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火树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立体声:谈乐说音
送交者:  2019年08月15日00:49:26 于 [世界音乐论坛] 发送悄悄话

立体声:谈乐说音

原有信息: [返回] [收藏]
序  号: 11627
标  题: 音乐之旅:听美声唱民歌的联想(歌唱的话题之二) (19千字)
发 信 人: 老唱片舒存  [发短消息]
时  间: 2005-04-17 18:05:44
阅读次数: 4609
详细信息: [只看帖主]

【若干年之前,大饼做斑竹捧场发了一个帖子谈歌唱的话题,用的是老唱片的ID。后来我编辑过,但始终没有保留底稿。随着论坛升级更换服务器,很多东西都丢了。我一直认为找不到了,这二天无意间在一个信箱里发现,看了一下,似乎还有一点可值得看的东西,重新贴在立体声论坛这里,给元宵节电视的会客厅凑个热闹。在帖子中,谈了自己对几个有争议问题的认识,着重点是中国歌唱发展的概括。因为是歌唱话题的一部分,现也归在一起。】  
    http://lts.bbs.net/bbs/01/8954.html?writer=%CA%E6%B4%E6      
   
 
 
 
发烧友都知道一个叫崔岩光的女高音,她有几张CD都是发烧级的CD。当年她获得首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业余组)冠军时候,与第二名的得分差距是很大的,可见她的实力不凡。在她录制的几张CD中,不少是演唱经典民歌的。崔岩光唱民歌你认为如何,美声唱民歌你认为如何?  
 
有网友说崔岩光的演唱风格奇特,也有的因此认为她是民族唱法。她虽然演唱不少民歌,但肯定是美声,不是民歌唱法。去年7月9日,一位网友在某著名音乐网站批评崔岩光,对她的唱法表示了极大的反感。帖子说:“她老是要滑向民族唱法的一端,至少是有危险”,“她要是唱歌剧一定够费劲的”。  
 
我倒认为她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实践并探索中国美声演唱民歌的新出路。  
 
一 :正宗与否  
 
从今天漫天下的演唱会可以知道,中国人喜欢歌唱喜欢歌声。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一个很大功劳要归结于他们的自由演唱。原来流行歌手的碟片往音响中一放,就明明白白听清唱得什么,在这个方面,台湾歌手邓丽君蔡琴都是风骚一时的。可是一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学美声的唱起歌来,怎么听还是听不清他唱的是什么。  
 
由于发音不同,说汉语的人唱美声是从糊糊涂涂、囫囵吞枣式的演唱开始的,所有学美声的中国人都知道,唱中文要难过唱原文,发声既要正,如何作到西洋方式的发声,吐字又清晰确实不大容易,因此发声和吐字都成了中国人学美声的门槛。  
 
自从西洋唱法引进中国,不少的歌者都在努力探索它的中国化演唱出路。在这种探索实践中,有不少歌者因此成为异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应该指责那些探索者歌唱方法正宗与否,相反,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上海曾经有二个女声很出名,一个是朱逢博,被人叫半土半洋式的民歌,还有一个是广播乐团女高音叫张正宜,她是当时少有的美声结合民族唱法。当时现场印象,她选择的歌曲与朱逢博有些相似,如多唱《红杉树》等这类型的,按目前时髦说法,比较适合跨界的嗓子演唱。  
 
类似崔岩光这种带有异类的演唱,目前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有波切利(Bocelli)。这位盲人歌手,声音飘飘然,音准很好,几乎不错音,高音单薄显得空洞,一听就有别于正统美声。他的歌唱,比较煽情,也深受欢迎,这几年,中外音响刊物都在报道他。赖英智在广州主编的《新音响》,年轻主笔小谭两期都撰文介绍他的碟片。  
 
