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看见许多国人煞有介事地互祝“圣诞快乐”觉得可笑也很可悲,圣诞是个什么东西,许多人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其实中国人过圣诞节就是因为美国人过,“圣诞节”是美国法定假日,但是在美国,圣诞节并不等于是每个人的节日。美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对于许多非基督教,并且宗教色彩强烈的人而言,道一声“圣诞快乐”人家可能会不高兴。比较礼貌的做法是见到可能是伊斯兰、犹太、佛教、印度教等信仰的人,互致一声“节日快乐”而不是“圣诞快乐”。
12.25是基督教耶稣诞生日,故台湾翻译成耶诞节。耶稣是基督教的圣人,然而不知何年何月开始演变成了中国人近乎唯一的圣人,中国大陆商界、时尚界、以及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的文人们,年盛一年地把这一天炒作成全中国神圣无比的盛典日子。
什么是圣?其实任何一种文明在维护文明的核心价值时都或多或少有排他性,“圣”的冠名权更是具有崇高地位而不会轻易让人的。特别是宗教,一旦把“圣”名让渡给他人就无异于放弃自己的信仰。所以“圣”在许多文化中都有所特指。
中国文化是世俗文化,对“圣”不敏感,特别是“打到孔家店”以后相当常一段时期,中华民族完全丧失了自信。可想连孔子都去圣人化,中国人心灵中也便没有什么神圣可言。若有也只剩下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从此“圣”似乎开始与中国人无缘了。有人信基督,有人信穆罕默德,有信释迦牟尼的,有信马克思的,也有虔诚地信奉美国价值观的,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圣,真正中国的圣人反倒彻底平民化。在现代中国,夏历八月廿七或阳历9月28日只是一个叫孔子的生日而已,好在台湾把这天,孔子诞辰日,定为法定教师节,但是也没敢称作圣人诞生日-圣诞节。其实许多人不知道,旧时「圣诞」特指孔子诞辰、佛教徒也指释迦牟尼生日、也有称圣上皇帝生日的,然而随着华夏文明的衰落,西风东渐,传统的「圣诞」也只好让渡他人,成了西方文明的嫁衣裳?
中华世俗文化本来对“神圣”就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包括对玉皇大帝、灶王爷的崇拜也只是临时抱佛脚,只有腊月23灶王爷要上天汇报工作那天才做点蜜瓜之类的小贿赂糊弄一下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远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众每顿饭前都要虔诚祈祷感谢他们的“圣”那样严肃。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神圣”这个词在中国人心中早已走下了高高在上的殿堂,于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圣,反过来是个东西都可以去填补中国人心中那块放神圣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某些传媒在意识形态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蓄意掀起的崇洋媚外之风,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神圣感,于是中国人潜意识里就把西方文明放在一个顶礼膜拜的神圣地位。
环顾世界,基督教以外的宗教国家有人把12.25称作圣诞节的吗?比如伊斯兰世界,在他们心中绝对不会把基督称当作圣人,人世间的圣人在他们的信仰里是唯一的穆罕默德。甚至中国台湾许多虔诚的佛教徒都不叫圣诞节而泛泛称之为耶诞节。不知中国大陆这个无神论的国度什么年代开始把耶诞叫圣诞了。同理其它宗教国家只会把本国宗教经典视为圣经而把基督教经与古兰经、佛经等一样当作一种经书看待。只有中国不加思索分辨地接受和高抬西方文明,什么“圣经”、“圣诞”、“万圣”等都纳入自己心中最神圣的词汇领域。在抬高他人的同时也就把中华文明放在基督教次文明的地位,这种潜意识中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催化了全民崇洋媚外的热潮。
西方文明以及其它文明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然而在吸取他人优秀文化的同时,任然需要珍惜、固守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否则,有史以来世界上唯一数千载从未间断,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在我们这一代开始沦陷,用不了多久就被别人同化掉了。
中华文化的圣贤是谁,当然公认的是孔子。其它文明中“圣”的名誉,特别是宗教信仰中的圣字还是留给他国的信众们吧,我们中国人就用不着哭着喊着、抢着顶礼膜拜了。珍惜“圣诞”这个词,把它保留给我们自己文化中的圣人。
建议从源头抓起,正本清源,特别是应该从中小学课本开始严格把关,把“圣”这个字回归它在中华文化中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