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平安夜重议豫剧《耶稣娃》
送交者:  2021年12月25日11:40:28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在有些人眼中,一些“基督戏曲”的内容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大的范畴上,它仍然属于“文明融合”的范畴。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的结合,既是特殊时代的历史需要,也是一种历史进程的必然。实际上,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也经历了“希腊化”“罗马化”等历程,甚至还经历了“可口可乐化”的历程


      恭祝各位博客、读者节日快乐,新年如意!


  耶稣降生在驻马店?

  作者:明白知识er,原载公众号:明白知识

  地球人都知道,耶稣诞生在伯利恒,也就是圣城耶路撒冷的南边。《圣经》里就说了:
  “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马太福音2:1)
  但在耶稣降生约两千年后,有人却说:
  耶稣降生在驻马店。
  这不是哪个“野史砖家”的新奇考证,也不是网友“引经据典”的犄角旮旯钩沉,而是出自网络上著名的豫剧选段《耶稣娃》:
  “冬至过了那整三天,耶稣降生在驻马店。
  三仙送来一箱苹果,还有五斤肉十斤面。
  小丫鬟手拿红鸡蛋,约瑟夫忙把饺皮擀。
  店小二送来红糖姜水,喊一声:玛利亚大嫂,你喝了不怕风寒。”
  (豫剧《耶稣娃》选段)

  01/谁创作了《耶稣娃》?

  《耶稣娃》创作于何时,已很难去考证。根据网络留下的痕迹,能看到它曾在2017年及2018年的圣诞期间大火过。
  它可能创作于晚清。
  这样说不是没有可能。晚清时期,基督教大面积在中国传播,结合中国本土特色而产生的“圣歌”也随之出现。比如晚清著名牧师席胜魔(1835-1896,山西临汾人),就曾编写大量配以中国曲调的圣歌,用以传播福音。
  1912年,中华内地会还将席胜魔创作的76首圣歌汇编整理,出版为《席胜魔诗歌》一书。

501.jpg

  ◎ 1904年以英文出版的书籍Pastor HSI:One of China's Christians(席牧师:一位中国基督徒)封面与内页。
  图片来源:eBay,AbeBooks


  它也可能创作于当代。
  这也符合现实情况。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重新开放使得基督教再次在广大中国乡土社会传播,一批极具中国乡土特色的“圣歌”又被创作出来。在这股热潮之下,以豫剧/河南梆子形式创作出的《耶稣娃》,出现得合情合理。
  而单从网络上所传的《耶稣娃》唱词来看,也可以窥探推测它的创作年代。
  依上述《耶稣娃》选段的四句唱词,其中出现了“小丫鬟”“店小二”“风寒”等词汇,这更像是晚清或民初时的用词。
  同时,网络上还流传着一段“升级版”的《耶稣娃》,其部分唱词如下:
  “冬至节过了整三天,
  主耶稣降生在驻马店。
  ……
  驻马店村支书闻讯赶来,
  叫一声约瑟夫好兄弟,听俺细剖白。
  说起来恁木匠也算无产阶级,
  马棚生子皆因那妇幼医院咱住不起。”
  这段唱词可能是以原《耶稣娃》为底本升级改编而成,同样讲述了“耶稣降生在伯利恒(唱词中为驻马店)马槽中”的故事。唱词中的“村支书”“无产阶级”“妇幼医院”,则具有明显的当代特色。
  但无论是晚清还是当代,《耶稣娃》的创作本质都是确定的:
  它是基督教在中国乡村传播的实际产物,是结合乡村民众需求的一种传播手段。
  在这种需求中,玛利亚还是那个玛利亚,马槽还是那个马槽,但伯利恒却变成了驻马店。这也许更能体现主对中国乡村的眷顾,增加乡村人民对于主的亲切感。
  毕竟,伯利恒远在天边,驻马店却是近在眼前的“宇宙中心”。

502.jpg

  ◎ 如今的驻马店基督天中教堂。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河南省旅游局”

  但同时,也有人说,《耶稣娃》纯粹是非基督信徒恶搞的段子,其目的是为了抹黑、戏弄基督。
  持这种观点的人,多是一些虔诚的基督信徒,他们无法忍受这种带有戏谑、甚至落俗的“圣歌”,也无法忍受这么明显的常识错误。
  是的,稍有常识的人,谁又会信主竟然是降生在驻马店呢?
  可很遗憾,那些认为《耶稣娃》是恶搞段子的人,在这件事上还真的错了。
  在广袤的中国乡土中,类似《耶稣娃》这样的中国传统戏剧“圣歌”数以百计,每年圣诞期间,这些戏剧“圣歌”还会在中国各个乡村教堂轮番上演。
  这些都是为《耶稣娃》正名的现实依据,它们所写照的,是真真切切的中国乡村基督面貌。

