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中国民间为何兴起读史热?
送交者:  2010年06月30日23:10:31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明朝那些事儿》(七)大结局上市了。从2006年开始,该系列图书的火热销售场面就没有停止过,至今已创造600万册的销售奇迹。到底是怎样的魔力让民众如此狂热?

  一本书的生命力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赋予的。什么样的读者喜欢这些书?读者喜欢的是书里面讲的什么东西?作者是否能够创造出这些吸引力?

  抛开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不谈,我按照悟性的大小把读史之大众分为三个层次:最低一层是“看热闹”;往上一层是 “有感悟”;最高层是“读史为我所用”。当然,在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些人是只买不看的跟风者。既然只买不看,我们就不把他作为读者来对待了。

  “看热闹的”读史看到的是古人;“有感悟的”看到的是人性;“读史为我所用的”不但看到了人性,还看到了自己、他人和当下的人生。如果说有100个人读史,可能是60个人看热闹,30个人有感悟,最多只有10个人能够吸取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增补阅历,用到自己的人生中去。这些人,就变成了聪明的人上人。“读史为我所用”是读史的最高境界。因为,历史就是现在。

  文学让人冲动,历史让人理性;文学让人充满理想和创造力,而历史告诉你,这个世界没什么新鲜的,什么事都曾经发生过。如果一个人既有很高的文学感又有很强的历史感,他就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比如毛泽东。

  10年前的一次偶尔翻书,读到明代才子解缙的一段故事,曾经像触了电一样。发生在解缙身上的事,早在唐宋时代就不断发生在大臣们的身上,令人惊奇的是,在解缙之后也屡屡发生。而人类就像中了黑格尔的魔咒一样:我们从历史中唯一能够吸取的教训就是,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所以,有必要再罗嗦地讲讲解缙的这一段历史:

  明代大才子解缙曾经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君臣关系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有次私下与解缙恳谈,深情说道,我们明着是君臣之交,其实是父子之情啊!天下初定,你一定要有话直说,才能真正助我治理国家。

  解缙很感动,很单纯地遵了圣意,回去就洋洋洒洒写了一部万言书,直言当今圣上您用人不分贤与不贤、授给职务不分轻重、建立法令不为君主所用,导致读书人屈居下层官吏,没有本事的位居朝班,读书人跟这些人一起为官真是耻辱!

  如此真言,朱元璋看后眉头紧锁,实在不痛快。天下初定,正当是歌功颂德之时,且朱元璋一直自诩圣明,却招致如此狂妄之徒目中无人地犯上,实在难以接受。

  朱元璋虽然没有治其罪,但由此认定了此人的无礼,渐渐对他失去信任,最后竟然把他贬回老家呆了8年。

  8年之后,朱元璋死了,解缙到朱棣的时代又被重用。有意思的是,朱棣也对解缙说了一番类似的话。他说,你们读书人要勇于直言,做表率啊,如果直言的人能无所顾忌,听到直言的人能够无所记恨,那还愁治理不了天下吗?朱棣是如此诚恳和心胸博大,解缙几乎忘记了自己困守家乡8年的经历,又一次选择了信任。

  解缙于是在立储问题上直言相谏,在皇上心思有变时也以“固国本”为目标仗义批驳。几次下来,朱棣心中多有不悦,累积多了,量变到了质变,甚至认为他忠于太子而不忠于自己,是在挑拨父子关系。怨恨就此埋下。

  朱棣北伐时,解缙被仇家告发回京私会太子,因有不好的印象在先,朱棣大怒,将其抓捕。解缙的下场很惨,是曾经对他有知遇之恩、赞叹有加的朱棣让人在大冬天把他埋在雪里,活活冻死的!

