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变态近防炮透露的信息:用途、思路和技术
看到了一张图片——“瓦良格”号上加装了730改近防炮,炮管数居然达到了11管!这样一门“变态”的近防炮多少给我们透露了一点有用的信息。
首先,这表明的“瓦良格”号的实际用途,绝不仅仅是训练舰,而是要做为主力舰来使用。
观察我军现有的海军舰艇,武器配备的水平显示了舰艇的使用设想,训练舰和主力舰面对的敌情威胁是决然不同的,因此,必然在装备上有明显的区别。如果瓦舰的主要作用是训练舰,那么,加装现成的730近防炮就可以了,而不必刻意去追求更高的指标。一门变态的11管炮,反映了改装设计者对该舰使用环境的想定——一定是极度危险的环境。
其次,这门“变态”炮反映了瓦舰改装设计者的思路——既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又全面考虑到敌人的威胁,因此,从最坏处设想,最大限度的完善瓦舰的改装设计。
航母母舰虽然号称“攻防兼备”,但是,限于原型的设计局限,改装后的瓦舰很难做到攻防兼顾;在瓦舰服役后的一段时间内,该舰也将是孤军奋战,不会有其他帮手。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状况。
而来自敌方的威胁,一个可能是大机群的强攻,如,30架歼-15对抗50架、60架甚至是100多架F/A-18(相当于美国一到两个敌航母战斗群的实力);另一个可能是小批量高技术战机的偷袭,如,二十架苏-30战机(越南现有的海空打击能力)或着是十到二十架F-35(日本 “准航母”的载机能力);使用的打击兵器,除了现有的亚音素反舰导弹,各种超音速反舰导弹将很快出现(如,雄三、布拉莫斯,等等)。
综合起来看,瓦舰未来面对的作战环境将是非常残酷的,基于这种考量,就很容易理解瓦舰把近防炮从7管提升到11管这一动作了。
尽管没有更多的细节,仅从这一动作看,我们就应该对瓦舰的改装设计团队抱有信心,这样一个知己知彼的团队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会使瓦舰作战能力达到其极限。
另外,11管的730改也显示了我国在技术上的进步,或者是落后。
一门炮在技术上同时显示了两种可能,初看很难理解,我细说你就可以明白。
先说技术进步的可能。
世界上现有的近防炮普遍是6管或7管,射速在4000发/分——6000发/分之间,毁伤概率在40%——80%之间。俄罗斯的“卡什坦”射速可以达到10000发/分以上,是靠两门炮联装实现的。我认为,这种情况不等于6管或7管、单炮射速6000发/分是一个最佳的设计,而是一个在设计过程的门槛——迈过这个门槛,实现难度将大大增加。
量变将引发质变,单炮从7管提升到11管、射速达到接近1万发/分,应该不仅仅是身管数增加、驱动马达加速这么简单。然而,我们却做到了,据说起码搞了两年以上,这就说明了我们技术上的进步。
具体在哪里进步了,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感觉有相当的难度——想想看,一分钟10000发,相当于千分之六秒就完成一整套上弹、转膛、击发、转膛、抛壳的系列动作,这TMD也太快了吧?我甚至怀疑单炮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指标。
如果说,上述整套动作根本不可能在千分之六秒之内完成,单炮6管或7管、射速6000发/分根本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那么,11管炮的出现就显示了我们在技术上的落后。
炮管都是有寿命的,据说俄罗斯卡什坦的炮管寿命是4万发,美国密集阵的炮管寿命是15万发(网上的数据,有没有搞错?不敢肯定)。如果我们因技术落后、做不到俄罗斯、美国的水平,那么,为了获得火力的稳定性、持续性,增加炮管数量就是一个巧妙设计。
在射速不变的情况下,炮管数增加一半多,每根炮管相应的负载就要减少很多,这不单是整座炮寿命延长的问题,对降低炮管对弹道稳定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帮助。
具体是那种情况呢?你知道也别说,说了准“进去”!
无论实际情况怎样,将来又会如何,瓦舰在不断的给军事爱好者带来惊奇和惊喜。这就象以前看自己的同桌,多少年在一起都没有感觉,直到有一天,你突然觉得她眉眼、唇齿和曲线间,都突然散发出吸引你的迷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