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黑木崖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中共062上海级护卫艇,附带1965国共三大海战 zt
送交者:  2010年06月11日12:16:58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Posted: 2010-06-08 11:09

 

汉军威武 

汉军威武

 

汉军威武 

 

 中共062上海级护卫艇,附带1965国共三大海战

 
 
-
上海级护卫/驱潜艇艇



上海级的早期型,在1950至1960年代一度是中共海军的主要战力。

注意舰首37mm砲的前方额外装置了双联装75mm无后座力火砲。



曾在在1965年8月6日海战中负伤的上海级611艇,被赋予「海上先锋艇」的头衔,除役后保存於黄浦的军事博览中心。




062-1上海III级驱潜艇,属於上海级的后期型号,大幅改善了人员起居/操作环境。

舰名/使用国 上海级快速砲艇/中共
(Shanghai class,Type-062)

建造国/建造厂 中共/大连造船厂、广州黄埔造船厂、桂江造船厂
尺寸(公尺) 长38.8 宽5.4 吃水1.9
排水量(ton) 标準113

满载135

动力系统/轴马力 0111甲型:

L-12V-180柴油机*4/4800


0111乙型:

L-12V-180柴油机*2/2400

L-12D-6柴油机*2/1820


0111丙型:

L-12V-180柴油机*2/2400

H-12V-180柴油机*2/2000


四轴

航速(节) 28~30
续航力(海里) 700(16节)
乘员 38
电子系统 导航雷达*1
舰底声纳*1

可变深度声纳*1(上海II级)

武器装备 61/76式双联装37mm 63倍径机砲*2

61式双联装25mm 60倍径机砲*2

深水炸弹发射器*2(备弹8枚)

五联装RBU-1200反潜火箭发射器*2(上海II级)

水雷*6

备註 总共315艘 ,舷号271、274、281、282、285、290、302、305、609~611、618~622、628、635~687、689~692、695、696、698、699、701、707、723~733、839等等,1960至1980年代后期陆续成军 ,至1995年仍有110艘现役。

──by captain Picard

--------------------------------------------------------------------------------


起源

中共海军成立以来,早期大量装备黄埔级(053)与汕头级(055)砲艇(中共称為护卫艇),但无论排水量、续航力与航速都难以满足海战的需求,中共遂在1950年代后期利用当时国内能获得的技术与装备(尤其是轮机与武器),研发更大型、更快速新一代的护航砲艇。此案以各单位分头研发、齐头并进的方式展开研发,旅大地区推出0105型的设计 (建造3艘),青岛地区推出0108型设计(建造一艘),上海地区推出0109型(共建造10艘),而广州地区则是0110型 (共建造3艘),这些舰艇的排水量在100~150吨之间,瑱以长度33.5~43.5m,宽5.2~5.95m,型深3.1m,航速27~30节,续航力650~1000海里(18.5~16.3节),主机均為四具M-50F-3柴油机,武装包括一座57mm快砲、一座37mm快砲与两座14.5mm机枪,或者是两座双联装37mm快砲、两挺14.5mm机枪,或者是一座双联装37mm快砲、两座双联装25mm机砲等构型。接著,海军装备部门吸收这些设计的特点,推出0111型砲艇(据说也参考了在中苏「六、四」协定中,苏联提供 的6604型驱潜艇的设计 ),首艘原型艇於1960年5月13日在大连船厂开工开工,1961年完工展开试航,并在同年11月23日服役,其满载排水量约125~130ton。



0111型的原型艇,舰首配备的是双联装57mm快砲,量產型则换成双联装37mm快砲。

定型:0111甲

在1962年10月,中共海军在青岛举办了护卫艇定型会议,在0105、0108、0109与0111四个型号之间选择其一(0110型由於无法穿越台湾海峡,率先出局),定型量產。在这次会议中,四型护卫艇都进行了现场展示。最后,中共海军选择0111型, 随后又进行诸多的修改,包括将艇体重量减轻為115ton、更改舱室构型、将主武装由原型艇的两座66式双联装57mm 77倍径快砲换成两座61式 37mm 63倍径机砲(1970年代又被76式取代)、改变甲板室外形等等,此一方案称為0111甲;撤换57mm快砲的原因,是其技术尚未成熟,导致性能不稳定,故障率高。1962年12月,首批三艘0111甲型艇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并於1963年9月全数完工,同年10月展开试航,试航时展现了30节以上的高航速;这三艘01111甲型在完成测试后,便交付了国外的买主。011型最终於1963年 获得国务院军工產品定型委员会核准定型,并赋予062的正式型号(虽然排水量已经减為115吨,但中共海军内部仍称之為125吨型),西方则称之為上海级(Shanghai class)。

除了两座37mm主砲外之外,0111型还装有两座61式双联装25mm 60倍径机砲,横列於驾驶台后方的甲板(由於驾驶舱宽度不大,因此两门25mm机砲均能同时迴转至舰首方向进行射击);舰尾设有两具深水炸弹发射器,最多能携带8枚深水炸弹,此外还设有佈雷轨,能携带6枚水雷,故本级艇也能进行驱潜与佈雷封锁等任务 ;舰底设有一具小型声纳,用来侦测潜舰。本级舰亦配备有一具烟幕產生器,在近战时可提供掩护效果。0111型艇採用圆舭型舰体设计,虽然阻力大於尖舭船型,但耐波性能较佳,具有较為良好的航洋能力,此外稳定性能亦较為优良。0111型的稳定性颇佳,初稳重心距离水线只有0.7m高;根据中共海军的操作经验,此型艇在大风浪中有时会倾斜到人员半躺於舱壁上的程度,但仍能轻易扶正艇身。0111型的设计能容忍两个舱室进水而不沉没。在1964年,部分0111型艇在舰首37mm砲前方加装陆军用56式双联装75mm无后座力砲,在舰尾37mm砲后方加装82mm迫击砲,其中无后座力砲用於攻击敌舰,而迫击砲则主要用於夜间投掷照明弹;此外,部分0111型在服役时也加装大型探照灯,以搜索企图趁夜渗透上岸的敌方特务艇。

