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渡江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就意识到大势已去,必须尽快为国民党寻找栖身之地。台湾就是当时老蒋亲自选定的大后方,它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最适合的避祸之地。
不过,此时的蒋介石早已经是惊弓之鸟,他虽然嘴上笃定地说中国共产党没有海军,根本无力攻打台湾。但是内心里却时不时泛起隐忧,担心台湾也无法守住,自己会沦为丧家之犬。
与日俱增的担忧让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多少个夜晚都辗转难眠。最后,他决定再寻找一个备选方案,这样万一台湾失陷,也有一个苟延残喘之所。
环顾地图一周后,蒋介石选定了离台湾不远的菲律宾,之后更是亲自率队去拜访,顺便完成探路。
蒋介石
为何选择去台湾
对大部分人来说,蒋介石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选择逃往台湾似乎非常正常的。
但其实在国民党大势已去后,对于去往何方蒋介石一直纠结了很久,多番对比后才最终选定台湾。
因为当时的国民党内部是有不同看法的,一部分人认为台湾是最适合的,因为它远离大陆,缺乏海战力量的解放军必然鞭长莫及;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群山环绕的大西南地区更适合躲藏;甚至还有不少人对海南岛这个方案也提出了赞同意见。
蒋介石犹豫了很久都没有下定决心,所以1949年的年中,国民党内出现了一个奇景:蒋介石带着国民党一会儿待在广州办公,一会儿又飞到重庆,甚至还派人去成都考察了相当长时间。
蒋介石
从蒋介石的行动轨迹就能看出来,他一开始是不希望去台湾的,在这方面的准备近乎于无。
之所以会如此,首先是因为蒋介石其实一直心心念念要实现反攻,至少要和新中国分庭抗礼。而台湾距离大陆实在太远了,它固然能提供较为安全的环境,但也基本上杜绝了反攻的可能。
而且蒋介石这个人是比较迷信的,这一点从他深信佛教和基督教就能看出来。
郑成功当年占据台湾后,曾想着背靠此地“反清复明”,结果却功败垂成。这样失败的例子在前,蒋介石内心颇觉“晦气”,对台湾自然有些抗拒的想法。
蒋介石
不过,他对台湾的“偏见”很快就被人扭转过来,因为一篇鞭辟入里、详实细致的分析被人送到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
这篇雄文来自历史地理学家张其昀,他开宗明义地说道,台湾最大的优势并不是蒋介石以为的“地利”,而是“人和”。
这个说法可谓别出机杼,让蒋介石瞬间醍醐灌顶。他深知共产党人早就深入到国统区之中,几乎所有地方都被其影响,可能成都、重庆等地的民众也早就盼着被解放。
这方面台湾其实优势很大,因为它长期被日本占据,完全隔绝了共产主义的影响。这里的很多民众甚至不知道共产党的存在,国民党进驻后很容易收获民心。
蒋介石
而且张其昀还提到了蒋介石忽略的一个因素,那就是经济。国民党的中上层已经习惯了奢华的生活,物资匮乏、经济发展不利的西南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反而台湾在经过日本人几十年的经营后,不仅物产丰富,还有着相对更完善的工业产业链。
而且台湾未来的发展潜力大,国民党扎根在这里,绝对胜过大西南。
这些真知灼见给了蒋介石全新的角度,在综合分析后,他最终决定把国民政府迁到台湾。
张其昀
宋美龄提议去瑞士
虽然确认了要迁往台湾,但是蒋介石却迟迟没有动身,因为他还没有彻底放弃希望。在老蒋看来,如果能够把美国拖下水,让后者出兵中国,那一切就都还有转圜的余地。
为此,他派出自己的妻子宋美龄不断到美国游说,希望后者可以在中国内战中投入更多的力量。
但此时的美国还没有被后来各种各样的废材“代理人”坑过,他们对国民党的溃败极为不满。
在美国人看来,耗费了如此多人力和物力进行援助,国民党还输给了装备和人口都明显差一筹的共产党,实在是朽木不可雕也。
蒋介石
而且,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攻势实在让蒋介石胆寒,他对于是否能保住台湾完全没有信心。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客,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后路了。
在确认蒋介石有这个想法后,宋美龄第一时间提出去中立国瑞士。
蒋介石对这个提议完全不认同,但他也理解,宋美龄受西方思想熏陶很深,早就想去欧美国家定居了。
但是蒋介石认为如果真的去了瑞士,那就是彻底放弃了,再也没有一丝“反攻”的可能性了。此时的蒋介石还不甘心失败,因此他想在台湾周边找一个允许他避难的地方。
蒋介石
经过综合考虑后,蒋介石认为有三个邻国值得考虑,分别是日本、菲律宾和韩国。
中日之间虽然爆发过大战,但是蒋介石当年在日本投降的时候给予了对方很多便利,后者有不少高层对他感恩戴德,想必肯定欢迎他到日本定居。