  02/ 中国圣诞的乡土面貌

  随便在网络上一搜,类似《耶稣娃》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
  比如豫剧选段《约瑟公,你坐下》与《抬花轿》:
  “加百列:约瑟公,你坐下,听俺说说知心话。
  ……
  木匠你成亲后,娶的就是玛利亚。
  她没过门就怀孕,知道你心里有牵挂。
  孩儿他爹竟是谁,你每天每夜睡不下。”
  “各位灵胞,快快预备好。
  咱的主二次降临,已在门口了。
  主在前面领着路,天使抬着轿……”
  还有快板形式的:
  “扯皮闲话咱不讲,
  今天就讲一讲耶稣圣人他滴娘。
  要说这,耶稣圣人不一般,
  亲爹绿了小木匠。”
  甚至还有改编自流行歌曲及儿歌形式的:
  “世上只有信主好,信主的人儿有福了。
  投靠耶稣的怀抱,幸福乐滔滔。”(《世上只有信主好》)
  在微信公众号“上大宗教与全球政治研究院”(属上海大学)发布的一篇随笔中,作者刘义自述道,他曾于2012年12月底到河南南阳地区做调研,在那里看到了老人、孩童表演的一系列基督故事:
  在一个城郊的废弃工厂里,一位老人表演了拉撒路复活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用快板演奏的基督教诗歌,也看到了用藏族歌舞对耶稣的歌颂。许多地方条件很艰苦,但他们却洋溢着喜悦。
  ……而这种地方色彩的诗歌更容易让文化程度较低的信徒接受和传诵。同《耶稣娃》一样,这里面的很多诗歌都是用河南梆子腔调编排的。
  (刘义《圣诞节里的中国风俗——从河南梆子“耶稣娃”刷屏说起》

  作者还讲到 ,在他们调研期间,曾多次听到一位被称作“羊把”的老人的故事。这位老妇人是一个文盲,但是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基督诗歌,在她去世后,这些曲目仍被当地的基督徒传唱、表演。
  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基督教的受众往往是一些留在村中的老人、妇女,戏剧自然成了他们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实际上,在河南等一些乡村地区,这些极具传统乡土特色的节目,已经被演绎得“热火朝天”。
  它们不仅有上述戏剧形式的:

503.jpg

  ◎ 某教堂内的戏曲表演。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也有河南坠子配以现代歌舞元素的:

504.jpg

  ◎ 河南坠子《赞耶稣》。
  图片来源:优酷 / Acfun


  甚至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上,也有“圣诞老人”出场的京剧剧场:

505.jpg

  ◎ 京剧曲目中的圣诞老人。
  图片来源:央视网 / Bilibili

  微博用户“艾守义部长”在2015年平安夜的一则发文,更是生动地展现了这一“魔幻”现象:
  “我要打110了,隔壁这个教堂搞什么,平安夜你们唱什么河南梆子?还唱一整天!”
  而这一“魔幻”现象所表征的,其实并非是魔幻。它更多可能是一种“其乐融融”,就像刘义在实地调研后所说的那样:
  “他们却洋溢着喜悦。”

  03/ “戏曲基督”背后的文明交融

  其实,不仅仅是基督教的传播存在着与中国地方戏剧相结合的情况。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四川省双流县川剧团便创作出了川剧版的《列宁在十月》。在曲目中,克鲁普斯卡娅称列宁为“相公”,列宁则对克鲁普斯卡娅一口一句“娘子”。类似的作品还有根据苏联电影改编的评剧现代戏《列宁在1918》。
  在大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上世纪50至60年代,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成为了革命故事传播的通俗手段。
  直到2014年,这种创作方式还被应用于当代艺术中。
  2014年,在由浙江省科技馆、果壳网合办的“菠萝科学奖”典礼上,一幕科学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亮相,并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其开场唱词如下:
  “乱臣贼子实可恶,不信上帝信科学。
  三堂会审伽利略,定要扫除日心说。”
  伽利略曾因坚持科学观点而遭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剧目便以此故事为背景,演绎出一种“坚持科学与真理”的精神,非常契合“菠萝科学奖”的设立宗旨。

