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认知效应,它被称为“达克效应”,英文简称为“D-K
Effect”。那么,“达克效应”描述的是一个什么现象呢?
对此,维基百科对“达克效应”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越是愚蠢的人反而认为自己越厉
害,他们错误的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表现得更好,而这种错误认知来自于这些低水平的
人缺乏辨别自身不足的能力,因此,他们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其实,正如许多心理学术语一样,“达克效应”是由两个科学家共同命名的,他们分别
是JustinKruger和David Dunning,皆来自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这个效应最初源于他们
在著名心理学SCI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上所发表的
一篇研究。
该研究的发表日期是1999年,英文题目为《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
Assessments》,中文译名为《无能和无知:缺乏对自我无能的认识如何夸大对自我的
评估》。
据悉,该研究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媒体界的青睐,最终,该研究还获得了2000年的“搞
笑诺贝尔奖”。
关于认知的一个小故事
在1995年,麦克阿瑟·惠勒走进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他准备在光天化日之下实施抢劫
,而且没有一点明显的伪装意图。
所以,结果很“悲惨”,那天晚上他就被逮捕了,在他实施抢劫期间,银行的录像把整
个过程给拍摄了下来。
后来,当警察给他看监控录像时,惠勒怀疑地盯着看,“但我喝了果汁”,他喃喃地说
,原来,他认为用柠檬汁搓脸,就可以使摄像机看不见他(这脑洞也是挺大的…..)。
从故事得出的结论
作者认为,惠勒的“不幸”事件可以说明三点。
第一,在生活的许多领域中,成功和满足取决于是否有知识、智慧或精明的头脑,这样
的头脑能够帮助人们知道应该遵循哪些规则和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这不仅适用于犯罪行为,也适用于社会和智力领域的许多任务,如促进有效领导、养育
子女、构建坚实的逻辑论证或设计严谨的心理研究等。
第二,人们在这些领域的知识和策略上有很大的不同,成功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人们运用到行动中的一些知识和理论是正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像麦克阿瑟·
惠勒的“柠檬汁假说”,是不完美的和错误的。
第三,当人们在实现成功和满足的策略上不平衡时,他们会承受双重负担。
即:他们不仅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还会做出不幸的选择,因为他们的无能剥夺了他们实
现成功和满足的能力。
认知缺陷造成自我膨胀
作者发现,高中生往往认为自己比同龄人拥有更强的领导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书
面表达能力,而企业经理认为自己比一般的经理更有能力,足球运动员也认为自己比队
友更有“足球意识”。
所以,作者认为,关注非技术人员的认知缺陷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自我膨胀的总体趋势
。因为,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表现不佳,反而会觉得自己表现良好。
随后,作者对阅读、开车、下棋和打网球等各种情景进行研究后发现:
第一,无能(如不会开车)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第二,无能(如围棋菜鸟)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那些真正有能力(如围棋大师)的人的
水平;
无能的人是否永远无知
作者认为,无知的人不会永远无知下去,如果那些无能的人得到了恰当的训练,并大幅
度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水准,他们还是能够认知到且能承认自己之前的无知和无能。
文章的两个作者Dunning和Kruger认为,“达克效应”是由于无能者的内在错觉以及对
外界的错误认知所形成。
其实,关于“达克效应”,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孔子就已经预言过,那就是我们所熟
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另外,西方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1871)在一个多世纪前也指出过这个现象:“无知
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所以,你是不是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自信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