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军控,何妨更具“进攻性”? |
送交者: 2019年12月01日17:57:48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最后更新: 2019-12-01 10:30:42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俄外交部发表声明将向一组美国专家展示其“先锋”高超声速洲际导弹,称这是为了挽救“新START“条约的努力,表示俄罗斯方面的诚意。 近年来裁军、军控是一个热点问题,特朗普已经通过退出《中导条约》向世界展示了他敢于做一些其他政客所害怕而不敢做的事情——即使这件事情会引发连锁反应也在所不惜。而美国和俄罗斯近年来又经常在各种军控谈判中试图将中国拉入其中,我国在这其中虽然有参与,却拒绝加入美国所说的“三边谈判“,这是为什么?维持冷战后世界体系的“军控”体制,究竟现在面临何种危机?本周笔者尝试理清一下思路。 首先还是要说一下当代的“核政策”,首先得说,目前世界上的五个核大国中,只有中国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美俄英法都是在满足某些条件时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不仅仅是一个“道义高地”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更多因素,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加入类似START条约这样的军控谈判。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美俄英法的核理论,是建立在核威慑与讹诈基础上的,即宣称在对手没有使用核武器,但在常规战争中己方遭到灾难性打击的存亡关头,就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但是这个“使用核武器”是怎么个使用法,一上来就对敌方大城市、核武器基地等目标进行全面袭击?还是将十几枚核弹扔到正在突破富尔达谷地的苏联坦克集群头上?还是先扔战术核武器,然后互相用战略核武器摧毁一两个大城市? 这方面没有人做过详细的说明——只有从各国核武器装备的数量和投送工具来推测。 冷战期间,美苏因为投送工具、弹头数量和当量都已经多得难以进行这样的推测了,但英法还是可以推测一下的。 比如,法国被认为会采取逐步升级策略,因为他们拥有比较多样化的核投送手段。即先使用飞机投射的战术核武器(法国称之为“准战略”武器),如果对方报复,可能会摧毁法国的陆基中程导弹(法国的陆基中程导弹总共就30发,其作用基本就是吸引苏联弹头,冷战后干脆退役了),那么法国就会采取最后的报复措施,向敌方城市发射海基战略导弹。这是个简单的升级策略(美苏的升级策略因为投送手段更多,也就会复杂得多)。 法国的空射核武器被称为“准战略”导弹,其任务就是对敌方进行“最后警告” 法国的陆基导弹发射井一看就不像很认真的样子……冷战结束后不久就全部废弃了 而英国就简单得多,因为英国的核力量(在冷战结束前)就是核潜艇上的“三叉戟”导弹,所以英国首相唯一能做的就是决定是不是“Press the button?”而它的目标不用说,就是苏联的大城市目标了。他们就没什么升级策略好考虑的。 中国的核武器使用策略,在冷战时期也一样简单——首先中国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意味着中国不认为常规战争能够威胁到我国的生死存亡。同时中国的常规军力也不会(说得不好听点,在冷战时期至少对美苏,更多是不能)主动发起进攻,把其他四个核大国打到要考虑发射核武器的程度。因此只有在其他核大国首先对我国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我国才会使用核武器进行报复,而这种报复,没得说,就是直接向所有我们够得到的敌国城市发射核武器。 因此中国的核弹头数量不多,投射工具也相对简单——就是各种弹道导弹。虽然我国研制的一些核弹头在其他国家被作为战术核武器——例如中子弹——但实际上它只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一环,确保我国不会落后于其他五个核国家,掌握第三代核武器技术——中子弹是核弹头小型化技术的前置科技,所以我国的中子弹虽然研制了,但并未实际生产装备。 “按钮”比常规军力便宜多了……所有国家都懂这道理 通过上述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核政策的复杂程度与核武器投送手段的复杂程度是相关的,更丰富的核武器投送手段,意味着更复杂的核战争计划,同样也意味着对手的对应手段必须更加复杂。 美苏在冷战期间的核对峙之所以危险,不仅仅是他们采用“落地前反击”,更是因为他们的投送手段都十分丰富,其中不乏隐身轰炸机、巡航导弹、短程战术核导弹、核深弹、核水雷、核地雷、核防空导弹、核空空火箭这类在爆炸前很难预警(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攻击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苏联某个导弹预警基地突然被摧毁了,导致苏联失去向一个方向上的核导弹预警能力,那么这时候,苏联如何界定这个袭击的来源?是美国的陆基“战斧”导弹(在当时条件下几乎可以做到全程难以发现)突袭,然后从这个方向发射全部导弹? 这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如果苏联不能“落地前反击”,那么其几乎全部陆基发射井可能会被美国的导弹摧毁。接下来,双方核交换,各自把大城市炸个底儿朝天,但战后可能幸存下来的美国政府(或者《辐射》游戏里的地下政府“英克雷”)手里还有几百枚潜射洲际导弹,而苏联什么也没了——这时候即使战后苏联政府得以幸存,也只能宣布投降。 这就是冷战时期“取得核战争胜利”的基本逻辑——在敌人核弹打光,双方都无法继续生产核武器之后,我还有剩的——这也是冷战中美苏都拼命造核武器的基本逻辑所在。 (至于核战争是不是能摧毁生态圈把地球变得不适合生存——这是战略家们没法考虑进来的问题) 核战争以后的世界会变成啥样我不知道,但变成这个模样只怕是太“浪漫”了点 这种逻辑之下,苏联可能选择是不管这个基地究竟是被战斧核袭击摧毁,还是恐怖分子摧毁,还是什么别的,把自己手里的核导弹全部发射出去,至少是发射井里注定会在敌方第一轮袭击中被摧毁的这些,全发射出去,反正就是同归于尽嘛。那么这时候美国除了也马上全部发射,别无选择。 不用说,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态势。 所以说美国的“星球大战”战略在当时是一招妙棋,尽管星球大战计划距离成功可能遥遥无期,但它给了苏联一个信息——十几年或几十年后,如果你在这方面无法跟上美国的脚步,不能建立起自己的反洲际导弹拦截体系,那么美国将可以用星球大战系统抵消大部分苏联的核攻击,到那时无论如何苏联也不可能取得核战争胜利。 这当然是一个战略欺骗,但它成功了,一方面和当时苏联最高领导层的判断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美国成功营造了在太空领域比苏联大幅度领先的印象。 SDI计划中的天基激光武器啥的是真正的战略欺骗 但中段反导技术却是在80年代确实试验成功的 除了“星球大战”,美国的新一代核武器部署计划也不能不提,这就是“和平保卫者”导弹增强生存力计划和“侏儒”机动式洲际导弹。这其中“和平保卫者”增强生存力方案包括,类似中国“地下长城“的”末日地铁“方案,也有在数量巨大的加固式堡垒当中随机部署导弹的方案。而同时“侏儒”导弹则将美国的实际优势发挥到极致,造出了一种与苏联的中程导弹尺寸差不多的洲际导弹,并采用特殊拖车机动,在美国中西部荒原上疾驰。 这套东西决定了苏联不论是“先发制人”还是“核弹落地前反击”,都要浪费大量的弹头,与发射井式部署相比,这种方式可以让双方不能“公平”地“交换”核弹头。无论如何苏联都没办法确保美国的导弹全部发射出来的情况下,自己还有剩余的弹头,而反过来美国却有这个可能。 苏联应对美国新一代核武器部署方案还算是有办法,这就是研制苏联自己的机动式洲际导弹,于是就有了“白杨”。 但是面对“星球大战”,苏联是没有应付手段的——方案也许有,但由于苏联当时经济的不景气,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搞——哪怕是象征性搞一下都很困难——直到今天俄罗斯仍在中段拦截方面落后于美国——以及后来的中国。(用核武器拦截核武器的原理是依靠中子射流而不是冲击波,在各国都部署三相弹后,其实效果已经近乎于没有,如果它有效的话俄罗斯就不会让它退役了)因此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星球大战”系统也许不会对苏联的核威慑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未来它的影响会是非常巨大的。 