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导弹部队与战术空军的比较 |
送交者: 2019年11月03日17:30:05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有消息称,美国研制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原型已经离开洛克希德公司厂房,可能准备进行试射——此前美国已经规划今年年底前进行新一轮高超声速导弹试射,这一消息或许与之有关。 另一方面,本周笔者也翻译了美国兰德公司为了在“对抗性环境”下与掌握直接打击其机场能力的对手对抗,而今年早些时候设计的“分布式空中战役”理论;而美国另一个大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也在为美国过去20年来一心一意发展的作战体系在面临中国挑战时可能失效而担心。 为什么一向自诩空军天下无敌的美国如此重视发展导弹技术呢?在太平洋环境下海空军为核心的作战体系与火箭军作战体系相比,各自有何优缺点,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过去20年,美国空军作为其作战体系的“利剑”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当然,这个话题太大,笔者也没有进行详细数字化建模,但我们或许可以从最简单的逻辑看出一些端倪来。 回顾自海湾战争以来美军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战争理念概括起来是这样:“空中利剑、地(海)面坚盾、信息为纲”。 当然美国空军防空作战实力也很强,但是从战略、战役层面上来讲,美国空军在美军中的地位是“进攻”,因为相比于其他作战方式,美国空军的“长剑”能够做到全球到达,全球投送,并且是持续不断的投送,威力巨大的投送,精准到位的投送——通过使用隐身飞机、防区外打击弹药、电子对抗等技术手段,在一场长期的对抗行动中,美国空军最终能够压倒其对手——这甚至可以适用于2000年-2010年前后的中、俄。 另一方面,美国陆军虽然总给人以高度机械化、高度信息化的感觉,但在美军当时的对大国的作战计划中,他们总是会在战争初期扮演防御性的角色,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朝鲜半岛。 相比之下,美国陆军在应对大国威胁的时候主要考虑的还是防御 美国发展反导系统的逻辑在于,无敌的空军最终可以击败任何敌人,陆军只要顶住,就可以在空军把敌人炸得差不多之后去收拾残局——而反导系统则用来破解敌人唯一的反击手段 同时,美国这一时期真正的“坚盾”指的当然是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导弹防御局”隶属于陆军——事实上陆军负责开发的THAAD和“爱国者3”导弹立足于末段防御,在面对已经呈扩散态势的“水漂弹”的威胁时,已经成为导弹防御系统最后一搏的唯一手段(还有海军的标准6导弹,但是它的性能比不上THAAD和爱国者3)——当然碰上高超声速滑翔器……这咱们先不说。 美国20年前确立“导弹防御“战略,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在当时条件下,美国所有敌人的地面进攻无法动摇美国陆军地面作战部队的防御(在美军空中打击之下……),而同时美国空军的空中打击战役将迅速摧毁和降低敌方战争潜力,动摇其战争决心。敌国唯一的反击手段只有弹道导弹——说白了这就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在各种尺度上的演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只要建立可靠的能够拦截敌方零星弹道导弹报复性攻击的能力,即可实现“零伤亡”打赢战争的目标。 而在这个战争体系之下, 提高打击效率,搜寻和歼灭敌方唯一的报复手段——弹道导弹,就需要以通信网络实现C4ISR体系和联合(包括陆军短程战术导弹、海军巡航导弹、舰载机和空中打击力量)打击体系的互联互通,让整个体系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应该说,信息化和以远程火力打击为主来实施战争这两点,在20年前都堪称革命性变化。 