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基因学证明中国历史上北方的民族融合几乎不存在(不同作者 |
送交者: x-file 2015月12月19日23:35:58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六) 龙的起源 由 x-file 于 2015-12-19 23:33:13 |
基因学证明中国历史上北方的民族融合几乎不存在 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如果中国北方真的发生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那么突厥语民族(匈奴、突厥)、蒙古语民族(鲜卑、契丹、蒙古)、满语民族(女真、满州),应该和汉族有相同的共有Y染色体类型分布。 但我们研究R1a1、C3c、O2b三个染色体类型,却发现,汉族人中找不到这三种类型的Y染色体。 首先说C3c,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数据库里有560多个北方汉族样本、1200多个南方汉族样本(2004年时),里面居然没有一个C3c,而在外蒙地区的蒙古人中,这个比例为17%,在哈萨克族人中为12%,在图瓦人中24%,也就是在突厥语和蒙古语民族人口中出现频率都特别高!而560多个汉族和1200多个南方汉族人群样本中,竟然没有一个是C3c,基本排除了历史上突厥语、蒙古语民族和汉语人群的大规模融合,至少在父系上的Y染色体中找不到证据。 其次再说R1a1,这个是中亚突厥语民族特有基因,在乌兹别克人中为20.1%,在Hkoton人中为80%以上,而在汉族人中,没有发现R1a1,汉族人中有将近1%的R1和P*,但不是R1a1,而是他们在1.5万年前的远亲,中亚突厥人的R1a1出现在1600±400年,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多样性的贡献为0! 最后说O2,O2在560个北方汉族人出现的频率为零,一个也没有找到,而在满族人中,为23%,在中国朝鲜族中为44%,在韩国朝鲜族中为32%,在riben人中为30%。完全可以排除北方汉族和满语民族、朝鲜语民族的融合可能。在南方汉族人1200个样本中,有非常少的O2,但不是O2b,虽然可以检测到,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泰国O2(不是O2b)为63%,在壮族中,O2为36%,南方汉族的O2必然是来自这些民族,而不能隔着北方汉族来自东北亚地区。 简单说,汉族有R1没有其子类型R1a1(M15),不可能来自突厥语民族!! 有C3(M217)但没有其子类型C3c(M48,这个是成吉思汗的基因,已经通过测定其后代而确定),不可能来自蒙古语民族!! 不要说O2b、O2a,就是其总括类型O2(M95)北方汉族都没有,不可能来自满语、朝鲜语、泰语、马来语民族。 所以历史上基本上可以排除发生过大规模民族融合的可能!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论证,汉族、藏族、羌族、白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有一种特别奇特的标志性Y染色体类型O3e,也就是M134,各地都超过了30%,,出现时间95%的置信区间为2000~16000年,概率峰值4900±400年,这个必然是汉藏语系5000~6000年前共有的基因,而不可能来自任何一个其他民族。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汉族的基因在5000~6000年前汉藏语分化时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变化,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北方地区的大规模融合。因为从概率上看,小概率不会在短短50~100代系内发生。 成吉思汗基因C3c(M48),已经通过对辽宁阜新、内蒙通辽地区的“包”“宝”等其父系后裔蒙古人的实体证实,在外蒙地区为17%,是比较高的 概率峰值出现在1100±300年,是成吉思汗家族Borjijin的,蒙古文意思是“灰色眼睛”的。 在C3中,还有一个新的簇,人口比例超过了成吉思汗的后代,不知道是谁的,年代95%置信区间在500~25000年间,估计来自古代突厥语民族的 在汉族、日本、朝鲜等民族中,都没有C3c,汉族的C全部是C3(M217),主要是C3a。 O的,其中O3e(M134)是汉藏的,其中M117在汉族和畲族人都很多,虽然畲族不是汉藏的。 当然,我这个的假设前提是现代蒙古语、突厥语民族和古代蒙古语、突厥语民族是血统继承的,而不是取代过程,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东北地区和riben地区的D是D2,汉藏语很多民族是有D的,但基本都是D1(M15),藏族、彝族、白族等等,非Sino-T的也有瑶族的勉人中,超过50%的人是D1(M15),而汉族D1的频率特别低,这点从汉藏分化起可能就形成了,后期东北和riben、琉球的D2对中原地区没有影响。 印度洋安达曼人、维达人,南洋的苏门达拉、达雅克、沙捞越的马来人的D是D*,更古老些,和北边的D1、D2都不同 汉族人中的K是有M9而不具有M214、45、20、5四个点的,也就是说不是O、N、P、Q、R、L、M的但有M9点的,因为人数少而不单独列出来了 汉族有11%的K,新几内亚(伊里安岛)人的K、意大利人7%的K,格鲁吉亚15%的K,各不相同,不是一类。 我知道新几内亚的是M230,汉族和彝族的是M147,意大利和格鲁吉亚那边的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汉族没有O2(M95)的,同意楼上中原的说法,O*是有M175但没有M119、M95、M122的,这个类型还不少呢。 