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大学生也拍了部转基因纪录片:代表农民的声音太少 |
送交者: 2016年11月09日06:26:04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留美大学生也拍了部转基因纪录片:代表农民的声音太少【采访整理/ 观察者网孙武】 今年3月,一群留美大学生启动拍摄一部转基因纪录片,他们沿着戴维斯—伯克利—斯坦福—洛杉矶—芝加哥—圣路易斯的路线,从基因工程领域奠基者、不同相关学科的顶尖科学家,到有机农户、农业巨头孟山都、环保机构、消费者,用镜头记录下转基因食品在美发展的现状,努力倾听各方不同的声音。 相比号称自费百万的那部同主题影片,他们的预算仅为三万五千元人民币,通过众筹由来自世界各地的595位热心网友募集。他们的纪录片于11月4日正式在网上发布。日前,观察者网采访了团队成员,聊聊他们心中的转基因问题的答案。 被采访者名单:施皖、徐佳婧、羊迪、章婕(按姓名首字母排列) 观察者网: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们团队的成员,和你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起因和动机? 答:我们都是在校学生或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包括生物、农学、医学、社会工作、新闻传播、法律、金融等等。团队最早是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形成,逐渐扩展到全美几所著名大学;同时在国内还设置了负责众筹和外联的分队,后来国内的分队也参与到了摄制工作中。 我们觉得团队成员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转基因问题和它引起的争论非常关注,二是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最早的发端是在国内读研的周施展同学在看过一个回应转基因食品谣言的专题报告后,建议他的大学好友、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的南冰在美国拍一部纪录片。这个动机在我们影片的一开始有所呈现,即面对网络上关于转基因的各种传言,我们想亲自弄清楚它们的真伪,并把我们的考察结果分享给更多的人。 观察者网:你们在美国拍这部转基因纪录片,有没有试图和崔永元自费拍的纪录片进行比较,暗暗较劲的意思?你们觉得哪些问题是崔永元的纪录片没有很好解决的,需要你们的纪录片去完成这些解答的任务? 答:崔老师当年亲赴美国拍摄的片子,曾在社会上引起过一些争议,也引发了我们对“转基因”的关注与疑问。我们团队中刚好有几位成员正在崔老师曾考察过的城市留学,随着我们对当地的深入了解,再回过头去看崔老师的片子,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选择在这几个城市进行摄制,不仅正好能有所参照,而且更为便利,能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 我们在摄制过程中特别注意了采访对象的权威性和学科全面性,并强调了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我们本着审慎的态度,从多学科的不同视角,尝试对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共识和社会影响进行探索,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转基因,并引发观众对相关的社会问题作出主动的、批判性的思考。 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oger Beachy(左一)接受采访 观察者网:正如崔永元一样,你们的团队成员在转基因问题上可能也有自己的立场,难免影响到你们作品的客观性,你们在作品中做了哪些努力,来避免预设立场的影响? 答:首先,我们采访到的专家来自包括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农业、法律、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公共卫生在内的多个专业领域,除此之外我们还采访到了和转基因相关的不同利益方,如生物技术公司、有机农民、以及消费者。综合这些不同视角,有助于平衡不同观点、保证全面客观的讨论。 其次,为了确保影片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我们成立了由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博士乃至博士后组成的科学小组,对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讨论。科学小组的成员不仅专业分布广泛,还各有见解。但讨论的气氛是民主开放的,整个拍摄的过程不乏激烈的辩论,到影片摄制结束,团队在大方向上意见一致,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大家可能仍保留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最后,为了确保客观公正的表述每个受访者的观点,成片之后我们一一联系了之前的采访对象,邀请他们观看并提出建议,也避免我们剪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偏差。 观察者网:在纪录片从开始众筹到制作完成的过程中,有什么是你们感触最深的事情,可以和大家分享? 答: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大家对转基因、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在众筹阶段,只用22小时,来自世界各地的595位热心网友,就为我们筹齐了预算所需资金,据了解,他们中有家庭主妇,有学生,也有社会人士。在拍摄途中,不断有朋友主动提供帮助,即便后期制作的最后阶段,仍有希望参与译制的同学,但是,无一人计较报酬。 而我们的采访对象,作为各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工作日程非常满,但都很快回复邮件,欣然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求,还积极与我们协调采访时间、准备采访问题,并为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议。所有人的热情令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转基因话题的高度关切,让我们感到更加有责任做出一部科学客观、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纪录片。 观察者网: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你们的纪录片中提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美国学者有分歧,你们觉得这种分歧确实是因为双方选择的依据不同,还是源于双方的关注点不同? 答:首先,我们采访到的所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和绝大多数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关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有共识的。他们都认为转基因食品危害健康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只是,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在社会结构关系、知识权力、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转基因农业存在一定疑虑。兼听则明,我们正是想通过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完整地摆在观众面前,让他们明确了解在科学界认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同时,于社会学领域,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社会影响。 William Lacy教授(左一)与摄制组分享在中国的经历 观察者网:你们的片中,许多专家都提到,比起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更值得关注,与专家的看法相反,普通的(中国)公众更多把转基因作为一个食品安全问题而非农业问题来看待,对此你们怎么看? 答: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利益,关注和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花了很多篇幅来解答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疑虑。但同时我们也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承担由转基因食品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也就是说,转基因作为一个农业问题,同样会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另外,现在网络上的声音大多代表的是消费者群体,而另一个重要相关利益方——农民的声音没有得到很好表达。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的尝试,让大家更加关注农业,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 观察者网:转基因技术在美国的阻力较小,片中有位芝加哥大学的法律教授提到,美国鼓励尝试新事物,因此不断诞生新的发明和技术,而由于伦理观念,欧洲的阻力相对就大得多。那么,能介绍一下你们了解到的中国政府的态度吗? 答:正如我们在影片中提到的,今年四月农业部召开了农业转基因专题新闻发布会,强调了今年“一号文件”中“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的方针,我们很高兴看到政府在鼓励研发的同时强调了监管,对于推广采取了非常谨慎的务实态度。 观察者网:除了消费者的权益,你们的纪录片特别关注了转基因对农民利益的影响,这是过去呈现在互联网上的争议中较少涉及的。你们如何评价中国政府对农民非法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管理? 答:感谢您注意并提到我们对农民利益的关注,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现在大众媒体上关于转基因问题,代表农民的声音太少,我们希望能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加强对非法种植的管理,方向是正确的,一方面保护了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规范了市场,保护了知识产权,完善了监管机制,为转基因食品未来的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观察者网:转基因的争论不会通过一两部纪录片结束,生物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可能是“永远在路上”,你们的纪录片澄清了不少问题,如果用几段话总结你们的纪录片收获的最有价值的、你们最希望和大家分享的见解,是什么? 答:我们同意您的说法,争论不会简单结束,很可能“永远在路上”。但万万不能因为困难而不去做,因为遥远而不去走,因为复杂而放弃思考。真理的门,总是虚掩着的。我们曾经认为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话题,但亲自动手调查后才发现,原来很多的质疑都被回答过,很多的事情可以越辩越明。更需要讨论的,是环境影响、公共监管、对话交流、社会效应等之前被很多人忽视了的问题。我们希望能用行动证明,在遇到疑惑时多听多想,不要偏听偏信。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