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馍星球:当你在嘬火晶柿子时,你到底在嘬什么? |
送交者: 2019年11月06日18:42:54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最后更新: 2019-11-06 07:24:29 【文/馍小贝】 01 皮薄如蝉翼,肉甜似蜂蜜。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手拿一根吸管,嘬火晶柿子的场景,至今还在被人津津乐道。 那“噗”的一声,既震撼了观众的味蕾,也让火晶柿子成了网红果实。 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柿子的产地、陕西临潼的果农们,今年能卖一个好价钱了。 但他们要感谢的,不是演员雷佳音,也不是原著作者马伯庸,而是导演曹盾。 马伯庸是内蒙古人,成长于桂林,求学于上海,对柿子并不熟悉。而曹盾是地道的西安人,从小就这么吃柿子,在改编电视剧时,就加入了这个场景。 所以说,能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还得靠自己人。 柿子是纯正的中国籍,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广泛种植,被人当做食物。汉武帝在长安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植物园——上林苑,柿树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时,宫中大量栽种,并且通过遣唐使,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大家都知道杨贵妃爱吃荔枝,其实她也吃柿子。 在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里,提到柿子有七大特点:
唐代不愧是一个尊崇肥胖,不,丰腴之美的朝代,就连树叶的肥大,也被人看重。 人可以“英雄不问出处”,但柿子不行,要求不太冷不太热不太干不太湿。气候温润的关中就成了最好的家,北有高原做靠山,南有秦岭来庇护,安全踏实。 尤其是火晶柿子,对经纬度、海拔、日照、土壤都特别挑剔,只有骊山脚下的临潼,才能长出最甜的果子。 秦始皇选此地长眠,不是没有道理的,一片好风水。 《长安十二时辰》火了之后,很多人都等着秋天到了,好吃火晶柿子。但如果你是在十月之前就吃到嘴了,对不起,不要为尝了鲜而兴奋。 你是掉坑里了。 因为,真正的火晶柿子并没有成熟,还挂在树上呢,提前上市的都是假冒品。 有句哲理说:“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这里的九月是农历,换算成阳历大概是每年10月份。 往年的柿子是10月中旬成熟,今年因为遭遇连绵秋雨,天气冷,柿子晚熟,到10月底才红皮。 所以说,只有最近吃到的火晶柿子,才是正宗产品。 从电视剧到电商,一朝闻名天下知,柿子还是那个柿子,但市场完全不一样了。 几个月前,全国的订货商,早已把临潼果农的柿子全部拿下,最远的都到了黑龙江。 而身在主场的当地人,这时候就像回到了盛唐,坐拥世间美好,内心可傲娇了: (火晶柿子)最可贵是皮薄如纸,轻轻撕掉那一层外衣,亮晶晶的果肉看起来就更像一团火晶了。小心捧起,往嘴里一吸溜,无丝无核,凉悠悠,甜如蜜。 这滋味太美了,美到我每年都望着秋风起,盼着那一个个红彤彤的果挂满光溜溜的树,风景如画,实在是赏心悦目。 为了这口甜,有人不远千里,自驾来长安吃柿子: 有人还发明了新的吃法: 软柿子放进冰牛奶里,用吸管轻轻戳破搅拌,再喝,比买到的奶昔好喝多了。 所以说,心急吃不上真柿子,一定要有耐心。 其实,柿子要彻底成熟,还得等一场秋风过后,树叶全部掉落,只剩那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果子挂满枝头,才是好看又好吃。 就像陈忠实写的:
要是下一场初雪,大地一片白茫茫,红柿子点缀其上,更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这时候,再配一首赵雷的民谣《少年锦时》,意境就齐全了: “秋天的时候,柿子树一熟,够我们吃很久”。 02 陕西自古就是柿子大省,南宋学者马永卿在他的著作《懒真子》中记载有一句话:“仆仕于关陕,行村落间,常见柿连数里。”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跑到西安,当地官员就进献了火晶柿子。 老佛爷旅途劳顿,饥饿难耐,那份甜想必给了她不少的安慰。 重视柿子的栽培,一直延续到现代。1966年,《园艺学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陕西省召开柿树嫁接技术座谈会》。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繁殖柿树也是一项革命工作:
“文革”期间,粮食短缺,柿子被用来当主食充饥。那时候,柿子树属于生产队财产,果实熟了后,像粮食一样分给大家,五斤能顶一斤粮食。 柿树不易栽植,单纯种树苗的话,成活率极低,最好的方法是嫁接。先栽种容易活并且长得快的软枣树,然后在其枝干上嫁接火晶柿子的枝条。 一旦成活,就不用人多管了,无需修枝、打药、施肥、套袋等程序,属于典型的“懒人友好型”植物——只要地方选的对,其它啥都不用会。 柿子树生长也很慢,一棵20多年的树,不过胳膊粗细。 当你遇到一个临潼的农民,千万不要问:“你种了多少年的柿子?”这样容易暴露自己的知识匮乏。 因为柿树不需要专门种植,大部分结果的树,都有几十年的树龄,很多是果农继承自祖辈的财产。 柿子好吃,但不好运输,一旦皮红软化,就容易破损。80年代时,陕西省化工研究所研制出了一种脱涩保鲜技术,给柿子的长途运输创造了条件。 也就是未等柿子变红熟透,还很硬挺时,就采摘下来,然后用脱涩剂,去掉涩味。在1982年和1983年,陕西省两批运往香港27吨柿子。 当时正是协商收回香港的时候,这些甜美的果实,给两地关系带来了几分蜜度。 陕西柿子的种类很多,有200多种,比如富平有一种尖柿,长得像“美人尖”,个头大,皮厚,适合做柿饼。 而火晶柿子最出名,就是因为《长安十二时辰》的带动。一件事物,一旦与娱乐话题关联,就像被安上了天使的翅膀。 在这之前,火晶柿子的品质已得到认可,只是还不被全国大众所知。 1975年秋,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西哈努克亲王,带着媳妇来临潼,参观刚发现不久的兵马俑。在街边,看到有农民在摆摊卖柿子,红红的,小小的,很可爱。 亲王生长于热带,没见过柿子,很好奇,上前询问。 回到宾馆后,随行人员早已准备好了一盘火晶柿子。亲王尝了一口就欲罢不能,把一盘给全吃了。 他还想再来一盘,但被劝住了。因为柿子吃多了,伤胃,亲王只好作罢。 结果当晚,亲王就闹了肚子。当地官员不敢怠慢,赶快报告给北京。幸好,没什么大碍,虚惊一场。 第二天走的时候,亲王还带走了一篮柿子,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2008年,“临潼火晶柿子”被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算是有了官方认证。 根据数据统计,如今临潼的火晶柿子种植面积约2000余亩,年产量约3000余吨。 临潼本来隶属渭南市,发现兵马俑后,为发展旅游业,在1983年并到了西安。这对当地的柿农来说倒是好事,每到秋季,就提着篮子,在路边向游客兜售。 而最先知道火晶柿子之美味的,并不是人,而是蜜蜂。 因为太甜,街边的柿子摊,总有蜜蜂萦绕其上。 03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人问张小敬,为什么要拼命去保护长安城? 他举了一连串长安百姓的世俗生活例子,来陈述对这个地方的情怀。 其中有一个小沙弥,攒下的钱从不乱用,偷偷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小猫。 当时,在这座慈恩寺里,就有很多柿树,每年会积存好几屋的树叶,用作燃料。 一个叫郑虔的书生,因为家穷,买不起纸张,就以慈恩寺的柿叶为纸,练习书法。 唐玄宗很欣赏他的作品,赐字“郑虔三绝”,还专门为他盖了一间屋子,让他教授官宦子弟读书写字。 郑虔还是杜甫的铁哥们,俩人常一起喝酒发牢骚,杜甫光给他写的诗,就有二十多首。 但安史之乱时,郑虔投靠了叛军,结果遭到贬斥。可能是和柿子感情深,志气太软,不过硬。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柿子好吃,但不好运输,一旦皮红软化,就容易破损。80年代时,陕西省化工研究所研制出了一种脱涩保鲜技术,给柿子的长途运输创造了条件。 也就是未等柿子变红熟透,还很硬挺时,就采摘下来,然后用脱涩剂,去掉涩味。在1982年和1983年,陕西省两批运往香港27吨柿子。 当时正是协商收回香港的时候,这些甜美的果实,给两地关系带来了几分蜜度。 陕西柿子的种类很多,有200多种,比如富平有一种尖柿,长得像“美人尖”,个头大,皮厚,适合做柿饼。 