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成都,青石铺成的马路上人来人往,路边竖着烧煤油的欧式路灯。街道一边是店铺,另一半是成都教会女子学校的围墙。
走出教会女子学校的队伍,她们是利用礼拜天来上教会主日学校的女学生,穿着统一的白色长袍,很吸引过路人的眼光。那时候的女孩子基本都裹着小脚。
坐在学校楼下石台阶上的一名丁姓女士,穿着蓝色的丝绸衣服,神态娴静。她曾是成都教会女子学校的一名学生,此时已经结婚,丈夫是 一名牧师。
从教会女子学校看存仁医院的主楼。存仁医院创办于1894年,为三层丁字形楼房,主楼上有一这四面形钟楼,高出楼顶六米左右。
为顾及旧时民间“男女授受不亲”的风俗习惯,存仁医院的在大门处便设置了“男宾入口”和“女宾入口”,以示男女有别。
存仁医院内的三名小患者, 有两个拄着双拐,一看就知道是爬高上低掉下来的结果。其中一个脑袋上还裹着纱布。有了这身行头,他的童年算是圆满了。
神父飞利浦骑着摩托车的载着他的妻子从一座大门内驶出,轰轰烈烈的马达声吸引了路边人们的目光。
成都启明电灯公司的总部大楼。启明电灯是成都最早的电业公司,位置在今天的锦江区北新街,1906年由陈雍伯筹创, 1909年正式发电开灯运营。
成都街头的一家裁缝店,裁剪布料和缝纫都是男子操刀。此时店内已经使用上了脚踏式缝纫机,大大提升了工作的效率。
一个卖竹编物品的小贩,所挑着的扁担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竹篮。其中圆形的篮子制作特别精致,这种篮子配有盖子,主要是用来盛放食物。
一座寺庙前的墙壁上挂满了“有求必应”、“叩之则灵”的牌匾,牌匾下坐着一名光头的男子,很像一位僧人,其实是一名医师。他把摊子扎营在这里,是巧妙地利用这些牌匾给自己打广告。
寺庙大殿内的一尊玉佛,神态庄严,刻画细腻,栩栩如生,几乎可以和北京北海团城内的玉佛相媲美。供台上摆放着香炉蜡台,都十分精美。
一名布贩子将独轮车停放在马路边的树荫下,拿起一匹布向购买者展示。购买者是一名穿着碎花旗袍的女子,穿着半长的丝袜。
在成都郊外春游的小学生,此时正排着队听老师的安排。画面右侧两个男孩手里拎着的手提袋显然是妈妈的用品。可惜,现在的小学生已经没有这种集体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了。
一所幼儿园的小朋友正排队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为了安全,彼此挨着很近。注意看这些孩子身上的衣服,已经非常多样化了,其中还有一个男孩歪扣着船形帽,一身童子军装,很另类也很可爱。
阳光下,站在街边的几个成都小女孩,面对镜头神态各异,有的茫然、有的好奇,也有的警惕。
母亲一手搭着大女儿的肩膀,一手指着书上的文字,正在给两个女儿讲解,中间的小女孩显然有些心不在焉。两名女孩衣着完整,但都光着脚,说明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太好。
位于今天府广场的“为国求贤”牌坊,高大的石柱,精美的雕刻,庄严肃穆。中间的为国求贤”四字为康熙皇帝御笔。牌坊后面,是国立成都大学的校门。
1926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 重建国立成都大学和国立成都师范大学。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三校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
国立成都大学的校内建筑,完全是中式的,数级石阶通向一座牌楼式的大门,四周绿树成荫,是一座花园式的学校。
华西联合大学女子学院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节目表演,所有参演人员都穿着白色的连衣裙,留着大波浪的披肩发,非常时尚。那时候没有音乐播放设备,都是用脚踏琴现场伴奏。
女学生们的接力比赛。运动员有的穿着长裤,有的穿着短裙,还有的穿着短裤。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还流传着“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说法,可见民国初期的这些女孩子真可谓是领风气之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