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权威消息发布机构新华社深夜对薄熙来案公布后的情形连发两篇英文评论稿。在貌似官话重重的平淡无奇中,其实已在为薄案的后续处理手段埋下伏笔。
时间点选择别具匠心
中共官媒新华社曾于4月10日授权发布了有关对薄熙来涉嫌严重违纪进行立案调查的中英文通稿。事发第二天,新华社几乎在同一时段一口气连发3篇英文稿件报道中国社会对此事的后续反应。新华社用重庆当地的反应作为开头第一篇,继而用中国各界社会的反响作为跟进的第二篇,最后援引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反应定调。稍事休息,第四天和第五天,新华社接连两晚对外发布英文评论文章传递中共的声音。
中共这一做法在时间点的选择上体现巧妙安排的痕迹。首先,中共官媒的发稿时间都选择在了夜深人静的午夜。新华社对外发布的英文稿件从第一篇通稿到社会各界反应的新闻报道再到评论性文章全部选择在北京时间23:00至凌晨1:00之间。由这一时间段基本上可以判断出中共此番一系列英文稿都很照顾美欧读者。
既然是说给西方听,中共又为何选择了美国时间的周末公布英文稿件?公布的稿件类型也不再是口径一致的新闻通稿或简单的后续报道,而升级为评论性稿件。众所周知,上周六、日是公共假日,周一是农奴解放日(Emancipation Day)。关注时政的华府记者要么休假,要么跟随奥巴马去了南美洲访问。因此,这个周末属于美国新闻的平淡期。
中共精心选择了一个美国主流媒体反应相对“迟缓”的长周末,也选择了一个白宫发言人即便有言也不能发的州立假期,同时还可“体贴”地帮助白宫有意无意间回避媒体记者的追问。此举对中美双方都是红利多多的事情。
评论措辞分外考究
中共官媒一向以措辞考究和结构严谨著称,或多或少正是这个原因以美国媒体为首的西方媒体常常无法参透中共心思,进而多数时间误读或过度解读了中共意图。事隔4天后,新华社连发的英文评论姊妹篇最后一篇的用词便是最好的例证。
第一,薄熙来的称呼由薄熙来同志变为直呼其名。新华社在4月10日晚间授权发布的中英文新闻通稿中均以薄熙来同志称呼,而新华社最新一篇英文评论稿通篇未见“同志”二字则以薄熙来直呼其名,就算引用10日新闻通稿的时候也不见“同志”二字。这一细微变化恰巧与《重庆日报》15日刊发的文章中未提“薄熙来同志”相互呼应。
第二,新华社对尼尔•伍德死亡案依法进行复查的描述较之中英文通稿增加了王立军的称谓。新华社在10日通稿中直呼王立军的名字,而在最新一篇英文评论中却在王立军的名字前面加上了“前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的称谓。
由薄熙来和王立军两人称谓表述上的变化难免令人产生联想。薄熙来是否在涉嫌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中发现了更为严重的经济和刑事犯罪。从中纪委的“双停”处理晋级为“双开”,中共取消了薄熙来的党籍并移交司法部门处理。王立军是否在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死亡案件调查中有重大立功表现,按照中共“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原则将功补过,或有可能减轻处理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