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钢城的荣光与嬗变 |
送交者: 2016年09月12日21:46:59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
红色钢城的荣光与嬗变 【人物名片】 陶汉英 武钢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1950年至1962年,先后任职于东北工业部、中央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武钢经理办公室等单位。曾是苏联支援武钢专家组组长巴杜洛夫的专职翻译,毛主席来武钢视察的随行陪同人员,全程见证了武钢从立项、选址、兴建到投产的诞生历程。 陶汉英家中客厅的墙壁上,方方正正地挂着一幅黑白大照片,那是1958年武钢建成投产,毛主席视察时的留影。在东湖宾馆梅岭一号的毛主席旧居中,挂有同样的照片。照片定格那年,毛主席65岁,巴杜洛夫60岁,陶汉英30岁。半个多世纪过去,陶汉英已85岁高龄,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却在他脑海里历久弥新。 【谈判10余月新中国钢铁长子诞生】 195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的陶汉英,被抽调到东北工业部。这一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讨论工业计划会议,作为“工业的粮食”的钢铁,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那时,我国年产钢量只有65万吨,而美国为1980万吨。除了东北鞍钢外,南部地区没有大型的钢铁工业。为改变“北重南轻”的钢铁工业布局,1952年5月6日,中央正式立项,批准在武汉地区建立钢铁公司,带动整个南方工业发展。 8月,周恩来总理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联,为促成苏联援华兴建和改建的50家企业进行会谈,企业名单中包括武钢。 苏方倾向恢复鞍钢生产,建设包钢,否决武钢。因为包头距离苏联近,而武钢在台湾飞机的轰炸范围内,且资源缺乏(大冶矿山当时勘探的结果只有5000万吨),不宜建厂。 谈判历时10个多月,中方终于打消了苏方的顾虑,让苏方收回了在包头建厂的意见。1953年3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了在华中建厂的协定。 【行程36万里千人两年跨省选厂址】 1952年5月1日,重工业部在黄石大冶钢厂正式成立了“315厂筹备处”(代号)。这是武钢的前身。筹备处成立之前,钢厂的选址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展开。 1952年4月,中南局工业部部长刘杰带领的选址小组,沿着长江一线先后踏勘了金口、白沙洲、徐家棚、谌家矶等十多处点。随后,又改乘小火轮由汉口向大冶进发,因选择巨型钢厂厂址所依据的条件复杂,此行并未发现理想的厂址。 1954年3月的一天上午,列宁格勒分院院长别利雅奇柯夫、总工程师格里高里扬等20余位专家来到武汉青山实地踏勘。经研究、论证、分析后,别利雅奇柯夫兴奋地说:“我们认为,青山的条件是很好的。” 1954年4月,中央批准青山作为钢厂厂址。同年年底,钢铁厂正式定名为武汉钢铁公司。在历时两年的选址时间里,共计一千名工作人员横跨两省,辗转行程36万里。 【92卷设计图纸描绘十里钢城蓝图】 武钢厂址确定后,苏方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武钢的初步设计图,陶汉英清晰地记得,“设计图纸共92卷。” 1955年4月上旬,列宁格勒分院设计专家组格里高里扬及苏联驻华商务参赞布茜舍金、重工业部专家组组长希德洛夫一行由重工业部设计司司长唐楠屏陪同一起来到武汉,在江汉路104号原华中钢铁公司内解释武钢初步设计。 陶汉英是此行的翻译及陪同人员,回忆到此处,他回到卧室,捧出一个枣红色的纸盒,找出当时的合影。盒子里还有一些中央领导人视察武钢的旧照片,这都是陶汉英的宝贝。 1955年6月12日,中央正式批准武钢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初步设计及议定书,年产钢120万-150万吨的初步设计规模。 虽然当时的青山还到处是坟堆和湖泽的荒凉地,但建设新中国钢铁基地的宏伟画卷已经铺开,青山很快成为建设的热土。 【投资11.7亿元当年全国人均10元建武钢】 1955年10月,武钢青山厂区工程正式大规模破土动工。“全国支援武钢”,成为当时一句响亮的口号。 沈阳重型机器厂为武钢制造的高炉设备大钟,直径4.8米,重约30吨。为了将这个沉重的庞然大物运到武汉,中央军委、国防部、海军司令部、交通部通力协助。此外,国家民航局多次派遣大型专机往返于武汉与哈尔滨之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下令,将13架军用飞机用于武钢建设。 在陶汉英的记忆中,当时全国各地都在给武钢建设提供援建人才。仅鞍钢就有近3000名技术骨干和有经验的工人调入武钢;哈尔滨一公司全部南迁;中南二公司的人员、装备全部划归武钢;解放军公路二师二万多人整体转业,从师长到卫生员全部调入武钢。 