这种带有异类的演唱,目前国内最知名的有殷秀梅。这位如今大名鼎鼎的女高音,来自原黑龙江歌舞团,在改革开放初期,曾随黑龙江歌舞团到广州等地演出,反响很大,后来被京城猎走。她的声音独树一帜,现已为大众所接受。她曾明确表示,自己的演唱风格受到过指责,投在沈湘门下后,是沈湘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也使她步入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这种指责异类说法,其实就是批评他们演唱技巧不正宗。可以说正是有了一大批这样有勇气的不正宗探索者的大胆探索实践,才有了后来中国美声歌唱艺术的巨大进步。围绕这个问题,常使我想到中国声乐艺术中,美声唱法的正宗与悦耳的矛盾问题。我的观点是,正宗悦耳最好,因为我们要听的是乐音不是噪音;不堪入耳的正宗还不如悦耳的不正宗!  
 
今天,大家都知道的女高音王霞、么红等,她们是著名的世界“三大男高音”北京演唱会的陪衬女高音,可谓是正宗美声。但是,她们声音的表现有目共睹。我说说自己的感受,也许是听多了人声,现在几乎很少主动去人声的,与其听他们这样的歌唱,不如听崔岩光这种带有异类的演唱来的爽快。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声不大为民众所接受。  
 
王霞是中国中生代美声王信纳的学生,尽管舆论对她歌唱好评不少,她主演的图兰朵角色还是受到批评,因为显得吃力。国内说她是最近几年中国最出色的图兰朵,不同看法来自一名英国专家,听见了她演唱以后说,要真是这样的话,那真是中国歌剧界的悲哀!么红是郭淑珍学生,这位也是最频繁出镜头的女高音,虽然力度好于王霞,但过于刚烈声音,张力不自然,声音相对显得比较粗糙。在北京音乐厅听到的声音,叫我老是怀疑场所音响的声学出了问题。  
 
说到王霞、么红等美声高音,叫人想起另有一位叫王秀芬的。她也是近年走红的女高音,扮相不及上面这几位,但声音要强一些,某种意义上来说,颇有几分“大号”女高音的味道。不知是否由于所属团体性质不同,饶恕我孤陋寡闻,似乎没有听到见到她有什么大作为?好象一直也就只是唱唱艺术歌曲而已?写这个帖子的时候,似乎也销声匿迹了?国内的优秀歌手,出名后大都走出国门。莫非王秀芬也出国了?  
 
上一次提到的上海女高音胡晓平就是这样,出名后开了个人演唱会就出国了。据说胡晓平出国以后几番奋斗,最终迫于生计放弃了演唱而改行了?当时她的出国曾引起很大争议。贺绿汀为代表的一派坚决主张要走出去。理由是“国内几年还演不了一个角色,顶多唱两首艺术歌曲”。今天的情况也许不大一样了,形势对反对者更为有利,但我始终认为,学习美声不能离开那个成长的环境,更不能因为一个胡晓平倒下而放弃了更多人出国学习锻炼的机遇!  
 
之所以反复提到胡晓平,是基于她是中国声乐艺术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在她之前,国内比较出色的女声,仅限于一般的女高音声部。像花腔女高音、次高音、女中音都只能是几首歌曲的表现。在她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美声。他们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我还记得的曾在国际上获奖的歌者他们的名字主要有:  
 
高音胡晓平(高敏芝学生,周小燕后期指导),高音钱曼华、高曼华(周小燕的学生),中音梁宁,花腔迪力拜尔(沈湘学生;好象定居芬兰,在瑞典也很活跃),高音黄英(有人指出她的老师是葛曹芷,周小燕是后期指导);还有男声,如高音张建一、杜吉刚,中音袁晨野、廖昌永等。  
 
其实他们的背后,记录的是中国歌唱发展的历史,以及那些开创历史的人。  
 
二:承上启下  
 
为了更好表现音乐,声乐在发展时涌现一大批继往开来者。在谈论国内这些优秀美声歌手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作为基础的前一辈美声。他们最大的功绩是非常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人演唱美声的道路。  
 
