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的风流故事,流传甚广,没有人不知道这个昏君的,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其实,关于杨广的那些后宫艳事大多是野史甚至于小说家虚构的,要说荒淫,哪个皇帝不荒淫,不荒淫那后宫佳丽三千是摆设吗。
就连杨广那妻管严极厉害的老爹,不老婆一死,立刻满后宫寻找美女,老而弥花,将本来壮实的身板,生生给掏空了,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就是宣华夫人陈氏,杨坚生生栽到这个美人手里了,活着的时候对他老身板来个拼命掏空,奄奄一息弥留之际,还来个感情绝杀,葬送了一条老命。
仔细翻阅史料,其实,宣华夫人和杨广并不是到杨坚奄奄一息的时候,演出那么一出绯闻大戏,早在杨广平定江南的时候,就有一腿了,这段故事有一本书对此做大胆推测,认为在杨广没有得到张丽华后,便发现了宣华夫人这个绝世美人,后来成了他老爹杨坚的妃子,已经不是他能掌控的了。
这本书观点很居颠覆性,也提供了一个研究隋史的新方向,还真不错,书命叫《燕归来:炀帝艳后秘史》。这本书可以说是关于隋史的奇书,也是关于隋朝人物小说的奇书,奇就奇在其观点及角度都有创新意义和构思。
宣华夫人和杨广的关系在平陈时候就建立起来了,之后,杨广为了应付他爱情观极为偏执的老妈,只好掩饰起来好色本性,可暗地里与宫里的宣华夫人,一直暧昧不断,这本书关于这个也是极力挖掘史料,也展开合理想象,比较好。
杨广能够干掉哥哥并进而成为太子,有两个贤内助起了很大作用,那就是王妃萧美娘和宣华夫人,一内一外,一明一暗,和他一起骗取杨坚和独孤皇后的信任,并诋毁杨勇,终于夺得天下。
可以说,萧美娘和宣华夫人都是杨广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
宣华夫人与独孤皇后的关系并不紧张,这大大跌破很多人的眼睛,因为这位独孤皇后占有欲极为强烈,而且手段极为强悍凶残,就因为杨坚偶然临幸了一次尉迟氏,她带人生生将人家打死了,真是够狠毒的。
好了,这段历史实在太过离奇精彩,大家有空还是看相关史料吧,推荐大家看看《燕归来:炀帝艳后秘史》看看,也许有所裨益。
反正我是看了感觉很新奇,对杨广及宣华夫人的这段千古绯闻有了新的认识。呵呵。 可以说,萧美娘和宣华夫人都是杨广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这句可说,萧后和宣华夫人都是杨广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萧后的名字史料无载,不叫美娘。尤其在夺嫡上,萧后和宣华夫人出力都很大。史书说萧妃密议经纶,宣华颇有力助焉,就是明证了。至于杨广和宣华夫人到底是否相识很久,感情如何,只能猜测了。但是杨广对宣华夫人感情很深当是属实,写过《神伤赋》,但是何种感情也不得而知,因为赋已经失传。
这两位美人出身高贵,都很有谋略,手段高超,不愧是帝女,我个人非常欣赏。 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晋王广之在籓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及文献皇后崩,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及上大渐,遗诏拜为宣华夫人。 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晡后,太子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诸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及炀帝嗣位之后,出居仙都宫。寻召入,岁余而终,时年二十九。帝深悼之,为制《神伤赋》。
《隋书》列传第一“后妃”
