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末敏弹,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
但就在最近的一次俄乌战争当中,乌克兰军队利用一批末敏弹,直接击毁了数十辆俄军坦克。
从现场画面可以看到,俄军坦克在被末敏弹击中后,浑身上下无一处完好,就像一滩烂泥一样趴在地上。
最关键的是,这批末敏弹不同于导弹。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降落伞一样,从天而降,掉在俄军坦克头上。随后以暴雨梨花针的方式,将俄军坦克给打穿。
许多俄军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末敏弹打成了筛子。
话说这个末敏弹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威力居然这么大?
为何要研发末敏弹
关于末敏弹的历史,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当时苏联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进行了一次大阅兵,整个红场上的装甲车群往前推进,就好像一条钢铁长城一样,给欧美各国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欧洲人在看完苏联的阅兵后,心里面一直在担心,万一真的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以欧洲当时的军事实力,能不能抵抗住苏联的钢铁洪流?
或者说,能抵抗多长时间?
在这种心理的作祟下,欧洲政要开始知会美国,希望美国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对抗苏联的钢铁洪流。
美国的军工企业苦思冥想,设计出了三种方案来进行对抗。
首先就是用导弹袭击,因为导弹不仅精确度高,杀伤能力也强,可以在瞬间摧毁一辆甚至几辆坦克。
但是,如果全部都用导弹来打的话,那将会得不偿失。
为什么呢?因为导弹比坦克要贵。
一辆坦克的造价一般是100多万美元。
然而,一颗比较杀伤力比较强的导弹,造价往往超过了两三百万美元。
如果用导弹来打坦克的话,那无异于杀鸡用牛刀。
第二种方案就是使用地雷阵。
因为苏联的坦克要想进入欧洲的话,必须要经过广阔无垠的东欧平原。
如果欧洲人能提前在这个地带设置地雷阵的话,等到苏联坦克过来后,就会触发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地雷。
到时候就能通过地雷的爆破,来挡住苏联的坦克装甲车。
但是,关于这个地雷阵,也有两个缺点。
第一就是苏联坦克的底盘技术特别发达,整个底盘采用的是高强度锻造钢,一般的地雷根本炸不毁这种坦克。
不但炸不毁,就连坦克的履带都炸不烂。
因为履带采用的材料比底盘还要坚硬,所以用地雷炸坦克无异于以卵击石。
地雷阵的第二个缺点就是容易误伤平民。
当时在东欧平原,还居住着几千万的东欧老百姓。
他们在这一带休养生息,其乐融融。
如果把这些地方都埋上地雷的话,到时候可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既然如此,美国的军工专家就祭出了最后一个方案,那就是末敏弹。
美国军工专家的设想是这样的,既然苏联坦克的底盘比较坚硬,那干脆就利用炸弹从顶部来攻击。
由于坦克的顶部经常进行人员出入,所以相对来讲比较脆弱一些。
一旦用炸弹轰击顶部的话,绝对会对坦克造成伤亡。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美国的军工专家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末敏弹研制历程。
然而,这款炸弹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发,直到1998年才面世,这中间隔了20多年的时间。
这么长时间都能研制一款战机了,为何研制末敏弹需要这么长时间呢?
末敏弹研发的三个技术难点
其实主要也是因为有三个技术痛点没有得到克服。
首先就是末敏弹的精确性。
按照美国军工专家的规划,当末敏弹从飞机中被抛出后,它会以子母弹的形式散开成好几个小炸弹。
然后这些小炸弹会自动打开降落伞缓缓降落,等降落到坦克装甲车群的位置时,就会瞬间引爆,将坦克给射穿。
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末敏弹能“找”到坦克。
如果末敏弹找不到坦克的话,它就只能随风飘荡了。
而如果想要实现这个功能的话,就必须在它的身上安装坦克追踪定位装置。
这个装置必须能够精准识别出坦克,然后引导末敏弹快速靠近坦克。
对于这样一款科技度极高的装置,当时的美国并没有研发出来。
直到最后采用了一款叫热敏感追踪器的装置,才勉强实现这个功能。
但这个装置对于目标的识别度就大大下降了。
除了追踪定位以外,美国军工专家研制末敏弹还面临着第二个技术痛点。
那就是无法将末敏弹里的弹片,以最大的力度弹射出来。
当时美国研制的末敏弹,弹片弹射力度只有500牛顿。
也就是说,这些弹片只能打穿一层薄薄的铝皮。
用来对付二战时期的日本薄皮坦克还行,一旦遇到苏联的那种重型坦克,根本就打不穿。
所以在攻击力度这方面,美国的末敏弹也存在缺陷。
第三就是坦克击毁率。
根据当时美国军工专家的测算,一个末敏弹发射出去,会释放出6个小炸弹。
这些小炸弹来到坦克装甲车群的时候,仅仅只能摧毁3辆坦克。
等于说,这样的末敏弹只有50%的命中率。
如此看来,就需要投入更多数量的末敏弹,才能摧毁整个坦克装甲群。
对于美国末敏弹的这些缺陷,屹今为止美国军工专家都没有完全解决掉。
当然了,不止是美国,当时包括英法德在内的西方国家,也都开启了末敏弹的研制工作。
但他们遇到的问题都和美国一样,那就是精准度不够和火力不足。
与此同时,当时的苏联也在研制末敏弹。
但最后的结果也都差不多,能实现有杀伤力效果的末敏弹寥寥无几。
一直到今天,俄罗斯都没能做出来一款可以用来实战的末敏弹。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东方大国出手了,那就是中国。
中国看到世界各国都卡在了末敏弹这个关卡,于是也想跃跃欲试。
没想到,这一试还真就成功了。
当时中国的研制之路究竟是怎么的呢?