老唱片里听过的歌唱家,主要有周小燕,喻宜萱,贠恩凤,郎毓秀,董爱琳,孟贵彬,林俊卿,斯义桂,温可铮,吴天球等老一辈,后一辈的有刘淑芳,孙家謦,苏凤娟,罗天婵,藏玉炎,朱崇懋,楼乾贵,魏启贤,李光羲,胡松华,刘秉义等。  
 
文革前后军队有一批知名的歌唱家,張越男,张映哲,寇家伦,贾士骏,李文章,董振厚,王宝璋,胡宝善;还有一些是演唱民族歌曲为主的,马玉涛,耿莲凤,吕文科,马国光,张振富,地方擅长此道的有任桂珍,郭颂,施鸿鄂等。另外是郭兰英为代表的一些民歌歌唱家,如陆青霜,于淑珍,邓玉华等。  
 
文革中后期一些有名的歌唱家是叶佩英,文征平,靳小才、季小琴,方初善,于淑珍,黎信昌,王凯平,还有一些唱民歌好手,吴雁泽,何纪光,姜嘉锵等。  
 
中国声乐发展中,一直存在发声技巧的“位置之争”,“靠前一点”还是“靠后一些”,没完没了,一直延续到今天。五、六十年代,还发生了唱法的“土洋之争”,一阵子是洋风甚嚣尘上,一阵是时尚土吃洋。最疯狂的时候,甚至发生了强逼唱民歌的郭兰英改唱美声,后来又有把各地西洋管弦乐队改造为民族器乐乐队的事情。  
 
从有利的方面回头看,这些争论与做法,直接促成了中国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吸收,也成就了日后中国美声的蓬勃发展,但从民族唱法的角度说,也给今天民族唱法缺少民族风格埋下祸根。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大面积普及美声,大量指导民族声乐的被美声所同化,使得今天民族唱法缺少个性。  
 
老一代最不该忘记的代表,可能也是成就最高的代表是原哈尔滨歌剧院的女高音张权,她是留美归来的一族,她的整体水平与实力,远高于中央乐团后来的刘淑芳、郭淑珍等女高音。她是中国少有的戏剧型女高音,也是最杰出的几个之一。像周小燕如今教学硕果累累,可当年作为花腔女高音,她的演唱也实在叫人不敢恭维。因为政治原因,张权离开中央歌剧院到了黑龙江,在周恩来指示下,为她专门组建了哈尔滨歌剧院。改革开放初重新发行过她的LP。  
 
文革中后期不应该忘记的,以来自广州军区的邓韵为代表(有消息说她和邓丽君是表姐妹)。邓韵后来被证实是非常少有的女声,属于美国歌唱家杰西诺曼这个特殊类型的。由于声带奇特,邓韵的音域非常之宽,可以胜任花腔女高音到女中音的声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邓韵出道时候,是以花腔女高音出现的,代表作品是“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凤凰树花开”等,她不仅是当时广州最自豪的声音,如今是大都会的优秀女中音之一,成了中国人的自豪。  
 
当时影响很大的男高音是李双江,声音以高亢明亮著称,也是那个追求明亮声音时代的经典代表声音。他的唱法曾经风靡一时,被认为是美声唱民歌的最好路子。对李双江演唱评论,当年尤金•奥曼迪指挥率费城交响乐团访华时留下名言 “金子般的高音,烈火样的真情”这是对同一时期中国歌唱艺术最经典的评说:追求极端明亮,追求极端狂热!  
 
这种极端是要付出毁声的沉重代价的!我觉得是一种错误的唱法,强逼嗓子发明亮的声音,最后造成嗓子过早衰老;另外过分强调高音,使得声音单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是男声,少了男性嗓音的魅力。李双江最辉煌时期的歌声,就是缺乏中低音,声音过分偏薄,因此选择曲子都偏于山歌风格。尽管今天还能在电视上 “看”他唱歌,其实早在改革开放初,他就已毁声:所有现场和电视前的听众都记忆犹新,那一曲“在北京的金山上”早已唱破高音!  
 
