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谈核色变,说核是魔鬼。那是因为它带给日本广岛和长崎毁灭性的灾难。试想,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也很难说会不会遭此厄运。作为中国第一代铸造共和国“核盾牌”的科学家程开甲,就是跟魔鬼打交道的人。
程开甲是理论物理学家和原子核物理学家。1918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吴江。他7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尤其喜欢读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传记,深信科学上的成功靠的是“99%的汗水,1%的灵感”。那时他小小年纪就能把圆周率背出60多位。后来他考上了浙江大学,毕业后又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M.Born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1948年程开甲获博士学位。1950年他回国后曾执教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教材棗《固体物理学》。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如日中天的程开甲,因痴迷于科学理论的研究被同行们戏称为“程Book”。可是突然间他离开了大城市,放弃了良好的科研条件,走进了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当时程开甲的许多亲朋好友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工作,弄不清他在什么地方,一封封思念他的信件只能寄往XX信箱。就是他的家人也不知他在忙些什么。
现在35年过去了,当年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程开甲已进入了耄耋之年。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在罗布泊那片“死亡之海”里,为铸造中国的核盾牌,在戈壁滩上风餐露宿,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从研究所副所长直到任基地的副司令,主持过地面、地下、空中核试验,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尤其是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历史应该记住他们这些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1960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之后,美、英、法、苏4个核大国对中国在原子技术上都实行严密的封锁,中国别无选择,只有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
西北核试验基地初建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喝苦水,战风寒,打只野兔会顿餐。不仅粮食吃不饱,戈壁滩上水也珍贵,早晨的洗脸水留着下班洗手,晚上洗脚,澄清了洗衣服。有时水紧张几天不洗脸。
当时程开甲是核试验研究所的副所长,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原子弹试验取得成功,测得弹的各项参数和试验产生的效应数据。为了制造中国的原子弹,在那时他的时间表上是没有节假日的,一搞起科研来,经常通宵达旦,忘了吃饭睡觉是经常的事。有一次,程开甲一门心思研究光辐射和力学冲击波能量问题,把吃午饭忘了。当他走出办公室看到别人在午休,他奇怪地问:“你们为什么白天睡觉?”同志们用惊讶的目光看着他,告诉他现在是午休时间。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连午饭还没吃呢。这样的事对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
1964年6月,核技术研究开始了仪器设备的现场安装工作。为了保密,禁止在场工作人员与外面通信,无节假日和星期天,全部投入试验准备工作。当时正值盛夏季节,白天戈壁滩地面温度高达60多度,参试人员顶着烈日,迎着热风,晒脱了皮肤,喝着孔雀河的咸苦水,没有人叫一声苦。戈壁滩要是刮起风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飞起的石块能将汽车的挡风玻璃打碎,狂风能将帐篷顶揿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齐心协力做好了核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颗原子弹在哪里爆炸?最初的方案是飞机投掷,但第一次试验就用飞机投掷,会增加测试同步和瞄准上的困难。程开甲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勇敢地否定了原先由苏联专家提出的“空爆”方案,他的理由是:1、空爆必须由飞机去投掷,当时的条件还无法保证投弹的飞机能安全返航;2、空爆时原子弹由伞挂在空中,难以测量它的各种效应;3、空爆可能扩大测量仪器的误差。因此,他建议采用塔爆方式,经过专家论证,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同意。1964年9月,在茫茫戈壁的深处,罗布泊上竖起了一座102米高的铁塔。以后,原子弹就安装在铁塔顶部。程开甲满怀信心地对基地张蕴钰司令员说:“我们没有理由会失败,一定响,一定成功!”
1964年10月16日就是在这座铁塔上,惊天动地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在指挥所里身经百战的张爱萍将军激动地拿起话筒说:“总理,我们成功啦,原子弹爆炸成功啦!”周恩来的声音也很激动,但他毕竟是总理,他用平静的语气问道:“你们能不能肯定这是核爆炸呢?”
