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洋公司试探争夺中国沿海控制权的努力被中国海盗郑芝龙成功挫败的一场小规模海战而已。
荷兰是海上霸主不假,但当时与英争霸,其舰队除了保卫本土,还要派出近百艘远洋战舰赴印度洋护航。因此对中国沿海鞭长莫及。所以料罗湾之战,只是荷兰东印度洋公司的试探性行为,只从雅加达派出少数较轻型战舰,远非荷兰海军主力。真正参与料罗湾之战的,荷方参战的只有8艘战舰,最终损失的也只有3艘,其它都是另名中国海盗刘香的小破船。所以此战规模并不大,与同期英荷间动辄两百多艘大型远洋战舰厮杀不可同日而语。无论军事意义还是历史价值,此役都远逊于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要拍电影,也要拍后者才是。
明朝方面,因为长期海禁,所以海上实力连人家这点小股试探都应付不了。谢天谢地,明朝的海盗极为猖獗,尚可与之一敌。郑芝龙就是海盗中的优秀代表,虽然在大明仅挂了个游击的小官衔,但在江湖上却是威振四海的大海盗头子。战前郑就与荷方早有暗中往来,只是交易没达成,最终撕破脸了打一仗。明朝政府因为被荷兰人袭扰了沿岸地区,所以积极参与了战斗不假。但不可否认的是,起决定作用的是郑芝龙的私人海上武装,这个可比明朝水师强大得多。
此战的结果,并非荷兰向明朝政府认输,所谓赔款更是胡扯。正因为仗是郑打赢的,所以他成为此战最大或者说唯一的赢家,从此一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所谓赔款,其实就是郑与荷方战后达成协议,荷向郑交纳做对华贸易的买路钱,荷也因此达到了做对华贸易的目的。而对大明朝廷来说,百年海禁政策从此彻底破灭,东南沿海控制权完全落于郑芝龙为首的海盗集团之手。
我澄清这些为说明什么?一个封闭锁国的朝廷是不可能轻易打败海上强国的,实力差距不是靠派几个狠人或用点火攻之类的计谋就能摆平的。当时为了取胜,郑可是特意从英国进口了最先进的舰炮的,并非全靠人海战术。但郑的胜利也说明,虽然朝廷没用,但民间的海匪都能取得这样战果,可见中国的潜力有多大。如果朝廷能继承郑和精神,发展海洋文化,又岂是荷英之流所能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