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漫谈家族叙事(四):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送交者:  2022年05月18日09:48:55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百年来中国不论是哪个阶层群体,家族叙事都像鲁迅说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就算有扬眉吐气的高光时刻,都好景不长,多数人都是“不如意者八九”。因为中国二十世纪上半个世纪战乱不断,下半个世纪运动不断,所有的阶层都在折腾中打滚,谁能幸免?

  高伐林


  解读文化密码
  ——漫谈新世纪的家族叙事大潮(之四)

  在新泽西和拉斯维加斯书友会4月19日联合主办网上讲座上的发言


  上面我介绍了新世纪的家族叙事大潮的概貌、特点和产生的原因。下面我想从文化角度,来简要地分析和评价家族叙事的意义。人们爱说“密码”,我就来尝试解读文化密码。

  1,不是中国专利,却是中国品牌
  家族叙事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在座的大家都饱读诗书,肯定接触到很多写家族叙事的西方文学名著: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德国的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家史小说《根》,作者经过12年考证研究,追溯到他的六代以上的祖先。当代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布什家族……都成为美国学者和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但是重视家族,又确实是中国传统的显著品牌。作为农耕民族,不同于流动性甚大的游牧民族、狩猎民族,更重视家庭和家族,通过家谱、家族祠堂,更强调个人在家族树中的位置,更强调个人对于家族所负的责任,更强调维护家族的荣誉的重要,流传了多少格言警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天道酬勤。”“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亲疏观、荣辱观、生死观,都立足于家族,我们常说中国人的亲疏观念,是多个同心圆:圆心是个人,最近的一圈是配偶加孩子的小家庭,外面一圈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再外面一圈是宗亲表亲姻亲三姑六婆的大家族,更外面几圈是故乡,从村,到镇,到县,到省,然后是国家、民族,最大的一圈是人类。
  中国各个朝代都涌现了一批名门望族,两晋、唐宋、明清、近代……时代有看得见的手,也有看不见的手,不断在筛选,不断在洗牌。当权者颁布旨意、制订政策,例如土改剥夺地主,例如对工商业国有化,都对家族的兴衰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还有一些深层的不为人注意的因素。我有一位世兄,是我家一位世交的孩子,退休前是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文革后恢复高考他考进大学,一间宿舍上下铺住八个学生。熟了之后他了解到:八人中有七人的家庭按中共过去的标准看都是有问题的:旧官吏,地主富农,集体参加过国民党的教授,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的中学教师,等等——这些学生本人都称得上品学兼优,但他们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在近三十年政治运动中反复挨整,家庭财富几乎被清算殆尽,都穷得要命,但是一旦中共的方针改变,开放了考大学,幸运儿中,还是这些家庭的子弟占据优势。他很惊讶,我也很惊讶。为什么如此?我想了又想。我感觉,这些家庭与其它家庭比,物质财富被剥夺了,但是精神财富还保留下来了,不仅是知识上有传承,更重要的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对知识的崇尚和向往,一代又一代人总是把读书看作跟积德行善一样重要的家教,不是有那个对联嘛:“世上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所有人同样都下乡插队当知青,但他们比别人更爱读书,一旦恢复高考,他们就能捷足先登。这就是看不见的手,家风就有这么重要!而那些暴发户,往往没有这样世代积累的底蕴。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涌现出来的家族叙事,我看到这些作品虽然不是很自觉很明确,但还是接触到了一些核心要素,例如,相对于事功啊成就啊财富啊,更侧重在人品、家风上,重点就放在写他们的善良、朴素、克己、坚忍,在逆境中不甘沉沦、自强不息,对于他人、对于弱者的关怀、体谅,等等。很难能可贵!
  必须承认,目前这些家族叙事作品中,高层次作品凤毛麟角,多数作品良莠不齐,层次不高。用“著书立说”这四个字来衡量,这些家族叙事有“著书”形式,还不能说有“立说”的内涵。比如说,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为亲者讳,为尊者讳”,更有人为地拔高、溢美。不过,在我看来,这是难免的,甚至是必然的。人都有感情,也都有局限,任何家族叙事,都无法避免片面性。我在读这些自传、家史时,发现不少错误,有的甚至是低级错误——别说口述历史了,就是文人学者笔下的家族叙事,也往往有错。像大学者汤一介的遗著、他的夫人乐黛云教授任总主编的《我们三代人》中,就留下了硬伤:小则将周恩来去世的日期写错;大则是将毛泽东评《水浒》、掀起反投降派运动的时间、背景和缘起都弄错了。
  硬伤多了,甚至硬伤累累,肯定影响家族叙事的公信力。这些作者是成心刻意要搅浑水吗?我看不像,比较多的是无心之失。所以我强烈建议,要与专业人士结合,请专业人士把关。专业人士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专业人士,一种是文字专业人士,各有所长。
  我不赞成写作中不适当地拔高,但我也并不太担心。为什么呢?因为家族叙事相当大的一部分成品,是在家族、近亲和好友中流传的,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会影响。一小部分人群对自己家族的历史、对某位长辈的生平保留与众不同的记忆,是他们的权利,应该尊重。连杜甫写李白,都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就是这种情况。如果家族叙事正式出版或者通过大众传媒、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社会影响扩大了,错误相应也会扩大。但是只要媒体是开放的,言路是自由的,有心人就会来指出其偏颇、订正其谬误。我父亲是外科大夫,手术室里照明都是无影灯,媒体人强调“无影灯效应”,单一光源一定会留下黑暗的阴影,只有光源从四面八方照射,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黑暗死角——百家争鸣,就能有“无影灯效应”。
  我自己在采访记录口述历史时,遇到过各种人。其中有些讲述者头脑非常清醒。十几年前,汪精卫的大女儿汪文惺和先生何孟恒两位老人定居新泽西,何孟恒从香港退休之后检索资料,结合自己的早年经历,写下了十几万字、相当系统的《汪精卫与现代中国》,现在据说已经出版。在他们以百岁高龄去世之前,我曾经多次采访他们。记得第一次见,何老先生就郑重其事地告诉我:我们所讲的,是我们的一孔之见,是不是正确呢,你一定要去找更多的史料验证、核对。这话让我很感动!

