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真的有“知青精神”吗?
送交者:  2022年11月02日10:34:18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云乡客

中共二十大完美收官,圆满结束,习氏的“定鼎之路”终于走完。海内外热衷于“勤王”的人士,不管有没有奉诏,纷纷顶礼膜拜、弹冠相庆。相对而言,墙内的论者一般小心翼翼,不敢触及“称王”这层窗户纸,一概用曲笔譬如“人民的选择”、“革命形势的需要”之类的华美词组,既表了忠心,又不致触及禁忌。倒是墙外的某些与有荣焉的“有识之士”,为了对抗那些鄙薄“终身连任”的论述,指斥世人认同英女皇、日皇等君主,却对习氏的行为大加挞伐是为双标。且不说如今世上的君主不少是虚君,并不兼着多个“组长”总览国事,单单就那国名“人民共和国”就与“称王称帝”极度违和。连“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道理都不明白,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除了对“定于一尊”直接表示衷心拥护,“党媒”或者那些“外围”还施出百般身段,通过各种话题迎合最高领导的趣味。譬如最近,就有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主持研究编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社主管的中央级出版社—红旗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和国内主要网站公开发行的《国家智库》《中国智库》发表了前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成民的文章《“知青精神”仍需弘扬光大》。该文把“知青精神”定调为“是广大知青跟随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符合当今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因此他说“仍需弘扬和广大”。

文章强调“知青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知青群体投身于农村、边疆建设的产物。那么,究竟什么是“知青精神”呢?根据作者的说法,“这一代知青义无反顾地为国家、为人民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的豪情,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是之情经历的本质反映,也是知青历史的主流写照。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在“社会主义中国”,工人、农民、解放军、公务员、各行各业从业员,不都是“义无反顾地为国家、为人民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的豪情,”;不都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么?单单把“知青”拿来说事,是不是有点偏颇了呢?

全国知青文化产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聂新元,2014 年 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上山下乡与人才成长”,谈到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首先,上山下乡的实践,为知青一代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上山下乡使知青们与人民群众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和血肉般的感情。”;“第三,上山下乡的实践使知青们对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明确的认识。知识青年通过一段时间的农村生活,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认识了中国社会,知道了中国贫困落后的原因,切身体会到了我们党建国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和取得的成就,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中国农村发展的落后状况,使从小在城市生活的知青们明白了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百年的大国,占 13 亿人口多数的至今仍然是农民,他们的生活状况多数还只能说是刚刚达到温饱水平,离健康文明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我自身下乡八年的经历,结合在国内外生活数十年的观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任何地方,任何境况下都可以形成,何为正确则是见仁见智。关于“与人民群众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和血肉般的感情”也不是知青生活的必然结果。只有第三点,“知识青年通过一段时间的农村生活,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认识了中国社会,知道了中国贫困落后的原因”是真真切切的感性认知。至于是否就“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也是要看个人的理解和领悟。聂新元曾经也是一个知青,不过他那篇文章并没有归纳出什么是“知青精神”,其它同类型关于“知青精神”的文章也基本上是一种不提供论据,没有经过论证的结论。

自媒体作者“雪墨”在他的文章《十说“知青精神”》中,倒是在这个命题上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对于“知青精神”,他的理解是“但凡作为一种精神,就须具有感召力,能够成为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精神脊梁!”

他的文章里头所展示的内容有:

知青们当年是顾不上考虑自己有什么精神的。因为那时节大家都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积极一点的想法也不过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岂敢称自己尚存在对于社会价值具有导向功能的“精神”?(云注:这是实情,因为毛主席说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有:

我们在乡下坚持学习,并且把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社会观察结合在一起,由此便有了凤凰涅磐般的新生。(云注:这也都是真事,部分下乡知青的行李中就有高考复习材料,并不是每个知青都具备“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情怀)

有:

“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知青大量回城,环境的变迁,生活的逐步优化,与知青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思想的开放和诸多在知青生活中所不具备的条件,重新回到了知青一代人的生活中来。

在生活历程的前后对比中,知青们发现了在那个无“爱”的年代里,留下的是我们全部的青春,是整整一代人的热情及热情被生活的冷水浇透后的痛苦。(云注:曾经盛行一时的“知青文学”中多有这类描述,不能理解的话,只因为你不曾经历过。)

有:

在精神上,我们的心灵始终在到处流浪:迷茫、游离、困惑、彷徨,或以各种放荡不羁的行为顽强地展现着敢爱、敢恨的知青情结。同时,先前正规教育下形成的传统意识也在无时无刻地困扰着我们,乃至形成一种独有的知青思维模式。(云注:这说的是当时的情绪,在极小部分后来功成名就的圈子里,这种情绪早就烟消云散,反而会有意无意地被渲染成为一种“资本”。)

等等等等......

作者把“知青精神”浓缩为两个内涵:

一。叛逆意识;二。坚韧执著

作者认为“一代知青的精神历程,源于苦难的知青经历。由此构建起知青精神的丰富内涵,可以支撑起更为深刻更为宽泛的社会道德内核——譬如,整个人文社会的浮躁,以及社会上凸显的精神与信仰的危机。”但是,作者同时这样写道:

“历史培育了我们一代知青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曾经的知青们那种为了国家、为了社会,甘愿奉献青春、牺牲自我的精神,仍然需要弘扬!”

我把最后面所引的这段话看作特定写作环境中的“指定段落”,毕竟“我们一代知青”这个词组可以套用于共和国的任何一个群体,并没有其独特性。至于“叛逆意识”和“坚韧执著”之类精神也可以在同时代不少年轻人身上体现出来,未必非要到知青群体中去找。

所以,我认为并没有什么“知青精神”。把知青们各种不同的经历和各不相同的感悟人为地糅合,拔高成某种“精神”,甚至想借此来影响现代的年轻人,实在是没有意义,更不会有什么效果。之所以有些人总要搞这么一种虚头巴脑的东西,无非是因为当今最高领导人有那么一段“知青”经历。

延申阅读:“知青”旧话 (我对“上山下乡”的反思)https://blog.creaders.net/u/7653/201503/211794.html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1: 习近平成了失群孤雁
2021: 此路不通
2020: 穷人的带头人
2020: 毛岸英
2019: 毛泽东思想乃是天下大道!
2019: 代价很大
2018: 最尴尬的处境:中国人的聪明,正在被全
2018: 移民美国后爱中国是一个更大的笑话
2017: 马丁路德改革500周年 税改斗士吁消灭「
2017: 什么川普通俄实际就是美国阶级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