中国末敏弹的优势
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专家杨绍卿院士接到任务,准备研制一款属于中国的末敏弹。
杨绍卿院士在了解了世界各国的研制历程后,首次采用毫米波加双色红外复合技术,让末敏弹实现了精准锁定功能。
使用这项技术的末敏弹,可以在几公里之外扫描到坦克的所在。
然后以最快速度来到坦克周围,实施爆破。
其次,杨绍卿院士还采用了一种自锻破片技术。
当这种技术被使用在末敏弹上面后,末敏弹的威力就能增加一个数量级。
以前的末敏弹弹片仅仅只能释放出500牛顿的轰击力,而采用这种技术的末敏弹弹片,在刹那间可以释放超过5000牛顿的轰击力。
当这种末敏弹开始攻击坦克时,只需要在数秒之内,就可以把坦克打成筛子。
无论是美国的潘兴坦克,还是德国的虎式坦克,都无法躲过末敏弹的暴雨梨花针。
很多军事爱好者甚至开玩笑说,等坦克顶盖被打开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的人早就成了肉酱。
除此之外,杨绍卿院士还在末敏弹的扫描锁定时间上也下足了功夫。
当时国外的末敏弹对坦克扫描一次的时间是0.5秒钟,锁定时间是0.3秒钟,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了0.8秒钟。
但是,杨绍卿院士在对末敏弹进行升级后,直接将末敏弹的扫描锁定时间缩短到了5毫秒,也就是0.005秒,比欧美国家的末敏弹不知道快了多少倍。
这种升级后的末敏弹,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摧毁目标坦克,眼睛都不带眨的。
当然了,对于杨绍卿院士研制出的这款末敏弹,还有一个巨大的杀招,那就是命中率高。
根据杨绍卿院士的实验测算数据可知,这款末敏弹的坦克击毁率高达85%,比美国的末敏弹高出了35%,可以说是很逆天了。
按照这种情况来推算的话,从飞机上释放一个末敏弹,分解成6个小炸弹后,可以瞬间击毁5辆坦克。
假如一次性释放120个末敏弹,就可以直接摧毁一个坦克集群了。
在这个基础上,杨绍卿院士再接再厉,他不仅研发出了飞机搭载的末敏弹,与此同时,他还研制出了用火炮发射的末敏弹。
相比于飞机投放的末敏弹,用火炮发射的末敏弹能够更加精准的打击敌军坦克装甲车群。
如果将这种末敏弹运用在解放军部队的话,解放军战士就可以从陆地层面远距离攻击敌方坦。
当敌方坦克还没有看到我军的时候,就已经被暴雨梨花针给打成筛子了。
就在前不久,杨绍卿院士称,我军已经推出了第三代末敏弹。
这款末敏弹里面,包含了几百个小炸弹。
一旦真正运用到战场上,那就不是简单的暴雨梨花针了,而是天罗地网般的流星倾泄,直接把一整个装甲车群都给打废。
与此同时,杨绍卿院士还称,目前这款末敏弹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其他国家基本上只能望其项背。
如今我国已经在末敏弹技术上引领全球,就连当时的末敏弹鼻祖美国,都要向我国讨教末敏弹研制之术。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军事大国,也纷纷想要从我国采购大批末敏弹,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
对于这些国家的要求,我国的军工企业一直都是讳莫如深。
毕竟像这么一款核心机密,肯定不能就这样拱手送人。
除非这些国家能够拿出等值的武器技术进行交换,否则他们就只能在战场上看到末敏弹的真身了。
结尾
看到我国末敏弹的研制成果,可以说是相当自豪。
尤其是在技术细节上面,很多国家都无法实现突破,但我国却一一将其掌握在手中。
比如在精确锁定方面,美国无法掌握移动坦克识别技术,所以他们的末敏弹只能随风飘荡。
而我国的末敏弹却可以在短时间内识别并找到坦克,然后将其击毁。
在弹片轰击力度方面,美国连个小坦克都打不穿。
但我国由于采用了特制技术,所以能够在一瞬间将重型坦克给击穿。
在命中率方面,我国的末敏弹比美国高出35%,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来完成最多的任务。
这就是中国军工企业的实力,更是杨绍卿院士的智慧所在。
遥想当年,我国是一个连步枪都要仿制别人的国家。
现如今,已经把各方面武器都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准。
对于这样卓越的成绩,我想当年那些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战士们,如果看到这一幕后,心里应该会感到一丝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