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钾肥价格持续下跌? |
送交者: 2017年05月29日07:26:16 于 [世界股票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资料显示,中国从1998年到2007年钾肥进口量处于上升阶段,最高时进口占全球贸易量的23%,从2008年开始,进口量开始有所下降。 为何2008年成为中国进口钾肥量变化的一个拐点?这背后与罗布泊有着怎样的关系?罗布泊人为何会始终坚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走进罗布泊,试图揭开这背后的秘密。 “死亡之海”中的他们 1月10日凌晨六点,第四次回到罗布泊的黄丽丽还是醒了,熟悉的罗布泊一如既往沉静在黎明前漆黑的孤寂中,楼宇间昏黄的灯光下已有倒班同事的身影,如果时间倒转到2013年,那长长的身影中一定有自己,只是斜撒下的是一束手电筒的光。 2002年8月,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黄丽丽没有选择在自己的故乡库尔勒安静地做一名教师,22岁的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情,跟随自己的男朋友李文鹏来到了罗布泊腹地,在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罗钾)做了一名气象员。“当时,罗钾刚进入基建时期,整个基地也就60、70号人,女孩有6、7个。” 再次谈起那段青春岁月,黄丽丽似乎还是无法平静,“自然环境其实不可怕,最无法忍受的是孤寂与资源的匮乏,我们一般一待就是几个月半年的,甚至有同事待过13个月的,罗布泊寸草不生,自然也没有水,公司花钱从哈密买来水,大伙节省着用,每人每天的用水是有限的,洗完脸的水用来洗脚,洗完脚的水用来洗衣服,女孩子三个月才能洗上一次澡。” 女朋友的诸多不便,李文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新疆采矿学院毕业的他也深知,这一切的付出终会有回报,因为罗布泊的秘密并不只有恐怖。 “死亡之海”的荒芜从哈密出发就有最直观的感受。沿着S235公路向罗布泊腹地进发,的确是一副“无人区四野茫茫”的光景,除了挂满油布的几辆车呼呼来往于唯一一条通天际或地平线的道路外,就是深黑色到深褐色再到黑灰色再到灰白色的戈壁。趴着的土堆、形态各异的小土丘、浮尘飘荡的黑龙峰到风蚀残年的雅丹地貌无一不诉说着“一个内陆湖为何干涸”的悲怆。 苍凉之间,几排废弃的土坯房显得很弥足珍贵。同行者告诉本报记者,那是中国科考队曾驻扎的地方。 罗布泊曾是我国最大的盐湖,1972年完全干涸,其湖岸线在卫星影像图上留下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耳朵”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原地质矿产部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科学考察和地质调查研究。公开资料显示,在“七五”、“八五”期间,相关专家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在柴达木盆地开展钾盐找矿研究,历经数年,课题组预测塔里木盆地盐类物质的最后聚集地——罗布泊大型盐湖沉积区是一个具有成钾潜力的找矿靶区,课题组根据迁移后的盐湖深盆有利于成钾的认识,将罗布泊2万平方千米的找矿靶区,迅速缩小为只有1300平方千米的“罗北凹地”。 “对于罗布泊钾盐的发现,肯定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从有线索到明确有储藏到储藏量的清晰度再到整体开发,是许多人共同的努力。”一位卸任的罗钾管理层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那为什么几代科研人都在“追钾”呢? “因为钾是维持人体生命和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是非常重要。但多年来,我国的钾矿资源都主要集中在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年产量只有200万吨上下,仅能供应国内全年需求量的1/4。” 国投罗钾的副总工程师兼设备管理部主任谭昌晶表示。 全球需要消费钾肥的国家有160个,但真正生产的只有14个,而且钾盐资源集中在白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这就意味着当时的谈判桌上,中国人是没有话语权,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我国为此每年要花费巨额资金从国外进口钾肥。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从1998年到2007年钾肥进口量处于上升阶段,最高时进口占全球贸易量的23%,比如,2005年全国化肥进口总量为1382万吨,其中钾肥进口最多,达到883万吨,占了进口总量的近7成,耗资约为160亿元,这一切具体到到田间地头无疑就是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于是乎“罗北凹地”的发现无疑振奋着国人。2000年9月,新疆罗布泊钾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01年至2002年,专家用“两段式”成矿理论作指导,在罗布泊其他盐湖又发现两个中型钾盐矿床。2002年,罗布泊钾盐开发进入工业试验阶段,罗布泊试图从“死亡之海”中涅槃重生。 最初的三大困境 2001年,21岁的李文鹏毕业后便进入到“罗北凹地”,成为罗钾一名技术工人。包括李文鹏在内的一批80后大学毕业生到罗布泊工作的背后是诸多不易。他说,“当时也有一些选择,罗钾刚刚成立,一些事总要有人做,今天不是我们,明天别人也会这么作。” 