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高铁迈出走向海外的步伐,常常有议论,中国到底应不应该竞标印度、印尼、墨西哥等国高铁项目(或者准高铁项目,这里统称高铁)。其中一种反对意见的观点是,印度、印尼、墨西哥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帮他们建高铁就是在帮他们搞基础建设,增强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这个观点不能说全错。一个国家如果有了现代化的高速铁路系统,当然会给这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加分。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就轻易下结论。我们还得看看,中国能从这项生意中得到什么,如果我们不参与,又会失去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大前提,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能建设和生产高铁的国家。除了我们,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甚至西班牙都有完整的高铁技术。事实上,中国高铁企业近几年一直是在和来自这几个国家的高铁企业在海外竞争。对于印度、印尼或者任何其他国家的高铁项目,如果我们放弃,这几个国家的高铁企业一定会因为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而弹冠相庆。而与此同时,要建设高铁的国家,无论是印度、印尼、墨西哥还是其他国家,也不可能仅仅因为中国企业不来就中止项目。换句话说,中国企业参与竞标,印度是有更大可能建成高铁系统,而中国企业如果不参与,却不大会促使印度决定不发展高铁系统。
高铁系统,并不适合于所有国家。一个理想的高铁市场,应该具有这些特点:面积够大,人口够多,人员流动够频繁。同时,由于高铁的建设投资巨大,要建设高铁的国家还得够负担地起。四下看看,这个世界上能符合这些条件的还真不多,更别说其中好几个就是自己能生产高铁的国家如德、法、西,而印度、印尼和墨西哥算是有限的那么几个即符合条件又有意愿的国家。这样看来,高铁在海外不仅不算卖方市场,反而更是买方市场。
中国高铁近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这与中国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最理想的高铁市场不无关系。为满足本土市场的急切需求,中国高铁的建设和生产能力这几年扩张迅速。但是,即使是中国这样的大市场,也会有饱和的一天。而这一天,离现在并不遥远。曾经有人估算,按照中国现在的高铁建设速度,在十到十五年内,本土市场就会接近饱和。届时,中国高铁企业的巨大生产能力要么转型,要么就必须向海外释放。
因为高铁系统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准备建设高铁的国家都会谨慎行事,往往一个项目要经过长时间的计划和准备,还时常有反复。这就意味着高铁市场的开拓和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能够参与竞标,对中国高铁企业来说,都是机不可失。每错失一次机会,都意味着将来走向海外的急迫性增加了一分。要走向海外市场,并站稳脚跟,中国高铁企业仅仅靠本土的成功经验是不够的。在中国市场上,中国的各级政府能为高铁建设大开绿灯,提供融资、征地等诸多便利。在海外市场,这些便利条件对中国企业,要么完全没有,要么就是打了折扣,更得防范当地可能存在的特殊的法律、法规,以及民俗、民情等带来的风险。迄今为止,中国高铁企业在海外还没有独立的完全成功案例。在高铁这个市场上,中国企业算是一个后来者。后来居上不是不可能,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已经被竞争对手领先一步了。要追上甚至超过前面的领先者,就得脚踏实地,抓住每一次机会,走好每一步。轻易地放弃,只会离最后的胜利更远。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企业不参加竞标印度的高铁项目,日、德等国的高铁企业就可能大幅提高要价,这样至少可以让印度多“出血”,甚至因为成本过高而放弃。这么想,不仅算不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简直就是自残。前面说了,海外的高铁市场基本上是买方市场,卖方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相互竞争。任何的高铁项目,不会仅仅因为中国企业不参加而无法进行下去。这个钱中国不去赚,那不就白白让给其他国家了?
说起价格,在海外项目中,中国企业的报价,应该会超过在中国市场的报价,而与竞争对手相差不远。这一方面是高铁系统本身的高成本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国内的高铁项目上,国营的中国高铁企业应该把利润率控制在了较低的水平。在海外市场,没有了政府给予的优惠和便利,还得防范当地的各种风险,基本可以肯定中国企业能做出来的单位造价要超出在国内的。也就是说,即便中国企业缺席,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不太可能报出太高的要价,除非他们都不想做成这笔生意。
假设中国成功竞标,为印度或者印尼建设了高铁系统,在客观上,会增强这些地区大国的综合竞争力。那么长期看,是不是中国为了眼前利益而养虎遗患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又得回到前面所提到的大前提--中国不是唯一能建设和生产高铁的国家。没有中国企业,印度或者印尼可以找来其他国家的企业,一样可能建成有效的高铁系统。既然有没有中国企业的参与,印度或者印尼都要建高铁,都要花钱,为什么要把这钱让其他国家的企业呢?即使中国企业最后拿不到标,也不能让他国企业轻易胜出。所以,中国企业不仅要去竞标,更应该争取赢标。
再说了,中国相比印度、印尼、墨西哥,在综合竞争力上的优势,难道仅仅是因为中国有高铁而这几国没有吗?
印度或者印尼,无论选择了哪一国企业来发展高铁,他们为得到一个高铁系统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那几十亿或者几百亿美元的建设成本。买一条高铁,可不像买铁矿石、铝锭或者手机那么简单。要高效地建设高铁,轨道建设企业必须被允许实地勘测和选择线路。要高效地运行高铁,列车和控制系统制造企业必须被告知当地铁路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方式,可以建议甚至制定规则,使高铁线路与已有线路相连、想通。要长期维持高铁的效率,制造企业和建设企业必须能够在建成投入使用后,了解整个高铁系统的状态,包括与已有其他线路的接口。这一切,等于是印度或者印尼要把本国的重要铁路系统向来自其他国家的企业开放,并且将不得不长期依赖于这些企业。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因为没有自己的高铁企业,而不得不选择日本企业来建设中国的高铁系统,要依赖于日本企业生产列车及控制系统,并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大概没有哪个理性的中国人会认为日本企业增强了中国的综合竞争力而沾沾自喜。相反,大家一定会因为受制于人而忧心忡忡。仅仅是设想日本人能够在中国的腹地进行勘测,就会让许多国人不寒而栗。同样的,日本企业也肯定不会因为担心中国将要有了高铁,而拒绝参加竞标。因为日本人如果不想赚这个钱,还有德国人、法国人等等。中国最终还是会建成高铁。
当然,对中国来说,幸好这都是假设。
再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地区大国,如果能依靠自身力量发展高铁,要是有50%成功的机会,印度大概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自己干了。现在,印度需要邀请其他国家的企业来投标,心里大概满满的是无奈。
中国自己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如果有别的国家主动跑上门来要帮你修铁路,这不一定是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