  2,悲情笼罩与光明尾巴
  读这些家族叙事,我有一个强烈的印象,这就是:悲情笼罩。正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红楼梦》的那句话:“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写到上辈和自己这一代的遭遇,悲剧的频率都特别高,悲剧种类很多,有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日常生活悲剧。有些人的家族叙事中,甚至包罗万象,把各种悲剧都经历了一遍,传主们经历了生存之苦、绝望体验、灯油耗尽、大限将至……等等。
  令我惊讶的是,不论是哪个阶层群体,就算有自己扬眉吐气的高光时刻,都好景不长,比较起来,似乎多数人,不管哪一代,都是“不如意者八九”。这与中国在二十世纪几次巨大的灾难有关,上半世纪是连绵不断的战乱和灾荒;下半世纪是没完没了的清算和运动,一直延续到八十、九十年代。所有的阶层都在折腾中打滚,谁能幸免?有人以为掌权者应该要好一点吧,但是我们看到,宫廷内斗也残酷无情:刘少奇、彭德怀、林彪、贺龙,都是什么下场?读一读曾是中共第四号人物陶铸女儿陶斯亮的回忆录,读一读毛泽东最信任的罗瑞卿大将的女儿罗点点、儿子罗宇的回忆录,战友之间内斗那种搞株连九族的狠劲,让人感到官宦人家远不如平民百姓。
  悲情笼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不平则鸣”。孔夫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注意最后一条:诗可以怨,孔子在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中,没有说“诗可以乐”,恰恰说的是“诗可以怨”。也就是说,圣人都注意到了文学作品更适于表现怨恨、悲哀、愤懑,更具有宣泄、排遣负面情绪的功能。钱钟书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阐发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遇到喜事的时候,我们狂笑、狂歌、狂舞,与朋友狂饮一醉方休;很少选择细细写出来;反倒是听到噩耗、遇到祸事的时候,要借文字抒发。中国古典诗词验证了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虽然有写快乐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凤毛麟角,更大量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正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种种不如意、不公平,郁积为气,才发愤著书。
  不过,几乎是毫无例外,有个光明的尾巴:要么谈到自己个人的晚景,欣慰“总算熬出头了”,要么谈到子女和孙辈,庆幸“后代不至于再吃我们吃过的那些苦、遭我们遭过的那些罪了”。不管家族叙事结束在哪个年代,都会描述社会整体上的经济、政治局面有了很大起色,个人的境遇比起先辈、比起年轻时,也渐入佳境……等等。
  不过我是个乌鸦嘴,我要说:这个光明的尾巴,往往也比较虚幻。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真的给了我们乐观的理由吗?21世纪的人们仍然落入所谓“现代性焦虑”之中——“现代性焦虑”三大病征,是社会的失序、道德的失范、人心的失落。人们真的能相信,过去的就一去不复返了吗?难道肯定不会是命运轮回、历史循环?
  在我看来:写得好的家族叙事之所以能给人力量,其实力量在于真实地再现悲剧,勇敢地正视悲剧,而并不是在于有没有光明的尾巴。即便时代没有展现曙光,家族成员也要自强不息。

