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更多的回忆录——读《巨流河》 |
送交者: 2023年05月21日17:53:24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高天阔海 《巨流河》是台湾作者齐邦媛的一本回忆录。讲述自己中共建政前的学生生涯(特别是抗战中大学西迁阶段)、在台湾生活的大半辈子,老年重返大陆探亲访友的生活经验,等等。 这本书是书友推荐的。大约是几年前,当时在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没顾上读这本,一直拖到了最近。 这本书去台湾之前的部分比较有看头,而正面写在台湾的工作生活部分味同嚼蜡,结尾一两章写多年之后访问大陆的经验也好看。总体而言,可谓好坏参半。 作者齐邦媛算是一个文化人,学英文的,在大学教过书,做过翻译,编过书,为建设台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曾经是国民党高官,在东北颇有影响力。因而齐邦媛前往台湾之前的生活离不开她父亲的经历。 阅读《巨流河》的前半部分,对于抗日战争前后作者生活的回忆,确实为我的历史阅读增加了很多个人化的细节,同时也侧面了解了作者父亲齐世英的部分历史。 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在武汉大学求学的经历。特别是写到中共对大学的渗透,在大学生之间搞分裂,“前进(进步)学生”与“落后学生”之区分,已经具备了日后大陆文化革命中所谓“成分论”,所谓“红五类”与“黑五类”、“革命”与“反革命”之别的雏形。感叹的是中共的洗脑手段如此高明,当年就把那么多大学生给骗了! 作者把标题定为“巨流河”,其中有深意。巨流河是东北辽河的旧称,也是东北军队(“奉军”)内讧之决定性战役发生之地。那一战,作者父亲所在一方败了,从此东北的命运由胜利的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决定。从个人及家庭的角度,巨流河一战也决定了齐邦媛家庭的南迁,乃至最终的定居台湾。 齐邦媛到台湾后的工作、成家部分写得相当“流水账”,有些地方干瘪得像在读“工作总结”!我想:这部分的败笔说明了齐邦媛归根到底是一个业余作家。(当然,我得承认自己没有在台湾生活的经历,也许台湾的读者读来兴味盎然?) 所幸,《巨流河》的结尾一两章写齐邦媛到大陆探亲访友,以及海峡两岸的一些文化交流活动。齐邦媛从台湾的角度看中国,比较、对照,其中同异、今昔之慨,让人扼腕、深思。 书写历史曾经只是历史学家的事儿,比如司马迁、希罗多德。在中国历史上,私人写作历史延续了许久,写得最好的“前四史”都是私人写作。 之后的中国历史成了御用写作,二十四史中的大部分都是皇权专制制度中的奴才(史官)在主子(皇帝)授意下遵命写出来的东西。幸好还有一些民间的写作,所谓的“野史”、“笔记”、“奇谈怪论”,才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鲜活的历史故事。 中国主要的历史书,特别是所谓的“二十四史”之大部分之所以被专制王朝包办,原因就在于维护专制制度的需要。在古代,普通人要从事历史写作一来不被允许(除了前四史时期,其他时候皆为政府垄断),二来不容易做到,三来即便写了也出版不易。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私人的出版与发表都轻而易举。我们每个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与历史。如果能够写作、发表,甚至出版,无疑对于历史研究人员有莫大的价值。 齐邦媛的《巨流河》虽然不是一流的回忆录,然而其史料价值不低,对于想要了解1949年前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中国人移民台湾之后的生活,乃至隔绝多年后海峡两岸的交流之台湾视角,都弥足珍贵。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读《巨流河》依然收获不少。 历史需要记忆来支撑。每一代人的历史都需要有人书写。我们需要更多的回忆录。像《巨流河》这样的回忆录多多益善。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2: | 333333 | |
2022: | 333333 | |
2021: | 孔子可以超越吗?---东海客厅论儒佛道 | |
2021: | 说说深圳赛格大厦的晃动问题 | |
2020: | 毛泽东的中国 | |
2020: | 再佑神州 | |
2019: | 世界三大移民群不同命运的奥秘何在 | |
2019: | 亚裔杰出青年领袖 获亚凯迪亚市长表扬 | |
2018: | 普世价值–对待“中国式专制”的武器 | |
2018: | 中国逼迫美国发表联合声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