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黑木崖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转型阵痛到底有多痛 zt
送交者:  2024年04月21日22:18:15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转型阵痛到底有多痛

这两天看到统计局的说法

500

里边提到一个说法特别有意思,就是“转型阵痛”。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看出来了,当前经济有两个问题、一头大象:

房地产和基建已经基本上很完善了,后续的趋势是掉头向下的。

低端制造业也面临迁出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

那头大象就是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这在未来几十年内都不可逆。

道理都不复杂,房地产和基建他俩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大家贷款买房,房地产商拿到大家买房钱,再去贷款买地,政府拿到开发商的钱,再去贷款搞基建。

这也是为啥搞了这么多年,老百姓、房地产公司和政府(城投债)都欠了一屁股钱。

这种玩法效率是很高的,中国近二十年的变化大家也有目共睹。但这套玩法有个极限,就是老百姓没钱继续买了,那这个游戏也就到头了。今年房地产有多淡定,大家也都有目共睹。

接下来就是惨烈的出清。我看大猛子的视频,他去年月薪一万,今年变三千了,不过还是比很多设计院强,有些设计院春节假期到现在还没结束。大猛子是国企,还好很多,读者里有私企的工程队,除了出海国内已经很难有项目了。还有一部分项目倒是能拿下,但需要垫钱,问题是去年的钱还没要回来,工头不敢接了。

上游的钢筋水泥也不好过,订单太少,开不了工,比如钢铁巨头永昌系旗下31家公司今年就倒闭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件事,盖房子是个夕阳产业,不代表今后不盖了,也不代表房地产行业就没了。

哪怕美国这种早已完成城市化的国家,房子还在继续盖,因为每个人都有住进更好房子的需求,但是这种改善型需求跟咱们之前大拆大建相比规模会小很多。

其次房地产买卖永远都是个超级行业,查了下,美国2022年房地产占GDP的比重是11.5%,比咱们国家2022年都高。他们的房地产主要已经不是盖房子,而是房屋买卖、物业管理相关的服务业。

中国未来也一样,就算盖房子不行了,房地产永远都是个超级行业,毕竟经济的核心“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最大的开支就是房子,每个人奋斗的终点,也是搞个好房子。

我们其次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低端制造业的迁出,这一趋势其实也很清楚,一方面国内的环评和人力成本上涨是个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导致大量的企业不出去不行了。

前几天还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有个UP主去美国的超市里翻吊牌,已经很少有中国产了,绝大部分都是越南印尼,其实这些企业很多就是咱们抢过去的。

很多人对成本没概念,根据《财经》杂志的数据,2023年果链企业一个普通工人的人工成本,在中国珠三角是6000元—6500元左右,在越南是3200元到3600元,而印度工人的月薪仅为1500元左右。这也是为啥富士康已经把一部分河南的业务迁到了印度。

制造业,尤其低端制造业,最大的问题是“准入门槛太低”。前些年说越南印度无论如何也搞不定,这两年大家也都意识到了,确实没啥难度,只要肯投资,只要有人口,就没啥难的。

也正是因为门槛太低,海外竞争一旦压过来,就得竞相压低成本,最后压到根本没有任何利润可言。很快就面临一个选择,要不也搬过去,要不倒闭。

当然了,工人收入上升是个好事,打螺丝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不打螺丝,而不是打上瘾了,为了一直打下去,坚决不涨薪。

所以国家这两年在推动产业升级策略。已经很明显了,汽车、造船、光伏新能源也都在大爆发。

不过问题也出现了,旧产业的工人怎么办?很多人说可以去新产业里就业,其实很难。

道理也不复杂,一方面高端一些的产业本身就是知识和资本密集的,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

比如之前有新能源企业邀请我去参观过一个大型造车的车间,那里边就没啥工人,全是一堆机械臂,当时不让拍照,我在网上找了张图。

500

跟传统的流水线完全不是一码事:

500

事实上产业升级本身就是一种“去人化”,去的越彻底,效率越高。北京亦庄就有不少工厂,除了检修设备,其他时间都没啥人,生产起来日夜不停,没有这效率,工厂是没法在北京开下去的。或者说,产业升级是极度“资本增密”而且排斥人力的,技术越先进,对人力的需求越少。

也就是说,新产业和旧产业并不是从一个车站走向下一个车站,而是从金字塔的一个台阶上到了另一个台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产业升级中找到自己的下一个位置。

这也是当下很多人的痛苦之源,旧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新时代里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这和二十年前完全不是一码事,在那场东北“漫长的冬季”里,很多人很痛苦,可是在东南已经开出了灿烂的“繁花”,大家都知道,这俩剧说的是同一个时代。

现在大家就体会到了美国这些年的痛苦,美国那边连汽车产线都搬走了,很多四十来岁的工人在迷茫中度过了后半生。

所以“产业升级”是一个很悖论的东西,整个社会的钱越赚越多,失业也越来越多。

没办法,如果国家向前发展,工资收入肯定会上升,成本的上升,必然会把极度成本敏感的企业赶到成本低的国家去。

此外还有那个说烂了的问题,俄乌战争改变了一切。曾几何时,资本家决定产能放到哪里,唯一的考量就是成本收益,如今成本收益只占一部分,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就是万一出点什么意外,他们的生产能不能继续。咱们这两年在提“安全”,他们也在提“产业链安全”。

那日子还要过,接下来怎么办?