如今站在曾经居住过的地窝子间,内敛的李文鹏一再感慨自己与妻子算是幸运的,因为在一毛不拔之地,许多同事当时住的是帐篷。“罗布泊外面是41、2度,帐篷里的温度有50多度,大家没办法工作,如果挂沙尘暴,外头刮,里头也有粉尘。” 2003年,当公司领导知道李文鹏与黄丽丽要结婚的消息后,竭力支持,当时负责罗钾设计的尹新斌将自己办公的地窝子腾出来给李文鹏夫妇作婚房,公司搞技术的同事亲手设计焊接了新婚床。2003年9月8日,李文鹏与黄丽丽成为第一对在罗布泊举行婚礼的夫妇。 “当时公司也跟过节一样,因为同事倒班,婚礼是上午一场下午一场,举行了一天。”黄丽丽眼含热泪地说道。 罗钾总经理李守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00年,其实是罗钾最艰难的一年,因为当时一切都充满着未知数。” 首先是融资难。 “钾盐资源的稀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论是金融信贷还是别的投资者而言,都是要评估风险的大小。一是钾盐项目工业路线能不能打通,而且这样的项目周期长,投入大,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二是前提投入资金也很庞大,动辄一个亿的投入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项目在审批过程中,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谁也耗不起。”对钾盐投资比较熟悉的国内一家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徐总告诉本报记者。 所幸,这一难题在罗钾项目核准通过后得以解决。 “再次是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及其艰苦,又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缺乏现代人的生活,包括与亲人的隔绝,吸引人才很难。最后就是技术开发的条件难,当初罗布泊的卤水类型与其他国家的的卤水类型有很大不同,要想在这种条件下做到具有有经济效益的开发并适应市场的产品,难度是极大的。”李守江表示。 如果没有一流的技术团队来解决这世界级的难题,罗布泊钾盐的开发就是空中楼阁。 公司成立后,组织了一个专门班子,去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2000年4月,国内著名的钾盐化工专家、化工部长沙设计院副院长李浩受聘担任罗钾项目负责人,那时李浩正被调往北京任职,但他最终却选择了罗布泊。 对于这样的选择,李浩曾平静地说:“当初我选择来的时候,有人劝我,我说何处黄土不埋人。当时我的想法是,作为一个大男人,一辈子能够摊上解决中国钾肥自给这样一个民族工业的大任,太值了!而且这个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遇上的。” 随着李浩的到来,开采钾盐矿的顶尖人才也集聚到了罗布泊,当时在另一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谭昌晶也是其中一员。 “当时负责罗钾设计的尹新斌(时为化工部长沙设计院罗布泊研究所所长,现为国投罗钾副总经理)说还缺一个设备管理方面的专家,并邀请我来罗布泊考察。”再次谈起1999年的那个夏天,谭昌晶像个孩子似的大笑起来。 这种兴奋一源自他终于正常自由呼吸(原先工作单位有高原反应),二是在查看了勘探矿样,断定这是一个超级钾盐矿,远远超过青盐和美国犹他州钾盐矿,这对于一个技术人才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平台,最终,包括谭昌晶等顶尖人才以10万元不等的年薪留在了罗布泊。 至此,罗布泊钾盐项目的开发才进入正规,2001年,罗布泊的基建整体开始,包括新疆采矿学院等专业学院的一部分大学生也进驻罗布泊,开始了另一种80后生活。 频临绝境又重燃希望 历经三年的“小试”与“中试”,无论从人才还是技术,罗钾的种子已发芽。 从2000年3月至年底,罗钾人针对罗布泊含钾硫酸镁亚型卤水制取硫酸钾而开发的“LBP-01”和“LBP-02”两种工艺均生产出硫酸钾产品,而且其质量与收率均达到了预期水平;2001年11月至2002年12月,罗布泊硫酸亚镁型卤水制取硫酸钾工艺研究中间试验,试验所得产品硫酸钾达到了优级品标准,也为下一阶段工业试验提供了依据和可靠的试验数据;由谭昌晶团队自主研发的水采机试制也取得成功,单是这一项技术一年就节约成本上亿元(采一吨钾盐仅需2元,而人工采盐每吨15元,如果按现在150万吨的年产量计算);2003年7月,2万吨/年硫酸钾工业试验厂试车成功,“罗布泊牌硫酸钾”产品问世,并在随后几年中将实际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10万吨。 就在罗钾公司试验厂生产稳定,产品逐渐进入市场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危机,让罗钾人的梦想几乎夭折。由于种种原因,公司资金链断裂,最严重时,公司账面上只剩不足20万元。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罗钾频临绝境的时候,却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2004年10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将战略的目光聚焦在了罗布泊。 当时,国投找到新疆自治区主要领导,希望介入。国投董事长王会生表示,“国家的需要就是国投的投资方向。”为了表达国投的决心和诚意,他们加快重组,先期打来2000万元资金,帮助罗钾度过了难关。 谈起这一段,李守江也是感慨万千:“说句实话,那时候2000万对公司来说比现在的2个亿、20个亿还重要。” 