在那个年代,由于是十二万分的强调声音的明亮,不知毁坏了多少美好的嗓子呀,李光曦这位难得的男高音就是这样被毁声的!他是少数可以和张权搭档演唱的男高音,如今都成了美好的文字记录,不知道他们是否合作留下什么好录音?李光曦后来演唱的“北京颂歌”、“祝酒歌”依然无法媲美他在《东方红》演唱的“松花江上”。  
 
我很佩服邓韵等人,把握了自己的嗓音特点,在逆境中成长,终于成为第一位走向美国大都会舞台的大陆人。去年圣诞前日,有机会在星海音乐厅现场聆听了她的演唱,见识了她与专程前来同台友情捧场的有一代名流的实力,如男高音胡松华和原广州军区同代女高音刘旭峰,但他们的演唱已如同昨日黄花,声音有些不堪入耳。邓韵的歌声越发优秀,嗓音宽厚,灵活松弛,与当年相比更加成熟,可见发声的科学性对提升歌唱水平与延长歌唱生命至关重要。  
 
今天,有人总喜欢以潮流所迫来开脱自己当时的失误,其实不少酷爱艺术的有识之士,也是像邓韵那样,没有在潮流面前放弃自己正确的追求,从而避免跌落到潮流的旋涡之中,过早毁坏了自己的嗓音。他们为了中国的歌唱艺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使得中国的声乐承上启下,在后来的这些年里得以飞快发展、成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直默默无闻,他们与那些为我们赢得荣誉的一样,都是值得敬慕的人。  
 
三 :抒情误区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是中国声乐的经典训导。唱歌本身就是抒发感情,但是,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如何才能很好的掌握这样的技巧达到这样的境界,却有不同的认识与标准。轻一些或柔一点,松一些或亮一点,这是一种区别;直接一点还是含蓄一点,这也是一种区别。其实声乐的理论在演唱中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关键还是对某个个体歌唱的具体分析与指导,说的更明白就是提高水平需要有个好老师好指导。提高整体歌唱水平,不是理论上费劲,投入过多精力,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是像中国其他涉及声乐的先祖们一样,勤于实践善于实践。  
 
据我的观察,在中国,如果你的嗓子适合演唱抒情性教强的歌曲,成功的机率很高。对于声乐,不少人喜欢听听艺术小品,但小品再喜欢,也只能尝尝新鲜吧?俗话说,调味品不宜当饭吃。歌剧及演唱歌剧,被视为声乐艺术的顶峰。从来大师们都喜爱在歌剧中扮演主要角色,新人也喜欢在歌剧中担任主角,由此证实自己的实力。不管是谁,演唱歌剧选择主要角色,首先考虑能否演唱最重分量的咏叹调。仅仅依靠演唱一、二首歌曲就能出名,这可能是中国流行歌坛才有的专利吧!  
 
无论哪一种歌唱,如女高音,抒情还是戏剧,或花腔,都少不了抒情。听听卡拉斯与施瓦兹科普夫的抒情,她们与芭芭拉、与诺曼的抒情是多么不同。在经典的理查斯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塞尔指挥下施瓦兹科普夫的抒情歌声给我们留下经久难忘的烙印。塞尔指挥的另一张CD,施瓦兹科普夫和费舍尔迪斯考演唱马勒“少年魔角”,两位大名鼎鼎的抒情歌唱家留给我们的是时代的绝唱。抑扬顿挫,举轻若重,挥洒自如一一这是美声抒情的特点,不是一提抒情,就是追逐轻柔温情的声音,当然更不是什么“气声”。  
 
为了抒情大耍噱头,这在很多流行歌手,甚至所谓的跨界歌手演唱中经常可以听见。有如有的菜加点调味品味道更好,但要适可而止;选择那种值得讲究,因为调味品也决不只有味精一种。如果你看过十几年前放映的一部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如果你注意到里面的歌唱方式,你就能知道“轻声”“气声”是怎么回事。新编音乐故事片,讲述老掉牙的灰姑娘故事,为了照应剧情主题,音乐与演唱充满柔情似水,情似行云声像流水,不是煽情。再听听当年李谷一唱的“乡恋”,听听所谓“气声”,一定感到是多么可笑了。中学没能很好理解“东施效颦”典故,在此有了最好的注解。  
 