胪按:宣华夫人虽有宠于文、炀二帝,且与隋朝之兴亡关系密切,但对陈皇后裔之贡献却远不及乃侄陈女婤。 及上大渐,遗诏拜为宣华夫人。----这里面前后有很大矛盾,既然出了这档子丑事,遗诏还能拜为夫人?除非老杨脸皮太厚。且不说杨广有没有这么低智商和没头脑。中间典型一段八卦文,不知从哪里狗血出来的。我个人倾向杨广和宣华夫人原本是同盟关系,后来是不是看对眼了,完了杨广登基两人好了这也未可知。参看李治与武则天…… 张丽华事 这张丽华可是中国历史上排得上号的一个“祸水”,当然也就是一个大尤物(否则哪有资本当祸水呢?)据说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迷得陈后主天天给她梳头也不嫌腻,连见大臣都把她抱在腿上。(说真的,俺发现那时候中国风气挺开放的,连隋文这等老古板,正跟皇后在床上说话,臣下进来也就一块招呼坐。当然,坐腿上这景象可能是香艳了点儿) 话说陈后主搂着张贵妃日日欢歌(关于这段,请参看楼下飞花《分合镜》开头,写得分毫不差,连“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这等细节都有,不过后面隋室向陈朝提亲这段就可以不用信了……),杨坚正在北方厉兵秣马。到了开皇九年,一切就绪,杨坚下令五十万大军南渡平陈。 不久建康城破,废物点心陈后主吓得一手抱着张丽华,一手搂着孔贵嫔,躲进了井里,可惜最后还是被隋兵抓了出来,自己也成了千古一大笑话。不过俺们都知道,中国历来有个传统,凡举昏君亡国,别人的责任总比他本人的大,尤其身边有米女的话,那就更是现成的替罪羊。所以陈后主可以被隋室好好地供养起来,吃吃喝喝直到寿终正寝。美丽的张丽华就成了亡国的罪魁祸首,就地咔嚓,陈尸青溪桥下。 话说到这里,曾看过很多人说,隋文帝统一中国太容易,这话多少有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就好比苻坚当初如果打下来了,那么很可能也有人有同样的感受,太容易了。可是他偏偏就打输了。所以隋文帝能打下来,还是他的一大功业。 中国历经二百七十年分裂之后,再次统一。 这次平陈的领兵统帅名义上就是晋王杨广,不过实际的权力应该在左仆射高颍的手里。八卦隋史,是不能不提高颍的。此人文韬武略,为隋朝立下过无数功劳,通读《隋书》,他几乎是唯一受到无保留的全面褒奖的人,据说唐太宗看了他的传记之后,口水横流,恨不能把他拽来给自己干活。可惜,实在可惜,这个人于大业三年被杨广杀了。 高颍和杨广的梁子,据说就是这次平陈过程中结下的。不八卦的说法是,两人很可能因为指挥权有过磨擦;八卦的说法是这样的,杨广同学听说张丽华JJ长得十分PP,顿时起了神往之心,那时高颍已经先进入建康城,他就赶紧让高颍的儿子去跟他老爸说:“这个JJ俺要咧,留下给俺。”高颍说:“这怎么可以?这种妖女已经亡了陈朝,难道还能留她亡隋朝?”不由分说,把张JJ咔嚓了。多情的杨广同学从此怀恨在心。 这段八卦白纸黑字记录于正史——《隋书》,揭开了杨广同学荒淫好色的记录序幕(不过俺必须得说,这方面的记载实在后继乏力,所以大家要赶快享受,后面可能越来越乏味)。这个事情本来可以成为铁案的,无奈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同时代的另一部史书《陈书》给出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张JJ是被杨广同学下令砍头的。这真是一个不懂得怜香惜玉的煞风景说法,顿时破坏了《隋书》为杨广同学苦心经营的美好形象。而且还说杨广同学进城之后,秋毫无犯,深受百姓拥戴云云,当然,关于这些,《隋书》用两个字就高度概括了:“矫饰”。 《南史》和《北史》,不偏不倚,一家傍一家,《南史》从《陈书》,《北史》从《隋书》,于是二比二平,这事儿顺利成为糊涂公案。直到几百年后,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出来说话,这个人就是司马光。 呃,这里再插几句。