  3,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轨迹
  否定之否定,是哲学上的一个命题。用在家族叙事上,意思是说,家族,曾经是被否定的对象,现在却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中国宗法社会中的家族,在很长时间内规范着、约束着人的个性,甚至压抑着人的自由。家族在近代越来越不是个好词,人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越来越与家族发生冲突。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巴金的《家》《春》《秋》,到老舍的《四世同堂》,都描述了家族的兴盛和逐渐解体的过程。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冲击、解构宗法社会和家族意识。冲击家族的武器,本来是个性解放和自由理念,但是形势比人强,不料正碰上甲午战争战败、戊戌变法夭折、八国联军干预,刺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于是爱国救亡成为时代最强音,延续至今。简而言之,在观念上本来是要用自我意识来否定家族意识,结果却是更大群体的意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既压倒了个人自我意识,也否定了家族意识。党国多年的灌输,让人们信奉“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毛主席没挥手我就站着别动,动了就可能有麻烦。家族观念,用毛泽东的话说,更被看成四大绳索之一。
  但是国人和海外华人,经过文革等等灾难对人的摧残之后,人性觉醒,个性觉醒,自我意识觉醒,家族意识也觉醒,于是现在进入否定之否定的环节,重新肯定家族。但是这一阶段,并不是过去家族意识的完整复现,写作者也并没有意识到要挑战国家观念,他们只是更加着重、更加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家族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枯俱枯”,家族是藤,自己是藤上的瓜。
  过去我往往只意识到个人与国家的联系和对立,看到家族叙事,我才醒悟:个人与国家这两者之间还有个中介层次,就是家族。要处理的实际上是三者的关系。三者关系就比两者关系要复杂得多,名堂要多得多——这就是《三国演义》为什么引人入胜啊!
  个人会感到自己力量弱小,在精神上要抗衡强大的国家和公司,感到需要家族的奥援。这大概也是今天个人意识和家族意识复苏、家族叙事重新兴盛的原因之一。当然,家族的力量与国家的力量还是远远无法相比的,我们这一辈子,已经见过多少家族“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就这三五年,多少在福布斯富豪榜上、胡润百富榜上名列前茅的家族,在国家权力面前不也得乖乖就范?
  我想讲的还有很多,但时间不够了。顺便提一句:中国学者余世存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家世》。他指出:人们总结成功家族的一些特征,比如一个兴旺的家族要有一个中兴的关键人物,有类似“掌门人”或“主心骨”式的人,曾国藩家族、梁启超家族,都有这些特征。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激进思潮占主流,大家族“树大招风”。如陈寅恪家族的成员在后来多从事理工领域,其家族的文史血脉似乎断了;曾国藩家族的第五代第六代都很平凡;不过平凡归平凡,据余世存说,曾家人自傲:“曾家那么多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我的家族当然不能跟这些名门望族相比,但反省一下我家从我的曾祖父到我的孙子辈的六七代人,尽管其中有些长辈因为在民国时期当过官吏,后来受到新政权的惩治,或者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但这是政治斗争,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人或坏人。似乎我也可以这么说:“高家那么多代,找不出一个坏人”——当然啦,也“找不出一个完人”。
  最后我引用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的话来与大家共勉:“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我体会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人都在用行动创造自己的历史,一层是,人人都应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历史。
  你就是你自己的历史学家,是你家族的历史学家,你应该完成自己的历史记述:
  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
  给后代一本独门家书;
  给家族一条百年脉络。
  谢谢大家!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1: 为什么中共拒不废除“计生国策”?习近
2021: 毛泽东历史地位: 反革命家属
2020: 没有毛泽东就不行
2020: 520
2019: 川普总统会发动对华武装战争吗
2019: 中美如果全面贸易脱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8: 格陵兰夜空为何会出现毫无照明力的太阳
2018: 世界杯在即,阿根廷足协给出了搭讪俄罗
2017: 一张图看懂“可燃冰”:预计可能在2020
2017: “主佛”也山寨,生日招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