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国的理论研究与研究所与工业及用户之间脱钩断链这个老问题,加上保守思想作崇(洋人没有的就不敢自己先有思想),严重的阻碍了让超前于世界的技术上、理论上的蓝本成为现实。
前几天有人写了个贴子,说中国缺乏的是中试能力。我赞成这个观点。
许多新技术,在理论上与实验室理证实了贼他妈的好。可就是没有人支持使这个贼他妈的好的新技术产业化。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99.5%以上)的企业与政府出资部门不愿意冒险。他们宁愿花更多(千倍万倍)的钱买下一个经过工业规模(中试)实际证明了的东西,而不愿意花小钱去折腾一个明明知道可以成功的中试。因为中试过程还要花钱去做一系列大规模的实验去发现新技术的极端状态,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完善这个新技术。
这种心态,在洋人中也普遍存在。尤其是一种新技术具有全面淘汰现有技术的这种情况。比如一间工厂要花费很多钱才能盖起来,工厂的设备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这样的投资。如果在许多这样的工厂刚刚普遍建立的10年之内,忽然出现了一种新技术,而且这个新技术的进步性与现有工厂的工艺与设备完全不同,更要命的是能让现有的投资昂贵的工厂统统活不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现有企业会对新技术有一种强烈的抗拒。在新技术面前,总不能让老板们感觉他们前几年所下的决心投入巨大资金建立的工厂这个决策是错误的决策吧。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就存在。比如说汽车。若某城市的公交系统在5年前决定将本市全部以柴油动力的车辆更换为柴电混合动力,而且在过去的五年中已经逐步实现了柴电混合动力公交车的升级改进计划。若现在突然出现了全电池动力的公交车辆这个新技术。你想,若要这个城市淘汰刚刚全部更换的柴电混合动力车辆为全电池动力的车辆。阻力是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