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美国之音》 |
送交者: 2025年04月05日03:58:20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长工 八、九十年代,《美国之音》是我们那代中国知识分子了解西方,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给高校和研究所知识分子带来的实际好处是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我们把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知识当作工作和学习的主要目标。于是,掀起了学外语和出国留学的热潮。 除了念书学“哑巴”英语外(比如许国璋英语),通过“视听”学习英语只有两种工具:电视和收音机。录音机是后来的事,几年后我有了第一个外号叫“半头砖“的松下录音机。 那时电视还不普及,起初只有公家才有。 因为电视讯号传播的距离近,收看到的也只限于两个官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好像起初各自也只有一个频道。频道多起来是后来的事情。官方中央和省级电视台播放的英语学习节目主要有两个:《陈琳英语》 和英国BBC制作的《Follow Me》(跟我学)。 《陈琳英语》中令我至今难忘的就是节目最后那句话,陈琳老师说:”Goodbye, Comrades!”(同志们再见!)。节目里偶尔会有些场景对话,学生看见老师的时候称呼老师说:”Teacher Wang”, “Teacher Li”。出国后得知,“Teacher”是一种职业的名称,并不能用于日常称呼。 《跟我学》节目里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位主持人,一举一动显示出地道的英国绅士风度,他名字叫Francis Matthews (见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K14FsYHqM)。后来能在我心目中和他媲美的美男中,也只有佐罗和007 。 看电视学英语,受电视机的限制,很不方便。晚上要去公家有电视的地方,天气暖和的时候,因为人多,公家干脆把电视机搬到外面。这样的话,要早去占位置,如果个子矮小,去晚了,前面都是人头,很难看见电视屏幕。那时的大电视都是黑白的,据说是匈牙利引进的。 通过收音机学英语就方便多了。收音机的价格相对便宜,普及率高。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大学期间就有了自己的小收音机,好像是8块人民币(注:那时也不是个小数,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只有16块钱),小收音机有手掌大小,只有一个中波波段,有个拉杆天线,可以收听省广播电台每天早晚两次的半小时英语教学节目。后来实习的时候,听女同学传说,有位77级男生,每天傍晚准时拿着个收音机在女生楼的窗外收听六点半的英语教学节目,风雨无阻。不只是听,口里还振振有词。引起了女生们的关注和啧啧称奇。 刚刚经历过文革,我们那时候学习都是很认真的。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要把被“四人帮”损失的时间夺回来。为此,叶剑英元帅为年轻人写的一首诗,以资鼓励:“攻城不怕坚,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真正收听《美国之音》是我有了一台短波收音机之后,那台收音机比只有中波的收音机大许多,除了中波之外,多了个短波,上了一个档次。再后来的高级收音机不但有短波,还有短波1,短波2。 再后来的收音机又加上了调频(FM)波段,可以听某些电视节目。再再后来的收音机就退化的没了短波,只有中波(AM)和调频(FM)两个波段,猜测是因为短波已经失去了作用。不过,现在连收音机都基本上看不到了。 那时,《美国之音》在大陆是受干扰的,总有一种噪音和美国之音处在同一波长。夜间,噪音忽高忽低,强度呈潮起潮落状。后来我找到点窍门,发现把波长稍稍微微地调那么一丁丁,就可以避开干扰的噪音,再把收音机放在家里的某个位置,再调整一下拉杆天线的方向或搭在晾衣服的铁丝上,就能听到比较清楚的《美国之音》。为了学英语、了解西方,可谓是挖空了心思。 《美国之音》的开播音乐几年如一日,总是那么一首曲子,耳朵都听出了老茧。后来知道,曲名叫《洋基督德》(Yankee Doodle)。记得播音员说,美国之音是在关岛向大陆播报的, 听《美国之音》学英语,主要有两个节目:英语九百句和慢速的英文新闻广播。英语九百句节目中,每周学一句英语。每学一句,老师都会领着作几个单词的替换练习,加上书店里有《英语九百句》的教材,所以学起来比较容易。而慢速的英文新闻节目对我来说就比较难,因为都是时事政治的词汇,没有固定的教材,很难听懂。记得有几次听不懂里面的单词,就默记下来,去问学校的一个外教老师。由于英语底子差,发音不准,口头重复给外教老师的时候,外教老师听了半天也没琢磨出我说的是个什么单词。 文革中,偷听敌台是可以被判刑的。虽然已经到了改革开放,但过去的阴影仍在,所以开始听《美国之音》的时候,还是要偷偷摸摸的,不敢放的声音太大。同系有一个年轻教师,由于太高调,收音机的声音太大,让人给报告了,被领导叫去了谈话(那时还没条件“喝茶”)。后来政策逐渐宽松,只要不太炫耀,以学英语为目的,自己听,也就没再听说有谁被叫去谈话。 当年在英语月刊《世界之窗》,抑或是《读者文摘》上读过一个笑话,说有一个非洲国家领导人访问大不列颠王国,一下希斯罗机场,一群记者就围上来采访。没想到,这位非洲领导人能说一口标准英语,只是他的标准英语中间都会夹杂着一些“嘁哩喀喳“的声音。记者好奇这位非洲领导人的英语是跟谁学的?他回答说是在短波收音机里学的。 估计现在的年轻人是看不懂这个笑话的。我们那些从短波收音机里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遇上电闪雷鸣的天气,收音机里就是这么教的。 科学技术在发展,如今的中国已经和西方国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人员流动、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整个世界,中国人已不再需要从收音机里窥探世界了。《美国之音》的关闭也是无奈中的大势所趋。 回想起自己得益于《美国之音》的那段时光。它对我们那代大陆年轻知识分子来说,对了解西方,学习英语帮助很大。写此短文,缅怀《美国之音》,表达怀念和感激。 |
|
|
|
![]() |
![]() |
实用资讯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4: | 七绝 题照(2235)却笑炎黄窝里狠 | |
2024: | 俄罗斯是战争民族,而不是战斗民族 | |
2023: | 无产阶级专政 | |
2023: | 四月,苦其筋骨 | |
2022: | 人的灵魂--读石头村博的”什么是科学“ | |
2022: | 上海疯城/美元加息究竟导致啥后果 | |
2021: | 历史解封令人震惊:苏俄在二战中的十大 | |
2021: | 西方现代文明这些年妊育了那些巨婴 | |
2020: | 叛徒比敌人厉害 | |
2020: | 表示一点歉意,我斗过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