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意义 |
送交者: 2022年11月30日23:42:38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湮灭之城 题图:缅茨姆祥云(作者拍摄)
记得大学期间曾经读到《作品与争鸣》杂志中的一篇小说,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医院的抢救室内,分别躺着两位生命垂危的人:一位老者,一位少女。 老者因为年龄太大器官衰竭而陷入弥留,少女因为生活挫折万念俱灭而选择自杀。 两人虽都处于抢救之中,但诉求却截然相反:垂垂老矣的却渴望继续活着,含苞待放的却主动求死——一种看似颠倒的选择! 于是,冥冥中有了这样的对话: 老人:姑娘,生活多好,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呢?你看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依然想要继续活着。 少女:在我眼里的生活,只是一片黑暗,毫无希望,充满痛苦,还不如死了好。 老人:痛苦不是件坏事。感到痛苦,表明你还活着。当一个人从一场致命的车祸中醒来时,首先他可能会抬起手来咬上一口,如果感觉到疼,就证明自己还活着。看,痛苦就是活着的标志呀。 少女:如果生活充满痛苦,那为什么一定还要选择活着?与其在痛苦中苟且,不如早些解脱才是。 老人:孩子,你太年轻,还不真正了解生活。生活,其实就像一幅恢弘无比的大型油画,远观时,大气磅礴、波澜壮阔,可凑近看,却是黑一块白一块,乌七八糟,什么都不是。等你真正理解了生活,你就会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了,比如我…… 我已经记不得这篇小说的名字了,以上也只是凭记忆大致描述而已。当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万物复苏,人们所迸发出的热情与希望前所未有,所以通过老人与少女对生活中痛苦的讨论,给出的是痛苦的正面意义,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有益的激励,包括当时的我。 小说的结局是:老人终因年龄太大宣告不治而离开了人世,生命力旺盛的少女经过抢救重新获得了生命…… 一个合理的结局。 由此,想到了今年网络上曾热炒的“二舅”,一个在苦难中坚持活着并苦中作乐的残疾人。我相信,在中国的底层社会中并不缺乏这样的极普通的人,而且,数量还很多。 由此引出一个永恒的话题:生活中苦难的意义何在? 我首先不同意官媒马甲“侠客岛”所谓的“二舅活出了我们向往的饱满人生”。道理很简单,即使“二舅”的人生再饱满,又有谁会去向往?又有谁愿意去过“二舅”那样的人生?如此恬不知耻的赞颂苦难,视人间苦难为“饱满人生”,难道还嫌苦难不够? 其次,对于成千上万正在经受苦难的民众而言,苦难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吗?遭遇逆境后的“二舅”躺了一年,坐了一年,这漫长的两年他都想了些什么?没人知道。但以我的猜测:他大约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道,除了死,想要活着就没有选择,就得接受苦难,从中找出生活的乐趣! 当一个人没有选择时,他的行为便不具有任何高尚的意义! 有两位意大利的记者曾根据实地调查和访谈,描述了一群在意大利生活的中国人。他们发现这个群体的特点是: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却从不融入当地的文化。只等到老了就回到故乡落叶归根。而他们生活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挣钱! 这恐怕是全世界相对老一些的移民的共同特点。 调查中提到,一位农场主雇佣了一些中国人在田间打工,按小时支付工资。结果,他们一天会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有的一直干到脱水住进了医院。由于当地的文化与法律,这位雇主无疑遇到了麻烦。为了避免,无奈中雇主想个主意:规定一天工作不能超过10个小时。可结果却是,在那里打工的人几乎都跑光了。雇主不解:这规定是为你们好,你们得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呀,可你们为什么要走呢? 然而他所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出来就是为了挣钱的,你规定我们一天只能干10个小时,剩下的时间不就浪费了吗? 再看看郑州富士康的那些年轻的打工者,他们的初衷原本也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可一场疯狂绝伦的封控和针对病毒的妖魔化宣传,将他们吃苦打工的最低诉求也无情地消杀殆尽。 双重的苦难标志着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治理的荒谬! 然而,这些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的受苦者呢? 在农村待过的人都有着这样的经历,长年奔波于田间地头的农民常常自嘲地称自己是“苦命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苦难,而仅仅表明他们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他们面对那些我们视为苦难的东西显得平淡而无感,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 他们并不把受苦受累当成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而是挣钱过程中一种自然的伴随物,而且天经地义。