大家的目光转向了程开甲,他是技术专家,他作出了肯定的分析:一是根据压力测量仪记录的数据推算,爆炸的当量约在几万吨TNT的水平,普通的爆炸不可能有这样的威力;二是爆心处核污染严重,普通的爆炸是不可能产生核污染的。 许多人谈核色变,说核是魔鬼。那是因为它带给日本广岛和长崎毁灭性的灾难。试想,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也很难说会不会遭此厄运。作为中国第一代铸造共和国“核盾牌”的科学家程开甲,就是跟魔鬼打交道的人。
程开甲是理论物理学家和原子核物理学家。1918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吴江。他7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尤其喜欢读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传记,深信科学上的成功靠的是“99%的汗水,1%的灵感”。那时他小小年纪就能把圆周率背出60多位。后来他考上了浙江大学,毕业后又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M.Born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1948年程开甲获博士学位。1950年他回国后曾执教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教材棗《固体物理学》。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如日中天的程开甲,因痴迷于科学理论的研究被同行们戏称为“程Book”。可是突然间他离开了大城市,放弃了良好的科研条件,走进了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当时程开甲的许多亲朋好友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工作,弄不清他在什么地方,一封封思念他的信件只能寄往XX信箱。就是他的家人也不知他在忙些什么。
现在35年过去了,当年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程开甲已进入了耄耋之年。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在罗布泊那片“死亡之海”里,为铸造中国的核盾牌,在戈壁滩上风餐露宿,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从研究所副所长直到任基地的副司令,主持过地面、地下、空中核试验,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尤其是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历史应该记住他们这些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1960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之后,美、英、法、苏4个核大国对中国在原子技术上都实行严密的封锁,中国别无选择,只有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
西北核试验基地初建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喝苦水,战风寒,打只野兔会顿餐。不仅粮食吃不饱,戈壁滩上水也珍贵,早晨的洗脸水留着下班洗手,晚上洗脚,澄清了洗衣服。有时水紧张几天不洗脸。
当时程开甲是核试验研究所的副所长,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原子弹试验取得成功,测得弹的各项参数和试验产生的效应数据。为了制造中国的原子弹,在那时他的时间表上是没有节假日的,一搞起科研来,经常通宵达旦,忘了吃饭睡觉是经常的事。有一次,程开甲一门心思研究光辐射和力学冲击波能量问题,把吃午饭忘了。当他走出办公室看到别人在午休,他奇怪地问:“你们为什么白天睡觉?”同志们用惊讶的目光看着他,告诉他现在是午休时间。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连午饭还没吃呢。这样的事对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
1964年6月,核技术研究开始了仪器设备的现场安装工作。为了保密,禁止在场工作人员与外面通信,无节假日和星期天,全部投入试验准备工作。当时正值盛夏季节,白天戈壁滩地面温度高达60多度,参试人员顶着烈日,迎着热风,晒脱了皮肤,喝着孔雀河的咸苦水,没有人叫一声苦。戈壁滩要是刮起风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飞起的石块能将汽车的挡风玻璃打碎,狂风能将帐篷顶揿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齐心协力做好了核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颗原子弹在哪里爆炸?最初的方案是飞机投掷,但第一次试验就用飞机投掷,会增加测试同步和瞄准上的困难。程开甲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勇敢地否定了原先由苏联专家提出的“空爆”方案,他的理由是:1、空爆必须由飞机去投掷,当时的条件还无法保证投弹的飞机能安全返航;2、空爆时原子弹由伞挂在空中,难以测量它的各种效应;3、空爆可能扩大测量仪器的误差。因此,他建议采用塔爆方式,经过专家论证,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同意。1964年9月,在茫茫戈壁的深处,罗布泊上竖起了一座102米高的铁塔。以后,原子弹就安装在铁塔顶部。程开甲满怀信心地对基地张蕴钰司令员说:“我们没有理由会失败,一定响,一定成功!”
1964年10月16日就是在这座铁塔上,惊天动地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在指挥所里身经百战的张爱萍将军激动地拿起话筒说:“总理,我们成功啦,原子弹爆炸成功啦!”周恩来的声音也很激动,但他毕竟是总理,他用平静的语气问道:“你们能不能肯定这是核爆炸呢?”
