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普通中国人都是文革的帮凶 zt |
送交者: 2012年06月15日03:00:45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文革时期,普通中国人都是文革的帮凶 ---“德国民众反思二战”的反思 2012-06-12 隐秘地带 如果你,像我一样经历过文革,看见这个标题,不知道,你的心情与态度如何? 同样是一场人类的灾难,德国人、乃至西方其他国家,整整反思了五十年余,时至今日,反思依然在进行。各种思想、观点穿插在其中, 在各种思想、观点的激烈碰撞中,一遍又一遍的揭开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一次又一次的揭开幸存者的伤疤,他们,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否定”或“肯定”上,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痛苦的反思。 “纳粹时期普通德国人都是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自愿帮凶”,这是历史学家格德哈根90年代发表的《希特勒心甘情愿的侩子手——大屠杀中的普通德国人》中主题语。揭开了德国民众,年青一代的德国人对于他们的父辈、祖辈的反思。 而我,只是改用一下他的语句,作为标题,如果,你无法接受,那么,请停止往下看。 让我们看看德国的二战反思之路,也许,对于我们的年青一代,中国的未来,有所帮助吧。 一、一记响亮的耳光,揭开德国年轻一带对于“二战”反思的序幕 二战结束,德国处于分裂阶段,尤其是冷战的开始,使得德国、乃至于西方世界,没有对二战进行系统的反思,甚至使得经历二战的德国老人们,有机会逃脱了反思。 在 1968年11月,请记住,是1968年11月,请记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运动的历史:1960年,美国开始长达20年的“反文化运动”;1966 年,中国爆发文革;1968年5月,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受中国文革影响,发生“五月运动”。但是,这些文化运动的最终结果,却是截然不同,也许,有机会,我再要反思这中西方的文化运动。 就在这些文化运动中,1968年11月,年轻的女记者,拉斯菲尔德,在大众广庭之下,将一记最响亮的“耳光”,送给了当时西德总理基辛格(不是美国的那个),这是多么清脆的一记耳光啊,这是年青一代给予德国的耳光。基辛格,在二战时期的纳粹政府中当过官,仅此而已,也因为如此,他心甘情愿的接受了这记“年青一代”的赠与的“耳光”。仅仅过了几个月,西德总统吕布克宣布辞职,原因是:二战期间,他曾经在一家公司工作过,而这家公司,曾经设计过集中营。 一记响亮的耳光,是德国年青一代,打在德国人身上的,也是打在自己身上的,就这么一记耳光,揭开了德国关于“二战”的长达五十年反思,这是德国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对于德国的过去的反思开端。 二、总理下跪,揭开了德国政府对于二战的反思序幕 在德国年青一代对于“二战”进行反思,揭开了德国政府反思的序幕。 1970年12月,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与波兰政府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就在当天,他吊唁了华沙的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就在纪念碑前,他、西德总理,跪下了,代表西德政府,在犹太人纪念碑前,跪下了。 这是,德国政府的反思,这是德国政府的忏悔,是代表已经消亡的、早已不存在的、经过审判定罪的二战德国政府的下跪,是代表所有的活着的德国人的下跪与忏悔,同时也揭开了长达20年的二战劳工赔偿,这是整个德国民众对于二战一部分受难者的赔偿之一。 三、反思,更是“二战反思”的“再反思” 二战的价值,最宝贵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个思想上反思的“标本”,这是一个千年难得的“绝症死人”,德国人并没有将他立即火化,而是将他制作成了标本,放在水晶棺材里保留着,一遍又一遍的把他解剖,一遍又一遍的揭开伤疤,从不同的角度、思想、观念进行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甚至是完全冲突的观点,或者说是“反动的”、“没有人性的”、“良知泯灭”的观点,但是,这些依然是反思的观点,德国,不是去禁止这类观点,而是,辩论、论证、反思、再反思。这就是一个比较民主的氛围中的思想发展过程 有的人,经过反思,认为“资本主义导致法西斯主义”提倡以武力推翻资本主义政府,经过这与这种“反思”观点的再“反思”,最终证明,他错了。 有的人,对于二战的历史进行反思,甚至对于希特勒个人进行研究反思,甚至还有人通过《希特勒日记》为希特勒翻案,在一个民主氛围为主的国家,为希特勒翻案,可以吗?可以的,只要你有证据,人们不是对于“能否为希特勒”翻案而大费口舌,而是对于支持“希特勒”翻案的证据《希特勒日记》进行研究,最终确定是“伪造的”,于是,一切又尘埃落定,这就是德国反思的一个插曲。 这是对于二战反思观点的再反思 不同角度的反思、不同观点的反思,比比皆是,反思不再限于对于二战的反思,而是扩展到了对于二战反思的再反思。 四、德国统一后,反思进入“人性”的自我反思 90年代,德国统一后,反思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时代,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本文字开头提到的,美国历史学家格德哈根发表《希特勒心甘情愿的侩子手——大屠杀中的普通德国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就是:“纳粹时期普通德国人都是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自愿帮凶”。 就是这句话,在德国引发了“格德哈根辩论”,经过多次的激烈辩论,90年代的德国青年一代战胜了60年代的“德国青年”,战胜了引发“二战反思”的德国60 年代的青年,新的德国年青一代在反思中成长了,他们将反思扩展到“人性”、“良知”、“公民的社会责任”等新的领域,并以此为“鉴”,反思自己:如果我活在二战,我会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的先辈活在二战时期,他们为是么会那样做? 这就是德国二战的反思,时至今日,反思、反思的再反思,依然在进行。 反思,不仅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对于过去一代人的反思、对于自我的反思; 反思,还是对于各种反思观点的再反思,对于各种各样的反思观点。 人们不是急着去批判他、否定他,而是去“论证”,并用反思的方法去反思这些观点,这就是,在一个相对比较民主的社会氛围中的真正的“反思”与“再反思”。 当我们看见:5月8日,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手持火烛默立在勃兰登堡门周围的街道上时。 他们,是在自我忏悔,也在为永久的和平祈祷。 他们为什么忏悔?他们为何忏悔?他们为谁在忏悔? 对比一下,我们的反思吧。 “过去的已经过去,而过去的一切都将变得美妙无比”, 这是为什么? 因为:二战,是人类历史的惨剧,但是,他留给后人,却是一笔巨大的思想财富。 反思吧,我们还活着,否则,就有新一代的“拉斯菲尔德”,再将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我们的脸上。 |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