由於中共南北方气候差异颇大,上海级又分為南、北方设计,其中北方型拥有暖气锅炉设施以因应严寒气候,而称為0111N的南方型则拥有电风扇、冷藏室、强化的通风系统以适应南方酷热的环境。在1964年,0111甲型获得中共的国家新產品研製一等奖。除了大连厂之外,广州黄埔厂也加入上海级的產製以满足南海舰队的需求。当年黄埔厂的能力尚不足以承造这样的舰艇,但如果交由大连厂建造,则在北方完工后无法通过当时仍在掌握在国府海军手中的台湾海峡抵达南海;於是中共海军决定比照先前建造汕头级的模式,由大连造船厂直接派出技师,连同船材由火车运至广州,在黄埔的404厂进行组装。从1961至1965年,中共总共建造了30艘0111甲型艇,其中大连厂生產的北方型(含原型艇)共17艘,而广州黄埔厂则从1963年8月起建造了13艘0111N南方型。

0111乙

在往后的30年裡,中共海军总共装备了约315艘上海级,前后总共有多种不同的衍生改良型号,并依照中国大陆「X州」的地名来命名,例如扬州、泉州、金州等等。最早的0111甲型使用四具L-12V-180型柴油机( 由中共位於河南的407柴油机厂生產,访自苏联的M-50F3,每具功率1200马力,具有重量轻、体积紧致、功率高等特性),四轴推进,虽然拥有高於30节的航速,但轮机运转寿命平均只有300~400小时,耗油量也较大,不利於长时间使用;因此,随后生產的0111乙型改用两具L-12V-180柴油机以及两具功率各300马力的L-12D-6小型柴油机,高速航行时使用L-12V-180驱动,平时巡航则以L-12D-6驱动。虽然0111乙型的主机配置使得L-12V-180柴油机开机的时间减少,能获得较长的续航力与操作寿命,但也降低了航速性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所以只建造了16艘。



根据实际使用经验而予以改良的0111D型。

0111丙/丁

為了兼顾航速与使用寿命的「两难」,中共海军特别投资数百万人民币给407厂,研发一种能输出1000马力且寿命足够的柴油机。在1963年,新的H-12V-180柴油机研发完成,之后建造的上海级便配备此种发动机,称為0111丙或0111V型,航速回到28节以上。在建造0111丙型的同时,由於H-12V-180柴油机產量跟不上,因此中共又引进另一种1300马力的柴油机当作过渡的替代品,而使用这批柴油机的舰艇便称為0111丁型或0111M型。首艘0111丁型於1965年2月开工,同年年底完工;由於发动机功率增加,0111丁型的航速遂增加到30节以上。后期生產的0111丁型又将传动系统的离合器由原本的电磁式改為液压式,称為0111丁II型或0111D型。

在1965年,0111甲型参与了三大国共海战(请见下文),并暴露出若干缺点,因此中共随后又针对0111丙进行了若干改良,项目包括缩减驾驶台体积以减少被弹面积、加装雷达、艇长室从驾驶台移至士兵舱区中、将电动舵改為手动舵以减少中弹受损的风险;此外,甲板舱室的材质由原本的硬铝改為软铝,以减少中弹后破片四处飞散的情况,而桅杆也由原本的固定式改為可折收式,以便通过内河的桥洞或进入洞穴工事。0111丙/丁型经过上述改良程序后分别称為0111丙H与0111丁II型,统称為0111D型。0111丙型是上海级中生產最多的构型,其中大连造船厂建造43艘0111丙型以及110艘0111丙II型,黄埔造船厂建造两批共23艘0111丙(其中6艘因各种原因仍採用L-12V-180柴油机,故有时被归类為0111甲型),桂江造船厂则建造四十多艘;总计中共建造了216艘0111丙系列,其中部分用於对外输出。而0111丁型与丁II型共生產了85艘,其中丁型為26艘,丁II型则有59艘。

在1960年代末期,中共曾计画将三艘0111丙型进行改装,换用燃气涡轮主机以大幅增加航速,此一构想称為0111R,但最终并未实现



供海上武警与海关缉私单位使用的0111E型。

上海II级

為了强化近海反潜能力,大连造船厂在1970年代初期又进一步以0111丙型為基础,推出具备反潜能力的0111S型,西方称之為上海II级。相较於0111丙II型,0111S增加了三座五联装RBU-1200反潜火箭发射器(舰首二座,舰尾一座),此外增加 一套Stag Ear小型 的可变深度主动反潜声纳;為了因应装备的增加,0111S型的艇体长度与排水量略增,此外主机换回与0111甲相同的四座L-12V-180柴油机。首艘0111S原型艇於1972年初於大连厂开工,同年年底完工交舰。0111S首艇经过测试后,决定换回与0111丙II型相同的动力系统,并将RBU-1200的数量减為二座(取消舰尾者);经修改后的0111S定型称為0111SII。0111S系列总共建造了27艘,除了前两艘為0111S之外,后续25艘均為0111SII型。