但是蒋介石很快放弃了这个选项,因为此时中国人民对日本恨之入骨。
如果选择去日本,那国民党会彻底失去民心。
蒋介石
蒋介石亲赴菲律宾
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选项进入了蒋介石的视野,它就是距离台湾不远的菲律宾。这个国家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后来被美国人买了过来,后者统治了很长时间。
虽然菲律宾在1946年取得了独立,但是它依然受到美国的控制。
在1947年3月14日,美国还和菲律宾签署了《美菲军事基地协定》,继续占用占用苏比克等23个海陆空基地。
可以这么说,菲律宾当时只是在形式上取得了独立,它本质上还是美国的殖民地,一直受后者的操控。
蒋介石
事实上,菲律宾在独立之后,一直渴求得到周边国家的认可。而中国当时是二战的战胜国,还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在亚洲地位极高,能得到中国的认可,对菲律宾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1947年,菲律宾和国民政府签订了友好条约。而在1949年6月,其总统季里诺还向蒋介石发出了邀请。
从这个角度看,选择菲律宾作为后路是有一定保障的。
最重要的是,蒋介石认为自己和季里诺有着相同的敌人,一定可以建立不错的合作关系。因为此时菲律宾也有共产党在活跃,后者不仅具备了强大的武装能力,在民间还颇有威望。
蒋介石
季里诺对此感到非常头疼,一直想要联合其他力量剿灭这个心腹之患。如此看来,蒋介石和季里诺的联盟可谓是各取所需,自然是一拍即合。
在确认了彼此的诚意后,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在1949年7月10日,直接飞往马尼拉,进行谈判。
当然,蒋介石肯定不会直说自己要来菲律宾避难,双方会谈的核心议题还是研究如何在亚洲范围内消灭“共产主义”。这个议题不仅是双方关注的痛点,也是美国人心心念念的事。
如果国民党方面和菲律宾在这方面达成同盟,必然会大大提升话语权,说不定就能重新得到美国的支持。蒋介石和季里诺的会谈进行地非常顺利,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
蒋介石
之后,他们还通过电话等方式把韩国的李承晚也拉了进来,后者此时面对朝鲜人民军的步步紧逼也苦不堪言,在听到蒋介石和季里诺要和自己结盟的时候,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这样以国民党、菲律宾和韩国为主的亚洲“反共联盟”就初步确立了框架。
在会谈的过程中,蒋介石不着痕迹地表露出对中国共产党的担心,直言退守台湾的艰难。
而季里诺这样聪明的政客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他先是安慰了蒋介石,随后又表示如果发生意外,欢迎蒋介石来菲律宾避难。得到对方的保证后,蒋介石心头的那块大石终于落地。
李承晚
韩国并非备选项
从菲律宾回来后没多久,蒋介石很快又马不停蹄地率队去了韩国,和李承晚商量了结盟之事。
双方甚至还打算把同盟的范围扩大,最好能把亚洲的其他国家都拉拢进来。
有人推测,蒋介石这一次去韩国也有试探的想法,综合考察后者是否能作为另一个备选。不过和季里诺后来曾在媒体上给出过公开保证不同,李承晚并没有提及此事。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韩国从来就没有被蒋介石放在考虑的范围内,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和李承晚提过流亡的事情。
李承晚
道理也很简单,其实李承晚此时也是自顾不暇,朝鲜人民军实力强大,对韩国傀儡政府有着极大的威胁。
菲律宾共产党虽然实力不俗,但远远威胁不到季里诺领衔的民主政府。
而且菲律宾和中国大陆隔着遥远的海洋,除非后者培养出国际一流的海军,否则根本没有威胁到菲律宾的能力。反而朝鲜和吉林接壤,蒋介石躲在韩国的话,安全上根本就没有保障。
如此看来,蒋介石在1949年7月给自己选择的后路应该就是菲律宾,这里综合各方面都比较适合。
李承晚
结论
不过,蒋介石的这番精心谋划最终并没有用到。美国人很快就打了自己的脸,因为李承晚的傀儡政府不堪一击,杜鲁门不得不派兵入朝作战。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为了保护边境和平派出志愿军,美军也趁势派出海军封锁了台湾海峡。
不过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他“反攻大陆”的想法最终成为了泡影,就连蒋家对国民党的掌控也很快失去了。而且真正把国民党从台湾赶下台的并非共产党,而是民进党。
参考资料
《蒋介石的真实侧影》——江涌
《亚洲工业化时代的民主政治研究》——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