,得到对方更高的价码。

看懂了印度惯用的伎俩,就应当能够明白——这次中印关系的缓和,本质上只是印度外交制衡策略的一次小幅战术性回调。印度发现,为配合美国战略所牺牲的利益,并没能在美国这边得到相应的补偿,自然要进行调整——一方面及时止损回血,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的一种敲打,好让美国加强对印度的重视,给印度更多的实质性利益……要不然,哼哼!

其实吧,我早在之前的文章《后疫情时代的印度真的会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救世主”吗?》中就作过预判:美印之间的“合作”本来就各怀鬼胎,只是为了反华的“共同利益”暂时走到一起。美国想要的是一个忠心不二的盟友,但印度的所作所为早就让美国恶心坏了——印度为了能源保障和中亚战略运输通道,长期坚定地支持俄罗斯和伊朗,还跑到五眼联盟的地盘上搞暗杀……美国为了不让印度倒向中俄阵营,忍着不跟印度撕破脸,恐怕都已经要憋出内伤了;反过来看,中国容忍印度的胡作非为,又何尝不是同样的原因?这正是印度外交策略上的高明之处,“恃宠而骄”不断试探大国的底线,充分利用大国竞争来拿捏住大国的软肋……只要大国持续在竞争,印度就能持续从中获益。


那么这次中印关系的缓和,又能走多远呢?关于这点,同样可以从印度这种由自身利益主导的决策逻辑来推断。

中印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但总的来说,竞争要多于可以合作共赢的领域。

首先就是两国对边境和领土的控制。领土争端是最典型的零和博弈,你往前多推进一寸,我这里就要少掉一寸。所以这次边境协议中的“交叉巡逻”,只好采用一种“自我欺骗”的方法,将领土争议暂时搁置——我可以来巡逻,你也可以来巡逻,把时间错开,大家不要迎头撞上,就可以假装这里是属于自己的。

其次是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印度一向以南亚霸主自居,总觉得整个南亚和印度洋都该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构成了直接的挑战,尤其中巴经济走廊对印度简直是在骑脸输出,印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最后要讲的经贸领域,情况则比较复杂。在中印关系冻结的几年里,中国居然取代美国成为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贸易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说明印度对中国有着较高的贸易依存度——这恰恰是一生要强的印度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

早在尼赫鲁时期,印度就已经定下了“自给自足”(Swadeshi)的基本国策;而莫迪这几年则十分强调“自力更生的印度”(Atmanirbhar Bharat,参见《甘地的诅咒——谈谈印度退出RCEP背后的“印度梦”》)——在各个产业实现全面的“自给自足”,是“印度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看来,全球分工合作显然是一种更有效率的经济模式,但印度却对“自给自足”有着极深的执念。他们似乎不信任全球分工,因为在一百年前的“全球分工”中,印度沦为了被剥削掠夺的殖民地;而在这一轮的“全球分工”中,印度显然又成为了中国商品的“倾销地”。印度最早的“自给自足”运动,正是在反抗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发展成形的,“只有自给自足才能救印度”的观念对印度犹如思想钢印。中国向印度大量出口商品,无疑勾起了他们对当年殖民掠夺的恐惧,将中国视为“新殖民主义”对本国制造业的过度保护、对外国商品的过度限制,将会是印度的远期常态。

另一方面,印度对于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充满了羡慕嫉妒恨。从印度这些年的一些举措来看,他们显然很想要复制中国模式(参见《将抄作业进行到底——谈谈印度的“中国化”与“去中国化”》)。然而地球虽大、世界却很小,恐怕容不下两个14亿人口的国家同时崛起。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快速崛起、让14亿人脱贫过上好日子,制造业外贸出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刚好赶上了全球一体化的红利期,外向型经济带来的资金和技术引进、产业升级、就业岗位,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终创造了这一发展奇迹。印度先天不具备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后天又错过了全球化的窗口期,中国的经验恐怕只可借鉴而无法复制。

更大的问题在于,想要以中国为师,你总得把师父领进门吧?中国固然可以成为印度的领路人,但更多时候却是以竞争者面貌出现的——资本家真金白银出海投资又不是做慈善,谁能不垂涎印度这个14亿人口的大市场?