他们的付出甚至可能根本就挣不到钱,但他们却觉得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这就是本该的生活。苦难对他们而言,是宿命,抑或甚至是使命:我生下来,命中注定的就是要受苦的! 这当中,是对痛苦的麻木。 所以,需要修正一下上述老者的话:当感觉不到痛苦时,除了死亡,还有麻木地活着! 一位清华的学者这样假设: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对于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敏感,有的迟钝。我们可能属于比较偏麻木、偏迟钝的那种。 他指出,对苦难的反应与社会文化的训练有着直接关系。有的文化强调的是对苦难的敏感,有的文化造就的却是对苦难的麻木。 显然,前者是正常的本能,后者则是可怕的扭曲。 当感觉不到痛苦,甚至将痛苦和苦难当成一种乐趣、一种向往时,难道不可怕吗? 我们常常提倡“革命的英雄主义”。不错,在特定的时刻,特别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和突发危机时,这无疑值得肯定、值得赞扬,但却不能将其视为和平时期的常态。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英雄。 而呼唤英雄则意味着牺牲!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另一面:一个总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注定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尤其是在和平年代去刻意创造英雄。 当我们提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时,我们所强调的,是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那些值得用自己的生命去争取的东西。 这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真正所在:除了追求物质上的活着,还有精神上的自由——选择的自由! 反之,“好死不如赖活着”,全然承受痛苦,让痛苦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人生态度,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且一旦有人对此表现出不认同时,那么在许多人眼中,这些离经叛道者注定就是不高尚,甚至该为世人所不齿。 当一种文化,开始为人们如何忍受苦难提供种种技巧,比如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时,这样的文化,我们又该如何去评价呢? 当牺牲成为一种鼓励时,它所造就的绝不是英雄。这让人联想到日本老电影《追捕》中的一句台词: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跳下去,你将融化在蓝天里...... 诗样的语言犹如催眠,那催眠的对象,正是因服用了药物之后可怜的精神被控制者。 看看今日之世界,有多少被催眠者在苟且中活着而不自知? 孟子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无疑是古人为苦难所赋予的积极意义。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且慢,问题来了。 很明显,成为“人上人”的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则一定居于“人上人”之下,在苦难中挣扎而逐渐陷入麻木的“人下人”。 当少数人历经苦难最终成为“人上人”时,当他们可以傲慢地将更多的人踩在脚下时,他们便诠释了所谓的成功。 当无数人习惯于苦难、甚至热衷于苦难时,此刻的苦难便成了一种“升华”。于是在文化的导向下,人们开始向往这种“升华”。 这,恐怕就是“侠客岛”所说的“向往”的意思。 只可惜,一个民族会在这种对苦难的可怕“向往”中沉沦! “对苦难开始麻木,结果就是社会的方向开始混淆与模糊。当人们开始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都分不清楚时,我们怎么能够想象这个社会的方向是清晰正确的呢?” 这便是社会的沉沦! 所以,对痛苦的感觉,以及对苦难应有的意识和正确态度便显得十分重要,这才是一个人真正活着的标志! 我们需要的不是讴歌苦难,而是反思苦难,找到苦难的原因,进而尽可能地减少它。 |
|
|
|
![]() |
![]() |
实用资讯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1: | 新冠Omicron来势汹汹,严阵以待不必如临 | |
2021: | 给李光满同学一封信 | |
2020: | 今天也一样 | |
2020: | 感恩 | |
2019: | 下放劳动 | |
2019: | 亚洲最大水秀成摆设 投资3亿拖欠百万设 | |
2018: | 邓小平与毛泽东谁是更大的骗子? | |
2018: | 原形毕露歇斯底里的体制内人 | |
2017: | 牛不是吹的,爪哥粉丝开自造飞机上天! | |
2017: | 中国的“厕所文化”和“厕所革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