  “上心易变,下意莫执。上好之勿驳,上恶之勿近,上言之勿信。”这是唐朝狄仁杰的为官心得。经历过迷雾重重的武则天统治时期,狄仁杰早就总结出了一套为官的历史经验。而解缙的仕途就吃亏在不明势,易执着,太天真。皇上的几句鼓励就开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偏执己见、不会变通,没有体察到皇上的心思已经变化了,终于导致自己无法善终。

  掩卷冥思,唏嘘不已。想想一些命运多舛的高官,如果读过或者思考过这段历史,或许会有另外的命运亦未可知。

  从此,爱上历史。相信也有很多人的经历跟我一样,因为某个契机,不可救药地爱上历史。

  官员尤其喜欢读史,而五千年文化的积淀让中国社会大众也充满了“官本位”的思维模式。在历史记载中,人们可以欣赏那些流传下来的、官场上争奇斗艳的人物故事,为他们赞赏、叹息,也可以从历史中寻找仕途的答案。

  一位即将离休的老干部在离职前总结为官之道时说过一句话,他说看到历史上所有的为官者,凡是能够寿终正寝、全身而退的,必尊崇三个字:知进退。

  没错,汉高祖刘邦的宠臣张良,定了天下就辞官不做,修道炼仙丹去了,即便后来帮了吕后立太子的大忙,也不居功,终于得以在两朝功臣被赶尽杀绝、朝班风云变幻的乱势之中安享晚年。

  然而,仅“知进退”是不够的。“知进退”只是一个阶段功成名就之后的人生态度而已,符合一个离休老人的心情,但不足以贯穿整个仕途。若把这“知进退”三个字加以补充,可完善为:遵天道,施仁政,用谋略,知进退。

  我们读史会发现,那些官至朝廷要臣,德行彪炳史册,且能够在急风骤雨中把握政治命运、生荣死哀的人物,无不符合上面的12个字。

  “遵天道”是顺势而为。天道有常,大势所趋,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一个人,必须站在历史的大方向上,才能真正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大事情,才能为后人所敬仰。前提是,你需要具备能够分辨方向的眼光和见识。见识从哪里来?是历史。

  “施仁政”是走群众路线的亲民政策。心用在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上,技用在对弱势群体的提携上,就会赢得大多数人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得民心是遵了天道,施了仁政。

  “用谋略”是方法。方法可以来源于自己的实践,可以来源于他人的智慧,也可以来源于历史的经验。毛泽东读明史、打天下。战略、战术、用人,三百年明史给人的智慧已经足够。

  “知进退”是保守功名的最后防线。数十载人生的艰苦追求,大多数人只求落得个功德圆满。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主义问题或是令身后受辱的荣誉问题,没有人想死无葬身之地。当然,毛泽东曾经撰文批评我党干部“明哲保身”的现象,如果人人明哲保身,社会就无法向前发展。然而,历史却无数次告诉我们,有时,它就是人性的最基本需要。

  如此看来,人们读史的热情大体来源于好奇和获益,你可以从历史中得到各种智慧,并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对历史的认知有时可以帮助自己过好当下的人生,甚至能够在关键时刻帮自己做好命运的抉择。正是这样的热情,像阳光雨露一样滋养着历史类图书茁壮成长。

  遗憾的是,悟性的高低阻碍了我们认识历史,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能够从历史中学习到智慧和经验。这时候,那些能够把历史写得深入浅出、明明白白的人就无比重要。

  于是,谁把历史写得更鲜活,谁就赢得了人心,占领了市场。

  所以有了《帝国的惆怅》,我们不但知道了晁错为何横死街头,还能明白晁错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这些错误我们是不是也会犯?我们不但了解了王安石变法为何不得善终,还明白了事与愿违的背后教训。这种吸引力支持到这本书卖到了25万册。

  所以有了《蒙曼说唐:武则天》,我们不但知道了一个地位卑微的女子如何靠政治智慧和过人的胆识成为一代圣皇,还豁然开朗,理解了她是非功过的详尽评说。这本书也卖到近10万册。

  所以有了《历史的另一面》、《非常道》、《品三国》、《读史记》、《明朝那些事儿》……众多让历史鲜活起来的历史解读类图书让人不断追捧,爱不释手。

  历史就是现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中,你总会找到现在的你和未来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