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x-file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中国军事技术并未超过俄罗斯,真的假的?
送交者:  2017年07月18日21:45:15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中国军事技术并未超过俄罗斯,真的假的?

  • 席亚洲

    席亚洲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2017-07-18 17:27:31字号:A- A A+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导弹瓦西里卡申卫星网中俄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最近俄罗斯《卫星网》发表了经常就中俄军事技术交流发表意见的俄罗斯专家瓦西里·卡申的文章《中国军事技术并未超过俄罗斯》。

他这篇文章是回应一篇中国网络上《放下架子向中国学习的俄国表示:不懂为啥中国有人向往西方》的文章,《卫星网》称这篇文章在网易上被评论了12000多次,影响力很大云云。

《放下架子……》一文是其实就是一篇哗众取宠的博文,其内容基本属于“外国人高呼中国OK!”那种,选这么一篇文章来当靶子,《卫星网》也是挺有想法的

几年前,卡申先生在当时的《俄罗斯之声》(后来因其政治倾向问题,被改组成今天的《卫星网》)发表文章回应《解放军报》发表的《铆在意识形态斗争阵地上》 。然而与《军报》的文章相比,这篇《放下架子》是一篇典型网上“吹水文章”,由于作者根本就是“小白”,其中说对的地方比说错的地方少,很正常,抓住这么一篇文章来骂一顿,说实话还是有点LOW了。

然而卡申先生还是将其批判一番,顺便还把“战火”引到中国军事技术上,张嘴就是“缺乏实战”,闭嘴就是“元器件先进不等于系统先进”,有些观点还和中国网上缺乏常识的“公知”口吻一致,比如“引进苏-35表示中国雷达技术不如俄罗斯”。你批驳“小白”,咱们自然没有意见,但把话题提升到这个高度,而且还用了一些“春秋笔法”,把俄罗斯的一些落后说成先进,又强行给中国抹黑,这笔者就觉得不吐不快了。

批驳一篇其实并不值得批驳的文章,说激动了就有点夹枪带棒,虽然可以理解俄罗斯朋友的心情,但有些话还是不得不说

先说一下,笔者经常看卡申在《卫星网》发表的文章,认为不失为了解俄罗斯方面对中俄军事技术交流看法的窗口。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如果俄罗斯军工产业界的专家对中国的认知就是这样,那么恐怕他们今后还会继续错失很多机会,并被世界潮流抛得更远。

以下,笔者就卡申《并未超过》一文中部分内容发表一些看法。

第一,俄罗斯舰队“并未远远落后”?

俄罗斯海军在冷战结束以后,红海军已经从全球进攻型的可观海上力量退回近海防御性海上力量。

随着苏联解体带走乌克兰,俄罗斯大型舰艇建造能力大幅退化,目前只有列宁格勒北方造船厂还有能力对“基洛夫”、“库兹涅佐夫”等大型舰艇实施修理和改装作业。事实上,俄罗斯没有建造排水量1万吨以上大型舰艇的能力。

当然,俄国防部一再宣称要恢复建造大型舰艇的能力。但俄军大型水面舰艇排队等修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苏联时期,将民用造船工业基本全部转移到东欧卫星国,本国造船业专心建造军舰,如今俄罗斯造船产业也只剩军船。这和可以依托世界第一造船工业的中国,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俄罗斯海军20385型首舰下水恰好赶上055型大型驱逐舰下水的日子,难免引起人们的对比,喜欢说便宜话的媒体难免要嘲笑一波俄罗斯海军现状


(1978年,中国海军108舰“西宁”号下水)


(1977年,苏联海军“基洛夫”号巡洋舰下水,即今俄罗斯“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

时间回退40年,当初中国海军还在为自己的051型驱逐舰欢欣鼓舞的时候,苏联已经建成了令西方恐怖的“基洛夫”级巡洋舰。今昔对照,令人感慨

2016年,“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在进行短暂修理后,强行前往叙利亚参战,然后舰载机连续坠海,遭到西方媒体连番羞辱。这件露脸不成反丢人的事情,背后就体现出俄大型水面舰艇部队的尴尬现状。

