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岚峰:“撤稿事件”是国内国际一系列造假者的共谋 |
送交者: 2017年04月24日18:20:39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关键字:肿瘤生物学撤稿中国学术造假影响因子版面费 国际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Springer Nature)日前在其旗下一期刊的主页发表撤稿声明,107篇医学论文因同行评议造假而被撤下,被撤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中国科协高度重视撤稿事件,第一时间约见该集团大中华区总裁,认为作者和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期刊与编辑同样负有责任。 中国一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有意无意地在制造这样一种印象:审稿程序都是国际惯例,“防君子不防小人”,只是因为中国人太狡猾了,标准化流程就被中国人玩坏了,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科协在倒打一耙,推卸责任”。必须强调,这种印象与事实不符。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作假者的作弊手法。每一个科学杂志在接受投稿时,都会请投稿人提出几名推荐的审稿人;如有需要,还会提出几名要回避的审稿人。这起事件中,投稿人推荐的审稿人姓名是真实的,信箱却是伪造的,可能是Gmail、163之类。审稿系统给这些信箱发信,就发到造假者的同伙手里,他们给出的审稿意见自然都是赞成发表。 4月18日,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在北京会见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一行,双方就撤稿事件进行坦诚深入交流 对作弊固然应强烈抨击,但同时也可看出,这样的作弊手段很低级,应该很容易被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学术机构人员的信箱都是所属机构的专用邮箱,例如我的信箱是ustc.edu.cn的,一看就知道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何一个杂志的专业编辑如果看到大量以Gmail、163为地址的推荐审稿人,不感到奇怪吗? 其次,正常情况下,学术期刊不会全都采用投稿人推荐的审稿人,我有不少同事在国际学术期刊担任编辑,他们对每篇投稿都努力寻找对路的审稿人。工作量很可观,消耗不少时间精力,但他们兢兢业业地承担了下来,完全是为了服务整个科学共同体。如果编辑只需要把稿子扔给投稿人推荐的审稿人就行,自己什么脑筋都不需要动,那这份工作不是太容易了吗?还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般而言,编辑会从推荐的审稿人中选择一个,还会从杂志的专家库中再选择一两位专家进行评审。如果《肿瘤生物学》的编辑全部采用推荐的审稿人,只能说明他们可能连个专家库都没有,或者压根就是在糊弄。 《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封面 我们再来看看《肿瘤生物学》这个杂志。如果不是因为这次事件,听说过这个期刊的科学工作者估计寥寥无几。有个指标很说明问题:它的影响因子(即过去两年内该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数)只有2.9。这如果在物理、化学领域还算可以,但在生物学领域是比较低的。作为对比,肿瘤学界比较好的杂志《肿瘤研究》影响因子在9以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Cell》的影响因子更是超过20。 《肿瘤生物学》影响因子只有2.9 更值得注意的是,《肿瘤生物学》对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收取版面费,每篇1500美元,这是它跟大多数科学期刊不同的一个特点。事实上,大部分学术期刊都不收费,尤其是重视学术声誉的期刊。虽然收钱的杂志不一定不严肃,但它对虚假论文的放水行为,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第四,尽管2015年已发生过类似事件,但《肿瘤生物学》杂志并未以此为戒,居然放任类似情况持续一年多,实在太可笑。这家杂志要么是在偷懒,要么是有意为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此赢利。 第五,这次揭出的造假者的单位,除中国机构(主要是各医院)外,还包括日本爱知医科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州血液中心、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这样看来,这家杂志是“来者不拒”,任何国家任何人愿意提供1500美元的版面费,都欢迎。 在了解以上情况之后,我们就会理解中国科协的说法:希望出版集团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之后一撤了之,同时高度警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与“第三方”机构有勾结的“掠夺性期刊”。中国科协清晰传达了愿与施普林格加强交流与合作的愿望,施普林格也应以此为契机,查找不足,共同维护国际科技期刊出版诚信。 我们还应看到,此事是国内国际一系列造假者的共谋,折射出国内现行科研人员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网络上到处可见某论文发表的中介 近年来中国大规模撤稿的事件,几乎全都集中在医学等应用型学科领域。