大家都知道,司马光老师编写了一部帝王教科书《资治通鉴》,每个读过这部教科书的人,相信都会从心底里感叹,司马光老师真的很了不起。可是必须说,也许是出于“资治”的需要,他对某些人物怀有特殊的敌意。在俺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知道至少两个这样的人——杨广、武则天。由于司马光老师的努力,将很多《隋书》没有记载的野史资料载入了正史《资治通鉴》,从而将杨广的反面典型形象进一步塑造得完美无缺。如果不是杨广同学碰巧下令刨了一条很长的沟,并且现代人对于运输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有体会,很可能他会永无出头之日。 《资治通鉴》从《隋书》。 后代的史学家试图为杨广翻案就证明这事儿之不可能,痛扁杨广的继续引用《隋书》和《资治通鉴》,到现在也仍是争议纷纷。 其实这桩公案,俺本来一点儿也不在意,喜欢米女能算虾米呢?尤其是张丽华这种绝世大米女。可是不幸后来俺知道了一个事实:在平陈那年,张丽华的儿子已经十五岁了,而那年杨广才二十一岁。唉,真是……虽然俺知道其实张丽华多半不满三十,但还是美感立失。俺现在宁愿相信,杨广当时就看上了那位陈朝公主,也就是后来的宣华夫人。 捎带的一笔八卦: 翻后主张贵妃传的时候,顺便翻到关于南陈高宗的皇后柳氏一段话,这样写:高宗柳皇后,讳敬言(好端正的名字,这位柳皇后的母亲是梁武帝的女儿,又如后主沈皇后,讳婺华,沈皇后出身也很高,母亲也是一位公主,由此联想,很可能萧后的名字也是类似比较典正,而不是野史中玉儿之类的小名) 接着说柳后:后美姿容,身长七尺二寸,手垂过膝。 仔细把这句话读了两遍……真是……晕……这是美姿容吗?这简直是怪物啊,爆。 不过这位皇后还是很厉害的。高宗死时,应该是开皇二年吧,当时高颍带兵来袭,史书记载: 隋师临江,又国遭大丧,后主病疮,不能听政,其诛叔陵、供大行丧事、边境防守及百司众务,虽假以后主之命,实皆决之于后。 当时内有叛乱,外有强敌,全都是这位柳皇后坐镇指挥,把劫难对付过去。陈朝亡国之后,柳后也被隋室供养起来,一直到大业年间,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谢世(我发现那时的亡国皇后都特别长寿,柳后如此、沈后如此、萧后也如此……) 空梁落燕泥 在平陈过程中,跟晋王杨广结下梁子的,还不止高颍一个人。杨广在进入建康时,以“违军令”的罪名抓起了大将贺若弼。从后来的记载看,与其说贺若弼真的违反了什么军令,不如说是因为什么事情得罪了年轻气盛的元帅,当时的隋文帝还算明白事理,非但未曾追究,还厚赏了贺若弼。可惜躲过初一没躲过十五,大业三年贺若弼到底和高颍一起,被杨广杀了。 另一个在这事儿里被杨广记恨上的,是书呆子薛道衡,这人就是著名的“空梁落燕泥”典故里的主角。这也算是件小八卦,据说是隋炀帝好诗文,不愿有人能超过自己。薛道衡做《昔昔盐》,里面有两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被杨广嫉妒,因而杀了他,还恨恨地说:“我看你还能作‘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句吗?” 这事儿《隋书》没有记载,原出自《隋唐嘉话》,而入《资治通鉴》。 《隋书》的记载,薛道衡其人,是当时的文坛泰斗,做的官大概相当是隋文帝的秘书。彼时杨广还礼贤下士,很想结交他。有一次薛道衡被人参了,罢官发配岭南,杨广当时坐镇江南,便写信给他,让他从扬州过,这样就可以上奏皇帝留他在身边。可是薛道衡不领这个情,从别处绕路走了。这也就罢了,要命的是,绕路这主意是杨广的小弟弟汉王谅给出的,典型的靠错了边。 不过那时杨广矫饰也罢、真心也罢,还是出了名的“贤王”,对薛道衡“爱其才,犹颇见礼”。大业初年,也还勉强做出广用人才的样子,可惜这样子不是那么好做的,不久便不耐烦,至大业三年,杀了高颍和贺若弼。到大业五年,轮到老书呆子薛道衡倒霉。 在隋文帝仁寿年间,薛道衡被外往去做地方官,杨广登基后召他回来,本来是要他做秘书监的,这位子相当亲信,所以看起来杨广原意也还是很看重他。