而火晶柿子最出名,就是因为《长安十二时辰》的带动。一件事物,一旦与娱乐话题关联,就像被安上了天使的翅膀。 在这之前,火晶柿子的品质已得到认可,只是还不被全国大众所知。 1975年秋,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西哈努克亲王,带着媳妇来临潼,参观刚发现不久的兵马俑。在街边,看到有农民在摆摊卖柿子,红红的,小小的,很可爱。 亲王生长于热带,没见过柿子,很好奇,上前询问。 回到宾馆后,随行人员早已准备好了一盘火晶柿子。亲王尝了一口就欲罢不能,把一盘给全吃了。 他还想再来一盘,但被劝住了。因为柿子吃多了,伤胃,亲王只好作罢。 结果当晚,亲王就闹了肚子。当地官员不敢怠慢,赶快报告给北京。幸好,没什么大碍,虚惊一场。 第二天走的时候,亲王还带走了一篮柿子,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2008年,“临潼火晶柿子”被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算是有了官方认证。 根据数据统计,如今临潼的火晶柿子种植面积约2000余亩,年产量约3000余吨。 临潼本来隶属渭南市,发现兵马俑后,为发展旅游业,在1983年并到了西安。这对当地的柿农来说倒是好事,每到秋季,就提着篮子,在路边向游客兜售。 而最先知道火晶柿子之美味的,并不是人,而是蜜蜂。 因为太甜,街边的柿子摊,总有蜜蜂萦绕其上。 03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人问张小敬,为什么要拼命去保护长安城? 他举了一连串长安百姓的世俗生活例子,来陈述对这个地方的情怀。 其中有一个小沙弥,攒下的钱从不乱用,偷偷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小猫。 当时,在这座慈恩寺里,就有很多柿树,每年会积存好几屋的树叶,用作燃料。 一个叫郑虔的书生,因为家穷,买不起纸张,就以慈恩寺的柿叶为纸,练习书法。 唐玄宗很欣赏他的作品,赐字“郑虔三绝”,还专门为他盖了一间屋子,让他教授官宦子弟读书写字。 郑虔还是杜甫的铁哥们,俩人常一起喝酒发牢骚,杜甫光给他写的诗,就有二十多首。 但安史之乱时,郑虔投靠了叛军,结果遭到贬斥。可能是和柿子感情深,志气太软,不过硬。 当你用吸管嘬柿子时,嘬的不只是甜蜜的果肉,还有那厚重的文化。 “火晶柿子”之名的由来,除了形状,还有一个传说。 以前,临潼有个叫“四子”的农村汉子,有一次救了家门口树上一只火鸟的命。火鸟从窝里叼出一根树枝,送给他。 他栽种到地上,就在当晚,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叫“火晶”的姑娘,送给他一对红灯笼。 几年后,那根树枝结了果,又红又软,汁多味甜,乡亲们就叫它“火晶四子”,慢慢成了“火晶柿子”。 这故事有些牵强,就像历代帝王喜欢给自己的出生造势,说有龙奔到自己家里一样。 因为“柿”这个字,最早写的是“柹”,并不是“四”的谐音。 火晶柿子还有一个兄弟,叫“火罐柿子”。两者长相差不多,都是个小面红,也一样甜,但火罐柿子多核儿,不像火晶柿子那样能一口吸溜到底,不太受欢迎。 大多被打成稀碎,酿酒了。 所以,长得帅的人,不一定都能当演员,成为流量明星。 已故作家陈忠实,既爱吃柿子,也是研究柿子的大行家,专门写过一篇散文《火晶柿子》。 文章一开头他就提到,自己每年秋天都会买些柿子吃,但当他故意考问街边的摊主“这是什么柿子、产自哪里”时,却没几个人知道。 “摊主一问三不知, 实在令人费解。”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当有一次,一个摊主算钱时,把零头给他抹了,他一感动,就告诉对方,这叫火晶柿子,产自临潼,是柿子中的极品。 这可能是最早的知识付费。 80年代时,陈忠实有了一点积蓄,在白鹿原上祖居的位置,盖了一个新院落,修了围墙,立了门楼,并在院子里特意种上了一棵火晶柿子树。 这种情感来源于童年的记忆。以前院子里就有一棵柿树,他每年都眼巴巴地等着柿熟,但是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发现柿树被砍掉了。 原来那几年家里不顺,算命先生说是因为有这棵树的原因,“柿”通“事”,也就是多事的意思。 但反过来想,“柿”也可以理解为“万事如意”嘛。 比如,于丹曾形容自己的女儿“她笑得像个烂柿子似的”,听起来不是好话,但本来意思是说,笑得甜,是幸福无以复加的样子。 贾平凹有篇散文《陕西小吃》,也谈到火晶柿子:
但是火晶柿子是季节水果,过了那八个月的时令,就没法尝鲜了。 当地人想出一种新的吃法,叫柿子糊塌:把柿子去皮后,和面粉和在一起,还可包裹核桃、桂花、玫瑰等,捏成扁状,放在油锅里炸,就像炸油糕一样。 贾平凹人称“鬼才”,写文章喜欢加一些传奇志怪的东西。在这篇文章他就写道:
“油腻”这个词,看来是从这来的。 想尝鲜,还是得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柿子,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如果生活不顺,可以再搭配一个夹馍,一口馍,一口柿,吃了啥都“馍(没)柿(事)。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夹馍星球”,作者馍小贝,观察者网已获授权转载。) “火晶柿子”之名的由来,除了形状,还有一个传说。 以前,临潼有个叫“四子”的农村汉子,有一次救了家门口树上一只火鸟的命。火鸟从窝里叼出一根树枝,送给他。 他栽种到地上,就在当晚,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叫“火晶”的姑娘,送给他一对红灯笼。 几年后,那根树枝结了果,又红又软,汁多味甜,乡亲们就叫它“火晶四子”,慢慢成了“火晶柿子”。 这故事有些牵强,就像历代帝王喜欢给自己的出生造势,说有龙奔到自己家里一样。 因为“柿”这个字,最早写的是“柹”,并不是“四”的谐音。 火晶柿子还有一个兄弟,叫“火罐柿子”。两者长相差不多,都是个小面红,也一样甜,但火罐柿子多核儿,不像火晶柿子那样能一口吸溜到底,不太受欢迎。 大多被打成稀碎,酿酒了。 所以,长得帅的人,不一定都能当演员,成为流量明星。 已故作家陈忠实,既爱吃柿子,也是研究柿子的大行家,专门写过一篇散文《火晶柿子》。 文章一开头他就提到,自己每年秋天都会买些柿子吃,但当他故意考问街边的摊主“这是什么柿子、产自哪里”时,却没几个人知道。 “摊主一问三不知, 实在令人费解。”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当有一次,一个摊主算钱时,把零头给他抹了,他一感动,就告诉对方,这叫火晶柿子,产自临潼,是柿子中的极品。 这可能是最早的知识付费。 80年代时,陈忠实有了一点积蓄,在白鹿原上祖居的位置,盖了一个新院落,修了围墙,立了门楼,并在院子里特意种上了一棵火晶柿子树。 这种情感来源于童年的记忆。以前院子里就有一棵柿树,他每年都眼巴巴地等着柿熟,但是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发现柿树被砍掉了。 原来那几年家里不顺,算命先生说是因为有这棵树的原因,“柿”通“事”,也就是多事的意思。 但反过来想,“柿”也可以理解为“万事如意”嘛。 比如,于丹曾形容自己的女儿“她笑得像个烂柿子似的”,听起来不是好话,但本来意思是说,笑得甜,是幸福无以复加的样子。 贾平凹有篇散文《陕西小吃》,也谈到火晶柿子:
但是火晶柿子是季节水果,过了那八个月的时令,就没法尝鲜了。 当地人想出一种新的吃法,叫柿子糊塌:把柿子去皮后,和面粉和在一起,还可包裹核桃、桂花、玫瑰等,捏成扁状,放在油锅里炸,就像炸油糕一样。 贾平凹人称“鬼才”,写文章喜欢加一些传奇志怪的东西。在这篇文章他就写道:
“油腻”这个词,看来是从这来的。 想尝鲜,还是得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柿子,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如果生活不顺,可以再搭配一个夹馍,一口馍,一口柿,吃了啥都“馍(没)柿(事)。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夹馍星球”,作者馍小贝,观察者网已获授权转载。)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8: | 张维为:中国经济的大海,是40年改革开 | |
2018: | 和印度人吵架留底, | |
2017: | 原因我都找到了,地球变暖后,干旱带北 | |
2017: | 外国朋友想过”双十一”,没有人民币怎么 | |
2016: | 中航曝光正在组装改进版歼31:垂尾有巨 | |
2016: | 歼10B战机首秀珠海意义重大:已基本缓解 | |
2015: | 马社香:《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 | |
2014: | 赵本山厄运要来临,真的睡不着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