以笔者近年来登上俄罗斯和中国海军主力舰艇参观的感受,俄军舰艇的维护保养水平实在难以恭维——或许能将舰况如此糟糕的老舰开着满世界转,也可以算是一种壮举吧。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新造的主力舰是11356、20380、22350三种护卫舰。其中,11356型和20380型之间的故事,可以说正反映了俄罗斯建造新型水面舰艇的困境。

关注俄罗斯海军的朋友都知道,俄罗斯2006年建成20380型护卫舰首舰“守护”号,随后又在2010年建成在其基础上增强火力的20381型,安装了垂直发射系统以容纳“口径”巡航导弹。

但在2014年2038系列四号舰服役后,一直到不久前的2017年7月20日,才有代号20385型的五号舰下水。20385加装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电子设备,但照理说,研制进度不应该拖这么长。

真正导致该舰拖延的,是因为2014年时俄罗斯海军就曾表示2038型护卫舰吨位小,发展潜力有限,用3500吨级的11356R级护卫舰取而代之。

但吨位比2038型更大的11356型护卫舰,采用的是乌克兰生产的M-8k和M-62燃气轮机作为动力系统。在2014年的乌克兰冲突后,发动机供应断绝。该舰首批三艘由于开工时间较早,已经安装了发动机,因此已经先后交付黑海舰队,也就是卡申文中提到,去了叙利亚的三艘。

但此后继续为俄罗斯海军开工建造的3艘护卫舰,却只能无奈的在船坞中等待发动机。最初俄罗斯工业界信誓旦旦将在2016年造出国产燃气轮机,为三舰安装发动机。

但经过漫长等待后,今年传出的消息却是:它们将被出售给印度。

俄11356型驱逐舰赴叙利亚执行任务

对于印度海军来说,3艘装备垂发系统的11356M型护卫舰可谓天降甘霖,对于俄罗斯而言,这笔交易颇为苦涩,图为印度海军此前向俄罗斯购买的11356型护卫舰

而且交付方式也颇为特殊,三艘无动力的战舰被拖去印度,在印度造船厂与从乌克兰起运的动力系统汇合,再安装动力系统。

在无法继续建造11356的前提下,俄罗斯就只能继续回头建造2038型,这才有了今天的20385型。

这对于俄罗斯海军和俄罗斯船舶动力行业来说,实在可算是耻辱。

当然,卡申先生还可以用22350型护卫舰来自傲一下,这好歹是“世界上最小”的防空护卫舰,比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使用“缩水版宙斯盾”系统的F-100还要小,也小于中国的052C型驱逐舰,而其火力还挺强。

排水量仅为4500吨的22350型护卫舰,堪称世界上最小的区域防空舰


西班牙海军F-100型护卫舰吨位和中国052CD相似,为6000多吨

我们不去谈22350型首舰“戈尔什科夫上将”号从2010年下水后,直到2016年才等到了它计划安装的配套雷达系统,这件事到底算不算是一个正常运转的军事科研系统应该的表现。

更不去谈后续建造的该型舰所需的燃气轮机在乌克兰断供后,俄罗斯自造燃气轮机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的问题。

就说目前22350型的技术状态,截止2016年,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该舰所使用的9M96、9M96D和9M100导弹依然存在着很多技术问题,尚未进行过成功的打靶试验。

如果这个报道是真实的,只能说明22350型舰的雷达、电子系统和防空导弹系统事实上甚至可以算是尚未完成研制的阶段。这“先进性”又从何谈起呢?

俄罗斯克雷洛夫设计局的23560E方案如果建成,倒是可以说是俄罗斯海军新的骄傲,可惜这种排水量高达17000吨的驱逐领舰的建造工作,起码要排到现有几艘“基洛夫”级和“库兹涅佐夫”号维修工作完成,才能开始,那恐怕起码是十年后的事情了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从2010年开始的造舰速度,恐怕就不必再给俄罗斯同志谈了吧。我们且不算排水量“仅有”2000吨的056型轻型护卫舰(俄罗斯海军近20年来建造的多为这种吨位的舰艇),光是4000多吨的054A,中国海军造了20多艘,6000吨的052C,从2005年首批两舰服役,经过一段时间对舰上相关系统的调整,从2010年进入批量生产,建造4艘。随后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安装新型雷达和全面改用通用垂发的052D型开工建造,目前已经有13艘下水。最新的055型大型驱逐舰,也已于不久前下水。

