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 《审视中国对外结盟关系史 创建对美战略新思维》 |
送交者: 2011年02月25日20:28:17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美国专家: 《审视中国对外结盟关系史 创建对美战略新思维》
新版《国家军事战略》报告指出,亚洲经济和軍事力量都在增長,战略环境也在迅速改变,美国正处于战略转折点,美国的战略优先要务与利益,将逐渐来自于泛太平洋经济带。 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在西太平洋经济带--东亚、东南亚、南亚,从中国、韩国、日本,到东盟十国,然后是印度, 这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世界未来的经济重心。美国的战略中心也要与时具进。美国的战略中心要进入亚太地区。为此, 美国对横垣在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坚决予以排除。不惜"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美国要共享未来泛太平洋经济带的巨大经济利益。美国按照"经济利益扩张,军事力量先行"的传统世界强国之国家战略行事。在战略中心转移亚太的进程中,美国最为忌惮的就是"反介入"。不"反介入"的就是亲, "反介入"的就是仇。这世界变化太快, 地处东亚的新兴强国--中国崛起。中国具备了"反介入"的实力。加之,台海与朝鲜半岛这两大冷战遗留热点, 2010年末,美中磨擦一度升温。但是, 美国的国家战略终究不是冷战时期针对特定国家量身定做的纯粹遏制战略,而是在美国独领亚太军事控制权的前提下,谋取泛太平洋经济带的经济利益。因此,新版《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之"美国必须回应中国日渐增强的'反介入能力'",意在确保亚太地区不失美国之控;同时也指出,美军将寻求与中国军方建立更“积极、合作和全面的关系”,欢迎中国承担“负责任的领导作用”,以扩大共同利益、加強理解,以及防止"誤判"。 所谓"誤判"即美国不愿意打的"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一个错误的敌人,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经在美国权威媒体《外交》发表文章,强调美中两国之间战略互信的重要性。他指出,冷战结束之后, 美国已经不再有真正的敌人,如果美国把中国当作敌人,中国就会成为美国的敌人; 反之亦然, 如果中国把美国当作敌人,美国就会成为中国的敌人。 因此, 克林顿政府在冷战结束之后提出对华"接触"与"融入"政策,1997年10月克林顿政府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的美中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大致包括三层意思:其一,两国是经济伙伴,而不是对手;其二,这种伙伴关系是建立在战略全局上的,而不是局部的,是长期的,而不是权宜之计;其三,这种战略伙伴关系是两国经济关系层面上的建设性关系,是非排他性的,也非为了谋求霸权。这是一种具有经济关系结盟性质的的合作关系。 小布什政府进一步提出"(经济)利益攸关者"政策(小布什政府贸易代表佐立克首倡)。这一新定义为1989年以后的美国对华"接触"与"融入"政策增加了新的实质内容,这就是承认了1989年之后的美中经济伙伴引申而来的"经济同盟"关系。其中,最为明显的证据就是,中国成为超过美国的传统盟国日本,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最大债权国,美中经济一损具损,一荣具荣。由于美中"经济同盟"的强大纽带作用,缓解与消弥了1989年至2011年间两国政治关系发展中发生的多起政治与军事对峙危机。在中国经济成长与扩张的过程中,由于美中"经济同盟"的纽带关系,为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例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为美国消灾解难作出了巨大牺牲。再例如,中国首创的东盟国家与中国自由贸易区, 也扩展到包括了美国及东北亚多国在内的泛西太平洋自由贸易组织。 奥巴马政府继承了克林顿、小布什的对华政策,又有新发展, 他提出"建立促进美中双方共同利益、处理共同关切议题的伙伴关系"。何为奥巴马政府主旨的美中"伙伴关系"? 这是指在经济伙伴关系基础之上, 以合作互利为共同目标,以平等地位的精神持续交往, 发展全球反恐与地区安全之美中军事安全关系。新型美中"伙伴关系"的基石是平等、合作、互利、依存。其中的"依存"具有结盟特征。 提到中国对外结盟,通常中国学者习惯于回避。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遵循不结盟的对外关系原则。其实,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 中国实际上基本保持了对超级大国实质结盟的外交关系。 1950年2月2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中国"一边倒"向前苏联,美国因此开始插手台湾, 中国第一次丧失统一台湾的战略机遇。同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苏联的代理人战争)。中国在作出巨大牺牲之后,的到的回报是前苏联对华156项目援助。 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访华。毛泽东拒绝了苏方提出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毛泽东尖锐地指出这是政治问题,是把俄国民族主义扩大到中国海岸,是要控制中国。他拒绝了这一损害中国独立主权的要求。