印度政府只想要中国人给他们带路,却不想让中国人来赚钱,因此在中印关系冻结期间,想方设法阻碍中国公民进入印度,只有印度政府认为“有价值”的中国技术人员才拿得到签证——中印航班以及中国公民的赴印签证,从2020年疫情开始之后就没有正常化过。然而即便明知印度不欢迎中国人,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还是挡不住许多人前赴后继想要去印度。据我所知通过边境偷渡进入印度被抓的中国人就有好几个,这还不包括没抓到的……


那么这次中印关系缓和之后,中印之间的人员往来有没有可能正常化呢?就我个人认为:直航可能会重开,但像过去那样对中国公民全面开放签证的可能性很小;至于以前那种可以网上申请的印度旅游电子签证,就别抱太大期望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群体比印度人更会利用规则的漏洞来钻空子,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比印度政府更懂得如何防范刁民钻空子——这两者长期以来都在相互伤害的过程中“协同演化”。从目前来看,印度政府既不会动摇“自力更生”的战略,也不会放弃发展本国制造业的战略,因此他们必须继续限制中国人和某些中国商品来印度。

连我都能想象出这样一幅图景:一旦全面开放中国公民的印度签证,其结果必然是大量如饥似渴的中国人拿着旅游签证涌入印度做生意,用各种合规或不合规的方法绕过对中资的限制——比方说在当地寻找代理人、分销商,或者直接借用本地企业,然后通过在第三国设立的中转公司进行资金的转入和转出……这种连我都能预见到的情况,印度政府一定会加以预防。

不让中国人直接踏足印度,固然无法阻止中国继续向印度出口商品,至少能有效地限制中资在印度的扩张,限制中国人对印度商贸的影响力;而假如放任中国人来印度实地考察,那很多事情显然就会变得不可控……“防火防盗防中国”的政策实施多年,如何可能一夜之间反转?你让之前的严防死守情何以堪?更何况经过了这几年对中国的“妖魔化宣传”,印度政府的“中国恐惧症”已然病入膏肓,一想到数万不受控的中国人分散在印度各地“刺探”商业情报、军事情报,恐怕会让他们寝食难安。

我不看好印度开放签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公民、中国企业能否去印度,并不影响眼下中美博弈的大局

在分析印度决策心态的同时,应当注意到,这次中印关系缓和的时机相当微妙,刚好是金砖峰会前夜——这么重要的协议,必定是高层拍板的;能够这么快达成协议,必然有高层在推动……因此这次中印关系缓和的成果,恐怕会更多体现在政府和外交层面。中印在军事、外交等层面释放出来的积极信号,对中美博弈乃至整个国际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中印之间的贸易规模、中国在印度的投资规模,跟中印双边关系的重要程度完全不相匹配。再加上印度政府的重重阻挠,中印在商贸领域的有限合作,对我们眼下的国际形势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反倒可能会增加某些产业机密外泄的风险……因此我不认为我方高层会在人员往来问题上给印度施加压力、浪费手上的筹码。

其实吧,中印之间的人员往来长期以来都是不对等的。比方说西藏亚东和普兰口岸,每年允许一定名额的印度香客过来西藏朝圣,却从来没有我们这边的人能够对等通行去印度那边的锡金。许多读者可能不知道,两国之间口岸通商、人员往来,甚至于互设使领馆,经常是靠民间商会等组织推动的;国家利益和民间商会的利益,很多时候并不一致。所以有些国家之间“政热经冷”,而有些则是“政冷经热”

尽管全面开放签证的可能性很小,但我认为印度政府应该会对工作签证、商务签证进行一定程度的松绑。印度政府之前在这些签证上故意设置障碍,纯粹是损人害己。随着中印关系的缓和,也就没有必要再像之前那样毫无理由地拒签一些中国技术人员了。


最后总结如下——

第一,印度的外交决策完全以自身利益为主导。既然这次的缓和属于战术性回调,那么当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之后,他们必然还会进行进一步调整。

第二,美国眼下虽然显现出颓势,但俄乌战争、中美博弈的形势仍不明朗,印度仍在观望,要随时为下次调整做准备,因此不会在对华政策上有太猛烈的转向。

第三,这次中印关系的缓和,首先将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产生影响;想要这种“回暖”传递到商界乃至民间,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第四,在中美博弈未决胜负之前,为了不让印度在反华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在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会很重视跟印度的双边关系、对印度保持友好,以免国际环境恶化。

第五,就算有一天中国的综合实力超过美国,也不要指望印度会跟中国发展出密切的合作关系,领土争议、印度蔵人、巴基斯坦等因素,都是中印之间建立政治互信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印之间都会是现在这种谁都看不惯谁、谁都干不掉谁、谁都离不开谁(指彻底反目撕破脸)、捏着鼻子一起过日子的状态。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3: 美經濟又飛速增長? 這背後的邏輯在哪
2023: 怎么回事,大大还是要去米国见白灯?
2022: 说点别的,生物学是夕阳学科
2022: 教育部长确诊新冠 昨晚还在白宫参加万圣
2021: 美核潜艇为何撞海底山?数据揭开幕后真
2021: 新航母出海 印度海军迎来了一剂拖延已久
2020: 猎狐计划惹得一身腥,应该学习美国,西
2020: 美国大选最新民调:特朗普支持度提升努
2019: 中国075两栖舰还有个隐含设计 未来或能
2019: 央视:真相再次给CNN一记响亮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