苏联预计自己在这一轮军备竞赛中将无力跟随——这是苏联与美国展开军控条约谈判的基本前提。 纵观人类历史,军控谈判的主要因素都是其中一方或几方发现自己如果继续在无条约前提下随便“竞赛”,无论如何赢不了对手。比如伦敦和华盛顿海军条约时的英国、日本。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可以限制占优势一方,以期自身渡过难关再谋求翻盘。而对于优势方来说,它也不急于通过军备竞赛来获胜,更倾向于“和平本身就是胜利”。 华盛顿海军条约中规定英美和日本的海军吨位比例为5:5:3,为此日本民间还不满意,但其实日本没实力造那么多舰 在这种前提背景之下,我们就能理解为何苏联在《中导条约》和START条约谈判中颇有些“委曲求全“的意思,主动放弃了一些原本已经占了便宜的能力,比如停止了中短程和中远程导弹的发展,销毁陆基巡航导弹(当时苏联也觉得自己可以很快发展出海基和空射巡航导弹来制衡美国这方面的优势,但实际上俄罗斯搞定海基巡航导弹已经是2010年后的事情了)等等…… 我们也可以看出,条约体系本身,对苏联有好处(在当时戈尔巴乔夫的思考中),一方面,拖住美国继续发展“星球大战”的脚步,因为核威胁大大降低了,美国继续向该计划增大投入的动机也就降低了,可以降低其发展速度;另一方面,避免美国采取“末日地铁”等方式部署MX导弹,而继续使用发射井,让双方的平衡不至于打破,苏联也就可以不必跟进这一步(地下长城式的工事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如果要部署美苏那么多数量的导弹的话);第三是通过退让,降低了双方核武库的复杂程度,提高了核武器使用的门槛。 当然,START条约生效的时候,其执行者已经变成了美俄——不论如何吧——但这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的核政策“降格”,从冷战时期耗资巨大,十分危险的“扳机扣到二道火”状态,退到了“打开保险,但把枪捏在手里”的状态。 从总体来看,美国现在在START条约框架下对俄罗斯占了相当的便宜。 一方面,由于俄罗斯经济上的颓势,其能够维持的核武器数量有限,目前俄罗斯的核弹头和导弹数量都已经低于START条约规定的数字,而美国方面的核弹头和导弹数量则略高于规定数字。同时,在条约规定之中,处于“储备”状态的弹头的作战能力保持方面,美国目前也肯定要好于俄罗斯。
俄罗斯海基核力量技术水平一直不如美国 另一方面,美国2001年撕毁《反导条约》,开始正式部署(此前利用条约漏洞,1981年宣布可以进行反导系统原型研究)NMD反导系统。在START条约规定下,双方导弹和弹头数量大幅度减少后,如果美国成功先发制人,那么这一系统将可以部分抵消俄罗斯的弹头。这就迫使俄罗斯更新其核反击武器(白杨),提高其突防能力(亚尔斯),实际上等于迫使俄罗斯要换代导弹,增加了俄罗斯的军备竞赛成本。 美国在冷战后不论核武器还是常规力量方面都已经压倒俄罗斯,所以在战术核武器方面实际上也削减不少。除了作为政治工具保留的在北约、土耳其、日本等国部署的B61核炸弹外,包括海基战斧核导弹,AGM-129隐身巡航导弹等核武器都陆续退役。 目前美国方面宣称保留的战术核武器总共230件,均为B61型核炸弹。 但尽管如此,俄罗斯仍然愿意维持START条约——也许在戈尔巴乔夫刚开始和美国进行START条约谈判的时候,是想着让苏联度过最困难的“改革阵痛期”,期待以后的恢复,但不管他当年怎么想,苏联再也恢复不了了。而如今俄罗斯的经济也不像是能够大干快上的状态,美国尽管如今也有些小问题,但总体而言比俄罗斯还是强太多了,在核武器这方面,美国的投入近年来力度不减反增,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替换民兵3导弹的GBSD,替换AGM-86空射巡航导弹的LRSO导弹项目开始;对应这两种导弹,也要研制新型的核弹头。 目前美国核工业界有不少呼声要求恢复生产钚核心,或者恢复进行亚临界核试验——他们找的理由是说中俄都没有中断亚临界试验,甚至还在进行低当量试验,只不过因为目前监测地下核试验的主要方法是靠地震监测网,而低当量核试验当量完全可以小于100吨,但也足以验证新一代核弹的设计。关于这种说法目前中俄当然坚决否认,但美国如果以此为理由恢复进行亚临界或者偷偷进行低当量核试验,那实际上也没有有效的监测方法。 当然,对美国的优势,俄罗斯也采取了一些对抗措施,首先是在START条约中并未规定“战术核武器”问题。 