中国海军新型主力驱逐舰均采用了新一代的相控阵雷达,连卡申自己都在文章里羞羞答答表示:中国元器件不错。而事实上是,中国新一代舰载作战系统、防空指挥系统、对空搜索、火控雷达、通信系统……综合射频系统各方面都已经领先俄海军至少一代。

等俄海军磕磕绊绊的吧22350型的舰载系统搞定,其实际水平也不过和052C技术水平相似。但由于战舰尺寸问题,其雷达系统功率依然不如052C——在技术水平相似的情况下,性能自然也就要差一截。要真正达到052D,乃至055的水准,恐怕还需要一番努力。

至于卡申文中引为自豪的“小型导弹舰”,那其实是一种俄罗斯绕过“中导条约”,在里海部署巡航导弹的措施,实在谈不上什么技术上的独创性。中国如果愿意,完全可以在排水量更小的022型导弹艇上装1-2发陆攻型巡航导弹,来争夺这个“世界最小陆攻巡航导弹海上运载平台”的帽子,有意思吗?

21631型导弹舰,装备8单元“克拉布”(口径)导弹发射装置

但其实要说小艇装大弹的能力,中国的022型导弹艇更夸张,把8枚鹰击83换成2-4枚陆攻巡航导弹也完全没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21631型不过是绕过“中导条约”,部署陆基RK-55巡航导弹的一种方法,技术上来说,恐怕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在舰载系统、舰载动力、大型舰艇建造能力、舰艇实际开工数量,舰艇技术水平方面都已经落后于中国海军的情况下,这个“并未落后于中国”到底是怎么说出来的呢?

当然,卡申同志的文章里也有客观的部分,比如俄罗斯的核潜艇技术还是较大幅度领先于中国的,尤其是潜艇用核反应堆和大直径耐压壳制造技术等方面,中国可以向俄罗斯学习的地方还有不少。

中国在这方面要追赶俄罗斯,还需要一定时间。不过,随着中国水面舰艇一波“大爆发”之后,潜艇、乃至核潜艇方面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大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说到底,资金充裕,科研体系完整健全,科技人员代际传承有序,工业技术实力强大,这是中国国防军工系统总体而言比现在俄罗斯的重要优势。在某一个领域开始发力后,迅速赶上,乃至超过其水平并不是天方夜谭。

实在的说,俄罗斯的核潜艇,咱们还是羡慕的,如今这方面中国依然有很强的和俄罗斯合作的意愿

第二,中国战斗机是4++代,不是五代机

这真是一个陈年笑话。

卡申老先生也是业内人士,可以去问问俄罗斯空军的同志。他们花了大价钱获得的歼-20部分测试数据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为什么2017年开始俄军对T-50的态度突然转冷?为什么不久前普京总统、绍伊古部长亲自参加的会议上决定把未来的希望放在全新研制的“5.75代”战斗机上?

当然,仔细看卡申的文章,会发现他并非完全不明白这一点,只是妙笔生花,耍了点滑头。

他把歼-20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只说他批驳的“靶子”文章里“小白”作者提到的歼-11啊,FC-31啊,L-15啊这些飞机,说这些飞机算不上五代机。这不是废话吗。

其实,中国空军和航空企业界关于自身装备的分类法是很明确的,只不过俄罗斯的“五代”分类法在影响到西方国家后,中国媒体多接受了这种分类法。但套用到中国飞机上,其实这本身就有点勉强。

举个例子来说,歼-8战斗机,按照中国分类法属于典型“二代机”,而按照俄罗斯分类法,这种和米格-23类似的战斗机自然应该属于“三代机”。但反过来,歼-7E,歼-7G这样经过现代化改造的典型俄式“二代机”究竟算“三代机”还是不算呢?解放军自己是有定论的,因为按照我军的算法, 这些飞机不管怎么改,都只能算“二代机”。

