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中国不能抹去文革十年》,作者Pamela Paul说,在记者布兰尼根的新书《红色记忆——文化大革命的后世》(Red Memory: The Afterlives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中,他注意到,在习近平治下,中国对“文革”历史的遮掩愈发严密——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这一迹象令人对它的政治健康深感忧虑。
文章说,无所不及的“文革”留下了政治创伤。“没有一个工作单位能幸免,”布兰尼根写道。“没有一个家庭是无辜的。用‘同谋’来形容都过于轻巧——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互相告发背叛。一个人可以通过这种背叛飞黄腾达,直到时代大潮再次改变方向,曾经的受害者开始反击。这种亲密关系的背叛和政策的突然逆转撕裂了中国文化的全部肌理,将儒家的孝道伦理和更新式的共产主义博爱承诺尽数推翻。”
文章指出,当美国人谈起文革,讨论的内容往往是关于集体思维和乌合之众的兴起,以及Twitter上和大学校园里的表演型愤怒。相似之处当然存在:政治领袖在煽动文化战争,极化思维将意见分歧的范畴缩窄至盟友与异端的能指,媒体也更愿意高喊口号而不是带动深刻讨论。但布兰尼根的著作提供了同样重要的警示:忽视或扭曲历史会招致怎样的危险。
丁学良教授举例说,中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一家是文革的头号受害者,但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在过去5、6年中讲的话,和当年的红卫兵语言非常相似;中共老一代领导人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来也是如此,他家和他自己在文革中都饱受折磨,但在下台前多年,薄熙来一直在推崇红色中国。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无论薄熙来还是批判薄熙来的人们,他们的措辞和逻辑都能让人立即联想起文革,因此可以做出结论,文革的影响在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身上深入血液,而那些没有亲历文革的年轻人,他们对于文革的了解则很可能被误导。
在一个文革影响如此深重的国家,如果没有对于文革事件的真实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不能让公众和后代正确评价文革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所有方面带来的几乎是毁灭性的影响,不能唤起中国人恐惧文革的集体记忆,那么文革重来只会是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