咱们打个比方,玩过《钢铁雄心》系列游戏的朋友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在这个系列游戏所描写的二战时代,要想成建制歼灭敌方军、师级作战单位,需要“包饺子”,也就是切断其退路,同时在正面进攻中将其击溃,这样敌军无路可退就只能被歼灭,否则的话,敌军将进入“溃退”状态,向后方撤退,在这个过程中,战术空军可以较高的效率增加其伤亡,而到了20多年前,这种战术空军的打击效果已经强大到可以将溃退中的敌人部队直接消灭。 机械化战争时代“包饺子”是歼灭敌方大规模野战兵团的主要手段 海湾战争就是典型例证,美军对伊拉克军队造成最大打击的阶段也是在其败退途中。 之所以不能靠空军直接取胜,是因为在空军以非精确制导武器打击为主的时代(包括海湾战争),要想直接摧毁处于隐蔽待机或者驻守状态的敌军,十分困难。哪怕是最简单的挖个战壕,都可以让“地毯式轰炸”的大部分火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翻地”上。 甚至直到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依然是这样,攻入科索沃的南联盟军队大部分兵力完整,北约所谓的B-52轰炸机地毯式轰炸,炸死南军几千人这样的说法事后证明纯属胡说八道。 而到了精确制导武器更加发达的时代,即使是敌军仍在战斗状态,空中打击也可以将其直接摧毁——当然这需要大量的侦察监视和通信系统的配合,也是美国空军发展的目标。 尽管美国提前启动了这场革命,但是空中交战依然是一个过程,要从夺取制空权,压制敌方防空火力开始,最后才能进入对地方地面目标的打击。换句话来说,在美国的这种作战逻辑之下,任何对手要想打败美国,就要具备一支能够击败美国空军的庞大空中力量,在空中击败美军,再对美军空军基地实施打击。 有人会说,对手或许不一定要在规模上全面超过美国空军,只要在该国所在的地区具备超过美军的作战能力——但这个时候美国又可以祭出“全球霸主”的优势,集中全球各地美军来援,最终总能凭借技术和数量双重优势将对手击败,问题不过是需要多长时间——在兰德公司之前的《中美军事积分表》报告中就体现了这种概念,它的基本计算方法是看美军需要多大规模,多长时间的作战,让中国空军实力折损过半。 即使歼-20出现让美军有所收敛,但他们对于自身实力的自信仍然有一定根据——毕竟数量上优势还在,就算“隐身时代无空战”,大家拿隐身飞机互相对轰,B-2、F-22、F-35一起上,先被炸趴下的可能还是中国。(当然这是美军的如意算盘罢了) 所以,在火箭军出现后,美军各种报告中,认为这种东西是对美国严峻挑战的第一条就是:“对手可以在击败美国空中优势之前,几分钟内将美国空军基地炸成废墟” 换句话来说(还是以《钢铁雄心》举例),我空军本来在基地里好好停着,你一开战,我部队刷一下就没了,连基地都被炸没了??! 这还只是美军空军的问题,你要换成台军的话,他们的地面部队也有可能一开战就没了——即使是在今年的“汉光军演”如同儿戏般的推演阶段,将全台湾的作战部队全部集中到台北的过程中,也安排了一个旅在机动过程中被导弹袭击而失去作战能力。实际上如果台海战争是以大陆的突然袭击开场,那么很可能台军很多陆军作战部队来不及离开营房就已经被战术导弹和火箭弹清账了。 当然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大陆的火箭军(对台的时候包括陆军远程火箭炮部队)在亚太地区给美军造成巨大压力的基本前提,是美军在亚太地区相对“固定”——由于前面20年美军一厢情愿认为自己可以永远依靠空中和海上优势,让对手无法直接袭击自己后方基地,他们的部署模式已经高度集中化(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指挥效率,空军甚至直接让战区指挥部指挥前方作战部队)。 前面我们看到美国海军的报告提到,如果和中国开战,解放军火箭军第一批打击的目标除了停在港口内的战舰,停在机场上的飞机,更重要的肯定是打击美国亚太地区的前沿指挥系统。他们甚至不怀好意地将当时哈里·哈里斯坐镇的东京总部大楼的卫星图片贴在报告里,说这个目标在7分钟内就会被导弹摧毁,就差没写:“要不要豁出自己狗命挑战中国,自己想清楚吧……”了。 给哈里斯的报告:看看,中国导弹随时可以要你狗命,你挑事前想清楚点,别拉着我们一起送死啊…… 同样的,在兰德今年的报告中,也表达了对于美国太平洋战区设在关岛的联合战役指挥中心安全性的担忧——东风-26的整体式钻地弹头下来的时候,这个中心还能不能存在都难说了。