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巨浪不断增长,美国航母却要缩水? |
送交者: 2019年06月09日06:10:03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关键字: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有关中国的几次海上发射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热点,先是周一各方报道的中国东部上空“不明天象”被推测为新型的“巨浪3”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再是周三,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海上航天发射。在这两次对中国都相当重要的发射背后,都体现了同一代至关重要的洲际导弹的身影。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围绕“福特”级航母的未来走向,美国国会也在特朗普之后“突然发难”,暴露出美国海军在新一代装备发展上和美国政府高层之间认识“脱节”的困扰。 新火箭背后的老型号 本周,多家媒体都报道了中国东部上空出现的“不明天象”。为各类航天发射而产生的景象在如今的中国虽然说不上是家常便饭,但在航天发射越来越频繁的当下,“不明天象”十有七八是我军“大杀器”的概念已经慢慢形成。既然这次天象来自海滨,那么其发射地点就应该来自海上,于是潜射弹道导弹的推测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而本周三发射的长征11号运载火箭,也因为其与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一样的冷发射形式,让人们从它身上看到了中国战略核武器的影子。
长征11号运载火箭的冷发射方式非常的弹道导弹 从技术上说,无论是“巨浪3”未来计划替换的“巨浪2”,还是这次在海上成功实现首次发射的长征11号运载火箭,二者的技术基础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东风31洲际导弹项目上,而在东风31与巨浪2这一对孪生兄弟身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许是最说不清楚的。 在中国航天工业的历史上,巨浪2的名称比东风31出现得更早。早在1976年10月,巨浪2潜地固体导弹就已经正式立项研制,当时这款导弹规划的三级固体发动机方案以及发动机直径的设定已经和后来的东风31完全一致,不过同一时期的地地弹道导弹规划还停留在东风22号液体洲际弹道导弹和东风23号固体远程弹道导弹上,并没有东风31号的影子。
东风31洲际导弹直到1999年才首次公开亮相 巨浪2在这样的环境里独自研制,并在80年代初先后完成了该型导弹三级发动机的试车工作,直到1984年末、1985年初航天工业部调整了战略导弹的项目安排,并在1986年论证了“陆海兼顾、技术共用”的导弹方案之后,东风31才作为以巨浪2为技术基础的陆基洲际导弹项目正式展开论证和相关研制。在此之后,巨浪2号的相关研制逐步暂停,研究力量则转入了东风31号弹道导弹的研制之中,直到1999年该弹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实现首次试射之后,巨浪2才再次获得继续发展的机会。
东风31的入役也是21世纪的事情了 事后证明,虽然我国在80年代就取得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但在整个90年代国防工业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将东风31变成一款成熟可靠的战略导弹并不容易。东风31导弹直到2000年以后才实现了正式定型与交付使用,巨浪2作为我国研制的首款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则面临了更多此前从未遇到过的技术难题。在东风31技术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后者还遇到了发射失败的问题,导致该弹直到2015年前后才正式装备解放军使用。
巨浪2导弹的试射也经历了不少坎坷 巨浪2的服役让中国的水下战略核力量首次具备了实际的核威慑力,而其后续型号的研制也很快展开。在最近两次中国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射试验中,由于美国媒体将其称为“巨浪3”,有关中国新一代潜射战略导弹的讨论也就接踵而来。对于一款武器装备而言,名称也许是改变起来最为容易的,在研制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称呼的情况在我军中相当常见,因此纠结于这款武器的具体名称在这时候并无必要,相比之下,这款导弹的研制目的与发展之处更加值得关注。 在当代先进战略导弹系统的研制中,导弹本身所受到的限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面对的载具——这不仅包括地下导弹发射井的尺寸,多轴导弹运输-起竖-发射车的长宽和载重,也包括战略核潜艇上导弹发射系统的大小。在这些因素中,战略导弹核潜艇因为造价高、结构复杂且更改难度大,一旦建成就极难更改。 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为了提升本国潜射弹道导弹的性能,先后研制了多型潜射弹道导弹,而由于每一型新导弹的长度都比老型号长,苏联海军不得不耗费巨资连续建造了667型、667B型、667BD型、667BDR型和667BDRM型等多款数十艘核潜艇,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导弹型号。
