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9日,对岸空军举行翔展二号接机典礼,这标志着对岸装备的127架(总装备数133架,摔掉4架,剩余129架,包括翔升计划的两架原型机)由其自研的IDF经国号战机已经全部完成升级并服役,按对岸防务部门的说法,所有的IDF A/B型战机都已升级为IDF C/D型的标准,主要是升级了雷达、航电、火控,并强化了挂载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虽然对岸防务部门照常的说了一堆模糊的吹捧之语,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IDF具体的升级内容时就会发现,目前的这些IDF战机实际上并未完全达到原计划的IDF C/D雄鹰战机的标准,而且升级后的性能仍然不足。

IDF A/B经国号战机虽是对岸自研的一款准三代战机,但在整个研制过程中都得到了美国方面的大力协助,在航电、雷达、发动机等方面也直接采用了很多欧美厂商的成熟产品,比如发动机使用的是航发中心与盖莱特公司合作的TFE-1042-70涡扇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的研发基础是盖莱特公司和瑞典沃尔夫公司合作竞标鹰狮战机失败的TFE-1042;而经国号所配的自研金龙53雷达则是在F-20战机的APG-67雷达基础上结合APG-66的部分技术整合而成的。至于其他的惯导系统、敌我识别系统等也都是欧美厂商提供的。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麻烦,经过多年的使用,很多电子设备的零部件都要停产了,所以如果对岸找不到替代性货源的话,装备的完好率就会大受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岸才启动了为IDF升级的“翔升计划”。

翔升计划的产物:雄鹰战机
翔升计划于2001年正式启动,到2007年时生产出了两架原型机,其中第二架10006号原型机才是真正的全新的IDF C/D完全体构型,该机也被正式命名为雄鹰。与经国号相比,雄鹰战机在航电、火控、雷达和航程方面都有提升。航电方面采用英国BAE公司的32位计算机取代了原来的16位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更强,座舱显示系统也使用1个新的平显加3个液晶多功能彩色显示器取代了原来的1平显加两黑白下显,机载导航使用新的GPS/INS导航取代了原来的激光陀螺惯导,另外飞控软件也重新编写了一遍,飞行性能有了一定的改善。

雷达方面主要是将金龙53的在线可更换单元由5个改为3个,这样不仅简化了结构,解决了零件停产的问题,还由于使用了新的处理器而使得雷达的信号处理能力更强了。除了简化结构外,新的金龙53改进型雷达还增强了电子战能力,具备了跟踪干扰源和被动测距的能力。在动力方面则基本没变,不过由于经国号原本就有载油量不足而腿短的毛病,所以升级的雄鹰战机特意在后背部加装了两个600磅的保形油箱,由此战机的航程可增加20%。除了以上这些升级之外,翔升计划还着重加强了IDF的对地打击能力,当年美国人为了不让对岸想入翩翩,因此在IDF雷达的对地模式、航程和挂载上都做了限制,所以翔升计划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整合中科院研制的万剑远程航空布撒器、天剑2A反辐射导弹和青云燃料空气炸弹,以加强对地打击能力。

IDF挂载万剑弹
翔升计划虽然对IDF的提升很全面,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对岸完全采用,最后实际执行的翔展计划其实是打了折扣的翔升计划,只是选择性的执行翔升计划中的一部分升级内容,主要是航电、雷达和对地等主要部分。翔展计划分为翔展一号和翔展二号,翔展一号就是给第1联队的71架IDF升级,翔展二号就是给第3联队的56架升级,升级后的IDF一开始被称作IDF A/B MLU,后来才改称IDF C/D的,但其实这都是一堆没达到标准的伪C/D,真正达到计划中完全体C/D标准的只有10006号原型机。

滑轨版的天剑2C的出现使得IDF中距弹的挂载能力增加到了4枚
虽然经过翔展计划的增强,IDF战机的性能有了不小的提升,但是和它要面临的对手相比,这些提升仍然改变不了什么。尤其是它眼瞎和腿瘸的毛病仍然没有改善,金龙53雷达的技术水平在20多年前那还是很不错的,对空探测距离72公里(5平米目标)、下视距离39公里,这和我军新世纪初的国产战机还能抗衡,但是受限于雷达功率和体制,翔升计划只是有限提升了它的信号处理能力,其他探测能力方面并没有多大改善,所以在面对歼10B/C和歼16等使用相控阵雷达的新对手时,它可能会被吊打,而且原计划的保形油箱也没有加装,本来就弱鸡的发动机也没有改善,所以在面对我军众多的新型重型战机时,基本上占不到便宜。唯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它和万剑远程布撒器的结合,但目前万剑的量产情况仍然不理想,所以升级的对地性能一时半会儿也发挥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