在数理化等基础研究领域,就很少有这样的事。显然这跟一个老问题有关:对应用型人才的评价和升职标准过多强调论文,而医生们忙于做手术,很难有精力写论文。于是,假论文、假中介、假杂志的一条龙利益链应运而生。 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估人才,引入这种通行规则,是个巨大进步,但在一些领域“一刀切”以论文发表做评估,确实有些过犹不及。 真正有实力的学术人员基本不会向《肿瘤生物学》之类的期刊投稿。但现实来看,发文章关乎医学科研人员的晋升和职称评定,需求确实很大。然而在这种应用性比较明显的学科领域,从业人员大量时间用于临床而非学术理论,何况水平远不只体现在学术水平和理论贡献上。尤其在临床领域,治病救人的能力更为重要。 很显然中国已注意到这点并加以改进。今年初,中央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到要重点解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认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评价应突出市场和社会评价”。更多医院在取消评职称中论文的权重,改成“积分排行、年限、评优、课题、论文、获奖等都可换算成积分”。唯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调整落实人才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类似造假事件存在的土壤。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4月24日环球网)
|
|
|
|
实用资讯 | |
请遵守相关法律与法规,文明评论。详细请看《观察者网用户管理制度》
17 条评论
最热
最早
最新
不准备替谁洗地,但有几个问题要问清楚。第一,EDU域名虽然不能申请,但是却有办法弄到edu邮箱。换句话说,除非杂志编辑部确实地去联系学术机构了解情况,否则即使用edu邮箱,也同样不能保证联系人的真实可靠。再加上有部分科研人员确实存在机构邮箱和私人邮箱混用的情况,我认为单凭邮箱地址就怀疑是否是学术造假不可靠。
第二,杂志编辑部采信了假冒的审稿人,不代表文章通过与否就完全取决于审稿人意见,具体要看杂志内部如何处理稿件。审稿人的意见当然很重要,但编辑同样有审稿和提意见的能力和权利。明显不行的文章编辑直接就枪毙了,只有当编辑认为一篇文章的质量是可发可不发,那么审稿人的意见才会变得至关重要。
第三,杂志的影响因子和是否收取版面费,和它是否严谨,文章质量高低或许有相关性,但显然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按照作者的标准,影响因子低于一定程度又收取版面费的杂志,基本都应该列入怀疑对象了。某些人某些群体总是在符合自己需求的时候提出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的论述(比如痛斥崔永元),又在不符合自己需求的时候果断将其抛弃,这是不是双重标准?
第四,这107篇文章,是否囊括了这本杂志近年来的所有文章?如果确实如此,那杂志社确实负有主要责任,如果不是,说明有人钻空子才是主要的原因。(写到一半去springer看了一下,这份月刊杂志,每个月都要出版150篇文章,107篇论文看上去触目惊心,但其实只是在这本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一小部分而已,连一个月的刊文量都不到,更不用说是几年间的全部文章了。)
第五,类似第四,是否所有采用了类似审稿程序的杂志都出现了同样手段的学术造假?如果只有这家杂志出现大面积学术造假,那么杂志社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之,只能说明造假的人盯上了它们的漏洞。在这个案子里,显然杂志社是有严重问题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职称评定体系有问题,这没错。杂志社审稿程序有漏洞,也没错。但是你因为职称评定体系不合理,杂志社审稿程序有漏洞,就去铤而走险在学术领域造假,那你才是错得最离谱,最无法原谅的人。
还有 2 条评论
还有 1 条评论
像Tumor biology这种小期刊,稿源不够应该是最头痛的问题,文章水平次不可避免。不过像这种发生大面积作假事件,编辑部肯定是有责任的。而且这种问题,如作者所说,不难发现,不应该出现一次性撤回100多篇文章的情况。伪造审稿人邮件地址不是中国人专利,我见过一个博后,因为老板压着不让发文章,临走之前孤注一掷伪造了老板的邮件地址,用的也是Gmail。结果文章发到Nature communication上。不过过了2周就被撤下来了,处理得很迅速。
像Tumor biology这种小期刊,稿源不够应该是最头痛的问题,文章水平次不可避免。不过像这种发生大面积作假事件,编辑部肯定是有责任的。而且这种问题,如作者所说,不难发现,不应该出现一次性撤回100多篇文章的情况。伪造审稿人邮件地址不是中国人专利,我见过一个博后,因为老板压着不让发文章,临走之前孤注一掷伪造了老板的邮件地址,用的也是Gmail。结果文章发到Nature communication上。不过过了2周就被撤下来了,处理得很迅速。
还有太多太多的,好多工程建设领域,土木、水利,评个工程师非要英语、计算机,都是瞎扯淡。我们现在工程建设领域说世界第二,没人敢说世界第一,还要逼着这些可能一辈子用不上英语的人搞职称英语,这都是有问题的。
好在现在职称评价体系已经开始改变了
还有太多太多的,好多工程建设领域,土木、水利,评个工程师非要英语、计算机,都是瞎扯淡。我们现在工程建设领域说世界第二,没人敢说世界第一,还要逼着这些可能一辈子用不上英语的人搞职称英语,这都是有问题的。
好在现在职称评价体系已经开始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