2004年11月,公司各股东与国投正式签署增资扩股协议书,国投注资3.4亿元获得63%股份,成为罗钾第一大股东,罗钾注册资本金增加到5.4亿元人民币,公司名称变更为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地变更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 当然,每一项投资也都是理性思考下决定的。国投方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投最终决定投资罗钾,还是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国家需要,当时钾肥进口依存度达到70%以上,钾肥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农用钾肥价格奇高,一般粮食作物用不起,严重影响我国零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可以说发展我国的钾肥生产能力,打破国外厂商价格垄断,就是对我国三农事业的贡献。因此,条件再艰苦,只要国家需要,国投都会上这个项目。” 二是罗钾的开发当时已经有了不错的开端,技术上已经实现了突破,罗布泊钾盐开发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就是说,生产技术已经没大问题,而国投在2004年之前已对国内的钾盐市场有过全面的摸底调查。 三是罗钾的团队,以李浩、李守江为首的罗钾开发团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创业创新,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团队,也是投资者看重的最难得的资源。有了这样团队、技术、市场,哪有干不成的事? 走出罗布泊 对于这背后的故事,李文鹏也是之后才知道,“其实2004年经营层的工资其实都停了,我们员工的工资照常发,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一切如旧。” 黄丽丽与其他女员工在2004的三八妇女节还得到最大的犒赏,可以洗一次澡。其养着的一只猫与公司养的一只狗依旧厮守玩耍,时而相拥着惬意地听着罗钾员工帐篷与地窝子间响彻的歌曲,阿杜的《他一定很爱你》、刀郎的《情人》、《冲动的惩罚》…… 当危机平静度过后,李文鹏与黄丽丽相对也忙碌了起来。 2005年,罗布泊湖底建起了生产基地,通过管道从80公里外引来自来水,从罗北抽来卤水,开建盐田,开始了大规模生产。 2006年4月25日,新疆罗布泊钾肥基地年产120万吨钾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由采输卤、盐田、矿石采输、加工厂区、外部供水、热电站、哈密铁路专用线及仓储等七个主项工程,以及哈密办公基地和红柳井第二供水工程等其他配套工程组成。该项目总投资48亿元,项目也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和国家2006年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2项重点工程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08年11月18日生产出优级硫酸钾产品,加上前期的10万吨工业性试验装置,已具备年产130万吨的产能。 2012年6月,120万吨钾肥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项目验收。 “我们的产量是连年上升的,2015年已经超过150万吨,公司成立至今累计生产硫酸钾926万吨,国内硫酸钾市场占有率达到45%。”李守江表示。 120万吨钾肥项目建成投产后是什么概念呢? 除了意味着罗钾公司年产值将逾几十亿元、成为纳税大户、解决几千人的就业、员工有了宿舍大楼、李文鹏与黄丽丽搬离地窝子享受正常生活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缓解我国钾肥供需矛盾,提高中国钾肥自给率,减少国际贸易风险有着重大作用。 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氯化钾的消费量大约为6000多万吨,而我国氯化钾消费量达1200万吨,如果我国没有自己的钾盐资源,如此大的需求量必将在国际谈判中处于劣势,我国因为国投罗钾与青海盐湖两大钾盐企业支撑,在与国际钾肥公司谈判时有个更多的空间,钾肥国际采购价比印度每吨低10美元至20美元。 硫酸钾更为特殊,每年大约只有550万吨的产能,其中美国、智利、德国的产能分别是40万吨、60万吨、100万吨,而罗布泊一地的产能就达到了150万吨。 随着钾肥生产能力提高,中国在钾肥进出口方面获得更多话语权,成为“全球洼地”,农民用得起钾肥。 但商场如战场,罗钾的快速发展在打破国际生产巨头的垄断的同时,也刺激了国内钾肥市场的活跃。比如,一吨氯化钾与硫酸钾的市场差价最高时达到了1600元,这也间接也刺激了国内产能的快速扩张。数据显示,到2014年,中国共有钾肥生产企业200多家(这些企业多为主营生产氯化钾的企业),单是曼海姆法硫酸钾生产工艺(把氯化钾加硫酸转为硫酸钾)的盛行生产在2012年就达到了200万吨。 与此同时,国际钾盐生产巨头也试图通过价格战重新回到在曾经的绝对话语权地位,如此境遇下,成为世界最大硫酸钾生产企业的罗钾并没有时间躺在十年的辉煌上享受航母的荣誉,包括李守江在内的管理者也在思考,如何走出罗布泊、走出疆外与走向国际。 这对于罗钾人则是新的开始!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5: | “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监狱 | |
2015: | 中国股市再现"过山车" 专家: | |
2012: | 希腊的死亡螺旋:大灾难或将降 | |
2012: | 希腊四大银行获180亿欧元救助资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