上海III级

上海级的火力虽强,但就长期作战与人员战斗力的保持(包含起居空间舒适性、耐航力)却不理想,在容积有限的艇体上加装大量武器后,其餘起居空间便所剩不多, ,耐航能力有限,欠缺稳定鰭使得舰体摇晃幅度较大,而舰上轮机噪音也很大、此外,艇上只存有5ton淡水(其中大部分都供给轮机使用),而且未设置空调,在炎热的南海地区将使艇上官兵苦不堪言。

因此,中共海军在1980年代决定继续改良0111S的设计,以满足南海舰队的需求,此一改良型号称為062-1型,主要的改良项目包括增加淡水储存量、加装空调系统、在舰体两侧增设稳定鰭、在后机舱设置一个相对较安静的轮机监控室,大幅改善了艇上官兵的生活环境。首艘062-1型於1985年开工,1986年交舰,随后并继续生產 ,西方称為上海III级。外观上,062-1拥有一个造型比较现代化的封闭式驾驶台,这是与以往上海级的最显著区别。

0111E/F缉私艇

在1980年代中叶以降,中共海军逐渐减少了对上海级的订单,中共造舰业遂以0111丙II型為基础进行修改,推出0111E海岸巡逻艇与0111F缉私巡逻艇,并获得海上武警与海关缉私舰队的订单。0111E的基本设计与0111丙II大致相同,不过武装减為一座61式双联装25mm机砲与一座双联装14.5mm机枪,并在甲板上增设小艇掛架,以搭载临检用的高速快艇;而0111F与0111E的不同,在於增设一个会议室(兼休閒娱乐功能),并增加一个小型吊车,用於收放橡皮艇,同时取消了舰上武装。

除了自用外,中共也曾大量建造上海级进行外销或军援,主要对象為中东、非洲等国:北越在1966年5月接收8艘;坦尚尼亚在1970至1971年获得7艘,并於1992年再获得2 艘;几内亚在1971年接收6艘,同年另交付北韩与巴基斯坦各12艘;在1972年,斯里兰卡获得5艘,至1991年再接收5艘;孟加拉在1980至1982年接收6艘 (1995年又追加两艘),同时期阿尔巴尼亚也接收6艘;1984年4艘交付埃及,3艘交付刚果;突尼西亚则在1994年获得3艘。 此外,罗马尼亚在1973年获得中共授权并转移技术,自行生產了25~27艘本级艇。 其他获得上海级的国家还包括喀麦隆(2艘)、柬普寨(4艘)、赛拉利昂(3艘)、萨伊(4艘)等。

扬威1965年三大海战

虽然中共对上海级的适航性评价不佳(尤其在较恶劣的海象中),只适合在沿海作业,但仍然大量生產,成為1950至1960年代中共海军的骨干战力。在1965年国共三大海战中,上海级快速砲艇屡出锋头,表现极佳,让国府海军连吃败仗。

1.五一(东引)海战

在1965年4月30日夜间,国府海军巡逻舰东江号(PC-119,排水量280ton) 前往东引加入北支队换防,因人员失误而迷航,误闯解放军东海舰队防区。依照附近海域地势,当地由国府控制的白犬、马祖和东引三个列岛,从南向北摆形成一个虎口形状,东引,白犬分别是上下頜,马祖相当於舌头,而白犬岛上有个英式灯塔;所以国军舰艇前往东引,都是先找白犬灯塔,根据附近岛屿相对位置来然后修正航向。然而在这三个岛屿北方,东引以及由共军控制的四霜(骦)、台山两列岛,也恰好构成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虎口状,东引成了下頜,上頜则是台山,舌头是四霜;更重要的是,东引岛上也有一座和白犬一样的英式灯塔 ,两者仅靠著不同的灯光闪烁时间差来区别 。由於这个地理特性,导致不少船隻险些误认目标而迷航。由於自从1958年金门砲战以来,两岸在七年之间都没有海战,敌情逐渐降低,因此国府派往东引的舰艇经常採取方便行事的直接航路;当天东江号由澎湖马公出港后,便直直往北方朝东引航行,等到接近东引时再依照白犬灯塔、马祖等相关位置来修正航道。 由於海流与波浪强劲,汪洋中也没有任何目视参考点,当东江舰接近东引海域时,必定发生若干偏差;在夕阳西沉之际,东江舰 仍没有找到任何目标来校正船位,舰上人员遂盲目地将船位往西修改,希望能尽量接近白犬列岛。直到晚间10点左右,东江舰的雷达终於发现两个目标,随后舰上人员也看到了岛上的灯塔;舰上的人员直觉以為这是白犬岛的灯塔,并将雷达上的两个岛当成马祖,然而实际灯塔是东引岛,另一个岛是四霜,东江舰人员没有详查 灯塔的闪烁频率,误将此灯塔当成白犬,把四霜当了马祖,把台山当了目的地东引,因而拟定了错误的航道(虽然计算航程时发现多出一小时,但由於附近海流湍急造成航速降低,此种误差是可能的),继续朝国共双方的海上界线──华沙警戒线前进。

