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黑木崖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绝密!潘鼎教授和“杀手锏”项目及后续型号! 杀手锏, 潘鼎
送交者: x-file 2009月10月06日12:30:07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以上为弹头,其他改进方面,来自另一篇文章 父皇 于 2009-10-06 11:44:51

绝密!潘鼎教授和“杀手锏”项目及后续型号!

您现在的位置: 东华校友会 >> 《东华校友》 >> 2004年第1期(总第14期) >> 正文  



创制国防尖端材料的科研先锋——记上海市劳动模范潘鼎教授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本文共阅览次数:1634    文章录入:xlxu    更新日期:2004-8-31 9:47:00 
潘鼎教授是长期从事化学纤维成形理论(湿法纺丝及干湿法纺丝)、高性能纤维(PAN基及RAYON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理论及应用开发研究工作的知名专家。他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脚踏实地、不断开拓、勇于创新,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主持了十余项国家及部级科研任务,获得各项奖项近十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十年前,我国五大战略武器之首,代号为型号XX-31的洲际导弹面临着最后两项久攻不克的遗留难题。不断的告急书时时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难关攻不下,导弹上不了天!焦急万分的航天部门找到上海,迫切希望我校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路线,研制出兼具美、俄产品所长的高性能粘胶基碳纤维,迅速为国防尖端排忧解难。在此紧要关头,潘鼎教授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毅然接受并主持了“300Kg/年粘胶基碳纤维扩试线”这一国家级重大军工科研项目。
由于这一关键产品的特殊用途,国际上对其及其制造技术实行了极其严密的封锁。有关工艺、设备方面的资料几乎空白,并且国外久经筛选而研制成功的优质原丝及其原料,我国根本不具备,因此,即使在蛛丝马迹的资料中能够见到只言片语,也不能有多大参考作用。在试制过程中连续遇到了僵丝、断丝、排焦等六大难关,课题任务难上加难,重重困难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但他还是以顽强的毅力顶住了压力,超越了自我,以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和忘我的拼搏精神,整整四年,没有白天黑夜,没有休息天节假日,累了躺在钢平台上合一下眼,饿了随便吃点东西应付一下,就这样,他带领课题组研究出数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技术,克服了道道难关,终于迎来了曙光,用不同于国外原料的国产原丝制成了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纯度航天级粘胶基碳纤维,成果无偿转给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进行放大生产,这一关键战略物资的短缺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目前我国已成为能够独自掌握这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世界第三大国。
国家级专家的鉴定意见认为“在时间紧、技术难度大,国内材料和设备基础条件差的情况下,对战略武器弹头防热使用的高纯度粘胶基碳纤维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解决了国内急需,提高了我国粘胶基碳纤维的研制水平。……为我国新型战略弹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我校收到了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慰问贺电,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潘鼎教授分别荣获了“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三项奖项。就此一个项目,分别为学校获得了科研经费拨款及科技产品收入各千万元以上。
近三年来,在粘胶基碳纤维的任务基本完成后,潘教授又积极投身于两院院士材料界泰斗师昌绪先生倡导的我国军工急需的另一项目——“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基础理论”的研究。他领衔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高性能聚丙烯腈碳纤维优质原丝与聚合物结构形成及其可控预氧化机理的探讨”,完成了上海市科委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干喷湿纺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纤维结构性能的基础研究",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PAN基及RAYON基高效环保型活性碳纤维”即将于年底鉴定,并作为863项目子课题“PAN原丝纺丝张力在线测试系统的研制”的顾问参与项目研究。共获得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在举国上下齐心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潘教授又带领课题组,全身心参加了上海市科委下达的“抗SARS病毒防护纺织品研制”项目的研制,倚仗于军工科研的优势,在数月内,制成了有望作为SARS病毒陷阱的国际上不多见的大孔粘胶基活性碳纤维,并研究成功了以活性粘胶基碳纤维毡为主体材料的符合国标的医用及大众型两种防护口罩,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潘鼎教授为人坦诚谦和、平易近人,对科研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近年来,他在承担了大量的工作的同时,还出色的完成了学科前沿课等授课任务并培养了18名硕、博士研究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潘鼎教授的事迹多次被媒体介绍,2003年上海市教师节的庆祝活动中,又一次在教育电视台的主题节目“引领春风”中播放。今年五一节前夕,潘教授又被光荣评为2001-2003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材料学院
2005-4-29 14:41:12
织就导弹“新衣”的人——访潘鼎
潘鼎,东华大学材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纤维及增强复合材料、化学纤维及成型理论。研究成果 “硝酸一步法聚丙烯腈原丝”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化学纤维成型理论和结构性质的研究”获国家教委二等奖,出版、发表九十余篇论文、著作。今年“五一”前夕,潘鼎教授又光荣地被评为2001—2003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其科研成果荣获“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潘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纤维成型、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理论及应用开发研究工作。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是导弹大面积防热层的主要骨架材料,其性能关系到导弹的发射成功与否。导弹在高空高速飞行以及重返大气层时,导弹外壳与空气的摩擦可使温度达到上万度,任何一种耐高温金属材料在如此高的温度下都将汽化,从而导致发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就成了导弹的“防护服”,它可保护导弹免受高温的“伤害”,是火箭、导弹等战略武器的“新衣”。      早在1975年时,中国就开始了对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的研究。但由于原材料的限制、美国和前苏联对碳纤维相关技术的封锁,研究工作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潘教授带领课题组从90年代初着手研究碳纤维,从一开始就面临了巨大的困难。一方面是时间紧迫,碳纤维研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军事战略部署;另一方面是技术攻关难度大,根本无法找到任何参考资料。在原料方面,差距更是巨大。美俄两国的原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特殊的树木纤维,而我国只能采用以普通的棉短绒为原料制得的原丝,其圆整度等各项指标都不理想,是已被美、俄两国否定的认为不可能成功的。面对未知的领域,潘鼎教授带领着课题组开始了艰苦的攻关。没有研究资料和基础,一切从零开始。既然美俄两国的碳布路线行不通,那就另辟蹊径,先造碳丝再来织布。      经过坚持不懈地研究,潘鼎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先后攻克了原丝关、工艺关、强度关、排废关,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解决了六大关键技术难题。1997年终于“织成”合格的“导弹新衣”,研制出符合国防需求的产品。1998年解决了产量难题。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现今他们已制定了“GJB3839-2000”国家标准,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用棉纤维素粘胶帘子线制备碳纤维的技术及应用设备。
采访尚未结束,潘教授又接到了实验室打来的电话,他顶着风雨匆匆赶去。在实验的道路上,也有风雨,但潘教授将一如既往地迎接挑战,因为风雨过后,阳光才会更灿烂。