苏联在战斗机分代这件事上的纠结,起源于不承认米格-23属于“二代机”


俄罗斯将EF-2000这类飞机归为“4+”代战斗机

后来为了宣传苏-35的先进,又将其称为“4++”代战斗机

0.1-0.4平方米的反射面积,其实就和进行隐身改进的4代机差不多了

美国波音公司推销的F-15SE在干净构型下,雷达反射截面积也可以控制在0.1-1平方米之间

像俄罗斯这样,把经过电子系统改良的“四代机”叫做什么“4+”,后来又发明“4++”,这种分类法只能反衬俄罗斯航空工业一度的凄凉现状,以及今天经费问题初步得到缓解,但总体产业水平却难以同步提升的尴尬。

其实,这就跟2004年歼-10A刚服役的时候,中国军迷强行要说它“是‘三代半’战斗机”的心理一样。只不过今天中国歼-20服役了,甭管歼-10B还是苏-35,在中国空军眼里,都算“三代机”,甭管是专家还是军迷,对此也都没意见了。

至于说中国买了苏-35,是因为“雪豹E”雷达先进,要把它作为自己“最先进的雷达”使用,这恐怕就是俄方的一厢情愿了。

但4后面有多少个加号,和真正的五代机是无法比较的,而五代机的主要特点,是正面雷达反射面积达到0.001-0.0001平方米水平,换句话来说,常规雷达发现这种飞机的距离,和肉眼视距差不多。歼-20和F-22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满足这一条件的空优战斗机

FC-31目前不仅有国外潜在用户,未来也可能成为中国海、空军的装备,目前用的RD-33发动机只是一个过渡

之前“局座”就做了一个不错的比方,当代世界雷达市场,主流是“智能机”,而苏-27战斗机原装的N001,只能算是“功能机”。而“雪豹E”,凭借其有源+部分机扫的“奇葩”体制,可以算是一个“海事卫星电话”。中国对这个雷达有兴趣,更多的恐怕也是“好奇”,而不是“仰慕”。

这就和苏-35上的“决斗”近距离空战辅助决策系统一样,算是让中国空军很感兴趣的“独门绝技”。

但这种系统究竟受到多大重视呢?在业内以词锋锐利著称的歼-20总设计师杨伟不久前在军民融合展上搞的一次讲座上可算是做了侧面回答:

“为什么你要狗斗?”“因为我有超机动。”“不,因为你笨。”

这么说吧,假如俄罗斯现在有足够的钱,苏霍伊设计局T-50团队也一定会对买一架FC-31回去研究研究很有兴趣的——毕竟他们之前就曾希望请沈阳飞机研究所帮他们解决一些第五代战斗机的气动问题,可惜合作没能成功。

反过来说,俄罗斯空军现在已经“饥不择食”到连此前因为对米格-29提升不大,而看不上眼的米格-35战斗机都愿意接收的程度了。

要是他们能买FC-31(当然,如果这种飞机已经已经是一种现成能出售的战斗机),又有足够钱,国内政治形势又允许,那无疑会上手啊。

只是,考虑到上一个做出购买外国武器决策的谢尔久科夫前国防部长的下场,今日的俄国防部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策。

俄前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发动了激进的军事改革,不仅大刀阔斧改变俄军组织结构,还力主外购一些武器装备,包括“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还和意大利谈过引进“半人马座”轮式战车

这些改革措施引起激烈反弹,不就谢尔久科夫因腐败丑闻黯然去职,幸得普京总统赦免,没有蹲监狱,只是结束了政治生命

实际上,中电科14所为歼-20、歼-11D等战斗机研制的新型AESA雷达,改改软件,完全可以达到和“雪豹E”一样的,在400公里上很小范围内跟踪5平方米RCS目标的能力。甚至这个距离可以更远,因为中国的AESA雷达所用的T/R组件性能远优于俄制同类产品。

只不过,这个功能意义不大,毕竟中国战斗机不需要用自身的雷达来锁定400公里外的大型目标以发射K-100导弹——我们的霹雳XX导弹射程700公里,已经完全不可能靠飞机自身的雷达来保障发射了……

但另一方面,霹雳-XX导弹作战过程中所需要的高指向性、远距离、大容量的先进数据链系统,目前俄方也只能羡慕……从原理上来说,这类通讯系统和AESA雷达是相通的——俄方在元器件方面的落后直接限制了他们研制这类系统的能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元器件先进不代表设备先进”的说法如果被奉为金科玉律,那就荒谬了,很简单,你没有好的T/R组件,谈什么先进AESA呢?