更何况就算导弹没有直接把指挥部全摧毁,后续对关岛与驻日、驻韩美军的通信线路也会毫无疑问地被破坏、干扰,进一步降低指挥部的残存指挥能力。兰德的报告中甚至已经认为战时可能要依靠C-17运输机从夏威夷送硬盘到亚太的方式来维持与前方的通信。 而美军现在高度依赖联合战役指挥中心,甚至前沿的空军中队、大队几乎成了行政单位,一旦发生上述情况,美国空军真的只能呆在自己被炸得千孔百疮的基地上等死了。 可以说,火箭军现阶段对美军威慑作用,某种程度上确实如美国CSIS报告中所说“是对美国弱点20年观察,并且利用这些弱点“的成果。 美军目前在亚太地区的部署依赖于少数核心基地和海上舰艇,经过几十年的侦察监视,中国对这些基地不说了如指掌,多少也是心中有数,甚至它们的绝大部分地下设施情况,在这样的时间尺度上,对于有心的对手,也不再是什么秘密。 从现在流行的OODA循环理论的角度而言,中国通过几十年的侦察监视,对美军基地的整个OO过程(观察、分析)都高度简化了——毕竟看他们那么久了,看到基地里一点细微的变化,就知道他们要做什么(俗语说得好:“屁股一撅,就知道……”),这都不算啥事儿了。 这是解放军在亚太现阶段的重要优势——对亚太美军基地的打击基本只需要决策和行动(DA)就行了。 现在经常用来说明信息战理论的“ooda循环”概念 而弹道导弹、高超声速导弹的巨大优势在于,“行动”阶段也非常非常的短,从决策到发射或许只要几分钟, 导弹本身飞行又只需要几分钟而已。而且甚至解放军还已经考虑到了下一个OODA循环的问题——在火箭军的导弹当中还专门有“侦察弹”,能够对目标进行侦察拍照,并通过卫星回传数据,凭借这种侦察能力,可以实时了解目标被摧毁破坏的情况,从而及时进入下一个循环。 10年前,美军试图说服国会批钱发展GCPS(全球常规快速打击,就是高超声速导弹)技术的时候,时任空军参谋长曾经在国会说过这么一番话:“除了核武器外,目前的常规武器执行打击行动的时间是以周,甚至月计算时间,而GCPS的目标就是将这个时间变成一小时之内“。 而在亚太地区,美军的部署方式,帮助我们把这个时间进一步缩短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感谢伊拉克、南联盟……他们输的那么憋屈,那么惨,才让美国人放心大胆地以这些对手的能力为基础来推测中国(就和《那兔》里说朝鲜战争前美国人以“国军”能力加几分推断志愿军的作战能力一样……),最后把自己的亚太布局弄成了这么一个姿态。 从上周笔者发表在风闻的兰德公司《分布式空中战役》报告所提出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空军正在试图让自己“动起来”,看上去他们新的改革计划和我国空军把歼击机团改编为旅的改革有点像——师级单位(联队)更多成为行政单位和提供支援力量,主要的作战单位变成旅(大队),每个旅相当于一个增加了支援保障力量的团(中队)。但是我军团改旅之后战斗机数量从24架增加到36架,而美军18架飞机一个中队在新的计划中并没有打算增加——而是计划让这个中队的战斗机在多个机场之间来回机动部署,以增加对手导弹打击将其炸毁、或困在一个机场上的难度。而中队改大队,增加的兵力主要是保障和保卫单位…… 换言之,中国已经实施的“团改旅”的核心在于增强基干作战部队的战斗实力,而美军“联队改大队”的核心正如兰德的文章说得:“牺牲作战效率,换取更高的生存力”——如果不进行调整, 被火箭军直接拍死在地上,那美国空军就算有再强大的理论作战能力也没有意义了。 那么在这种此消彼长之下,增强作战能力后的解放军空军和牺牲作战能力以换取生存率的美国亚太空军和海军舰载航空兵(美国海军比空军更担心,因为他们的海上浮动机场更容易被导弹摧毁,而且航母要是挨了揍可没法用速干水泥修复,所以他们会退到导弹射程之外,那作战效率就更低了),之间的对抗到底鹿死谁手,就已经不好说了,至少从战斗机部队的规模上来讲,中国空军和美国太平洋空军+一艘常驻航母的舰载航空兵比的话,优势在我。 对于航空母舰这样容易监视发现的海上目标,中国现在的侦察监视能力已经很强……被解职的“里根”号航母编队司令可以作证…… 所以兰德公司的《分布式空中战役》研究中,没法说按照这个模式调整后的美军作战效能究竟下降多少,与对手空军的交战还能不能战而胜之之类的话题——这涉及到更加复杂的联合战役组织方面的问题,已经远超出单一军兵种范畴了。 