无奈书呆就是书呆,回来后上了洋洋洒洒一大篇文章,名为《高祖文皇帝颂》,将隋文帝的功绩好好地歌颂了一番。其时杨广的执政已经与隋文帝背道而驰,看了这篇文章,当然很不痛快,认为他是借着抬高隋文帝而贬低自己。因此也就不再给他秘书监的位置,而换了一个是非很多的官给他,意思就是要找机会整他了。老书呆子却仍没感觉,该说啥说啥,一点不知道夹起尾巴做人的道理。有一次修改律令,讨论了很久仍没有结果,薛道衡私下里跟人说:“要是高颍还在,早搞定了。”话传到杨广耳朵里,顿时大怒,说:“你还想高颍啊?”便抓他起来。薛道衡那时还想,不过说了一句话,能怎么样呢?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好酒菜,等他出狱了好压惊。结果杨广的一个亲信大臣裴蕴挑拨说:“薛道衡这糟老头子,仗着自己有才学,整天非议朝政。虽然看起来他是没什么罪,可是他肠子里全是坏水!”杨广深表同意,连带少年时的旧怨全想起来了,说:“没错,这家伙当初就伙同高颍、贺若弼欺负过我,到现在还不老实,杀!”于是真的将七十岁的老书呆子薛道衡给杀了。 今人有为杨广辩护的,说为了“空梁落燕泥”一句话而杀人,是太夸张了,何况平心而论,杨广的诗文不说比薛道衡高一截,也是半斤对八两,实在没必要吃这个干醋。然而说实在的,即便不是为一句诗文,杀薛道衡仍是近乎“莫须有”的罪名。推究起来,杨广的不能容人,当是其亡国的一大主因。 附: 昔昔盐 薛道衡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通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借马蹄? (这是首怨妇诗。说句老实话,我翻来覆去没看出来有多好,大概是这有隋一朝的诗文,即便是所谓佳作,也属于矮子里硬拔长子……) 书归正传,杨广在江南聚书这事儿,还是得记成功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当时南朝因为连年动乱,书籍散失特别厉害,再不整理很多书就没指望了;另外就得刨根,从隋文帝说起。这里必须先肯定一下,俺越读《隋书》,越觉得隋文帝是个厉害角色。不过他的文化水平,老实说……嗯,这里有一首他写的诗,友情提示一下,有正喝水的请咽下去,免得连累电脑。诗是这样的: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唉,就是著名的大老粗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也强点儿啊。所以隋文帝虽然也发展了一定的文化事业,但是总体来说,在他手上不是很受重视,晚年更是关闭了学校(为了省钱……)。另外呢,他认为南朝文风轻薄是亡国的祸端,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没有他的道理,不过在他执政期间,文学这玩意儿当然就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了,连薛道衡这等大才子也就是替他写写文书。所以呢,杨广在江南笼络文人,并且整理书籍,应该就不会是出于隋文帝的授意(甚至有点儿像顶风作案的勾当)。
其二,笼络江南佛教人士 前面说了,关于杨广同学在江南的活动,史书上记载寥寥,有些事情是通过反推法推演出来的,比如说此后江南相安无事,说明杨广同学去实行怀柔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些怀柔手段之一,就是大力笼络江南佛教人士。其实从后来杨广同学对江南的依赖可以推想,他当时大力笼络的远不止佛教人士,但是不幸别的没有被记载下来,而佛教方面的资料随着佛教文献留存下来。 这里面主要的,是杨广和天台宗智者的交往。天台宗是个啥呢?俺是不懂佛教的噢,根据俺看到的资料归纳成一句话,天台宗就是佛教在中国由舶来品转向国产化的转折点,换而言之,天台宗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个本土教派。