对比一下今天中俄两军正在批量生产装备的战斗机。中国空军目前正在批量生产接收的飞机包括歼-11B(新批次)、歼-16、歼-10B(换装AESA雷达,之前盛传称为歼-10C的歼-10B第二批次)三种。此外,歼-20战斗机正在低速生产,年内可能装备起第一个试训团。

相比之下,俄罗斯目前正在生产接收的战斗机有:苏-30SM(电子系统技术水平与歼-11B大致相当)、苏-35S(与中国空军接收的苏-35SK基本一致)、米格-35(米格-29改进型,主要提升了航程, 依然没有安装相控阵雷达)、此外还有苏-34战斗轰炸机。

歼-16携带航天X院研制的霹雳-XX空空导弹起飞进行试验,该导弹最大射程可达700公里,战斗机自身的雷达再强大也无法锁定那么远的目标


苏-35雷达的“超频”模式主要是用来给机载的K-100超远程导弹锁定目标,该导弹据称射程为400公里

从两国空军接收新型战斗机的速度来看,中国空军目前平均每年是俄罗斯的两倍以上,但中国空军的历史包袱更大,因为还有大量老式飞机等待更换,所以苏-35SK能够引进,那也没什么嘛。只是因为俄罗斯方面产能的问题,该机究竟在中国空军能否装备超过一个团,还是个问题。

从技术水平上来看,中国空军新战斗机,除了歼-11B新批次外,主要是因为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而对比俄罗斯同类机型拥有一些相对优势。而在飞行性能方面,也不敢说比俄罗斯强。客观地讲,这方面也体现了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深厚底蕴,中国也还有很多方面可以从俄罗斯学习。

但在现代军事技术竞争最前沿,最有革命性的方面,俄罗斯这边就是空白了。俄罗斯塔斯社不久前公布T-50的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高达0.4平方米,仅仅比挂茧包的第四代战斗机稍微小一点而已……在第五代战斗机最根本性的革命要点,隐身方面,该机完全不合格。

应该说因为低估其他国家第五代战斗机的实际水平,当初确定T-50研制目标的时候,俄罗斯就已经铸成大错。而究其原因,恰巧就是卡申在文章里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俄罗斯此前和中国军事技术合作中的严重错觉。“中国航空工业产品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俄罗斯或者俄罗斯其决定性参与下设计的。”严格来说,这句话里真正有错的恰恰是这“决定性”三个字。即使是歼-11系列,发展到歼-11B,歼-11D,歼-16以后,俄罗斯的作用也已经不是“决定性”了。

当初“718工程”预研阶段买了一些俄罗斯某设计局某型五代机验证机的资料,就被俄方认为是要“抄”这种原型机……若不是后来某些事件,恐怕俄方至今还以为歼-20研制过程中他们的这些资料是“决定性”的呢。

在718工程方案竞争阶段,俄罗斯几家主要设计局曾热情向中国方面推销其多种五代机原型机的技术资料。俄方想象中,中国航空工业购买后,会按照俄罗斯这些原型机的设计来做自己的方案,或者说,以为自己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结果么……大家现在都看到了

除了隐身战斗机,在很多前沿领域,中国现在都已经超越了俄罗斯,越是前沿性领域,这种超越越是明显。

例如高超声速飞行器、超燃冲压、反导动能杀伤器……这些苏联解体前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今天的俄罗斯也还未能实现突破,基本上就只有靠宣传来显示自己在这些方面“也有积累”了。

当然,也应该看到,俄罗斯在航空技术方面,也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部分。至少苏-35战斗机的超机动性能,不论这东西有用没用,但能做到,这就不容易。而中国方面真正羡慕的,可能是俄罗斯积累几十年的航空气动设计和试验的经验。据悉,中国目前多种型号飞行器,包括运-20、直-10,乃至“718工程”初期方案选型阶段,都与俄方进行过合作,主要是请俄方设计局“验算”中方做出的方案,看是否存在严重问题——这是个纯靠经验的活计,苏联、俄罗斯几十年的经验是很难替代的。