美国“核态势报告”2019版称,俄罗斯目前拥有约2000-2500枚战术核武器,包括鱼雷、反舰导弹、战术导弹、空射巡航导弹等武器的战斗部。 根据START条约规定的双方核武器数量,最下方为“非部署状态的战略弹头以及部署与非部署状态的战术弹头”总数,美国现在声称俄国将他们的这个数字全部都利用了起来,而美国的库存弹头很多已经年久失效,因此俄国占了便宜 这个数字明显大于美国的210枚B61核航弹。 这也是特朗普当局近年来推进“低当量核武器”计划的一个主要动力,按照美国人的看法,俄罗斯拥有数量如此多的战术核武器,因此美国也需要类似的武器来威慑俄罗斯。 不过应该说美国的低当量核武器计划并未违反START条约,事实上美国方面已经表示这些改为100吨级当量的W76-2弹头仍然可以算在美国START条约框架规定内的弹头数字之内。 而这件事本身也表明,美俄虽然各自有一些围绕START条约的“小动作“,但其核计划大体上还是按照条约框架在运转,双方都并不愿意回到无条约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虽然美国当然可以凭着更多的经费,最终占到上风,但这种优势在双方并不打算来一场”最终摊牌“的前提下,并没有实质意义。 而另一方面,美俄在拉中国加入START条约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一个微妙的转变。 几年前,俄罗斯当时想要把中国拉进START条约,来制衡美国,而美国方面则不愿意让中国加入START条约,而是希望与中国进行关于削减中国常规中程导弹的谈判。 但是这个谈判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美国手中没有合适的筹码,中国不会搭理他。同样,俄罗斯当时是希望谈出一个中国与俄罗斯为一方,美国为一方的平衡格局,实际上也是要中国火中取栗,对我们更是毫无好处,不会有人理会。 而到了近一两年,一方面俄罗斯不再提起中国的问题,而是靠公开新型弹道导弹、核鱼雷、核动力巡航导弹等匪夷所思的新武器的方式,来形成对美国的谈判压力——目前俄罗斯引用美国当年搞“星球大战”时候的说辞,说这些武器尚未形成实际战斗力,仍属于“原型”系统,所以不在START条约规定之内。另一方面,美国已经确定更新核武库,但这个昂贵的计划在特朗普喊了一年多后,经费问题仍然困难重重,再加上随着中俄在高超声速武器领域,地面、海上常规军事力量领域的进展,美国要在这几个多年来投入较少的领域重新进行投入——换句话来说,美国需要补一下之前几十年欠下的费——就导致这些都要和核武器争夺经费,而美国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这让美国有了新的通过军控谈判来限制中俄相关发展的想法——这也是特朗普拉中国加入START条约想法的重要因素。 我们也可以看出,今天,中国成为了美国与俄罗斯继续留在START条约内的一个重要因素,却并未成为任何一边的砝码,这种转圜余地对我们明显有利。所以我们当然不需要加入START条约。 在东风-31A、东风-41导弹入役后,我国具备了可靠的陆基反击能力,拥有强大的能力而不参合美国人的谈判这是对中国有利的 据美国原子科学家联盟的《2019年的战术核武器》称,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中国在90年代进行了多种与战术核武器有关的试验,包括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核炮弹,当然这并非核试验,但是中国却并没有装备这些武器,目前中国的战术导弹武器也都是使用常规战斗部。 2019年国庆阅兵式,我国也已经宣布了最新的东风-17高超声速滑翔导弹为常规导弹。 中国不装备战术核武器,是因为我国坚持不首先使用原则,这个原则受到考验最多的或许正是9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东风-31导弹尚未服役,能够对美国进行战略报复的导弹只有东风-5A,而该导弹均为发射井部署,当时美国是有能力先发制人,摧毁我国大部分对美国核报复手段的——我国那个时期进行与战术核武器有关试验也就很可以理解了。 但是现在我国已经拥有可靠的报复手段,现在的问题只是让报复手段更加有效。而同时,如果中国主动发起自卫反击,那么也不要找什么“美国无法确保中国发射的导弹是不是核导弹”的借口,中国是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美国这几年有些人以此为借口说中国的战术导弹可能错误引发中美核战争的说法,本身其实是一种核讹诈,借这空口几句话要让中国废掉对美国最有力的常规打击手段,实在是太低估中国领导层的智商了。 