东海舰队雷达站早已监控东江舰多时,由於该舰一路大摇大摆地前来,航速却只有区区12节,因此共军一方面认為可能是迷航,但也不排除国府海军可能 设下陷阱(因為隔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依照惯例,可能是国府方面採取骚扰或挑衅的日子);因此中共东海舰队司令陶勇决定谨慎应战,派遣福建基地第29九护卫艇大队第五中队四艘上海级砲艇(574~577)前往拦截;為了提防国军以东江舰為诱饵吸引共军砲艇前来,后方却埋伏火力更大的舰艇,因此共军也出此地区最大型、1350吨级的南昌号海防舰(前日本战败赔偿的海防舰「宇治」,配备130mm舰砲,战斗力在当时共军仅次於四艘鞍山级驱逐舰)在后方待命支援。由於时值深夜,东江舰上轮到一个资浅少尉值更,不仅没能及时发现导航错误,还把以28节高速前来的解放军砲艇当作马祖的渔船;东引岛上虽有雷达站,但隶属国府空军,不监控海面。此时, 国军只剩下停泊在东引南澳军港的北支队太仓号(DE-24)护航驱逐舰,以舰上的SPS-5B对海雷达负责监视海面情况;然而,这一天,国军準备由东江号换防的同级砲舰资江号(PC-119)临时奉命从马祖带来一名军官更换密码,导致太仓舰的雷达兵一开始把资江号当成东江,直到晚间10点资江舰抵达、识别舷号时才发现错误 ,随后太仓的雷达才重新找到东江舰;直到5月1日凌晨零点左右,太仓舰的雷达发现东江舰已经通过东引岛南澳的右方, 却没有丝毫的减速或转向,直直地朝北开去,即将越过华沙警戒线。由於 不排除东江舰叛变投共的可能,太仓舰上的北支队司令孙文全少将立刻下达紧急命令,通知东江舰马上转向,开向基隆待命,并命令位於基隆的太昭舰(DE-26)立刻啟航、出港迎接东江;同时,太仓舰本身也立刻起锚出港接应。然而当这道命令传到东江舰时,共军两艘上海级砲艇(575,577)已经高速逼近(574、576艇由於主机问题无法跟上,遂殿后作為第二梯队)。

此时双方已经接近到目视距离,但由於海面雾气瀰漫,能见度差,东江舰只能察觉有两个目标逼近,还以為是马祖的渔船;為了避免碰撞,东江舰打开航行灯,却免费為共艇提供了绝佳的标靶。於是575、577两艇立刻开砲,扫射东江舰的驾驶台和腰部轮机部位;东江舰驾驶台上六名军官瞬间被扫倒,舰长何德崇少校重伤,副长姚震方上尉当场阵亡;通信官王仲春见到对方砲口火光时立刻朝传声筒大喊「我已接敌」,然后马上遭到砲火击毙;重伤的枪砲长曾勷擎中尉负伤下达了拉警报、增速、上砲位还击的指令。然而,东江舰的机舱很快就被击穿进水,失去动力;仓皇中想衝上砲位的官兵,只要一上甲板,马上就被砲火扫倒。 国府北支队旗舰太仓号收到东江无线电的接敌战报后,马上备战并起锚,而资江舰也紧跟在后。此时,东江舰失去了动力与作战指挥,几乎完全停摆,只剩下上回大修时在舰桥两侧各增加的一挺12.7mm重机枪可用,人员只要从内部通道就能上砲位,不需要出甲板,东江舰以此机枪朝共艇扫射,几发击中了577号艇,但由於威力不足(当时并未携带穿甲弹),并未对577艇造成妨碍;不过据说由於 东江舰12.7mm机枪的还击一度让共艇忌惮,东江舰上还能战斗的官兵终於逮到机会衝上砲位并开始射击(返航后577艇上发现了两发由东江舰还击发射的20mm机砲)。由於东江舰中弹、主机受损而突然减速,追击的共军577艇被迫左转闪避,却不慎撞上575艇的右舷中部,导致575艇机舱进水,四部主机完全停摆。575艇受创后,共军曾一度下令577艇单独追击;然而从后方赶来的国军北支队旗舰太仓在半路上目睹北方海面火光冲天,随即机警地以五吋舰砲进行威吓射击。解放军观察到海面高大的水柱时判断有敌方大舰即将加入战场,由於仍不清楚国军的意图与底细(东江舰后方显然并没有直接埋伏其他舰艇) ,唯一接敌的两艇中又有一艇丧失动力,為了谨慎起见,遂下令577艇拖带575艇离开现场。

国府方面第一个赶到现场的是资江号(旗舰太仓号起锚时锚机一度卡死,花了一些时间排除故障),此时共艇已经撤退,资江舰便拖带著漂流的东江舰回航 ,拖带过程中缆绳一度断裂,缠住资江舰的螺旋桨,又花了一些时间排除故障。这场乌龙战斗中,东江舰共计中弹154发,副长姚震方上尉以下7人阵亡,舰长何德崇以下19人重伤、24人轻伤,舰上伤亡率高达六成二。此战后国府方面 為了宣传目的,对外夸称「东江舰以一敌八,击沉共艇四艘、击伤二艘,创获九二台海大捷以来海军最大的一次胜利」。

根据这次实战经验,共军发现上海级的火砲能充分压制国府舰艇,唯其威力不足以作為决定性的一击;因此,中共海军开始调整鱼雷艇、护卫砲艇的协同作战模式,由过去(如1958年金门砲战)鱼雷艇先攻的模式, 改成护卫艇先以猛烈火砲压制摧毁敌方反击能力,再由具备决定性威力但不 易瞄準的鱼雷艇进行最后一击,而这套新战术随即在1965年下半的两次海战中派上用场。