已经进行8次成功试飞的中国高超声速滑翔器设想图


第三,中国坦克“抄袭俄罗斯主炮”,所以其性能不如“阿玛塔”

纵观卡申先生文章,前后均运用春秋笔法,偷换了不少概念,肯定能唬住不少人。

在坦克主炮这件事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卡申说,在俄罗斯,已有几十年时间不再生产2А46基础型火炮,而这些火炮却是中国125毫米坦克火炮的样机……T-14坦克上安装的是口径为125毫米的2А82火炮。

当然了,这是为了驳斥那篇“小白”文章中连2A82这个型号名称都没听说过的“小白”作者。但对中俄坦克炮技术史有一些基本概念的读者而言,这就有点滑稽了。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俄罗斯关于中国军工技术有不少错觉,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技术都是抄的。

事实上,中国在坦克炮方面,在早年模仿苏联D10T型100毫米坦克炮后,就已经开始试图走自己的路子。虽然早年模仿T-62的主炮研制的老120毫米滑膛炮性能还不如模仿对象,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坦克炮技术就已经以我为主了。

以86式100毫米滑膛炮为代表,中国的高膛压火炮技术实现飞跃。在当初引进西方坦克炮相关技术的谈判中,中国向他们展示了89式歼击车的120毫米滑膛炮的威力,令后者惊讶不已,在后续谈判中,不再刁难中方。

时至今日,中国在坦克炮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方面,已经可以和西方最先进水平至少平起平坐,而俄罗斯至少在2A46M5型上,依然没有使用一些中、美坦克炮上已经使用多年的工艺和技术。

从外观上看,2A82的主要变化是炮管略微加长,并取消了抽烟器,其是否已经采用了俄罗斯坦克炮此前没有用过的电渣重融工艺,尚不清楚

中国125毫米坦克炮的性能远比2A46M5高得多

卡申的春秋笔法的破绽在于,火炮的结构设计只是火炮性能的一个因素,且很多时候并非决定因素。

大家都知道,美国制造的120毫米坦克炮要比德国的RH-120坦克炮性能好不少,至今美军都沿用44倍径坦克炮炮管,而其实际穿甲弹威力还略大于德国的55倍径。

这其中就有美军的坦克炮炮管制造工艺优于德国的原因。

而反过来,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制造的KBA-3型125毫米坦克炮虽然结构和2A46M-5一样,但炮管壁更厚,重量更大,性能却更差了,也是由于其材料和工艺不行。

乌克兰KBA-3坦克炮,虽然结构设计和2A46M5一样,但性能却有较大下降,因为用的工艺和材料还不如俄罗斯

俄罗斯的2A46系列坦克炮,在火炮炮身材料和工艺方面与西方有较大的差距。相比之下,中国则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用先进材料和工艺大幅度提高了125毫米炮的性能。

在俄罗斯最新的2A82坦克炮上,究竟是否使用了类似的技术,目前还难说。毕竟俄罗斯方面宣传称这种火炮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得到了很大改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顶多也只能说,2A82终于赶上了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125毫米坦克炮。

此外,正如许多科普文章一直说的,对于现代坦克炮来说,火炮本身的性能只是决定穿甲威力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是穿甲弹技术。

从苏联时期后期开始,苏联穿甲弹制造工艺和技术落后西方已经是很明显的趋势。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M829型长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表现了巨大的威力,让同时期采用两截式短杆弹芯的俄制穿甲弹相形见绌。

更要命的是,由于苏联解体的影响,整个90年代,俄罗斯在坦克炮和穿甲弹技术方面的进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BM-42穿甲弹至今是俄军的主力弹种,其两截式的钨穿杆在今天看来已经相当落伍

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也开发了几种新的穿甲弹,但其实际技术水平依然远不及中国和西方同期的弹药。而且,这些弹药也无一例外始终处于“传说”阶段,没有装备部队。

