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将中国大陆的道德特征归结为"小农意识",比较准确,并且类似这样的思考也很有意义。但是我觉得,除了总结特征之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征。我的另外一个感觉是,将道德划分为公德和私德,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有点像身在庐山谈庐山。这本身就说明,中国人对道德的理解,与西方人的确有所不同。
按照西方人的理解,道德就是对与错的一个判断准则。私德属于道德中性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私德即不是德,也不是恶。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没有诸如 “private morality”,“public morality”这样的词汇。
西方人对于中性道德,一般只是持认可,理解,尊重的态度。但是不会作为道德,给予太多的赞美。例如,像爱情,母爱,孝顺,亲情,朋友圈,校友会。。。。等等,都属于中性道德。
追求私利,是人类的一个缺省值。以爱情为例,爱情故事无论多么感人,受益者,一般不会超过两个人。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哪个社会,会大力提倡或者积极鼓励年轻人,都去找漂亮媳妇的原因。按照康德的普适性准则,漂亮姑娘属于有限资源。人人娶漂亮姑娘,具有客观上的不可能性。不仅如此,一个男人对漂亮姑娘的获得,以为着另外一个男人的利益损失。这就是分配矛盾。
联系到央视春晚,近年来开始大打亲情牌,煽情到人人鼻涕一把泪一把地,以为这就是社会文明了。这说明,中国人至今的确还没有搞明白,道德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大多数情况下,亲情基本上是属于道德中性的。有时甚至是道德负面的。例如,母亲为犯罪的儿子顶罪,销赃或者掩盖罪行。在西方人看来,虽然母亲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绝对不会为这样的母爱感动到痛哭流涕。
中国人普遍认为道德可以分为公德和私德,这本身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入到人民骨髓中。中国人的根本问题,并非是没有公德意识。其实,面对公德,人人都清楚地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但却“心里明白腿打飙。”之所以会如此,我认为,中国人心目中的道德标准,不是基于精神上的绝对律令,而是基于利益。用老毛的话说,“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