武钢的投资金额11.7亿元,而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长江大桥投资7000万元,仅为武钢的一个零头。时任中南局负责人的李先念曾告诫武钢:“这个大型企业是毛主席亲自批准、全国人民平均每人拿出10元钱建设起来的,你们一定要把它办好。” 图为: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视察武钢(资料图片) 【提前10月竣工毛主席亲临1号高炉观出铁】 1958年9月13日,对武钢人而言是一个双喜之日。毛泽东主席在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下视察武钢,观看第一炉铁水出炉:这也是武钢的投产纪念日。 当毛主席踏上出铁场的铁梯,广场上3000名武钢职工代表的欢呼声像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这3000名代表都经过了严格的政治审查。”陶汉英说。 下午3时许,沸腾的铁水仿佛一条跳跃的金龙,从1号高炉奔腾而出,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1号高炉的出铁,比原定的1959年投产早了10个多月。这座容积为1513立方米的高炉,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高炉。同样的高炉,武钢计划建4座,而当时世界上仅有4座——苏联3座,美国1座。 【国企改革样本钢铁人不全吃钢铁饭】 武钢建厂以来,先后有七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如今的武钢,已成长为以钢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贸易三大业务为主的集团公司,涉及城建、运输、矿产、餐饮、燃气供应、地产开发、饮料生产等十几个产业,旗下拥有十余家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 1974年一米七轧机系统的引进,开启了武钢人二次创业,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2005年,武钢中西南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武钢开始了第三次创业的征程。 2011年,武钢加大投资的非钢产业挣得了20.8亿元的利润,帮助企业在钢铁业的严冬期保持着17.4%的利润增幅。 2013年1月17日,武钢对外发布的信息中,武钢物流产业利润同比增长351%,成为又一创效强业。 陶汉英说,五十多年前,毛主席离开武钢时,曾语重心长地对时任武钢第一书记的李一清嘱咐:“像武钢这样的大型企业,除了生产多种钢铁产品外,可以逐步办成综合型的联合企业。”如今,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希望,在武钢人手中变成了现实。 【武钢大事记】 1954年苏联专家组确定武钢厂址在武汉市青山区。 1955年国家批准武钢一期工程年产钢120万-150万吨的初步设计规模,青山厂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1958年武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 1970年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100”万吨。 1974年武钢一米七轧机在武钢开工建设。 1980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武钢,武钢被列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 1992年国务院批准武钢实行利税分流承包方案。 1999年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04年武钢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 2005年武钢开始第三次创业。计划到2015年,粗钢年产达到5000万吨以上,成为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一流钢铁企业。 图为:武钢六号高炉夜景(资料图片) 发布时间: 2013-01-21 07:02 来源: 进入电子报 楚天金报 □文/本报记者张艳 图/本报记者程平 实习生王盼歆 程瑾 楼主:Jayxun宝宝 时间:2015-11-21 00:07:19 楼主:Jayxun宝宝 时间:2015-11-21 10:55:51 楼主:Jayxun宝宝 时间:2015-11-21 12:05:17 战友重逢 1980年7月16日,是邓小平第三次走进武汉青山钢城,关注重点是武钢引进的一米七轧机生产情况。 在热轧钢厂,邓小平坐在操作台上,透过操作台前明亮超大的玻璃,他仔细观察着通红的钢坯,由厚变薄,像长龙一般住前飞奔,再通过层层水帘慢慢变成青灰色,然后下沉卷成卷,最后被推入运送链,吊车再将一个个钢巻,像士兵一样列队迎接检阅。 他一边观看轧钢过程,一边听取有关人员介绍情况。看了轧钢后,提出见一见当年老革命………。 右一邓小平、右二沈因洛、右三孙振茂、右四贺青云。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