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社交机器人将是对人类的愚弄?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发展有时超出人们的想象,社交机器人很快将成为人类的新伴侣。这个“很快”是多快呢?按相关领域学者的预测,号称具有情感的社交机器人今年就能够通过图灵测试(Turing Test,人工智能必须通过的行为测试),从而证明其具有情感!
智能型性爱机器人已经面世
具有人工智能的性爱机器人——与社交机器人具有相通性,最终很可能合二为一,已经在美国上市。2017年初就有报道称:美国一家性爱娃娃制造商正将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结合起来,开发出一款可以定制性格,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性爱机器人。按开发者的说法,该人工智能系统允许用户给性爱娃娃选择设定不同的性格特质,令其有不同的表现,并且,用户与玩偶间的互动可不局限于性爱。
去年底的后续报道则进一步具体化了。全球首款智能型性爱机器人一共有18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包括天真、善良、外向,感性,腼腆,容易害羞,等等。比如,她的表现和反应可以是一个刚过18岁的青涩女孩,也可以是一个经验老到的熟女。有时,她什么都愿意做;但一旦闹起情绪来,则需要多加哄劝。据称,该新型机器人体内还有加热器,以模拟真实体温。
而该新产品的最大进步,在于它拥有完整的可升级AI系统,随着时间累积,AI系统通过与人交流,能够不断学习改进。换句话说,性爱机器人和你相处越久,它会越了解你的需求,互动起来,让你更感舒适和体贴!
据报道,并非只有美国人如此前卫,相对保守的欧洲人也在进行同类研发。奥地利就开发出一款新型型性爱玩偶,同样配置了人工智能软件,能对外界的触碰做出反应,且会说多种语言,还能记住与之互动者的特征。
碰巧,笔者刚刚看到万维转载的一则新闻的标题就是:“先试后买,50英镑可与性爱娃娃上床”。报道称,这是一款要价1800英镑、有近似人体皮肤质感的性爱娃娃。
乐观者的憧憬
有乐观的专家预测: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能模仿甚至超越人与人之间的体验。到那时,与性爱机器人“交流”可能让人上瘾,将来甚至可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由是,她有可能是你见过的最完美的情人:她的三围、身高,音容笑貌,都可以做到和你的梦中情人分毫不差!更明显的是,“她”不会衰老、发胖或生病,没有生理期问题,也不会怨天尤人、发脾气,她不会要求你对其负责以及时刻关注她,更不会成为“剁手族”。面对机器人如此之多的优点和如此之好的“修养”,很有可能,将来有不少人宁愿选择与性爱机器人坠入爱河!
因此,对于性爱机器人的出现,乐观者认定这是一个好消息。除了上述令芸芸众生、特别是善男信女们关注的前景,对于那些不善与异性交往的人来说,选择与性爱机器人谈恋爱,不用担心被拒绝,更不至于被欺骗。而在一些性别比例失调的地方,等于多了一个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新渠道。
这听上去相当诱人,是不是?但对于任何新生事物,人们几乎无一例外,总会出现认识分歧。这是一件好事,让我们不会忽视新事物必然存在的两面性,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
悲观者的忧虑
悲观主义者往往更善于发现新生事物的负面表现。他们认为,这一新发展可能是一个坏消息。既然性爱机器人可以发展到如此诱人的地步,如果有一天它真的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两情相悦,人类家庭岂不是面临被机器人撕裂、解构的危险?!那将是人类社会不可承受之重!这样的前瞻性忧虑,恐怕很难说完全没有道理。
但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交和性爱机器人并非真的具有人类的情感和生理意义上的真实性。它只是一个无目的“虚情假意”投你所好的高手罢了。例如,性爱机器人不可能具有人类和动物才具有的生理反应。无论发展到多么逼真的程度,充其量只能是一种高水平的模拟而已。对于人类而言,即使获得了“完美的”性爱体验,这类人机互动仍属欲望的单向发泄。那个人造对象不可能达到真实人的境界。它不但缺失生理回馈机制,更不具备真情实感的释放与交流。社交机器人存在同样的问题,无论它发展到多么高超的阶段,即使在自学习和智能的逻辑上,确实能呈现独立的情感表达,但就实质而言,其所谓的“情感”仍然只是一种足以乱真的假象!
由此出发,对社交和性爱机器人又出现另一种悲观,似乎同样有道理。麻省理工学院(MIT)女学者雪莉·特克博士的观点就非常引人注目:社交机器人将愚弄人类!
这位MIT社会科学技术研究系教授、技术和自我创新中心的发起人表示,一直以来,机器人似乎就是召唤来代替人们去做危险工作的奇兵。不过我们也在幻想着机器人可以做更多事情,比如充当我们的心灵伴侣。现在梦想成真了。我预测:2018年,社交机器人就能够通过情感版本的图灵测试。在该测试中,机器要像人类一样“思考”。不过,模拟思考(如下象棋)可以看作思考,但是,模拟感情却并非感情,模拟的爱情也永远不是爱情。我们在研制模拟感情类机器人上取得的“成功”,含有欺骗成分,将招致严重的后果!