506.jpg

  ◎ 2014年“菠萝科学奖”典礼上的《三堂会审伽利略》。
  图片来源:《三堂会审伽利略》/ Bilibili


  就艺术表现而言,这部剧的台词设计、舞台设计、表演设计等,亦算得上精彩,是一部合格的现代剧目。该剧由网名为“信浮沉”(真名王继涛)的网络达人兼老戏迷创作,依照的底本为京剧《玉堂春》中的《三堂会审》一折。
  后来,《三堂会审伽利略》的主演之一“八股档”(真名陈书桐)又以伽利略的故事为背景,创作出京剧《逃国献宝》,并由上海戏剧学院演绎。
  从遍及乡村地区的“戏曲基督”现象,到“菠萝科学奖”及上海戏剧学院演绎科学京剧,后者创作剧目的受众明显不再是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乡村老人。
  信浮沉等人之所以创作出此类剧目,也许更多是出于对一种艺术元素的体现:即以“戏曲基督”现象为类比,将“文明融合”中的“乡土特色”内化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虽说在有些人眼中,一些“基督戏曲”的内容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大的范畴上,它仍然属于“文明融合”的范畴。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的结合,既是特殊时代的历史需要,也是一种历史进程的必然。实际上,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也经历了“希腊化”“罗马化”等历程,甚至还经历了一个“可口可乐化”的历程。
  圣诞老人的历史原型是一个叫做圣尼古拉(约270-343年)的基督主教。在后来的文化传播中,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圣诞老人形象及传说。直到1930年代,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绘制了一套穿着红、白相间颜色衣服的圣诞老人,这一商业行为反倒风靡全球,最终成了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圣诞老人形象。

507.jpg

  ◎ 1843年的一幅圣诞老人形象,身穿绿色衣服。
  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在古老的中国,基督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尝试,早已开启。
  四百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就意识到了基督“中国化”的问题。于是,他们变通地改为身穿汉服,钻研儒学,与儒生、士大夫交好,找到了一条很好的传教之路。
  不仅是基督教,就连清真寺在中国的修建,也未必一定是大穹顶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中国境域内,保留下来的很多清真寺建筑,完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样式。

508.jpg

  ◎ 位于保定市的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图片来源:知乎


  而关于基督文明与中国乡土的融合尝试,除了“戏曲基督”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民国时期的“国画基督”。
  1925年,辅仁大学在北京成立。作为一所带有宗教性质的学校,辅仁大学美术系在30年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天主教画派”。
  所谓“天主教画派”,即以中国画的艺术手法绘写基督故事。这种绘画猛一看是副“原汁原味”的中国画,有山水,有鸟雀,人物还穿着传统的中国服饰。
  但是细看起来,其中又有着不少基督元素。

1640364441732257.jpg

  ◎ 辅仁大学毕业生、助教陆鸿年所绘一幅“国画基督”,落款“陆鸿年敬绘”。

  当时,国画家陈缘督在辅仁美术系任教,在他的带领下,天主教画派正式形成。其学生陆鸿年、王肃达等人,共同成为了这一画派的核心人物。

1640364476930481.jpg

  ◎ “天主教画派”的一幅绘画,落款“白慧群敬写”。

1640364499533697.jpg

  ◎ 陆鸿年作品其二。

  虽然与“天主教画派”相比,乡村地区的“基督戏曲”在技艺上并非多么纯熟与高超,但二者在“文明融合”的本质上却是相同的。
  文明的传播、融合都是一个自发过程。从远的来说,有利玛窦与中国儒士的交流(如徐光启、南昌大儒章潢等);从近的来说,也有乡间大众的戏曲创作与演绎。
  与徐光启、章潢相比,这些乡间民众在知识层面上虽然不及,但上至儒生士大夫、下至乡间民众,他们都用自己所热爱的学术或艺术方式吸收着这一外来文化,表现出对他者文化的极大包容。

  文化交流是人类永远不变的主题与真谛。而在近现代历史上,面对西方文明的到来,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境,即“崇洋”与“反洋”攻讦不断。
  而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是既能对他者文化敞怀接纳,又能对自己的文化做到不卑不亢,这两种姿态也许并不冲突。
  但在如今的舆论场上,仍有一些“抵制洋节”的声音存在。也许,他们认为,真正的“独立起来”就应该是杜绝一切外来因素,而杜绝的手段就是喊打喊杀的抵制。
  但是这种对抗性的思维明显是浅层且有害的,反倒衬托出了骨子里的不自信。
  就像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篇散文中写道的那样:
  “崇洋与反洋,我们都是别人的奴隶。”
  最后,祝大家各种节日快乐。■

  参考资料

  刘义:《圣诞节里的中国风俗——从河南梆子“耶稣娃”刷屏说起》,上大宗教与全球政治研究院,2018-01-27。
  马宁:川剧版《列宁在十月》,中国戏剧网,2017-09-17。
  科学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山西戏剧网,2017-08-03。
  吴涛:《20世纪初天主教绘画中国化的尝试——以辅仁大学为例》,中国宗教,2020。
  视频《三堂会审伽利略》,菠萝科学奖,2014。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生死12天,急诊科华裔医生成为新冠患者
2020: 毛泽东时代
2019: 老天不公
2019: 毛主席是民族之魂!是精神的信仰!
2018: 一个花甲后……
2018: 输赢对中国真的很重要!
2017: 世界因川普而有序,美国因壮志而强大。
2017: 这种体制,鬼都会腐败!
2016: 驳疯子没来这儿吧?我是最怕他!
2016: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的反党论文披露:习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