其实大家参考下美国和日本,就能看出来,整体没啥办法,只能是按照市场规律办,让一部分低端制造业迁走,保住高端。这个是明摆着的,不多说了。

其实国家还有一个战略思路,就是重复当初欧美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当初他们投资中国,让中国发展工业化,咱们现在也在非洲和东南亚给他们投资搞工业化。

这让很多人不爽,觉得在海外给我们培养竞争对手。

主要是也没啥好办法,因为新兴市场发展起来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必须提前布局并且参股。到时候他们发展起来,也能买咱们的东西。而且他们的很多企业,其实也是咱们这边过去的。

这就很接近日本上世纪的海外政策了。比如咱们都知道,中国这两年出口了很多汽车,其实这里边就有日本公司在中国生产的,相当于咱们成长起来了,他们也吃到了。

当然了,助力新兴市场,培养未来购买力,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现在正在布局。

眼下就有个大问题,失业相关问题怎么解决?

参考发达国家,以及回顾咱们过去几年,除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确实没啥好办法。

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农业是第一,工业第二,剩下的第三。

国内很多人不喜欢这个词,容易联想到端盘子送快递服务员,其实研发、销售什么的,都是服务业。毫不夸张地说,看我这篇文章的,95%以上是第三产业从业者。

很多人说起吸收就业,就觉得制造业吸收人力最多,其实这属于一个常识性错误。在任何一个走出农业时代的成熟社会,无论如何制造业和农业都没法跟服务业相比。几乎所有国家,都是第三产业占比最高。找了个数据大家随便看看吧:

500

尤其是全世界比较核心的城市,类似纽约东京,第三产业占比能达到90%以上。也能看出来,我国服务业的上升空间还很大,至少十个点。

但是有个问题,产业极度低端的国家,比如印度和印尼,他们的服务业占到GDP的70%,那些发达国家,服务业占80%,看着挺像,但是完全不是一码事。

这就涉及一个“财富的溢出”。

发达国家通过自己的高端产业赚到钱之后,形成了自己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就有更多的需求需要别人伺候自己。比如城市中产们去看歌剧,就有了大量的歌剧院从业者,他们的小孩去游乐场玩,游乐场又可以养活一堆人,看球赛,又可以养一大堆职业踢球和辅助的。

一般来讲,大家对美国物价比较迷惑,其实没啥迷惑的,能进口的一般都便宜,比如超市里的各种工业品;不能进口的,只能本地生产的,都贵,比如理发、饭店、医院什么的。

类似体育什么的产业化之后,小孩们也多了一条上升的路。基层还能有一大堆教练等职业,这又能容纳大量的人力。

当然了,在很多人眼里这些事都不咋样,他们觉得除了打螺丝或者工地打灰,其他的都是垃圾。

其实美国日本欧洲工业化达到巅峰之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产业升级和去工业化。咱们当然不可能复制他们,不过整体确实很相似,因为也没啥特别好的办法。

而且服务业有个特点,它是本地化的。工业容易被离岸外包,但是服务业是很难进口的,美国人可以享受到便宜的中国工业品和智利车厘子,但是无论如何也享受不到便宜的理发店或者饭店。

这也是为啥西方国家的工作时长越来越短。其实想想就知道,工厂是强调极致的“纪律”的,每个人必须全神贯注地专注于手里的活,但是服务业不需要,越高端的服务业越不需要。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产业以低端制造业为主,那工作时长短不了,太短就会被其他更穷、更不需要休息的人给替代掉。第三产业占主体,落实劳动法,自然而然工作时长慢慢就下来了,因为无论如何也转不走。

此外更关键的问题,就是政府的调节能力。

不知道大家感觉到没,这两年都在说产业升级,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并没有感觉到升级带来的好处,只感受到了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凉意。

随着低端产业的持续迁出,新产业的涌现,势必进一步拉开收入差距。这时候就得格外照顾下那些基层老百姓,从升级成功的产业里征税,搞一个托底体系出来。

包括育儿补贴,失业补助,养老补助等等,还有配套的房贷延期等等。倒也不是说今后可以躺平了,而是说就算没了收入,也不至于活不下去,这样大家就不至于太慌了。

比如这些年在农村每个月给老人135,看着好像没多少,但是对于那些贫困老人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属于100%的良政。

太缺乏兜底,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占人口大多数的老百姓消费力很差,问就是没钱,没钱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恐惧感,会进一步攒钱。最后形成一个尴尬的局面:本来消费力就不足,还把大量的钱存到了银行。我们消费力没法有效消耗我们的产能,只能寄希望于欧美的购买。

所以接下来等到产业升级成功了,势必要补贴基层老百姓,这一点日本相对来说做的很好。美国相对一般,超级巨头富的流油,底层却分享不到技术进步的红利,当然有怨气了。

咱们还是要以此为戒,发展生产力,保障就业,保障民生。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3: “温和派”耶伦发声,如何看其对华经济
2023: 李显龙警示:台海误判风险正在增加播
2022: 占豪:中国大杀器曝光,美国要傻眼了!
2022: 上海本土新增“2634+15861” ,新增死亡
2021: 大陆官员说"永不允许台独",
2021: 中國半導體幾年內超越台積電? 杜紫宸:可
2020: 瑞德西韦美国临床数据泄露:疗效明显
2020: 饶毅使用文革抹黑手段堵诺贝尔奖金获得
2019: 美国科技巨头中国区大裁员 原因不简单
2019: 洪都交付第二批装相控阵雷达的猎鹰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