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乡客
前几天看了一集日本综艺节目,介绍的是一对日本夫妇,非常迷恋“昭和”风物,于是花大价钱盖了一幢昭和风格的住宅。他们那幢房子的外观固然是昭和样式,室内的用品也都有所坚持。譬如用的是转盘式电话,带一个大喇叭的手摇唱机,旧式浴缸、便器等等。这家人与现代化最大的妥协是,为保持浴池的水温,使用了最新的电子恒温设备。女主人对此表达了她的无奈。她说原来也想使用烧柴的方式给浴池加热,但是考虑到烧柴产生的烟会对邻居造成困扰,只好放弃了。
追求时髦和怀旧是两种不同的情怀,表现得最突出的大概要算时装界。每年的时装秀,主题总是在标新立异和向传统致敬之间反复展现。女士们的服饰变化比较多,布料的增减,配饰的变化每每带来不一样的观感。相对说来男士的所谓时装不会有太大的惊喜,尤其是西服的上衣,无非是领子宽一点或窄一些,袖口的扣子数量增减,后幅开衩或者不开衩,最近这些年再加上裤脚长还是短,大概基本都概括了
个人生活的求新或怀旧,对其他人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个国家或政体的政策取向却可能对社会和国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譬如最近中国的报纸向邸报形式回归,对社会及国民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就很值得观察。
现代报纸是媒体的一种形式,某些国家的人民可以自由创办报刊,属于言论自由的一部分,某些国家办报有不同的规定,甚至民间或者个人并没有创办报刊的权利,对此当政者普遍采用“国情有别”为理由。
关于中国报纸的起源有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汉代,也有人说是唐代。持汉代说的人士根据史料分析,说西汉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度,全国分为若干个郡县,而各个郡县在京城都有办事处,这种办事处就叫做“邸”。朝廷发布了关于某郡县的命令或者指示,先送往该郡县在京城的邸,而邸则派专人将此消息送往该郡县的官府。朝廷在每次朝会之后,就将朝会内容张贴于宫门之外,而各个邸也会派专人抄写朝会内容。由于这种朝会的内容除了各自郡县的相关事项,还包括了其它政令及朝廷动态,抄送后发往各自的郡县州府,有助于地方官员对政情的理解和判断。这种抄本就被称之为“宫门抄”或者“邸报”。
但是有关汉朝的“邸报”至今没有实物佐证,而唐朝“邸报”则留得有实物,叫做《开元杂报》,收藏在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据说在唐代,开元杂报有别于各郡县抄送有司的功能,往往还在达官贵族阶级间流传。达官贵人对于《开元杂报》保持浓厚兴趣的原因在于随时了解朝廷动态以及官员的升迁和罢黜,以便自己或家族做适当的调整适应。
宋朝在“邸报”之外,出现了一种“小报”。这种小报出自进奏院的小吏,他们炒作小道消息,传递给官员和豪绅,获取一些好处。由于这种流言蜚语影响甚广,造成一些混乱,于是有人倡议封禁。官至吏部尚书的周麟之,在他的《海陵集》卷三收得有“论禁小报”的奏章,论禁的理由是“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未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逺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召某人被召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都间得之则曰小报已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耶则事涉不密其不然耶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㣲其实不可不察”。
邸报是朝廷官方发布的,所有信息都经过了政府的过滤,实际上也是封建王朝对于舆论思想管控的一种方式。“小报”派生于“邸报”,由于其内容疑幻疑真,增加了它的吸引力。如周麟之所述,“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不然”就是谣言,“然”就成了遥遥领先的预言,与当代无异。“小报”的流行主要式资讯不能自由流通,,也就是没有透明度。如果资讯有自由流通的管道,“耳语”以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就失却了神秘感。
在资讯自由流通的地方,媒体注重民众的知情权和对新闻的及时反馈,因此每当有突发事件时,会立刻发布“突发新闻报道”,报刊也会发布“号外”。“突发新闻报道”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报导事件,还能过够尽量避免市民受到事件的影响。譬如对重大交通事故,火灾、水灾的即时报道,可以提醒市民远离事故发生的地点,既有利于救援工作的施展,民众更得以免受池鱼之殃。
报纸向“邸报”形式回归,对于突发事件的报导就不那么及时,2021 年 7 曰 20 日郑州地铁 5 号线及京广快速路北隧道水灾事件以及今年北京长峰医院火灾时,官方媒体的反应迟缓,带来了一系列滞后反应和负面效果,就是值得注意的例子。
报纸向“邸报”形式回归还带来一个隐患,那就是为赵高式的人物创造了指鹿为马的可能性,一旦发生,那就比“以小纸书之飞报逺近”的小报危险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