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关于苏-35的性能,一直有观点认为其存在吹嘘成分,比如其使用“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号称对3平方米目标探测距离高达400千米。
其实“雪豹”-E稍微准确一点的数据是300平方度视野内探测距离200千米,远程模式则是100平方度视野,这样才有400千米探测距离。或许有人会说,300平方度也才200千米,那要看到左右60度时,不就只剩几十公里了?
有人会因此认为,“雪豹”-E雷达的性能被严重夸大,其实不然。今天北国防务(微信ID:sinorusdef)特约撰稿人杨政卫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相控阵雷达的基本原理就是藉由改变每个发射单元的相位,让天线不动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波束方向。偏转角越大时,在该方向的有效孔径会减少,波束会发散、强度减弱、指向性变差。
因此,雷达通常会选定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当作这个相位天线的扫描范围。例如Su-30MKI的”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就是+/-45度,“雪豹”-E可以到+/-70度,但限定在+/-60度,多数相控阵雷达都是+-60度。通常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最外侧的强度约是主轴的80~90%,由于探测距离与功率的4次方根成正比,因此对探距的影响非常小。所以一般不会特别强调探测距离跟方向的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在正面可以看到400千米,在60度方向也是可以接近400千米,怎么可能偏离主轴没几度就从400千米降到200千米呢?
那么所谓的100平方度400千米跟300平方度200千米是什么意思?
雷达没有必要对整个探测范围都用远程模式,它可以选择有些方向用普通模式,有些用远程模式,这样探测才有效率。也就是对“雪豹”-E而言, 3600平方度的视野范围(上下左右+-60度)可由300平方度与100平方度视野拼成,在里面用一样窄的波束(例如2x2度)去扫描,差别在于在100平方度视野内要多等一点时间,甚至可能要动用额外的运算资源。
雷达要看得远,数据更新就慢,数据更新快,就要看得近。毕竟把信号打出去总要等信号回来,例如打到300千米外,要等1毫秒信号才会回来,打到30千米外,只要等0.1毫秒。这是光速的问题,跟天线是机械扫描、无源相控阵或是有源相控阵无关。
当然,如果对于全空域都用远程模式,当然也可以看到近的目标,但扫一次就要比较久。反之,如果用短程模式,可以很快扫描大范围,但看不到远方目标。
所以当战机在完全无初始讯息时,当然可以先用远程模式,用个几秒钟把整个空域扫一遍,但是在比较知道状况后,自然不需要那么没效率,可以对不同方向运用不同扫描模式,这样对近的就可以加强更新率,又可以看到远的。
取个极端例子,如果一样是用2度波束宽对120*120度范围作完整扫描,机械雷达约是1分钟,与距离无关,因为机械雷达在每个方向停留时间是几毫秒,完全足够等到400千米外的回波,而对于近距离目标也不能扫更快,因为机械极限就是这样。
如果用“雪豹”-E,每道波束建立时间0.4毫秒,等400千米外的回波要1.3毫秒,总共至少1.7毫秒,全空域是6.12秒。而如果是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则波束建立时间远小于0.4毫秒,当作0好了,但加上等回波时间,一个方向要消耗1.3毫秒,全空域要4.6秒,竟然比无源相控阵雷达好不了多少!反之如果灵活运用不同的扫描模式,相控阵雷达的数据更新率优势就会更凸显,有源相控阵相对于无源相控阵雷达的优势也才会被凸显。
至于为什么特别选300平方度跟100平方度呢?事实上传统雷达也差不多是这么用的,机械扫描雷达实际上也不是对整个视野做扫描,而是依作战需要对特定范围扫描,只是这个特定范围不能超出+/-60度范围罢了。
例如缠斗时的“垂直空战模式”就是对左右约+/-2度、上下+/-60度范围快速扫描,远程空战时限定在几百平方度,至于真的要发射飞弹时,通常就是限定在约100平方度范围。
因此“雪豹”-E可能是依据传统雷达操作习惯去设定每个模式的视野范围,这样就易于与旧有使用经验整合,而相控阵雷达可以快速在不同模式间切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同时多任务。
综上,如果说“雪豹”-E的100平方度只限于正前方,或是不实用,显然有失偏颇了。(作者署名:北国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