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
回国第三天一早,与两发小老友开车去乌镇看看。回国之前,有一回偶然看了张颂文的电影《西小河的夏天》,里面的生活场景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绿树葱茏,其情其景看了倍觉温馨,忽然便起念头,回国时要去江南水乡看看。乌镇是茅盾的故乡,也是木心的故乡,在陈丹青的大力推动之下,乌镇还建了木心美术馆;发小说江南水乡都差不多,风格大同小异,都是中间一条河,夹河两排木屋,河里几条乌篷船划过来划过去,河上架几座小石桥,房子中间铺设石板小道,所以看一处便等于都看了,于是选取乌镇为代表,前去实地领略一下江南水乡风采。
早上早早,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看到往来车辆绿色车牌与蓝色车牌各占其半,发小说蓝色的是传统的燃汽油的车,绿色的是电动车。据说上海现在私家车有近五百万辆,两千数百万人口的城市,以三口之家估算,大概每两户人家就有一辆汽车,差不多快赶上四五十年前上海各家庭拥有自行车的数量了。上海当初商品房小区建设之时,显然缺乏前瞻性,基本很少建有地下车库,时至今日,私家车拥有量暴增,小区路边泊满了车,弄得原本还算宽敞的道路变得狭窄局促,发小说稍晚回到小区,往往一位难求,在小区里转来转去,最后只能在不让停车处暂时停泊,第二天早早起床出来移车到上班驶走的空车位上去。
道路平坦宽敞,夹在成行绿化带树木之中。看到路牌上显示沪昆高速字样,问发小这道路一直通到云南昆明吗?发小说是的,现在西藏,新疆都通高速,全国高速公路网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发小是当年与我一同去日本的,我后来由日本移民到了加拿大,发小留在日本,后来在上海开了贸易公司,在中日之间搞点“投机倒把”的生意。三十年前,在日本时,有次与发小开车由东京一路经京都,大阪,神户一直到九州的鹿儿岛,一路上在高速上行驶,来回近2千公里,当时感叹日本高速道路的发达,全国各地无所不达。现在国内高速道路更胜一筹,将几千公里之外的边远“化外”地区连成一线。
发小边开车边与我闲聊,说到他的儿子最近升任日本某上市会社派驻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说他儿子本想跳槽,另谋高就,下家都落实好了,日本总社董事长特地从东京飞来上海诚意挽留,提供优厚待遇,于是发小儿子做了总经理。我想起当年在日本时,发小接儿子去东京,那时那小子才四五岁,腿上裤子里套着棉毛裤,尼龙裤,上幼儿园老师给他剥笋似地一层层往下剥,最后只剩下一条小裤衩。日本小孩冬天也穿小短裤,没过多久发小的儿子也就如日本孩子一样,冬天也穿小裤衩了。过了两三年,发小又送儿子回上海就读寄宿贵族小学“童的梦”,到了那里老师又给那小子一层层裤子加回去了。现在发小儿子已是堂堂总经理了,而且成家立业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
进到乌镇镇,街上景象明显不同于上海,白墙黑瓦房子夹着笔直宽敞的街道。
乌镇分西栅东栅。西栅比东栅大,也整备得更加完善。如朋友所说的,江南水乡的构成元素,河流,小桥,石板路,夹河的木屋。西栅里还有大杂房,一块空地上竖起很多木柱,是用来晾晒所染布匹的。河里乌篷船载着游客划过来划过去。小桥上有穿着汉服打扮成古代仕女摸样的女孩在拍相片和视频。看到木心美术馆,四周环水,绿色葱茏拥抱之中,一道平整的桥道通向美术馆。据说木心行将走完人生旅程弥留之际,陈丹青在他病榻前告诉他将在他的家乡乌镇为他修建美术馆,并征询他对建馆方案的意见,他说,桥啊,水啊,方盒子。现在建成的美术馆正是这种风格,建筑远远看去宛如几个大小不一相互错落相连的方盒子。
茅盾故居也在西栅,相当规模的大户人家——不是这样的人家也难出如茅盾这样的大家。里面有茅盾幼年时读书的房间,有茅盾像片和大量关于他生平事迹的介绍,奇怪为何没有同是出生于此处的茅盾胞弟沈泽民的介绍。沈泽民其实也是相当了得的人物,早年留苏,是中共早期领袖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二十八个半之一。后来回国去鄂豫皖苏区与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一起领导红四方面军。三十多岁因病早逝。若非因为与张国焘为同事和身为二十八个半之一员,他的名声应该不在茅盾之下的。
出西栅去东栅之间,在停车场出来大路拐角处一小饭店,看到老板娘正站在店门口大声招徕顾客,看到我们三人,用上海话招呼说,阿是上海人啦,来来来,到此地吃点饭嘛,又快又便宜又好吃。到她店里点了面吃,果然又快又便宜,不过不太好吃。
饭后去东栅张望了一下,缩小破旧版的西栅,看了西栅东栅不看也无大碍的观感。
下午三点离开东栅,回上海。晚上与几个中学老同学约好一起吃饭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