说到抒情唱法,不能不提俄罗斯流派。当年国内总体追求的,虽然也是西洋唱法,但不是今天大家熟悉的意大利美声唱法,不是现在说的经典的咽音唱法,而是俄罗斯流派的唱法,尤其中央乐团更盛。风行的原因,也许是这种方法适合中国人个子小气息不大的发声特点,但更主要的应该与中国音乐人多是留苏归来有关。  
 
俄罗斯的这种唱法,犹如它的其他艺术一样,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如它十分讲究声音的直接感受,讲究对声音强弱的控制,尤其是弱音和半声的控制,也特别讲究抒情性,但它的最大局限也正在于它的抒情方式。有人说,这种唱法有些类似早期的意大利唱法,但它的声音更为悦耳。特别是演唱民歌、小品,以及艺术歌曲等很美很感人;演唱某类歌剧角色,如多愁善感的情人等,至今也还是很有魅力的。它的主要问题是,不适应演唱今天歌剧的主流曲目,如演唱威尔第等后期成熟的这种类型的经典作品,当然无法胜任瓦格纳歌剧的演唱。  
 
这种局限也许对大个子的俄国人是个长处,但中国歌手缺的是体能上长时间对气息的控制与支撑,缺的是演唱角色感情随着整场歌剧情节展开需要的声音变化。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歌手的体能特性决定了他们最需要的是气息的锻炼。这种唱法尤其是对抒情的追求,对中国歌手最大误导是,很容易放弃气息的追求而过分讲究感情,导致一种方向性的错位。  
 
由于特殊原因,这种抒情唱法影响颇大,在相当一个时期几乎是一统天下。后来独领风骚的一种中国特色的“红色唱法”,强迫声音高亢、通透、明亮,不知是否是对这种过分抒情唱法的反思结果?胡松华、刘秉义他们这些高音、中音,与今天新的美声,同样是抒情,差别很明显,不用多说,大家多听听自有高见。  
 
在那个非常时期,这种过分抒情的唱法与后来强迫发亮的“红色唱法”,总的来说,它对提升我们美声演唱水平,还是功不可抹,但对更多的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说这些不是要否定它的作用,而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引发深入一点的思考,如何更有利中国人明天歌唱的更进一步。  
 
胡晓平当时出国比赛是作为中国第二参赛歌手身份参加的,国内最看好的第一歌手,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女高音温燕青,她是当年中国参赛领队郭淑珍的学生。比赛结果,温燕青被淘汰,胡晓平得了第一名,成为国内第一位在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中国人,改写了中国美声的历史。  
 
按照当时传递的信息,温燕青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就是演唱过分抒情,可以说这是国内声乐界与世界隔绝多年后首次得到的资讯。虽然这个消息对国内主流声乐教学打击不小,不少留苏的声乐人至今仍然保留自己对此的不同看法。但是国内主流很快调整了教学方案,如包括后来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声乐教学成果展,从“郭淑珍学生音乐会”上听,9位登台演唱学生中,没有一人再像温燕青唱的那么“抒情”了。  
 
中国的美声自此以后,可以说是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美声歌手,并在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得大奖。上面已经列举的部分获奖歌者名字,优秀的歌唱者当然还不止这些,例如上海出去的女高音叶莺,北京出去的女高音张立平等等。Philips录音的“中国交响乐团”这一张CD中,大家对张立平演唱的“黄河怨”应该有些印象。  
 
人类抒发感情方式有多种,持续的感情抒发总是含蓄一点的,急风暴雨式的总是少有一些;歌唱的抒情也是一样,直接的总归要少一些,何况声音还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流派的抒情,不是一味轻声柔声弱声才是抒情。需要认识的是,选择丰富多彩的那种,尤其是适合中国人发声特点的抒情方式歌唱才是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我个人比较欣赏瓦格纳式的抒情,但这种大号式的抒情,并不适合中国人的生理特点,更不能强求中国人那么去发声才是抒情,但俄罗斯式的显然更不适合。  
 
