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要批判,因为其核心观点还不够激进! |
送交者: 2009年11月15日16:57:15 于 [世界股票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2007年末,国内出了一本哗众取宠似是而非混淆视听耸人听闻的劣书《货币战争》,其荒唐直追一百多年前的“洋鬼子的腿不能弯曲”。按照《货币战争》的描绘,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一小撮“黑暗金融势力”的肆意摆布之下,只要他们在密室里做了某些秘密筹划,甚至只使了一个眼色,总统就会被刺杀,战争就会被发动,各种工商农牧业就会遭到“定向爆破”,甚至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这帮家伙幕后操纵的。然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惊人的简单:恢复金本位制,把货币与黄金挂钩,搞“藏金于民”就是能让大家安心睡觉的“一阳指”。 应当承认的是,《货币战争》确实提出了一个应该被提出的问题:美元是不是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认定为可靠的“美金”?然而,由于该书采取了脱离战略大趋势与各方面大背景,孤立地看待货币金融问题的错误态度,而且论证极不严肃,大肆捕风捉影牵强附会,一味蓄意营造恐怖气氛,在缺乏相关知识与心理承受能力的人群当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可以说,《货币战争》一书几乎所有的主要观点都荒谬绝伦,尤其是对美元性质的认定更是犯了基本概念上的大错特错。从治学水平上看,实在是连地摊文学都算不上。 既然要谈货币问题,最起码得把“先有钱,后有债”的最基本次序搞对了。按照《货币战争》里的那个似是而非的“债务货币”概念,反倒是“先有债,后有钱”了----你到银行去借钱,银行却对你说,偶这里没钱,不过可以先把你欠的债务关系确定下来,然后偶拿着你的借条去美联储搞钱来.....试问,这样的银行你还会去第二次吗?! 事实上,《货币战争》所说的“债务货币”早就不复存在了----1971年8月15日,随着尼克松的一锤定音,世界货币体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仍然与贵金属保持着密切联系的主权债务货币被不可兑换贵金属的主权信用货币取而代之。就是从这一天起,世界进入了完全没有贵金属担保的纸币时代。这在人类货币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黄金储备量对货币发行总量的限制不复存在了,货币也就此彻底成为了本身不具任何价值的虚拟符号体系。
惯于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宣布重大政策转变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作为由美联储发行,以美国的国家信誉为担保的主权信用货币,美元的背后可以说是什么都有,却也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一方面,美国广袤的国土面积、多达两三亿的人口、强大的高科技工业与研发能力、包括12艘航空母舰和数千架先进战机的军事机器、以CNN和好莱坞为代表的“软实力”与“话语霸权”、还有成功维持了一百多年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机制,都会被人们视为美元的靠山,成为人们对美元信心的来源;然而,美元的主权信用货币性质决定了美国对美元的持有人从未作出即便是最起码的兑换承诺。自打1971年8月15日之后,无论是美联储还是美国财政部,都既未承诺美元以固定官价兑换黄金或白银,也未承诺美元以固定官价兑换美国国债。如果你要把手中的美元换成金银或者国债,那就请到金融市场上以交易价格买进,投资的盈亏一律自负。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张美元现钞上都有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签字拓印,以至于许多人误以为美元是由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其实,这个签字代表了美国政府对美元作出的唯一承诺:美国财政部长以联邦政府最高财税主管官员的身份保证美国政府接受这种货币作为缴纳税款的方式。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对美元的币值、购买力和可流通性再无但待可言。 参照一下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从不还本付息,也从不承诺认购者想卖时就一定能在市场上卖得出去的模式,如果我们把美国看作一个大型上市公司的话,作为主权信用货币的美元倒是更象“美利坚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一种特殊的“股票”。也许,我们应该发明个新词,把美元这样的主权信用货币定义为“国家股权货币”才是最合适的。 既然美国并未承诺以贵金属或美国国债作为美元的直接担保物,美元的发行量自然也就不受美国黄金储备或国债发行上限的任何制约----如果美元真如《货币战争》所说是与美国国债相互锁定的主权债务货币,那倒还真是一件好事了,起码从美国国债余额的上限我们就可以推算出美元发行量的上限在哪里。可事实是大量投放市场的美元背后根本就没有任何担保物,而是把美国各种各样的综合国力通过某种谁也不知道的计算方式“量身定价”,转变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股权”。因此,《货币战争》的核心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而且是错在了观点不够激进上! 我们还是抛开《货币战争》里那些根本经不起推敲的“野史”,来认真探究一下人类社会的货币沿革历程吧: 人类社会最早的成型货币出现之后,数千年的时间里流通的都是贵金属制成的“诚实货币”。欣赏过古装戏的读者都一定记得客官拿出一锭大银往桌上一拍店家就立刻倒酒上菜绝无二话的场景。诚实货币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本身即具有价值。只要银子里头没有塞铜包铁----这是经验丰富的掌柜们用手一掂就能知道个大概的----那么一两银子就值一两银子的价钱,不管皇帝被谋杀还是巡抚被撤职都无损它的购买力。