她告诉记者,《时代杂志》将“年度最佳发明”头衔颁给了Jibo,一个想要成为家庭好伙伴儿的社交机器人。随着我们的“幻想成真”,一个问题浮现了:那就是我们和机器人之间不真实的关系,因为不管它们“说”什么,都不含有喜爱和同情。与此同时,人类就会变得无比脆弱。机器人专家了解到:关怀就是一个杀手级应用!当我们教导或者关怀一个机器人的时候,就设想这个机器人也能够反过来报答我们。
按照雪莉·特克博士的逻辑,人类心甘情愿接受情感欺骗的时代似乎即将到来!她怀着普度众生的责任感,提出一个足够前瞻性的问题:我们能够诚实地面对这种在机器人梦中度过余生的情感缺陷吗?
性爱机器人和社交机器人的正面意义
坦白讲,笔者无法苟同上述否定性观点。性爱机器人和社交机器人都有其存在的正面意义。
一个基本事实是:人际交往中的真情实感并非总是正面的。那些负面情感,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或著或微、或长或短的伤害,而非收益。由此引出的一个基本逻辑是:从规避伤害的角度,与其接受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负面情感,还不如接受人工智能产品提供的感觉不虚但实质非真的正面情感!
失败的婚姻关系是这类负面情感导致伤害的典型例证。与维持失败的婚姻相比,在难以找到满意新伴侣的前提下,情感机器人应该是一种不坏的替代选择,尽管无法与更理想的选择(满意的人类伴侣)相提并论。
另一个可能的情况是,对于无需彻底放弃的不成功婚姻,将社交机器人定位为一种有益的补充、缓冲和调节角色,以期缓解,规避婚姻生活中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或许更具可行性。而在更高级的社交机器人出现后,或许可以令其担负调解者、甚至引导者的角色——引导缺乏婚姻生活技巧者学习提高婚姻质量。
我们已知,社交机器人的性格、包括知识结构等优势可以人为设定。诸如:无限的耐心,没有负面情绪,不发脾气,更迅速的反应,更宽广的知识面,更准确、更合理的回馈能力等。这些特质组合在一起,使之足以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因此,让情感机器人担任未成年人家庭教师、甚至生活导师角色,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发展。有理由期待,与时间紧张,耐心有限,难以完全控制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的人类父母相比,它很可能表现得更为得体和优异!
推而广之,让社交机器人成为人类各种力不从心、负面反应集中出现场合的替代者,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人们专注于生活中那些风光、体面、温馨、相爱、……,一句话,那些有益于夫妻、家庭和社会的正反馈、正能量的事情上,理应是社交机器人最合理、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这或许可以成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可行途径之一。
乐观论者和悲观论者的问题所在
回头来分析乐观论者和悲观论者的问题。乐观论者基于对性爱机器人智力、能力和非人类优点的充分肯定而得出结论,将来有不少人宁愿选择与机器人坠入爱河,机器人伴侣可能替代人与人之间关系!其主要问题是忽视了机器人不可能具有真实生理反应和感情交流的重大缺陷,从而夸大了机器人对人类的魅力、特别是可能扮演的角色。
即使人类存在各种天然缺点和不足,社交机器人和性爱机器人一样,永远不可能所向披靡!拥有七情六欲的人类,不可能放弃追求与人类相爱的天然本能与情感诉求,转而沉溺于有优点的性爱机器。同理,未来社会无论怎样发展,人类也不可能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让位于人机交往,哪怕社交机器人没有人类的那些缺点。
而以雪莉·特克博士为代表的悲观论者们虽然敏锐地察觉到,智能再高的社交机器人也无法具有人类才具有的真情实感,但却没有充分认识到,机器人这类先天缺陷必然导致其应用广度和深度上不可逾越的限制。于是才会有些自相矛盾地忧虑所谓“社交机器人将愚弄人类”!这种杞人忧天倒是与乐观者类似,均源于夸大了智能机器人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
人类完全无需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吗?
回答当然也是否定的。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人们最熟悉的应该是打败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和蹂躏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新贵”。
没错,之前的几次技术革命,顶多是人的眼、耳、手脚等人体器官的延伸和替代,而今天的人工智能革命将有质的不同。智能机器人的记忆力可以远超人脑,其学习能力也可以更强大,机器人的智力有一天超过人类,在逻辑上并非不可能!这就足以面临人类自身整体被机器人超越和替代的可怕前景!人类家庭、整个社会将面临高阶机器人怎样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EO、正雄心勃勃地试图建造时速超过1000公里超级高铁的特斯拉公司CEO兼产品架构师、具有“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说:我们需要万分警惕人工智能,它们比核武器更加危险!
而当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更是多次提出警告:机器人的进化速度可能比人类更快,而它们的终极目标将是不可预测的。从这类思路出发,高阶机器人的出现,似乎将成为一个打开潘多拉盒子的悲剧!
但应该明确一点,这一忧虑与雪莉对社交机器人的担忧属于不同层面。这里担忧的是,有朝一日,机器人的智慧会可能超过人类,存在人类被机器奴役、甚至被消灭的逻辑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