目前的现实看,发展还是很乐观的。中国美声歌唱的抒情走正出老的时代,朝着自己开辟的新路走下去,硕果累累。但中国的民族唱法有着危机,如果说民乐走的是被西方古典音乐改造的路子,那么民族唱法走的则是被美声同化的路子。现在大家渴望原生态的歌声,并不是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一个老师一种方法一统天下做法的批评。美声需要声区统一声音统一,民族声乐需要个性鲜明需要独一无二,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追求目标,把民族唱法民歌手山歌手统一唱法,把大家都造就的一个模式声音,岂不是培养合唱队?  
 
崔岩光演唱有着一个时期比较突出的烙印,也有着中国大多数歌唱者演唱美声的共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像她这样为中国声乐发展作出自己努力和贡献的人,不论他们艺术追求和流派是什么,不论他们成功或是失败,他们的名字都是不应该忘记的。  
 
四 :最佳美声  
 
美声演唱民歌,这是中国美声必须学习的基本功课之一。不仅仅是政治的需要、宣传的需要,也是民族情感的需要,欣赏习惯的需要。在中国歌唱最终服务的是中国人,中国人歌唱要照顾到中国人的鉴赏与学习,因此这个传统从早期美声传入就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他们尝试的成败得失,都应该予以理解和支持。  
 
美声从进入中国开始,就选择那些带有民歌性质的必修曲子。如《叫我如何不想她》等赵元任这些老一辈音乐家谱写的歌曲,后来还有聂耳等写的电影配唱歌曲,或是尹宜公他们整理的《小河淌水》等民族歌曲,以及王洛宾先生的那些曲子。新中国开始有了《牧歌》等新民歌,特点几乎都是带着俄罗斯风格的痕迹,文革前后出现的是民族风格的歌曲,如《北京颂歌》、《我爱你中国》说是中国艺术歌曲,不如说是红的革命歌曲。  
 
美声在今天,大家唱的最多的中国歌曲是“谁不爱自己的祖国”,我看基本还是属于红色风格的延续。聆听这首歌曲与以往不同的感受是,不论高音中音,也不论男声女声,嗓音都比以往更吸引人,因此也觉得歌曲更悦耳。其他的民歌或艺术歌曲,很难被大家记住叫什么。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感情的解放,中华民族不可能有艺术辉煌灿烂的一天。从这个角度,只能说可以听出中国美声进步:这些曲子记录了历史,谁也无法更改。  
 
杂七杂八谈这些有争议的话题,主要是觉得美声所肩负的使命很沉重,需要跨越的门坎不低。回头看已经走过的路,不禁要问自己,目前中国最佳美声是谁?中国美声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  
 
纯粹从音色来说,我还是更愿意相信是自己喜欢的张立平是最好的之一。但歌剧毕竟是声乐的顶峰,以张立平现在的素养,要十分成功出演歌剧主角还是距离不小的,特别是她在上海大剧院落成首演中表现,给人喜忧参半的印象。她扮演的茶花女,音色音质可比卡拉斯,但是没有那么大气,也没有那么高贵,相反是多了很多 “土气”。这样的茶花女叫谁去痴迷?这些不足,最主要的根源还是气息不够,她终归不是个大号的歌唱家,选择曲子的余地有限所导致。  
 
相比较而言,目前公认的中国女高音佼佼者,应该首推来自上海的黄英。自从应邀在法国拍摄《蝴蝶夫人》后,她便青云直上,先后与“三高”的多明哥和卡雷拉斯二位合作;SONY公司也出了她4张CD;她的演唱已遍及欧亚美。在“三高”北京演唱会后不久,法国企业赞助了一场杰出亚洲女高音演唱会,邀请的是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三位著名女高音,其中邀请的中国歌唱家就是黄英。  
 