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大户人家都在地窖里堆上大量的白银,如果可能的话还有黄金,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看中了这些贵金属天然的保值增值功能。 然而带着一大堆沉甸甸的贵金属跑来跑去毕竟是不方便也不安全,远距离的“汇通天下”就更是难以做到了。于是有实力的钱庄当铺开出的票据应运而生,开始代表金属货币履行流通交换的职能。在一个王朝的鼎盛时期,能够手执京城或某大都市那几家头牌票号签发的银票,也是一种身份与实力的象征。不过,这些“银行票据”仍然不是真正的纸币,而只能说是“某金融服务俱乐部的会员资格证明兼存款凭信”。为了使用这些“大款俱乐部”的门票,使用者要向钱庄支付往往是相当可观的费用,什么钱庄要倒贴一笔利息给客户则是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 “纸币”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大抵是到此为止了,而具有共和传统的欧洲却在文艺复兴后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银行发行以国家信誉担保的纸币。这项改革是货币从实打实的价值承载物走向虚拟化的开始,所带来的实利是立竿见影的:作为担保物的贵金属从百分之百准备金制度变成了部分准备金制度,极大地扩张了整个社会的财力。在这套新制度下,不仅商家之间可以方便地拆借资金,国家在出现需要时也能够顺利地向社会举债。如果当时没有出现这套新的货币体系,欧洲的工商业不可能那么繁荣,欧洲的海军也不可能那么强大。当后人感叹印度南美等地的封建领主们坐在堆满宫殿的金银财宝上等着被负债累累的欧洲国家用坚船利炮打破大门时,不知他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两者之间的一项重大区别就是一个仍在使用贵金属货币,另一个却在使用真正的纸币。 然而这时节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并未退出流通领域,而是作为货币最后的担保物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欧洲的贵族和平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使用纸币,但是他们都坚持政府或政府授权发行货币的银行必须承诺纸币的持有者可以随时按照事先约定的官价兑换贵金属。这是金本位制度的精髓之所在,也是此时的纸币仍然属于债务货币的原因之所在。由于此阶段欧洲许多国家的政局仍然很不稳定,拥有独立出资人作为股东的银行(例如英格兰银行)在信用市场上的声誉要好得多,由这些银行发行或担保的货币和证券也享有高得多的可流通性。 在当年“小国家,大银行”的欧洲,《货币战争》里被大肆渲染的“私有银行发行货币”,其实是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事例说明得很清楚的: 场景一、17XX年,欧洲某王国的御前会议 财政大臣:...扩充了边境的城防,又举办了王太子殿下的大婚,国库的金银储备消耗大半。我方才报告的真实情况万万不可泄漏出去,否则会引发全国性的恐慌。 国王:真没想到,国家的财政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各位大臣,你们有什么良策吗? 王太子:父王,都是因为儿臣的大婚耗费过度,以至父王忧心,儿臣甚为不安。 国王:这叫什么话来!你身为王太子,大婚庆典关系到王室的尊严,岂有随便的道理!再说,钱都已经花出去了,你讲这些又有何用!拿出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正经! 王太子:其实办法倒也是现成的。类似的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只是这次格外严重而已。五年前,我们不就是派出XX伯爵的船队去南美,解了王国财政的燃眉之急吗! 财政大臣:是啊是啊,还有三年前那次西印度群岛的探险,还是殿下亲自出马呢。 王太子:我的那点收获根本不能和XX伯爵相提并论。 国王:XX伯爵的航海探险之能是王国上下有目共睹的,但不知他是否愿意再度出山? 内政大臣:陛下,臣与XX伯爵的交情甚好。臣愿前去游说,想来他不会拒绝。 国王:很好!
------------------------------------------------------------------------ 场景二、数日后,国王的私人书房 内政大臣:XX伯爵病体难愈,实在不能远航了。他力荐X上校担此重任。上次远航时,X上校是伯爵的副手。那时伯爵就对这位军官欣赏有加。 国王:这等于是把王国的命运交给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你可有把握? 内政大臣:请问陛下,XX伯爵可有轻易荐人之举? 国王:这倒是,XX伯爵向来谁都看不上。能得他如此赞许,应该不是一般人物。改日让他来王宫,我要亲自接见! 内政大臣:臣会去安排。只是,伯爵再三叮嘱于我,这次远航务必要配备性能最好的船只和火炮。上次出海,船队遭遇风暴,九死一生,最终还是损失了两条船,数百名水手葬身海底。伯爵至今仍耿耿于怀。这是伯爵搜集的新式大船图样,请陛下过目。 王太子(看着图纸):这真是好船啊!父王,对此儿臣深有同感。没有性能良好的船舶,横渡大洋实在太危险了。没有好船,连招募水手都会很困难。 财政大臣:可是好船不便宜啊!全欧洲只有几家船厂能造这种船,他们可从来都是言无二价!如今的国库绝对拿不出这么多钱! 王太子:难道一定要付给他们真金白银吗?用王国的货币不行吗? 财政大臣(哭笑不得):殿下,如果他们愿意接受王国的货币,我还用得着发愁吗?七年前的那场风潮里,王国政府未能履行兑现黄金的承诺。从此之后,我们的钞票只要一出国境,就和废纸没有任何区别。坦率地说,即使在本国国境之内,也是效力不佳! 众人沉默... 首相:陛下,依老臣看来,此事只有一法。 国王:快说来听听! ........................
《帝国沉沦---美利坚大危机总揭秘》全书逾十五万字,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美利坚帝国面临的深刻危机,揭示了这个全球帝国走向沉沦的必然趋势,并对美利坚全球帝国的衰落对中国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提出了独到而犀利的见解。 本书已于2009年1月20日由纽约柯捷出版社发行,读者可直接在柯捷书店网购: |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