但是, 苏中之间的结盟是意识形态划线。这使中国在1963年中苏关系实际破裂之后仍然受益。 1963年7月,就在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进入攻坚阶段时,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禁止进行地上核试验的三国条约。1963年7月14日, 美国特使哈里曼,带着总统肯尼迪的秘密使命去见了赫鲁晓夫。他跟赫鲁晓夫协商,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两个方案:一个方案就是说美苏两国合伙,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另一个,就是美国进行军事打击,苏联中立。但是,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赫鲁晓夫担心这样一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打击,会导致苏联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领袖地位的坍塌。所以, 被赫鲁晓夫拒绝了。从1950年2月中苏签约结盟,到1963年7月14日赫鲁晓夫拒绝美国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中方因结盟获益,中国向苏联"一边倒"结盟13年。 从1963年7月14日到1969年3月2日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中国只有短暂的6年时间,既无与前苏联结盟,也无与美国结盟,也无从两大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方获得奥援。 珍宝岛冲突发生后, 前苏联决定核武袭击中国。 1969年10月15日晚5时,基辛格会晤前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他明确表达了尼克松总统认为中国利益同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美国不会坐视不管。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美国将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美国将首先参战。基辛格还透露,“尼克松总统已签署了一份准备对前苏联130多个城市和军事基地进行核报复的密令。一旦前苏联有一枚中程导弹离开发射架,美国的报复计划便告开始。”基辛格对多勃雷宁的外交照会, 宣布中国的国家战略安全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捆绑在一起, 这实际上是等于宣布冷战时期, 美中军事结盟。而此时, 美中并无经济关系。
这是对美中冷战时期军事结盟作出的一个重要的定义:美中军事结盟不以意识形态划线。 冷战时期的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国就像《水浒》里的豹子头林冲,被高俅(前苏联)逼上梁山,但是,山大王(美国)不收林冲入伙,有条件,就是要求林冲先下山,取得一个投名状--杀一个高俅的手下人(越南)。 邓小平结束访美之后两星期, 下令教训越南。1979年2月17日,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开始,3月16日撤军。中越边界战争持续10年(美苏的代理人战争)。 1979年中美两国秘密达成协议,在中国新疆地区紧邻苏联边境的齐台和库尔勒建立信号监听站,搜集前苏联列宁斯克和萨雷沙甘基地的军事通讯情报,用以判别苏联试验的新式导弹的进展情况。根据协议,美方提供监听站所需的电子设备,由美国中情局科技部信号情报处的专家负责安装。监听站外部建筑由总参技术装备部下属第19分部施工建设。美方专家对中方人员培训,监听站建成后, 设备由中方人员操作。设备先期资金投入与建站后设备维护费用由美方负担。两国情报部门组成双套的情报小组,共同分享所获得的情报。这事实上等于中国向美国开放领空与边界。 1989年监听站终结。有传言说监听站仍然在工作,这是不可信的。2006年8月, 美国五角大楼官员向《华盛顿时报》表示,中国透过建在西部地区数个地面电子监听站,对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电子窃听,甚至拦截网络邮件。其中,有些接收站已可从最近Google Earth提供的卫星照片中,首度让世人清楚看见。其中一个电子监听站设在西北的甘肃省张掖市。张掖监听站由解放军总参三部十二局负责,该站除监测外国卫星外,一般认为也是中国反卫星计划的一部分。第二个电子监听站设在新疆苏勒,第三个则设在喀什。美国情报官员透露,喀什监听站在1991年波湾战争,因拦截到沙特阿拉伯通讯,以致能在五天前准确预测测美即将发动地面战。美国五角大楼官员06年对中国西部监听站的这一公开指责说明一个事实,中美联合监听站至1989年已结束。 1980年1月1日,美国正式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同时,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宣布"817"联合公报。 里根政府计划在1985年让台海两岸统一,并且向中国提供F-16战斗机,条件是中国同意施行美国五角大楼的"大军火库"计划。 1985年,五角大楼提出"大军火库"计划,要求在中国武汉建立类似今天在科威特式的军事基地,存放军火,以利于冷战时期美苏大战在中苏边界爆发,美国可以提高兵力兵器的投射效率。 邓小平拒绝了美方的要求, 他指出这是美国要控制中国的企图。