其实美军让空军“动起来”,对于其对手来说,最直接的应对办法就是发展更强大的C4ISR作战系统,跟上对手的步伐——美军要对其空军的部署状态进行调整也不是朝夕之功,根据兰德的报告,要将现有的按照联队集中行动为原则设计的超大型空军基地改为3、4个分散的大型基地,每个基地驻扎一个大队,然后这个大队再要设法在周围寻找3-4个“前进基地”,然后还要从外交领域使劲儿,让亚太盟国同意开放一些机场临时供美军使用。 笔者之前曾经通过卫星图片和大家分析过美国关岛基地近年来的变化,关岛那几个大型装甲机库一个就要好几年时间才能造出来——这就是美国今天的基建效率,太平洋空军现在有9个联队,分散出去大概需要建设27-36个大型基地(所谓“驻留与作战”基地),81-144个前进基地,然后还需要说服亚太盟友开放其几乎所有符合C-17起降条件的机场供美军作为FARP(战斗机加油挂弹点)任务使用。 这从工程建设,美国政治内斗、拨款,美国与“亚太盟国”们的双边谈判……角度看都绝对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我可以断言没有5-10年他们也搞不定——在这段时间内,足够中国发展一代新的C4ISR体系,将AI、大数据(甚至区块链,说的远一点可能还有量子通信什么的)技术融入到我们的指挥控制体系中——说白了由于陆基导弹的“A”(行动)过程是以分钟计算的,所以真正限制导弹打击敌方“分布式”部署空军的因素就是"OOD”过程消耗的时间(观察、分析、决策),而这正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中国目前十分重视的新技术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 那么,接下来我们简单说一下,空军与导弹部队的效费比问题。 还记得我国最早研制常规地地导弹的时候,有老同志提出:“你们搞的这个导弹,飞几百公里,就能投送几百公斤炸药,有什么用?”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这其实确实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毕竟导弹是一次性产品,一颗战术弹道导弹最便宜也得几十万美元,而性能稍微好一点就得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相比之下,战术空军去投掷一个和导弹战斗部一样大的炸弹的话,就需要几千美元的油钱(当然实际上算上损耗费什么的,美国空军有算过一个每飞行小时的成本,无人机、螺旋桨轻型攻击机是几千美元/小时,而战斗机在几万到十几万美元/小时,但相比一次性使用的导弹不论如何是便宜的),那看起来似乎空军的优势确实巨大。 但是,正如CSIS在其报告中写到的,中国火箭军的导弹具备着“在没有击败美国空中优势的前提下, 几分钟内攻击美国空军基地”的能力——这就是导弹部队的最大价值,可以说战术导弹是独立于其他战场对抗之外的一个新的战场维度——一旦发射出来,围绕它的对抗就只是反导系统与来袭导弹的对抗了。 虽然按照旧观点,导弹的效费比远低于空军。但现代战争不是靠弹药投送量,更合适的指标是“单位时间内瘫痪、摧毁敌方关键目标数量”,这方面情况如何呢?我们简单的来算一下: 设若一支导弹部队拥有2000枚常规战术导弹,500辆发射车,每一次齐射之间间隔为3-4小时(考虑到OODA循环所需时间),而对手的空军基地每一个都有能同时拦截5个目标,命中率80%(也就是击落4个,这里算成每个机场需要多发射4枚导弹来饱和其防御)的反导拦截系统。每个空军基地目标需要用20枚导弹来瘫痪(兰德公司报告里计算是12枚,这里放宽一些),或者80枚导弹来摧毁。那么在这个算例下,一天内可以瘫痪83个机场,或者摧毁23个。 强国复兴由我来担当 反过来,一支拥有300架作战飞机的战术空军(相当于美国太平洋空军规模),根据海湾战争第一天的出动率, 当时美国海空军共410架飞机,出动1300架次,那么这300架次飞机能够出动950架次。我们假设这支空军的制空作战、压制防空和空袭任务各占其架次数量的三分之一,那么一天内这支空军能用于对地攻击的架次数量约为316架次。我们再假设,这些对地攻击的飞机每架携带2枚重型弹药,与导弹的战斗部威力相当,那么其投送能力为632个弹头——也就是说,可以瘫痪31个机场或者摧毁7个。 如果我们再计算由于敌方防空系统和战斗机拦截,这316架次的空袭中有25%未能命中目标或者中途被迫放弃任务(暂且不算飞机损失),那么上述攻击效果还要再打折扣。 