而这个本土教派的产生,跟杨广的大力扶持很有关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彼时南朝佛教发达,在当时影响力甚大,亲善大使晋王杨广笼络佛教人士,是很容易理解的。当然,俺们还应该看到,杨家本身跟佛教渊源甚深,比如杨坚就是庙里长大的,另外最明显的是他们一大家子人的小名都是佛教用语,杨坚的小名叫延罗那,独孤皇后名叫迦罗,老大杨勇字睍地伐,杨广小名阿mo(mo字上麻下女)等等(插个小八卦,要说有个性还是老四蜀王杨秀的儿子,小名“爪子”)。 作为天台宗创始人的智者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尊赫。就当时而言,他是一个比较有活动能力的僧人。在陈朝时,就被尊为国师,他生前与一些显赫人物往来的书信,以及碑文等编为《国清百录》(杨广后为智者建国清寺,以寺命书名)。《国清百录》中就有智者与陈后主以及陈朝其它重要人物如宰相等的来往书信。陈朝灭亡后,首任行政长官秦王杨俊也曾写信给他,并有所捐赠,但杨俊远不如杨广那么拉得下脸来。《国清百录》中,杨广一个人的信就占了三分之二篇幅之多。 杨广写给智者的第一封信(是封邀请信),就措辞那叫一个客气,文采那叫一个斐然(换而言之,俺就没看大明白,俺对四六体一向感冒,当然意思可以猜出来)。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一直以来有个说法,说杨广在江南时迷上了江南的轻薄文风,俺一直也这样深信不疑。可是看了这封信,俺却觉得有点疑心了。这封信当在开皇十一年中,那时杨广到江南才几个月?他忙着平乱和善后还来不及,有工夫“感染轻薄文风”吗?所以俺的小固执(就是说个人见解,大家不要跟着信),要么这封信不是他自己写的,要么他在北方已经被“污染”了。
夺嫡 这一段的内容,其实都很有名,所以也变不出什么新鲜花样来,大概说说经过吧。 母后奇妒 独孤皇后的善妒,已然千古留名。俺倒是觉得,相比她的吃醋,杨坚的怕老婆水准更让人掉下巴。 独孤皇后的父亲独孤信,本是杨坚老爸杨忠的顶头上司,这大概是杨坚怕老婆的由来之一。不过做了皇帝还依然被管得死死的,俺想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感情相当好吧。史载独孤迦罗“手不释卷”,虽然是大司马的千金,北周皇帝的丈母娘,但是待人接物的态度始终很谦恭(史书上这么写,其实俺觉得从别的一些人传记里看,独孤皇后挺刺儿的)。她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赟很看大老婆杨后不顺眼(因为看把持朝政的老丈人不顺眼,估计是“芒刺在背”的翻版),有一次不知道找个什么借口,要干掉杨后。关键时刻杨坚不便出面,独孤迦罗进宫去替女儿苦苦求情,据说磕头见血,总算救了杨后一命(这位杨后丽华身世相当可怜,标准的政治牺牲品,倘若有闲可以单写一段)。后来周宣帝出人意料地早早玩完,紧急状态下,杨坚为了掌握朝政,住在禁中,独孤迦罗让人转告他:“老公,你已经骑虎难下,加油干吧!”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位聪明而有胆识的女子。 杨坚做了皇帝,后宫却完全由独孤皇后把持。据说杨坚当初曾跟独孤发誓,绝不跟别的女人生孩子,所以杨坚的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生的(也真能生)。独孤皇后简直是寸步不离地看着杨坚,上朝一直送到朝堂门口,然后一直坐在后面听,下朝再跟他一起回后宫。无奈百密一疏,看得再紧猫儿也要偷腥。有天杨坚撞见了叛臣尉迟炯的孙女儿,是个美人儿,杨坚就忍不住啦。结果事情让独孤皇后知道,就趁着杨坚上朝的时候,让人把她杀了。比较让人掉眼镜的是杨坚的反应,他得知了之后,居然就一赌气自己骑了匹马,跑出宫去,一直跑进山里。内侍当然紧张,赶紧告诉了宰相,左、右仆射高颍和杨素,便连忙去追。追上之后,当然是苦劝,杨坚恨恨地发牢骚:“俺都是皇帝了,居然这么不自由!”