667系列战略导弹核潜艇的“龟背”越造越大,越修越高,也成了苏联海军的吞金巨兽 当代的中国海军核潜艇建设显然没有冷战高峰期那么疯狂,东风41作为解放军新一代重型机动战略导弹,其长度和直径都比东风31系列有了增加,不可能在现有的094型核潜艇上使用。在5艘094型建成服役没多久的情况下,如今既然要研制和换装“巨浪3”,显然不可能如外界所说直接“量体裁衣”专门研制所谓的096型战略导弹核潜艇,而要让这型新导弹能够适应094型核潜艇的尺寸范围,以便在其研制成功后取代现役的“巨浪2”型战略导弹,成为中国水下战略核威慑的核心武器。这也就给“巨浪3”型弹道导弹的研制设下了一个基本前提:其整体尺寸基本要控制在“巨浪2”的水平上,而性能则要较后者有明显的提升。
东风41的体积和巨浪2差距太大,对核潜艇的适装性并不友好 目前在介绍“巨浪3”的可能改进之处时,外界纷纷猜测要么该弹会引入高超音速弹头以大幅增强突防能力,要么会增加导弹携带分导弹头的数量或者当量,这两种推测都是基于“巨浪3”是“东风41”水下发射型号的基本判断做出的。不过若是“巨浪3”在尺寸上基本和“巨浪2”接近,则该型导弹在弹头部分的空间和投掷重量提升有限的情况下,导弹性能提升中最重要的,很可能就是导弹的最大射程。 “巨浪2”弹道导弹作为中国第一款用于执行战备值班的洲际导弹,其与094型核潜艇组成的艇-弹搭配在当代中国海军的作战运用想定中却存在一些尴尬:由于094型核潜艇的水下隐蔽性和生存能力距离世界先进的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提升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生存性和隐蔽性的角度考虑,中国海军选择在南海构筑堡垒海域保护094型核潜艇进行巡航,而非让他们“独闯大洋”。 “巨浪2”弹道导弹的最大射程虽然接近8000公里,却无法让094型核潜艇在堡垒海域攻击美国本土。这样的矛盾导致094型核潜艇在使用中被迫在两种矛盾的情况中纠结:要么躲在堡垒海域里无法充分发挥核威慑力,要么为了威慑力冒险深入一二岛链之间水域。
由于中国水下舰队整体力量与美国的差异,094型核潜艇独闯大洋并不安全 基于这样的考虑,“巨浪3”弹道导弹在“巨浪2”的基础上增大的射程对于这款导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并非单纯性能指标上的增长,而是094型核潜艇未来能够形成有效核威慑能力,而非只具备“理论上的作战能力”的关键。如果按照导弹从中国南海发射,则巨浪3至少需要11000公里以上的射程。对于中国海军而言,当年092型核潜艇能够发射导弹却没有形成实际可靠核威慑能力的惨痛记忆之下,把094型的战略核威慑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毫无疑问是对这几年海军水下核力量建设付出的最好答卷。
核航母的“焦虑症” 除了之前特朗普反复纠结想要把“福特”号上的电磁弹射器换成传统的蒸汽弹射器之外,“福特”级航母在本周又受到了来自国会的麻烦:一名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6月3日在媒体吹风会上说,除非美国海军能证明第二艘“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能部署F-35C战斗机,不然国会将要求美国海军不得强行接收“肯尼迪”号航母。
正在建造中的“肯尼迪”号航母 由于美国在国内法中规定了美国海军必须有11艘航母的规模,因此目前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某种程度上属于“在违法的边缘试探”。2012年美国海军退役“企业”号的时候,由于“福特”号当时还在进行最后的舾装工作,美国海军实际上只剩下10艘现役航空母舰,美国国会不得已授予美军为其13个月的豁免权,让美国海军能够在“福特”号服役前不至于违法。 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即使“福特”号服役了,美国海军所谓11艘现役航母的里也只有10艘能执行日常的巡逻任务——“福特”号在2013年服役后,进行了长时间的试航、试验以及船坞内的返修,至今仍然没有执行过战备任务。