而如果再计算在敌方拦截下,空袭飞机折损达到2-5%,在第一天这个效果可能不是很明显,但是也足以让攻击效果再小小打一个折扣。 最后实际上可能只能瘫痪20个左右的机场,或者摧毁3、4个机场。 当然现实中没有这么单纯的行动——对于进攻方来说,可以先用部分导弹来攻击敌防空阵地,然后趁着敌方被导弹攻击压制,让战术空军全部投入轰炸任务——这样的攻击效果会远远超过上面单纯计算的导弹或者空军攻击机场的数字。这也是联合战役体系中1+1远远大于2的一个体现。 但即使是这么简单粗糙的这么一算,我们也可以获得l两个结论。第一,因为导弹属于一次性使用武器,在战时消耗速度极快,如果要考虑摧毁敌方作战体系,导弹的生产速度远赶不上消耗速度(哪个国家都不行),因此需要大幅度扩充导弹库存——从之前笔者提到过的东风-17的采购数量的相关信息,以及国庆阅兵上首次展示的包括远程巡航导弹在内的各种新型装备,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军正在采取这个措施。 第二,战术空军的最大价值在于持续作战能力,上面计算的只是战斗第一天的情况,实际上战术空军完全具备连续数周、数月的高强度持续行动能力,在力量投送能力方面其优势还是远超过单纯火箭军的。现代战争中单一的作战手段效果总是有限的,所以继续发展联合战役理论仍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上面说了效能,下面说费用。 从采购费用来看,2000枚导弹我们按照每枚导弹150万美元价格来算,那就是30亿美元,500辆发射车,一辆按照100万美元算,5亿美元。那么采购费就是35亿美元。 300架作战飞机,每架采购费我们按照6000万美元算,180亿美元。打个五折,都按照F-16战斗机30年前的价格,3000万算,也要90亿美元…… 讨论火箭军效费比的时候,别忘了解放军空中力量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仅仅是从采购费角度看,导弹的价格远低于战斗机。 而如果从全寿命与支持系统的角度再看,那差别更明显。现代机动式部署的导弹只需要一个有简单掩体的基地用于平时驻扎和维护保养,而战斗机需要造价昂贵,占地面积巨大的机场,美国目前在亚太有9个联队,每个联队至少有一个建造成本不低于百亿美元的庞大空军基地,而未来如果要分散部署,那还要更多的基地…… 此外战术空军还需要大量的日常维持费用,为了保持战斗机飞行员的技术水平,每年飞行时数至少要300小时,这中间需要的费用又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战术导弹部队每年每辆车进行一次实际发射已经是非常奢侈了,但因为导弹的性质,哪怕用模拟器材进行模拟发射,训练效果和实射并没有太大差别。 这样算下来,导弹部队在效费比上完胜战术空军——只是我们还是得强调,这两种部队的性质完全不同,导弹部队效费比再高,它也没办法完全取代战术空军——至少,你总不能拿导弹去进行日常空中巡逻吧?况且正如前面说的,在冲突持续的情况下,空军巨大的投送能力优势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然本来我国也从来没有打算用导弹取代空军,事实上我国空军目前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与当面强敌的太平洋空军+常驻太平洋的海军航空兵部队差不多旗鼓相当。火箭军的存在,是让我们获得了更大的不对称优势。 在中美西太平洋博弈的这个阶段,我们凭借非对称优势占了上风,美国现在还没想好如何让天平恢复平衡,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如何应用这个优势,在外交和国际政治的博弈中夺取新的胜利,这可能就是比联合作战体系更大的话题了……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8: | 游戏类型怎么划分 | |
2018: | 托马斯·弗里德曼:特朗普对中国说“你 | |
2017: | 2017研究前沿热度指数:中国仅次美国排 | |
2017: | C919正在进行第三次试飞 | |
2016: | 中国首个重载火箭长征5号于北京时间8.4 | |
2016: | 解放军少将披露: 歼20已经交付部队4, 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