2.八六海战

1965年8月5日凌晨6时,国府海军关字级剑门(MSF-45)与江字级巡逻舰章江号(PC-118)两舰 从左营啟航,执行「海啸一号」特种作战行动,运送一批陆军情报人员至东山岛进行情蒐,这是当时国府「田单火炬」反攻大陆计画的一部份,以探勘适当的登陆地点 。

国府方面的事前準备 十分草率,海军方面对此一计画重视的层级不够,也没与空军做好协调。為了执行此一任务,国府海军在1965年7月成立了一个十人督导组,在台北大直的海军总司令部拟定计画,由国府海军副总司令冯啟聪中将担任组长。然而在此同时,海军总司令刘广凯却在左营海军参谋大学主持兵棋推演,期间刘广凯有意抽身过问此事,却被却遭到副参谋总长黎玉璽的干扰。在7月30日,「海啸一号」具体方案出炉,海军决定派遣1150吨的太康号(DE-21)护航驱逐舰和章江号巡逻舰,组成「海啸特遣支队」,由海军第二舰队司令胡嘉恒少将担任指挥官 。依照计画,两舰抵达东山岛之后,旗舰太康号在后方负责警戒与支援,而吃水浅、运转灵活的章江号则靠近东山岛海岸,放下载有六名特战人员的M2橡皮艇进行侦察探勘,任务完毕后接回人员并撤退。不过太康号在7月底不慎在马祖撞坏声纳音鼓,因此临时由剑门号顶替任务 。剑门号在1964年12月中才自美军接收返国,标準排水量890吨,满载排水量1200ton,火力包括两门单管76mm砲、二座双联装40mm机砲与两座双联装20mm机砲,不过最大航速只有14节;而太康号标準排水量就有1150吨,火力包括三门76mm 50倍径快砲、四门40mm机砲与11门20mm机砲,最大航速19节。无论从火力、吨位与速度,太康都优於后来接替的剑门号。

在8月4日中午,海军参谋大学兵棋推演结束,刘广凯才兼程搭机前往台北;此时,主导拟定整个计画的副总司令冯啟聪已经已乘火车南下回到左营,正副司令在紧要关头失之交臂。 刘广凯回到大直并审阅了「海啸一号」的实施方案,发现其中问题重重,认為必须重新拟定。当刘广凯得知海啸特遣支队已於8月5日凌晨6时自左营出发时,立刻命令作战助理参谋长许承功少将,通知特遣支队返回左营待命;然而,许承功却告诉刘广凯,特遣支队务必在任务期限的8月6日凌晨到达目标区。至此,刘广凯只得在计划书上批了一个「阅」字。



国府「海啸一号」作战的旗舰剑门号,遭中共鱼雷艇围攻击沉。



章江号(PC-118)在「海啸一号」任务中遭上海级砲艇击沉。

剑门、章江两舰还没抵达海峡中线,就已经被共军青山雷达站捕捉到 ;虽然两舰沿著由高雄到香港的普通航线,企图偽装成货轮,但由於情报外洩,所以共军已有戒备。在8月5日15时12分,台湾方面截获青山雷达站的报告,称「发现不明目标,可能是美国军舰」,显示两舰早已被盯上 ;不过由通信内容研判共军还不清楚两舰真实身份,所以国府海军方面并没有特别反应。在8月5日晚间21时至24时,解放军南海舰队第41护卫艇大队四艘上海级(558、598、601、611) 、砲舰161号偕同鱼雷艇第11大队11艘P-4鱼雷艇(舷号119~123、131~136)进入预定拦截位置,关闭发动机静候国府舰艇到来 ,整个行动由汕头水警区副司令员孔照年和参谋长王锦指挥。中共艇队採用的策略是先以上海级进行第一次攻击,用高速机砲攻击敌舰甲板上的目标(砲位、驾驶台等),以瘫痪其反击与指挥能力,接著再由鱼雷艇进行 致命的最后一击。 在8月6日0时,台湾方面再度截获解放军雷达站通信,报称目标為「台湾海军章江、剑门两舰」。 「海啸一号」支队来到东山岛附近海域后,照既定计画,剑门号停在外海警戒,章江号则继续驶近东山岛;因此,章江号率先步入了共艇埋伏的圈套。

