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 吴建颖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在哭。搜集材料时,他们的故事更动人。书中没有进行过多的文字渲染,只是用平实的语言记录每一个故事。”当张小康讲起50万字的《雪域长歌》历时8年、对数百名十八军老战士和进藏知识分子进行采访的成书历程时说道。
图为张小康接受采访 摄影:陈卫国
“我一定要记录下这些人的故事”
“我真正了解父亲的时间很少,只知道他和西藏的关系,但是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后来,等到我退休了,有了空余时间,就想着应该多去了解一些父亲的事。当时只是为了更多地了解我的父亲,才去走访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当他们和我讲述我父亲的时候,也是在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介绍的人越来越多,故事也越来越多,就这样,我慢慢了解到一个群体的故事。”听着前辈们如此激动和骄傲地说起十八军的故事,张小康觉得自己渐渐走进了十八军,她仿佛看到了当时的画面。
“有一次,我和包括一些藏族作家在内的专家进行座谈,一位藏族朋友对我说,十八军在藏族群众心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部队番号了。我当时很诧异,十八军明明就是部队番号,是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啊。这位朋友说,‘对于藏族群众来说,十八军已经成为一种对美好事物和人格的定义,深深印在我们心里了。’听了他的话,当时我问自己,我真的了解十八军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后来,在采访了数百位十八军老战士,接触了很多藏族群众后,张小康逐渐了解了十八军。
图为十八军在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1950年3月 蓝志贵 摄
“随父亲一起进藏的战士们,有的牺牲在进藏路上,有的牺牲在建设西藏的岗位上,还有大部分人,几十年兢兢业业为西藏发展做着贡献。十八军不仅仅是一个番号,更成为了一个代号,代表着一种人格和品质。我们很难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他们做的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并且记住。我一定要记录下这些人的故事,我觉得如果父亲知道,他也一定会让我这样做。”张小康说,“这个群体的数量太庞大了,我当时就想,能记录多少就记录多少。经过几年的采访、记录和整理,终于可以粗略地把十八军的故事写出来了。”
图为十八军先遣部队翻越雪山 图片翻拍自《雪域长歌》
十八军群像渐渐清晰
“十八军不只是一支单纯的军事部队,他们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宣传队、生产队。随十八军一起进藏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众多知识分子,还有海外学成归国的学术权威和专业人才,有土壤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地质学专家、气象学专家、法学专家等等。”
十八军接受进军西藏的任务后,根据中共中央西南局指示组建的特殊机构——“政策研究室”,聚集了很多藏学学者和专家。著名学者李安宅、于式玉夫妇就在其中,两位教授换上军装,成为了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军人,当军长张国华问其家事是否都已安排好时,于式玉回答:“该卖的卖,该丢的丢。我们这是千里风雪西藏去,万贯家财一袋装。”1950年年初,贺龙曾主持这些学者就进藏路线、藏军力量、康藏气候以及宗教等问题写出了详细报告,为顺利进军西藏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他们为西藏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十八军战士的性格勇敢而坚定,他们的情感也丰富而深刻。”张小康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艰难的环境下,十八军战士用不一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写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独特浪漫的爱情传奇。没有信纸,用随手可得、不规则的桦树皮制成一份份别致的情书;进军途中任务艰巨,很难跟爱人说上几句话,只能把红糖窝窝头偷偷塞到她手里;十几年分隔两地,只能靠一来一回要走几个月的书信往来,感情却愈久弥坚……
图为1951年4月,修建简易机场时,战士们在搭建住宿帐篷和简易房。图片翻拍自《雪域长歌》
那些如雪莲花般怒放的生命
在《雪域长歌》一书的后记中,张小康写道“当我整理十八军进藏史料时,在文件箱中发现了一株存放已久的雪莲花标本……看着雪莲花干枯的叶瓣和她身边尘封的资料,蓦然间我感到内心的震撼,我似乎听见了风雪的呼啸,看见那粗糙的叶片贴附在冰雪上,扎根在岩缝中,坚韧地怒放着生命的尊严和顽强……许许多多年轻的生命,已经化作雪莲花绽放在广阔无垠的雪域之巅。”
当记者问到《雪域长歌》书名的由来时,张小康说:“开始的时候想取一个藏文的书名,后来有的同志建议可以用‘红花’,一个藏族朋友说,红花完全不够,如果一定要用花的话,那要用雪莲花。后来,考虑到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很长一个阶段的事,并且希望这支歌可以永远不断地唱下去。”张小康告诉记者,她曾去过两次当年十八军为修建甘孜机场而建的十八军窑洞,就是想亲眼看看十八军老战士当年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希望能够在那里触摸到哪怕一丝丝父辈的气息。“十八军是什么,我们能用情感感知,但很难用言语表达。我经常和其他十八军的子弟们交流,我们的父辈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物质财富,但是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笔无形的资产,这才是我们最高的荣耀,值得我们以及后辈们去传承。”(中国西藏网 记者/吴建颖 孙健 讲述者/张小康 部分资料参考自《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