高颍便回答了一句很著名的话:“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这句话著名不是因为话本身的意思有什么了不起,而是因为这“一妇人”三个字后来传到了独孤皇后的耳朵,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藐视,从此便杠上了高颍。高颍本是独孤信的旧人,甚至被赐姓“独孤”过,独孤皇后跟他的关系,本应该很好。然而自那以后,却开始看他不顺眼。 倘若这段记载可靠,那么传这话的,想来总是杨素。彼时高颍和杨素不合(关乎权势,这简直是一定的),高颍德高望重,在文帝面前一言九鼎,想要动他,恐怕也只有靠枕边风了。 杨坚闹别扭到半夜,总算给劝回去了,独孤皇后大概觉得自己太过分,也陪了不是,两人又和好。只是这个疙瘩,总是在了。 独孤皇后还有一项本事,就是不但自己把老公看得死死的,还坚决支持别的女人也把老公看得死死的。甚至,哪个朝臣娶个妾,她便会看那人不顺眼,抽冷给杨坚出个主意,给他小鞋穿。有朝臣娶了小妾,正妻不乐意,求助于独孤皇后,独孤皇后就会让他休了小妾。可以想像,有这位强势的女权运动领导人坐镇,那会儿的朝堂上下,都是一帮“气管炎”。 高颍的夫人去世后,独孤皇后想给他做媒让他续弦,但高颍说不忍再娶。孰料过了一阵子,高颍的小妾却又生孩子了。这又犯了独孤皇后的忌。 当然,她跟高颍之间,最大的梁子就在于,他是阻碍废除太子杨勇,从而立她的宝贝老二杨广为太子的最
太子失爱 太子杨勇,也渐渐失却了父母的欢心。 由于杨广最后的亡国结局,史家普遍比较同情杨勇,而且杨勇的被废,确实有点儿理由不足。根据史书的描述,杨勇其人,看起来是偏于仁厚一路,跟费尽心机的杨广相比,多少有点儿“缺心眼”。 杨勇好文学(杨坚“不好读书”,简直是藐视文人,五个儿子却好像文才都很好,不知道是怎么教出来的),且爱好奢丽的衣饰玩物(杨坚以俭朴著称,连人家用布袋装姜进贡都看不顺眼,他的五个儿子却个个都很奢侈,而且至少有三个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真是……也不知道是怎么教出来的),举止轻浮,经常不顾上下尊卑,跟一些文人侍从亲狎玩闹(杨勇似乎性情很随和),放纵手下。种种此类,都在杨坚夫妇眼皮底下做出来,自然不为父母所喜欢,东宫侍臣也多有劝谏,但杨勇不肯听。 作为老大,他不为母亲喜欢的原因,则主要是因为犯了独孤皇后的大忌——好女色。杨勇的正妻元氏,是魏皇族后裔,杨勇对这桩政治婚姻十分不满。他另外宠爱的,是工匠出身的云定兴(这人真正是令人发指……此刻就先不说了)的女儿。云氏跟杨勇不知怎么勾搭上的,大概起先杨勇还有顾忌,不敢带回家,后来在外面生了一个私生子,也就是他的长子杨俨,云氏这才被承认,封了个昭训。杨勇还不止一个小妾,他的十个儿子,分别跟五六个女人生的,和五子同母的杨坚相比,是个不折不扣的花心大萝卜。这当然让独孤皇后十分不爽,气得大骂他是猪。 自己选的儿媳受冷落,当然她也就看那个云氏极其不顺眼。开皇十一年,杨勇正妃元氏暴亡(史载是心脏病发作),独孤皇后更怀疑是云氏捣鬼。这种厌恶后来已经成为心病,她最后下决心促成改立太子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其它几个宝贝儿子,将来要在那个“贱货”生的儿子面前称臣。
|
| |
| 15楼 杨勇为父亲杨坚所冷落的原因,则是那档子千古不变的事儿——皇位。虽然这太子立了就是为了以后当皇帝的,可是要是他有那么一丁点儿提前流露出想当的意思,甚至也不用流露出,让老皇帝疑神疑鬼一下,那位置就可能不保。所以历来皇太子当年头长的,就容易出问题,尤其老爸越英明神武,出问题的概率越大。杨勇从立到废,当了整整二十年的太子,杨坚还算是有耐性的。 开皇十八年冬至,百官至东宫朝贺,杨勇坦然接受。这下,惹翻了杨坚,此后他越看老大越不顺眼,遂拉开废太子的最后一幕。 晋王矫饰 又绕回杨广同学了,可惜这段实在米啥好说的,赶紧扫过去: 与此同时,在苦心经营之下,晋王杨广的声誉与日俱隆。 