在8月6日凌晨1时42分,国府舰艇与共军艇队接触;在1时50分,剑门号回报已与共军鱼雷艇交火。根据中共方面的资料 ,中共艇队首先实施两波齐射压制国府舰艇,然后将剑门、章江两舰隔开;剑门号一面以3吋砲火射击,一面向东迴避。中共鱼雷艇第一梯队共六艘(舷号123、131~135)率先攻击章江号,由於距离判断错误而失的;随后中方四艘上海级截住章江舰,双方爆发激烈战斗;经中方两回合射击后,章江号舰面开始燃起大火;凌晨3时1分中共艇队实施第四波射击时,章江试图高速衝撞中方艇队,中共611艇趁机击中章江舰首, 但611艇也同时遭到章江号砲火命中以及友艇误击,共中弹17发,四部主机中的三部毁损,前方三个舱室进水,人员伤亡过半;在共艇实施第五、第六波射击后,章江舰发生大爆炸(可能引爆了弹药库) ,舰体急速左倾,最终於3时33分沉没。中方除了611艇的损伤外,601艇交战时在章江号前方堵截,也遭到四发砲弹命中,艇长吴广维头部中弹阵亡 。击沉章江之后,重创的611艇先行返航。在3时43分,中共方面下令围攻剑门号,共有四艘上海级、鱼雷艇 第二梯队五艘艇(舷号119、120、121、122、136)与砲舰161号投入战斗 。在5时10分,剑门号上的胡嘉恒少将发出「剑门舰已整备完妥,準备再战。该舰舰体完好,迄无伤亡」的电报 。章江号遭到围攻时,剑门只能在外围以3吋砲支援;章江号被击沉之后,共艇纷纷朝剑门号围上来,剑门号决定不撤退(事实上该舰最高航速仅14节,很难在航速多一倍的共艇面前脱逃),留下来 决死一战,因此胡嘉恒少将的电报等於是诀别电。随后,三艘上海级开始与剑门号展开砲战,双方交火四分鐘后,剑门的舰尾弹舱便被共艇火砲击穿引爆,陷入熊熊火海;等9分鐘后共军鱼雷艇 发起攻击时,剑门号已经没有反击砲火了;五艘解放军鱼雷艇朝剑门号发射10枚鱼雷,三枚命中,剑门号遂於5时22分沉没 。整个战斗过程持续3小时43分鐘。

由於「海啸一号」作战属於高度机密,国府海军仅有副司令冯啟聪等少数高阶军官知情且掌握执行细节,整个左营舰队部完全被蒙在鼓裡;「海啸一号」本身就没有订定其他舰艇支援,一旦执行任务的两舰出事,距离最近的舰艇起码需要5小时才能抵达现场,根本缓不济急。8月6日凌晨海战爆发期间,海军总司令刘广凯仍在台北,而不是 坐镇左营;由此可见「海啸一号」本身草率混乱的程度,无论计画拟定或作战指挥都将海军总司令排除在外。到了8月6日上午7时,刘广凯才接到副参谋总长黎玉璽的电话,表示「章江舰情况不妙,请速处理」;上午8时30分,刘广凯接到胡嘉恒少将在5时10分传来的最后电报,这也是随后蒋介石在阳明山召开作战会议时,刘广凯唯一能报告的情资;当天下午,刘广凯搭机回到左营听取作战情况。直到18时左右,刘广凯才从大陆方面的广播战报中,得知剑门、章江已经被击沉的噩耗。原本国府计画在必要时由空军支援海啸特遣支队行动,但海军与空军的协调却发生严重失误:在8月初冯啟聪少将完成海啸一号计画并从台北南下左营之前,曾派一名督导官将作战计划交给空军擎天作业室,希望空军能适时配合,但擎天作业室竟然忘记将计画转交空军作战司令部。当8月6日凌晨海战爆发后,海军请求空军支援,空军声称不知道「海啸一号」计划。两个多小时以后,空军才匆忙派遣战机增援。在6时35分,4架F-100战机从屏东机场起飞,於7 时12分抵达交战的汕头海域,此时海面上只剩下剑门与章江两舰残留的漂浮物。

这场海战被称為「八六海战」,是国府海军在歷次国共海战中损失最惨重的一役,施放特种部队的任务完全失败 ,两舰上含指挥官胡嘉恆少将以下共计军官22名、士官兵175名阵亡,剑门号中校舰长王韞山及中校参谋黄致君以下33人被俘虏,其中胡嘉恆少将是歷年国共海战中阵亡的最高阶军官,而上任仅七个月的国府海军总司令刘广凯為了扛责任,不得不辞职下台;而中共方面则有砲艇、鱼雷艇各二艘受创 ,4人阵亡28人受伤(国府则宣称击沉敌舰艇五艘,重创三艘)。 中共海军凯归后,负伤奋战的611号砲艇被冠上「海上先锋艇」的荣衔,而舷号119的P-6鱼雷艇则获得「英雄快艇」的头衔。 随后中共便根据这次交战经验推出0111D型改良设计,强化了防护。

3.乌坵(崇武以东)海战

在1965年1965年11月12日,国府海军山海号(AM-41,排水量640吨)与临淮号(AM-51)两舰由澎湖马公啟航前往乌坵执行伤患接运任务,在11月13日深夜接近乌坵;由於临淮号雷达故障,因此由山海号先行,临淮号殿后维持目视接触。中共东海舰队雷达站掌握两舰行踪后,东海舰队护卫舰29大队一中队(588、589),三中队(573、579)以及护卫舰31大队一中队(576、 577)等六艘上海级砲艇在 海坛水警区副司令魏垣武率领之下 ,配合鱼雷艇支队参谋长张逸民指挥的鱼雷艇第31大队六艘P-6鱼雷艇(124、126、131、132、145、152),在乌坵南方海域 组织埋伏,準备袭击这两艘国府舰艇;中共预定採取的战术与86海战相同,由上海级护卫艇先行攻击压制,再由鱼雷艇上前扩大战果。由於11月11日才发生一架共军IL-28轰炸机飞抵金门投诚的事件,解放军可能因此对国府海军例行航行的巡逻舰艇下手,以作為报復。