大家的目光转向了程开甲,他是技术专家,他作出了肯定的分析:一是根据压力测量仪记录的数据推算,爆炸的当量约在几万吨TNT的水平,普通的爆炸不可能有这样的威力;二是爆心处核污染严重,普通的爆炸是不可能产生核污染的。
几小时后,最早进入到爆心处(即铁塔周围)的防化兵报告,证明了程开甲的结论,这是核爆炸。防化兵惊讶地发现,那座用无缝钢管焊接成的、重80吨、高102米的铁塔,在原子弹的爆炸中竟化为一小摊细细的“面条”,周围的沙砾、卵石熔解之后凝固成一颗颗像玻璃球似的物体。为了测试这次核爆炸的性质、当量、效应,在铁塔四周方圆60公里范围内布置了90多项效应工程、3000多台测试仪器,其中有飞机中队、坦克群、钢筋水泥工事、油料库等,全都在原子弹的爆炸声中毁于一旦。
现在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在世界政治、军事格局中引起的震撼,在全球炎黄子孙心灵上引起的震撼,将是带有永久性的。24年后,邓小平对此作了总结性的评语:“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随着核试验的发展,程开甲不断提出核试验的方向、改进核武器爆炸方式和测试方法,并在空爆、地面爆、地下核爆炸的安全和抗干扰论证、理论计算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搞地下核试验,程开甲不知担过多少次风险。在平洞式地下核试验爆炸成功两年后,经过开挖,他和王淦昌、邓稼先等三位科学家要进洞去考察当量的理论与实际值的差距等许多重大科技问题,他们心里明白这是深入虎穴去追踪考察,对于个人来说是有危险的。然而,他们勇敢地穿上防护衣,戴上口罩、手套、安全帽,走进了通向原子弹爆心的地下通道。没走几步,温度就升高到摄氏40多度,当时这三位科学家已经都不年轻了,汗流浃背往前走,顾不上自己身体吃了多少剂量,抓紧时间研究着试验中所发生的问题。这是第一次地下核试验,进洞考察也自然是第一次。就是这些优秀的科学家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国的核武器开拓出成功之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
对于这些永载中国史册的辉煌业绩,程开甲认为,这是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为了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自己的祖国,和国内广大的科技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对于他自己,他感慨道:“如果当初我不回国,没有到核试验场区,可能个人会有更大的科学成就,但肯定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把自己的一切都与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不仅他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献青春、献终身,而且他的子女也走进了这个事业,大女儿程漱玉走近父亲程开甲的事业是从上大学开始的。
1984年,程开甲调回北京,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常任委员。父亲在北京,女儿在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从事着自己的研究工作。后来,为了将程开甲的知识财富继承下来,父女天各一方开始了合作。程老先生又开始了已中断几十年的超导理论研究,他在电脑上打出英文书稿,女儿协助做些计算和校对出版工作,于1992年出版了程开甲先生的专著《On Superconductivity Mechanism》,向现有的超导理论提出了挑战,接着女儿又为父亲用中文整理出版了17万多字的专著《超导机理》。由于父女在学术上配合默契,后来组织上干脆把程漱玉调来给程老先生名正言顺地当了助手。
如今程开甲已经81岁了,依然脚步匆匆,在材料科学领域中进行着独具创见的研究。他对女儿助手要求极严,交办的工作绝不能出一点差错。如今老先生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腰杆笔直,他认定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对外面的邀请,凡是和科研无关的,老先生概不奉陪。他要一心一意做学问,时间是宝贵的,那要用在科研上。不过你可不要以为程老先生忙起来就不修边幅,那可是大错特错的。只要见过的人,都会觉得他在生活上也是一丝不苟,他的“外包装”就具有明显特征。过去在基地当副司令时,军装风纪扣从不随意马虎;后来到北京,文职军装的领带也从来都是那么规规矩矩;如果是参加学术会议着西装,那更是熨贴、笔挺,颇有学者风度。
女儿助手解释父亲之所以能用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来生活,80高龄依然有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来从事科研事业,是因为老先生有一秘诀,每日清晨必早起,在院子里打上一套太极拳。夜晚闲暇时光,喜读《古文观止》、《孔子》、《孟子》一类的古书精华来修身养性。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论语》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程老先生照此心理养生与健身,所以耄耋之年仍思维敏捷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