在继位之前,杨广同学的形象包装近乎完美:军功显赫、对江南的治理卓有成效、儒雅、好学、仁孝、举止庄重、生活俭朴、行为检点、感情专一、礼贤下士…… (别笑、别笑,俺都想笑了:P) 史书上评价两个字:矫饰。 对比前后的表现,当然是有道理的。杨广生性好动,关于他小时候的一段记载提起:杨坚继位之后,杨广被封晋王,坐镇并州(现在的太原那段,主要负责西北外患)。当时被派在他身边,负责约束和教导十三岁的小皇子的,是名臣王韶。王韶督导得很严格,杨广被管得死死的。有一次王韶去巡视长城,前脚一走,后脚杨广就命人在自家后园里开了池塘,造起假山来玩。王韶回来之后看见,便把自己锁上,说晋王居然这样胡闹,全是俺的错啊,把小杨广吓得连连认错,才算完。 在这样的约束下,杨广长大后性情“深沉严重”。实际上这种性情他保持了终生。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奇怪?呃,感到奇怪是正常的,因为这个是俺总结的:史书多处记载,实际上他继位之后,在朝堂上始终是表现得凝重端方,回到后宫才会玩闹,再对比和他半师半友的柳顾言传中,可以看出,杨广无论是在江南当晋王,还是在长安当太子期间,私下里和文人亲狎玩闹也没有多少顾忌。所以,单就这方面来说,可能是他从小养成了这种习惯,做正经事一种态度,玩的时候另一种态度。嗯,是不是有点儿道理?(当然,大家不用跟着信) 智囊团主要成员 张衡,看起来这位是首席心腹,他是从并州就跟着杨广的旧臣,替杨广办很多机密的事情,比如在京城设立情报站,及时转送朝中动态到江南。另外他的著名,在于他是后来“血溅屏风”那桩千古疑案的主角。 郭衍,北周时跟着杨坚,是撺掇杨坚篡位的主谋之一(此人真的很会上船,一上一个准),还是相当能干的一个人,军功卓著,民政也很不错,曾经有过不请旨就开仓放粮、亲自驾小船营救被大水围困百姓等等的政绩,颇多。被封上柱国。那年头,“上柱国”超值钱,那是从一品,跟郡王等价。这么说好了,最大的官儿是尚书令,经常是不设悬空的,正二品。他曾跟随杨广平定江南,被引为心腹。后来杨广出藩,找他商量事情不方便,就找一个借口,说郭衍老婆得病,只有晋王萧妃能治,杨坚便让他带老婆去了江南。郭衍替杨广“阴养士卒”。 哎呀,看到这里才发觉,杨广夺嫡的计划已经进行了如果不成功,可能就要武装起事的程度。别的俺倒是没多想,俺就估摸着吧,他这计划肯定很花钱,估计他当时在江南是设法捞了不少的……当然,这也说明,杨广同学在江南确实经营得很有势力。 宇文述,这个人其实还应该放在郭衍之前,是仅次于张衡的人物,但是为了叙述方便,稍稍拖后一点儿。这人是个武夫,也是北周时跟着杨坚,被封上柱国。也是平陈时跟随过杨广,被杨广拉拢成心腹(看来平陈时,杨广还真没闲着)。他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帮杨广拉拢了右仆射杨素。 杨素,这个人太有名,单写可以写一本书,俺就不多说了。宇文述拉拢杨素的办法是曲线式的,先拉拢杨素的弟弟杨约,宇文述回京,找杨约吃喝赌钱,就顺手把杨广托付的大笔钱财“输”给了他(这行贿办法简单实在,古往今来,都被广为运用)。杨约也很领情,帮他去说服了杨素。当然这里面有个关键是,杨素和皇太子杨勇、左仆射高颍十分不合。杨坚对他也很有戒心(军功太高了……)。总之他一上船,杨广同学 这边实力剧增。 杨广在江南聚集了一班文人,除了谈文之外,俺估计其中也有特别心腹的,起到出谋划策的作用?譬如柳顾言。不过没有明确的记载。 然后,还有几位似乎起过作用的相士。来和:早年(不知道多早,史书写得不清楚……),杨坚曾让来和给五个儿子相面,来和说:晋王眉上 双骨隆起,贵不可言。萧吉:这位又是萧妃本家,似乎是很受杨坚重视的一个,呃,那种精阴阳算术的人。独孤皇后死后,陵寝就是他给看的风水。他自称也说过晋王能成为太子的话,却看不出来到底是不是跟杨坚说的。 水到渠成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征辽,统帅是汉王杨谅,由高颍辅佐。杨谅是杨坚夫妇的小儿子,被宠坏了宝宝。这趟高颍跟他的关系又没搞好,结果回来杨谅就跟老爸老妈告状说,俺差点被让高颍杀了!