在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框架下,我国的核武器数量和性质是不宜公开的,更谈不上像美俄START条约那样,还要让美国来对我们进行观察了。 因为不首先使用原则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通过保密,确保对方无法准确估计摧毁我方核武器所需的代价。 今年5月14日,中国全权裁军事务大使李松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表示:“建立在首先使用核武器基础上的核威慑政策,其本身就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中国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核力量始终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与美俄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情况完全不同。中国反对任何国家在军控问题上拿中国说事,无意也没有必要加入美俄两国的核裁军谈判……美俄……应……为其他核武器国家加入多边核裁军进程创造条件和环境。“ 美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库,除非他们把核武器削减到和我们同一数量级,否则没啥好谈的 这番话我们应该这样解读: 第一, 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没有变化,尽管中国的核力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不是为了军备竞赛,或者赢得核战争,我们不会成为美俄任何一边的“砝码”。 第二, 美俄如果一定要把中国拉入核军控谈判,那很简单,继续大幅度削减核武器,削减到和中英法“一个数量级”(数百枚水平),然后咱们5个常任理事国要谈一起谈。 最后,说说美国在亚太部署中程导弹的问题,这也是近年来“民间军控爱好者”们经常吵吵的一个点,认为美国可以借这些导弹抵消掉我们的常规精确打击武器的威力。这事儿从军事地理、技术的角度咱们说过好几次,就不再重复了。这次咱们从军控谈判角度说,这其实就和当年的“星球大战”,普京的什么核动力鱼雷、核动力导弹之类的东西一样,也是属于讹诈,用“预期中会出现的”东西来给对方制造一种“止损”的假象罢了。 当然,讹诈这事儿也有高下之分,当年里根借美国经济上、科技上的总体优势营造“星球大战”这个假像,就可以算是“阳谋”,让对方不得不跟进。 特朗普面临的财政压力巨大,恐怕难以支撑其军事野心,图中是美国国债,红线是特朗普的减税方案导致的国债增长曲线,绿色是自然增长曲线 而美国如今这个中程导弹就显得非常被动,怎么看都不像是能成功的样子。倒是中国的高超导弹已经搞得美国心绪不宁——毕竟美国的摊子太大,新一代核导弹、新一代战略核潜艇是必须死保的关键项目,还有庞大的常规军力的现代化升级计划……而现在特朗普的减税又导致了新一轮的财政危机——美国至少未来多年内可能都没有足够的钱来完成所有这些宏伟计划。所以他们的中程导弹也好,高超计划也罢,很大程度上都是打算在军控谈判方面当牌打——但可惜这牌有点小,“管不住”啊。 总体来说呢,我国在军控谈判等问题上,完全可以底气更足一些,更有“进攻性“一些——举例而言,我们何妨主动提出要美国禁止部署远程潜射常规导弹、禁止将战略轰炸机部署到关岛? 毕竟,前段时间一位国内军控领域专家跟我说了一句话:“美国从未和工业产值远超过自己的对手进行过竞争,他们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8: | 初级人生宝典(四) | |
2018: |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第二家园亮点系 | |
2017: | 北京人吸全中国的血,很讨厌 | |
2017: | 四川患病大熊猫跑进村支书院子“求援” | |
2016: |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 | |
2016: | 呵呵,在这呢。给你一部电影,湄公河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