他与27年前毛泽东拒绝苏方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一样, 告知美方,这是一个"损害中国独立主权的要求"。但是, 邓小平犯了一个战略错误, 这就是美国完全不同于前苏联。美国对中国没有领土要求,美国是在冷战时期,把中国视为盟国的前提下对中国提供武器装备的军事援助,以及积极防御前苏联对中国北部与西部可能发动的大规模突然袭击。而实际上, 中国自1979年开始就已经向美国开放领空与边界, 在新疆建立对苏监听站。而一旦实施"大军火库"计划,中国仍然完全有能力对计划设在武汉的军事基地拥有控制权。中国第二次丧失统一台湾的战略机遇。中国虽然拒绝美国的"大军火库"计划,没有在冷战时期"一边倒"向美国, 里根政府仍然宣称中国是美国的"友邦"与"准盟国"。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对美经济关系开启。到1989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从1969年10月15日至1989年6月4日,中美军事结盟历经20年。 1989年6月4日,美中军事结盟终结。但是,由于美中冷战时期军事结盟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并且,两国经济关系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后冷战时期的美中经济伙伴关系,具有冷战时期准盟国军事关系的"遗产"特点--潜移默化的亲近感,老布什政府仍然称呼在"六四政治风波"中采取断然措施的邓小平为"美国的老朋友",美中经济关系突飞猛进。 1996年的台海危机与1999年"58"炸馆事件对中国造成巨大伤害,但是, 仍然没有阻止美中经济伙伴关系的前进脚步,美中两国相互间的经济"依存"度进一步加深。 1999年11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团访华,与中国就中国入世问题进行双边谈判,最终在11月15日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美国就此正式结束双边谈判,也为中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谈判奠定了基础。2000年5月19日,中国与欧盟达成双边协议。2001年9月13日中国与墨西哥签署双边协议,至此中国与要求与中国进行双边谈判的37个世贸组织成员方全部结束了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强势主导的世贸组织成员。 这标志着美国在经济关系上,以对待其军事盟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力、西班牙、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同样标准与同等待遇,同意给予中国发展权,中国成为享有同等权利与义务的美国的经济盟国--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永久化国家。美国并没有把对华经济关系政治化。而同时期,与美国意识形态一致的俄罗斯却没有取得世贸组织成员国的资格。 美国2001年发动的反恐战争为中国迎来了10年的战略机遇期。中美南海撞机事件被消弥于无形。但是,中国没有最大限度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缓和美中安全关系的磨擦在过去10年并不十分成功。 美国与北约多国军队进军阿富汗,在中亚国家--俄罗斯的后院建立军事基地,同样使俄罗斯忧虑。可是,俄罗斯变换战略思维方式,以攻为守,向美国释出善意,主动对美国大胆开放边界与领空,允许美国与北约驻阿富汗反恐军队的后勤补给品路经俄罗斯境内输出阿富汗;暂停向伊朗输出威胁美军安全的防空武器。这两项政策成功达成撬动美俄战略平衡的杠杆, "北约东扩"伐在波兰止步,部署在波兰的导弹防御系统撤出。 中国仅仅依靠牢固可破的经济伙伴关系来维系两国的政治关系与安全关系是不稳定的,台湾海峡与朝鲜半岛这两大冷战"遗留"热点引发的磨擦,仍时时在两国政治关系与安全关系发展进程中制造障碍。中国缺乏的并非是"反介入"高科技"杀手锏"。中国缺乏的是可达成"反介入"战略目的之战略新思维。 对此,国防大学的金一南将军提出"淡定"无为论,但是,"淡定"无为论并不能根本解除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猜疑,进而不能缓解美中热点问题的压力。 要根本解除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猜疑,进而缓解美中热点问题的压力,就需要中国与时具进, 出台一两项对美外交新政策, 使之成为撬动美中战略平衡的杠杆。而前提是中国领军统帅需要对美战略新思维。 假设中国主动向美国释出善意,对美国大胆开放边界与领空,允许美国与北约驻阿富汗反恐军队的后勤补给品经中国境内输出阿富汗"瓦汗"走廊;停止向伊朗输出武器,自愿把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美国北约捆绑在一起, 中国就拥有了撬动美中战略平衡的杠杆。然后, 就可以凭籍手中的战略平衡杠杆向美国军售台湾施压。为什么?因为如此则中国就成为美国的反恐战争盟国,两国的安全关系就会步入稳定的轨道。而此举还可以避免因直接出兵阿富汗维和而可能引发的政治风险,维持既有的参与阿富汗重建工作。美国在中国南海有利益,美国企业参与了越南近岸的油气开发。当年美商克里斯通的中国万安滩物探区块,仍待开发。此外,纵然已经拥有981深海3000米水深钻探平台,但中国仍然缺乏自行深海钻探经验。中国可以与美商进行利益捆绑,招标美商联合开发南海。(作者:潮水) (作者是原中国国际贸易研究所商情调研员、编辑室副处长、美国哈特福特大学访问学者、旅美华人美国知名媒体政治军事评论家) |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