此时独孤皇后的枕边风已经吹了好一阵子,雪上加霜,杨坚看高颍不顺眼了。 次年,便因为一桩案子,将高颍罢了官。墙倒众人推,又有人揭发高颍有谋反之意,抓起来问罪,被判死刑。总算隋文帝心软了一下,将他贬为庶民。 高颍被罢免,杨素掌权,杨广同学的时机到了。于是,上演了一处著名的戏码,估计是在开皇十九年归藩之前,杨广去向独孤皇后道别,声泪俱下地说道:“俺不知道做错了什么,大哥现在恨俺入骨,说不定改天就给俺下点毒,俺就跟老妈你永别啦!” 独孤皇后听得那个心疼噢,便下定决心促成这件事。 如果这段事情是真的(说真的,俺对史书中记录的这些“机密”对话,总是有点儿将信将疑),那么想必,在此之前,杨广同学已经成功把杨勇惹毛了,两兄弟公开呈斗鸡状,并且让旁观者觉得杨广是受害者(这倒是不难,杨广同学那会儿形象美好无比),否则,独孤再偏心眼也好,如果杨勇对杨广是一团和气,恐怕这个挑拨是办不到的。 然后就是最后一点步骤啦,罗织罪名啦什么的什么的,实在也没什么新鲜的,基本上废掉一个太子的理由大部分时候都是:想造反。如果他不想造反,那也要弄得他想造反,再不行就是像是想造反…… 开皇二十年十月,杨勇被废。 开皇二十年十一月,杨广终于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太子之位。
宣华夫人事 仁寿二年八月,独孤皇后谢世。从她十四岁嫁给杨坚,整整四十五年,杨坚这九五至尊的苦孩子熬出了头,再没人看着的猫儿终于可以偷,呃,吃腥。此后,杨坚镇日跟一帮宠姬泡在一起。其中,最得宠的就是—— 啊,介绍一下,这位就是隋史中最大一段八卦,所有正史、野史都不肯漏过的女主角——宣华夫人。 宣华夫人姓陈,本是陈后主的妹妹。她老爹陈宣帝光儿子就生了四十多个(真是……),这位公主也不知道老几。从她大业元年去世时二十九倒推,平陈她被虏入隋宫时,应该是十四、五岁。可怜啊,原本也是人人哄着捧着的金枝玉叶,就进了宫伺候一个大她三十多岁的老头子,而且这老头子还有个母老虎看着,以前就有过阴杀美女的前科。 不过宣华夫人(注解一下,宣华夫人应该是杨广给上的尊号,杨坚时代封的是陈贵人,不过以下统一叫宣华夫人)的才貌应该都相当出众,可能有“我见犹怜”之功力,所以独孤皇后活着的时候,允许杨坚染指的嫔妃就只有她了。独孤皇后过世之后,她更成为执掌后宫的人物。插一句,还记得陈宣帝那位“身长七尺二寸,手垂过膝”的柳皇后否?当然宣华夫人不见得是她生的,可是这陈宣帝的描述居然也是:“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手垂过膝”(两口子可真是般配啊),真让俺对宣华夫人的遗传基因产生怀疑…… 话说杨坚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终日温柔乡里泡着,没出二年,就淘虚了身子。仁寿四年四月,杨坚在仁寿宫病倒,朝政全面移交皇太子杨广,七月十日,杨坚与群臣举行了临终告别会,三天后,驾崩。 这桩千古超级大八卦,出在最后一天,也就是七月十三日。据说杨坚那日精神不错(这是俺的推断,否则临终告别会都开过了,行将就木的人咋还有力气发那么大脾气?),宣华夫人在旁伺候,中间出去换了趟衣裳,回来时发髻凌乱,狼狈不堪。杨坚大奇怪,问怎么啦?宣华夫人哭诉:“太子无礼,他想XX偶啦!”杨坚顿时大怒,拍着床沿大叫:“俺上了这畜生的当啦!”然后就命人,召吾儿来。下人当然以为是叫杨广啦,可是杨坚却说:“叫杨勇来。”同时下令找两个人,一个是柳述(兵部尚书,记得这人吗?杨广同学的妹夫、兰陵公主的老公),另一个是黄门侍郎元岩。注解一下,这两人都是杨广同学的对头。 但是,此时杨广同学也已经得到消息,他找了杨素商量之后,立刻命禁军介入,封锁了宫门。然后命亲信张衡将杨坚屋里的宫人统统赶了出去,此时屋里便只有张衡。 然后……没说。 正史上啥也没说,发挥留白的效果,没说里面发生了啥事儿(其实跟说了一样,这都不是暗示了,简直是明示,可是……毕竟没说,这还是很微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