这场号称是杰出亚洲女高音演唱会邀请的其他二位歌唱家,一位是日本的佐藤忍(SHINOBU SATO),还有韩国的赵秀美(SUMI JO),也有人译做曹秀美,并把她做为中国的歌唱家。  
 
对中国多数爱乐人来说,赵秀美也许不熟悉,很多人不知道她被称为亚州首席女高音、最杰出的花腔。赵秀美深受萨瑟兰夫妇的栽培。在著名的斯卡拉、大都会、科文特花园、巴黎、巴士底等歌剧舞台都有亮相,在DECCA、ERATO等公司发行的个人专辑十几张。  
 
日本歌唱家佐藤忍也是顶尖级的戏剧女高音,曾在维也纳歌剧院等地主演《托斯卡》、《蝴蝶夫人》。不知道是否混血,她的容貌介于东西方人之间,气质高贵典雅,拥有一大批的听众,当然不是少是来自本土的歌剧爱好者,EMI发行过她不少的录音。  
 
最佳美声该是什么样的?当然是声音悦耳,嗓音要适应广泛一些的,至少是同类性质的曲目选择范围要大一点。如果是唱意大利歌剧的,要能适应法国艺术歌曲德国艺术歌曲,如果能适应莫扎特歌剧是最理想了。现在大家对音响器材要求更加全面,不再仅仅对中频的要求了,同样对声乐也是要求演唱者具有全面的表现。这也就成为衡量水平高低的尺牍。我想“三高”如果在今日出现,有可能就达不到眼下的知名“高度”了。  
 
亚洲的三位杰出女高音中,韩国的赵秀美正是具有这种全面特点的优胜者。现场聆听后的业内人士说,赵秀美是这场演唱会的重点。整场音乐会核心是围绕着赵秀美设计的。作为国人开始还不服组织者的这种安排,特别是上半场演出,三人的演唱各有千秋,但听了全部演唱之后就不能说不了。结论是,黄英和赵秀美可以相比,虽然距离不大,但客观存在,这就是现实!  
 
目前国内歌唱水平是否进入国际梯队?中国的女声是否已经步入国际一流行列?我以为,真实状况是已经入流,但还有距离!在讲究声音、演唱和演出整体效果的世界最有影响的日本歌剧大赛中,还未能获得应有的荣誉。中国的美声普遍适合的仅仅是意大利歌剧的声音。崔岩光、张立平和黄英都已经严格限制自己发展的曲目,中国的美声都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按国人擅长模仿不善于创造的特长,这个现象令人担心的是,是否成为今后美声发展中的唯一模式?  
 
近年涌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美声,被媒提广泛炒作,像周小燕最得意的弟子男中音廖昌永,就是一位非常难得的优秀男中音。仅以他所能发出的高音,已让大多数男中音感到恐怖。尽管如此,他仍然是中国美声中成功的个数,且说他今后发展成为一大家,现在夸耀还为时过早。  
 
目前中国美声歌唱,如果从整体水平来说,还是不如日本、不如韩国,至少从人数上优秀的要少一些。这个从国际各大歌剧院一线演员的名单可以看还出,终归不如他们的多,尽管二线的已经不少了,也可能是语言不大过关,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嗓音不稳定的原因。因此,中国美声还不能说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听歌唱关心什么?当然是嗓音与歌曲的结合。发烧决不是比谁家系统价格高,爱乐也不是比谁的CD收藏多。歌唱水准高下,不应该是仅仅比谁的CD出的多、谁家的录音制作的更发烧,更不是比谁的个人演唱会办的多,关键还是要从现场,依照歌唱的特点来考察来评判好坏高下。  
 
上面已经谈了,中国的优秀女声很多,她们目前情况尚且如此,男声更不用说了;声乐如此,其他音乐艺术更不用多说了。为了中国的声乐,为了中国的音乐,为了中国的民族艺术,我希望的是专业的人多努力,多一点实践,少一些炒作;炒作只能是自欺欺人。  
 
原文写于2002年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5: 电视剧红高粱片尾曲《九儿》 韩红
2015: 《白山黑水情意长》 满族歌手 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