在11月13日22时16分,中共突击编队由东月屿出发,并在23时14分与国府巡逻舰接触 。由魏垣武坐镇的588指挥艇率领六艘上海级从两艘国府舰艇之间高速插入,其中第一群四艘随即转而攻击前方的山海号,第二群二艘则牵制后方的临淮号;殿后的六艘鱼雷艇则组成3队,伺机攻击。在23时33分,上海级艇队拉近距离后朝两艘国府舰艇猛烈射击 ,两艘国府舰艇则一面还击、一面退避,位於前方的山海号先转向西北,再逃往乌坵;而雷达失效的临淮号则没有跟上山海号,朝西北退避。23时34分,573指挥艇转移火力攻击临淮舰,其他各艇仍继续攻击山海号。在23时35分左右,共军573、579、576三艇攻击临淮号,而577、588、589三艇则紧追山海号。在交战中,中共573指挥艇与579预备指挥艇 先后中弹,包括指挥官魏垣武以下7人负伤,护卫艇副大队长李金华和一名中队政委阵亡,罗经也被打坏。

23时36分,中共艇队向左转向,背向国府舰艇航行,暂时撤出战斗 ;577艇由於减速攻击和受到爆炸影响,观察不到一中队的576指挥艇而掉队,588和589两艇则跟随577艇航行,因此中共艇群分成了两组各三艘,分别是573、579、576以及577、588、589。23时38分,指挥员魏垣武下令停止射击,各艇紧跟编队,并发射两颗信号弹,命令鱼雷艇队攻击。由於魏垣武负伤,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已经难於继续指挥,便下令护卫艇29大队政委龚定高向预备指挥艇转交指挥权;但龚定高既未向预备指挥艇传达,又未向基地报告。当时在海图室的海坛水警区作战科副科长,也没有出来接掌指挥职权,致使至共军海上编队指挥一度中断。在护卫艇队负创不轻且指挥陷入混乱的情况下,共军接下来的进攻主力便落到鱼雷艇队的肩上。

共军鱼雷艇队指挥员张逸民看到了护卫艇队发射的信号弹,但认為护卫艇队交战时间太短,国府舰艇也没有起火或爆炸的跡象,对信号有所怀疑,便命令雷达兵监视敌舰动态,并向魏垣武请示行动。在23时43分,张逸民接到通报指称「敌舰重伤,鱼雷艇开始攻击」。同时,艇上雷达兵也回报「敌舰速8节(实际10节)、永泰(山海)号向西北逃窜」。於是张逸民下令第二组鱼雷艇131和152号,对邻近的临淮号发起攻击;131和152两艇从两侧逼近临淮号,由於152艇速度低,临淮号又实施机动转向,未能形成夹击。在23时52分,131艇在临淮号左舷佔据阵位发射两枚鱼雷,未能命中;随后152艇两次佔据阵位,但都因临淮号转向规避而撤出阵位。在14日0时2分,152艇第三次佔据临淮号左舷的阵位,发射两枚鱼雷,没有命中。鱼雷艇指挥员张逸民见临淮舰砲火反击猛烈 ,并没有受重创的跡象,遂要求护卫艇队再次进攻压制,不过没有得到回覆;於是,张逸民率领剩下的第一组(132、124两艇)和第三组(145、126两艇)共四艘鱼雷艇朝临淮舰进攻。在0时10分,中共鱼雷艇队首度佔据临淮舰后方的阵位,但由於临淮舰持续转向对準艇队,鱼雷艇只号撤出。在0时21分,鱼雷艇队航行到临淮号舰首附近,第三组艇队在右舷实施佯攻,第一组鱼雷艇队则朝左舷进行攻击;在0时24分,共艇準备发射鱼雷之际,临淮又转向鱼雷艇队,共艇只好撤出阵位。随后张逸民下令改变战术,由第三组艇队主攻,第一组佯攻牵制。0时30分,第三组的145艇佔据临淮舰左舷有利阵位(此时临淮舰航速14节),不过进入战斗航向时,126艇未能即时跟上;為不失战机,张逸民下令各艇相机射击。在0时31分,145艇发射两枚鱼雷,其中一雷命中临淮号舰尾,临淮舰立刻丧失机动能力,并开始下沉。同样在0时31分,第一组鱼雷艇在临淮号左舷準备佔领阵位时,指挥员张逸民已经接到145艇的攻击请求,便命令第一组退出。随后在0时34分,第三组另一艘126艇準备进入临淮号左舷阵位;然而,此时护卫舰29大队一中队的588和589号砲艇已经接近临淮号,126艇為了避免遭友军砲火所伤,只好向后撤离。

先前在战斗中受创的护卫艇队背向国府舰艇航行约4海浬以后,护卫艇31大队参谋长王志奇率领第二突击群的588和589两艘上海级砲艇转向,朝砲声处前去寻战。在14日0时42分,588与589艇朝右舷接近已经中雷停摆的临淮号,以37mm机砲和75mm无后座力砲向临淮号的甲板与水线部位猛烈射击。第一发75mm砲弹打断临淮号的桅杆,第二发击中水线部位,使临淮号加速下沉。随后,护卫艇队又继续向北追击逃往乌坵的山海号,并以砲火猛烈攻击,山海号的甲板受到损伤;然而,此时共军艇队已经追击到乌坵守军的岸砲射程内。从13日深夜开始,乌坵守军听到附近海域传来交火砲声之后,便立刻实施火力支援;总计13日22时38分至14日2时26分,守军105mm火砲先后七次射击。在14日1时0分,中共护卫艇队停止追击,转而在海面打捞临淮号的落水官兵。在14日1时6分,临淮舰沉没,舰上有九人被中共俘虏,舰长陈德奎以下14人被美国驱逐舰救起外,其餘80多人全数丧生。中共方面则有两艘上海级护卫艇与两艘鱼雷艇受到损伤,2人阵亡,14人受伤。