在2014年的乌克兰战争中,出现了尴尬的一幕,俄军派出了新锐的T-72B3,甚至传闻有T-90A参战,但使用的炮弹,依然是80年代技术水平的3BM42及其衍生弹种。乌克兰的老式穿甲弹,甚至是冷战时代库存下来的贫铀弹,都打不穿俄军坚固的T-90A坦克,在T-72B3的“接触5”反应装甲面前也败下阵来;但反过来,俄军的穿甲弹很多时候也拿老旧的T-64BM没办法。据乌克兰哈尔科夫坦克厂方面发表的消息,乌军损失的坦克里面有70%是被击穿顶部装甲,也就是毁于炮兵或者航空火力,而真正在坦克对射中被击穿正面装甲而损失的坦克,似乎很少。

这充分表明,俄军目前尚未装备真正威力强大的穿甲弹——既然都已经派T-72B3和T-90A参战了,没有理由不给他们配发最新的穿甲弹啊。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何卡申文章里强调“实战练兵”的时候只说飞机,不说坦克……

乌克兰T-64BM的三层反应装甲叠放的方法在实战中被证明有一定效果,当然图中这张不清楚是什么弹药打的,但显然引爆了反应装甲后未能击穿炮塔装甲

中俄合作中,俄方的“傲气”已经成为障碍

俄罗斯和中国的军事合作,有着广阔的基础。从苏联时代至今,俄罗斯工业体系内有不少短板,尤其是电子工业,已经和当代世界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基本上来说,是在通过“歪门邪路”,用一些创新的技术方法,达到部分参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样的方式来发展。

举个例子,中国某电子科技研究单位曾将美、俄、中、日、欧的同类航空电子系统放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进行试验。随着干扰强度的提高,日本、欧洲的产品首先停止工作,然后中国自行研制的系统也出了问题,而美俄的产品在抗干扰能力方面似乎不分伯仲。当然,这些设备在无干扰环境下的技术性能上、功能的丰富性上、信息处理能力……等等性能上,即使是抗干扰性能较差的日、欧的产品,也远超过俄罗斯同类系统,俄制产品只在抗干扰一点上能与美国货相提并论。

所以说,卡申文章里提到的“纸面性能”不可信,还要看“实战”的说法,有一定依据。

毕竟,中国真正“牛逼”起来时间还不长,我国在军工领域大幅度增加投入也不过是21世纪开始的事情。

中国目前在很多领域也存在短板,要说全面超越那些在冷战期间已经持续投巨资发展几十年的国家,即使今天也还是底气不足,中国依然需要时间继续发展自身实力。

反观俄罗斯,自普京总统上任以来,尤其是在08年格鲁吉亚战争之后开始军事改革以来,在军事技术方面的投资不可谓不大。以俄罗斯的经济体量而论,如今其在军事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见得比苏联时期小。

但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整个90年代都被荒废了。如今,俄罗斯军事技术工业界出现了科研人员断档、技术工人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且由于今天的俄罗斯已经没有苏联时期大而全的庞大工业体系,其工业系统自我更新,自我升级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很大程度上要靠购买国外技术设备来提升研制、生产能力。又偏偏赶上西方制裁和与乌克兰关系恶化……

在这种环境下,俄罗斯军工振兴的翅膀是沉重的。

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战略合作伙伴,背靠背的好伙伴,两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也还有巨大的空间。

对俄罗斯而言,中国的长处完全可以用来弥补其短板,事实上现在俄罗斯已经开始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考虑使用中国产品。

只是,俄罗斯如今有种莫名其妙觉得自己比中国高一头的“傲气”,这很大程度上成了阻碍两国继续深入合作的障碍。在C929、重型直升机等合作项目上,俄方都表现出来了“我们才是核心技术拥有者”,“你们为啥就不能和印度一样,老实掏钱,等着拿我的货就好了”这样的态度,俄方能否克服这种态度,恐怕是决定这些项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要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中俄两国相关行业间更坦诚、更有效的交流了。如果有机会,笔者也很想请卡申先生喝一瓶,伏特加还是茅台,都行。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Russia testing 6-Mach Zir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