作者:刘嘉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碳纤维课题组简要事迹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碳纤维课题组由两位正教授,三位副教授,一位助研及14位技术工人组成,是一个以军工尖端材料研制为主项,团结向上,勇于创新的科研团队.该课题组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潜心研究,百折不挠,十年磨一剑,成功研制了洲际导弹关键性部件必须的战略材料——高纯航天级粘胶基碳纤维,装备在我国高新工程东风系列等战略武器上,同时积极投入国家当前特别急需的高性能纤维——PAN碳纤维的研究,为我国一号战略武器的顺利发射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题组研究成果"高纯航天级粘胶基碳纤维"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后,在国家拨款330万的支持下,群策群力将原扩试线全部设备改造一新,规模扩大十倍,质量提高20%,生产产值近600万的优质产品,为在役型号及高新工程后继型号各两项的成功发射提供了坚强保障 对于国家急需的高性能PAN碳纤维,该组主攻基础理论问题,陆续在研及完成了市科委,863,973等项目共九项(其中五项为青年教师主持),累计经费近千万元,在热致变成形理论上的进展,得到国内顶尖专家和同行的肯定.

课题组负责人潘鼎教授在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06年两位青年教师分别获巾帼创新提名奖及市科教党委青年创新人才奖.课题组三年来培养5名博士研究生,36名硕士研究生 

来自:百度搜索结果。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