在於3时5分,中共艇队奉命返航。这场海战被中共方面称為「崇武以东海战」,国府则称之為「乌坵海战」。事后山海舰的舰长朱普华中校与南巡支队长麦炳坤上校都被以「敌前脱逃」罪名遭受军法处分,不过国府对外仍宣称「击沉敌舰艇四艘,重创一艘」。临淮号的舰长陈德奎身负重伤,在冰冷海水中漂流数小时,才被美国军舰救起;军方一度打算将责任归咎於陈德奎,不过在海军副总司令宋长志、前司令刘广凯与蒋经国出面力保之下,陈德奎才免於一场冤狱。事后中共国防部為了表彰,授予 最后击沉临淮号的588号艇「海上猛虎艇」的头衔。

以往中共战史记载中,往往称山海舰為「永泰」,称临淮舰為「永昌」;实际上,这分别是这两舰原本的舰名,但是在1965年1月5日更改了名称。

小结

当时国府江字号、关字号等砲舰虽然吨位 与火砲口径仍相对较大,但上海级的37mm机砲与25mm机砲共计有八管之多,单位时间的射击密度大,江字号的火力(76mm或40mm舰砲一 门、外加六门20mm机砲的)不佔有优势,而航速则是居於绝对劣势(国府的76mm舰砲难以瞄準体型小而速度比黄埔、汕头级快得多的上海级);加上共艇都以群集设伏的方式 进行袭击,形影孤单、速率较慢 的国府舰艇根本无法脱身,也无力抗衡。歷经1965年三大海战失利后,国府海军随即规划引进排水量1400ton级、配备雷达导控五吋舰砲、航速提高至23节的美製快速运输舰(APD,衍生自护航驱逐舰),也就是山字号巡防舰。

「八六海战」与「乌蚯海战」堪称当时对国府一头热的「反攻大陆」计画当头棒喝。1950年代末期中共「三面红旗」政策失均告败、内部动盪混乱,蒋介石认為时机已经成熟,遂在1961年4月成立「国光作业室」,积极準备反攻计画。但反攻大陆的必要前提是获得美国的鼎力援助,而美国始终认為以台湾的人力物力对中国大陆实施大规模渡海登陆,想成功无异於天方夜谭 (事实上,国光计画进行各项规划推演时,就发现无论从战略、战役到战术执行层面,无一不是异想天开、问题重重),美方也从未考虑协助国府反攻,因為这势必会导致苏联大举介入,很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美国不仅始终反对国府的反攻行动,并且以各种行动直接间接阻挠蒋介石的反攻计画。「八六海战」就是「国光计画」為探勘登陆地点的行动而引发,海战失利暴露出当时国军诸多作战 準备与协调的问题 ,重挫了蒋介石反攻的决心;随后乌蚯海战失利,再度印证中共军方形势日渐稳固,国府海军连台湾海峡的制海权都逐渐丧失,遑论反攻。乌蚯海战后, 年过八十的蒋介石总统对於反攻大陆逐渐死心,於是此后国光计画逐年缩减,最后终於在1972年裁撤,而国府的「反攻大陆」美梦也自此烟消云散。

结语

虽然上海级的设计平实无华,但由於技术成熟、成本低,所以建造速度很快,又能轻易地大量生產。而上海级系列长达30年的建造过程也為中共造船业累积了大量的经验,例如到了1974年,大连造船厂的上海级施工週期(从下料开工到试航交舰)已经缩短到一个月,只有最初的一半;而在上海级的生產高峰期间,中共造舰业平均每年能交出54艘。对於原本规模与能量较低的黄埔厂而言,透过黄埔级、汕头级与上海级等一连串的小型舰艇生產,也使该厂的生產力与管理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此外,以上海级的造价与吨位而言,其火力堪称非常强大。总之,具备上述 特长的上海级,构成1960至1970年代中共海军的重要攻击力量。至1995年為止,中共还保有110艘上海级维持现役,并有170艘备役;不过至今上海级只能担任一般的沿海、湾口巡逻任务,再也不是舰队主力了 ;进入21世纪初期,上海级只剩下少数后期型号仍在服役,担负辅助性质的勤务。 而在1956年於八六海战后被赋予「海上先锋艇」称号的611号艇在除役后,收藏於中共海军黄埔军事博览中心作為纪念艇公开展示。
0%(0)
0%(0)
    LOL, 中国人里比较笨蛋的,好像都去了国军,这也是一奇迹。  /无内容 - shanghai1228 06/11/10 (116)
      毛泽东就靠这一条,创建一个这样强大的军队就足以功垂青史  /无内容 - x-file 06/11/10 (115)
    共军的最具威胁的武器是“军人的信念” - lurk 06/11/10 (139)
        有这样的海军,我相信他们干掉印度航母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x-file 06/11/10 (149)
  一段时间,上海级几乎就是中国海军的形象。  /无内容 - eastwest 06/11/10 (124)
    里面比比皆是“国府宣称击沉。。重创。。”  /无内容 - 父皇 06/11/10 (121)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强国论坛辩论:你愿意吗?7月1日起新售
2009: 严格点说中国还不是个近代化国家。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