虽说是“好事多磨”,这福特号磨得也太久了…… 当然比起“福特”号上的种种麻烦事儿来说,“肯尼迪”号目前都没有下水,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大抵都只能算得上是“远虑”,不过该舰在无法部署F-35C上遇到的问题,也反映出美军在不少新装备采购和研制中的窘境。 尽管美国海军在研制航空母舰上向来追求稳步前进,在应用新技术领域慎之又慎,在研制和建造“福特”级时也放弃了最初“脑洞大开”的那些颠覆性的航母方案,回归美式大甲板航空母舰的整体设计,但在该舰运用新技术的几个方向上还是遭遇了不少问题。从核动力系统的维修时间比预期要长,到电磁弹射器的故障率比设计要高得多,都显示出这款全新航母各种子系统上的不成熟。
连弹药升降机这样看起来简单的东西都一波三折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全新的核反应堆还是电磁弹射器,从产品投入使用到完全成熟都需要相当的时间,在这期间出现的各种技术不成熟、人员训练不足、配件供应不畅产生的问题原本都是正常情况,美军的正常处理方式都应该是增加相关领域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尽快摸索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同时平稳度过这段新装备服役之初的不适应。 但是美国海军在“福特”级上却没法完全获得类似的条件。由于“福特”号的故障和维修延期,导致该舰的总成本已经超过了130亿美元,而这一超支也给“肯尼迪”这样的后续舰带来了麻烦。
这边是第三艘“企业”号都开工了,那边首制舰还没利索呢 为了避免项目超支,美国国会去年在《国防授权法案》中规定了福特级航母110亿美元的“成本上限” ,试图控制该级后续舰的成本上涨,但建造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会因此自动解决,造船厂和海军只能和国会玩起了“数字游戏”,即将预算花光,同时尽可能地完成建造工作,而诸如部署F-35C所需相关的后勤设备这样需要额外花钱的设备则暂时“缺位”,等待海军接收该舰之后,在其他年份补充相关装备。
这种套路并不少见,美军自己也是轻车熟路 尽管这样的做法理论上需要战舰在服役之后花时间改进,会缩短战舰的可用时间,但类似的做法确实在很多国家都曾经出现过,比如英国皇家海军当年在建造45型驱逐舰时,好几艘舰上的“密集阵”系统在服役之时就没有安装,而等到服役一段时间后,才在接收进厂维护的时候进行了改进。泰国海军的F25T“纳来颂恩”号护卫舰更是“缺装”了舰艏的垂直发射装置20多年,直到进行中期寿命维护的时候才圆了其“防空导弹”梦…… 虽然在航空母舰上,服役之初有些许缺失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经国会议员这么 “政治正确”一折腾,能否使用F-35C就成了必须上纲上线,事关对美利坚忠诚与否的关键内容了。 有关“福特”级和其后续舰的各种问题,多数观点认为大部分的技术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只不过需要相对充沛的资金、人员和技术支持,并且要有一定的耐心。指望将所有的问题“毕其功于一役”在短时间内在“福特”号上全面解决,并且能够让“肯尼迪”号在服役伊始就以万事俱备的状态投入服役,从本质上说,并没有比要求已经装备电磁弹射器的“福特”号换回蒸汽弹射器的刻舟求剑之举聪明到哪儿去。
说到底,都是内心里对“旧时代”的怀念 美国海军的超级航母作为美国海军乃至美国国家强权的象征,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至今一直在技术上独步天下,在整个冷战期间基本没有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即使苏联处于强势的上世纪70年代,受困于苏共高层权力斗争和指导思想的混乱,其航母发展水平也是越走越偏,丝毫没有动摇美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如今,这一地位却遭遇了可能是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有力的冲击。后期的工业强国虽然直到2000年在这一领域还没有成型的建树,但凭借苏联解体时期的航母技术和产品作为基础,结合全面和强大的工业力量,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已经将本国的航母规模从0发展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而在技术上,虽然距离美国所代表的技术高地还有这全方位的差距,但无论是电磁弹射器、大型平甲板航母设计、大功率蒸汽轮机动力系统还是第五代隐身舰载机,这个后起的追赶者都已经认定了方向,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踏实追赶。
虽然还有很大的距离,但确实让美国人感觉“不一样” 某种程度上,美国国会对于新一代航空母舰性能近乎执拗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些对于后来者追赶的“隐忧”,毕竟只有伟大的国家才能建造这样的战舰,而现在除了白宫里的核心首脑,认为美国依然伟大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