O不是只分那三种的,南方汉族人中O*比北方高,类型多,显示了他们的多样性,可能是O的起源地,而远端的地区,比如中亚的民族中,全部都是O3,单一所以不可能是O的起源地 。 汉族人中还有一种有M214而没有M175(O)或者M178(N)的,也就是不属于O或者N而是两者之外的第三种类型,这个在彝族、白族、纳西族都有,在riben人中也有,表示为ON*联合型,在北边是没有的 我知道“乐家”和羌氐人指的是什么了,你们说的一定是H5(K)里的那个,看的是复旦的那个 其实?标记的里有O2的,是H11、H12,在北方汉族中没有的,在南方有的,尤其是H12(M111),H5不是O2的 。 如果历史上汉族和蒙古,突厥,匈奴,满族等民族发生过大规模融合,那么在遗传基因中就会显示出来,会有大量的基因特征和蒙古,突厥,匈奴,满族等民族的基因相同,而实际结果是完全不同。 倒是南北方汉人的基因完全一致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国史学界最SB的结论就是“ 民族融合论”。 在复旦提取的20万份汉族人样本(从南到北)中,M122的比例是200:1,这就说,汉族主体血统太过鲜明,根本不存在民族大融合的问题。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这篇文章,通过对50位居住在海拔将近五千米的青藏高原的藏人的基因分析和对40位居住在北京的汉人的基因分析,发现了30对藏人特有的基因(与汉人基因比较而言),其中有控制血液中红血球数量的基因,使得藏人特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这篇文章还利用此次的基因的分析,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汉族与藏族在三千年前分离各自发展(在此之前是属于同一氏族的),分离时的人口基数:汉人始祖288人,藏人始祖22642人。 因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基因测序及分析在国内独占的领先地位,所以此篇论点很有权威性,一经发表,引起科学界的巨大反响。尤其对于汉藏分离的年代和人口基数,彻底颠覆了传统考古的论点。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出了个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刊登在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Science Magazine) (2010年7月2日,Sequencing of 50 Human Exomes Reveals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主题是通过汉族和藏族的基因分析解释高原适应性进化。 这次的成果是三方合作的结果。中方的华大做了全部的测序工作。华大在这方面有巨大的硬件投资(国际公认的标准测序设备N多台)和足够的人力(搜罗了国内的年轻生化研究人员N多人)。汪总的团队按照严格的测试方式使用最先进的Illumina基因测序仪对每个基因片段测试18次。以Nielsen为首的加州伯克莱大学(UC Berkeley)做数据分析。丹麦方面提供欧洲的人体基因作为背景参照。 Nielsen的数据分析发现,汉族(北方)与藏族的基因极相近。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藏族独有适应高原环境的控制低红血球的基因。而这正是作为汉藏分离的证据而且可以测定出分离的年代(更精确的数据是2750年前)。 Nielsen的数据分析估算出汉藏分离时的人口瓶颈。汉人288人,藏人22642人。 莫不是3000年前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件,一个约二万多人口的人群的绝大部分往西藏进发,只有个零头人口往中原进发。往西藏进发的22642人就是藏族的始祖,而288人就是目前十多亿汉人的始祖。 康区D3多,是不是真的说明了青藏高原上的土著主要是D1?康区主要是羌语支和缅彝语支,这里应该是D3的大本营。藏族来源的二元说中之一来源于康区,正好对应于D3。石硕论证过历史上生活在康区的夷人确实对藏人血统有很大贡献。 安多的D3大约为一半,康区近70%。 Only one Y-STR profile is shared across the three Tibetan groups and, incidentally, is also the most frequent haplotype (4.0%), represented by two, five and seven individuals from U-Tsang, Kham and Amdo, respectively 这一例毫无疑问是D3,难道是吐蕃王族? DYS456 DYS389 DYS390 DYS389II DYS458 DYS19 DYS385a DYS385b DYS393 DYS391 DYS439 DYS635 DYS392 YGATA H4 DYS437 DYS438 DYS448 现在一些中国人,为了把成吉思汗吹成中国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一开始在教科书上吹,闹成了国际笑柄。后来又弄出了所谓“蒙古人起源于中国”的可笑谬论。而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段视频,内容居然是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通过基因检测断定成吉思汗是的父系是汉人,而且还号称在国际上发表了相关论文。然后笔者就用英文搜索李辉对外发表的这篇论文,于是有趣的东西出现了。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