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黑木崖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怎么办?赵冬苓为降低生育成本建言 zt
送交者:  2024年03月10日00:17:13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怎么办?赵冬苓为降低生育成本建言

2024年03月09日 21:32 新浪新闻综合



  来源:南方都市报

  今年两会,“一老一小”仍然是重点议题。作为连续上会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编剧、作家赵冬苓今年依然关注生育这一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编剧、作家赵冬苓全国人大代表,编剧、作家赵冬苓

  为鼓励生育,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她提出包括免除孩子教育费用,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向自由职业女性、全职妈妈和农村女性等非职业妇女提供“生育福利金”,无差别提供国家生育福利;以及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公平化等多项建议。

  生活成本、养孩成本负担过重,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

  据国家统计局2月2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共计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共计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在此背景下,赵冬苓认为,全面放开生育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她指出,目前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当前的生活成本高,孩子的养育成本更高。年轻人很难承受生育孩子带来的生活负担。而且目前的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医疗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尚不充分,降低了当代年轻人的安全感。

  南都记者注意到,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一个孩子从学前三年到大学本科毕业一个家庭的教育支出平均为23.3万元左右。

  其次是产育假制度不合理。赵冬苓认为,国家的生育福利基本上仅限于产育假,而产育假期间,单位要承担生育女职工在生育假期间的工资、社保等多项人力成本,这导致生育适龄女性在入职和工作期间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而自由职业女性、全职妈妈和农村女性等非职业妇女,享受不到生育福利。

  此外,她还注意到当前的制度性障碍。多年来,鉴于户籍制度的种种限制,流动人员难以和本地居民一样在医疗、就业、入学、养老等基本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平等待遇。比如,流动人口在城市打工,子女也不能落户读书,购房、购车等基本需求也会受到限制。由此容易导致家庭的分拆化,家庭成本增加,进一步降低了流动人员组织家庭的意愿。

  建议改革户籍制度,以提升城市流动人口生育意愿

  针对以上问题,赵冬苓从降低教育成本、提供生育福利、改革户籍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她提出,免除孩子教育费用,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自政策出台当年起出生的孩子,免除学费、课本费,直至大学阶段。

  在生育福利方面,赵冬苓建议由国家负担生育福利支出,实现生育福利公平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本应由企业担负的产育假、陪护假期间的工资和社保费,应由国家承担,纳入企业减免税收或退税的核算范围。二是向自由职业女性、全职妈妈和农村女性等非职业妇女提供“生育福利金”,实现生育福利货币化,无差别提供国家生育福利。

  同时,她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与生育挂钩的落户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在子女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取消户籍差异,实现公共服务公平化。

  南都记者注意到,过去一段时间,全国多个城市宣布调整落户政策。2月20日,成都推出最新政策,除国家规定条件的入户情形外,“8+1”县(市)取消入户限制,“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即可落户。江苏多地全面取消了落户限制政策,试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此外,浙江多地则实施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落户及配偶等直系亲属随迁政策。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出品

  采写:北京新闻中心记者王子黎 黄莉玲



0%(0)
0%(0)
  真要解决,还是能找到办法的  /无内容 - eastwest 03/10/24 (45)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3: 俄罗斯的战场表现,缘于失衡的工业体系
2023: 金灿荣:和美军相差6000亿美元!我猜中
2022: 又一夜过去,乌克兰局势最新进展 zt
2022: 比“金融核弹”烈度更大!美国滥用美元
2021: 一旦印度成功加入五常,哪国会被踢出局
2021: 美军两上将建议对华战争,防长助纣为虐
2020: 国际锐评:美国正在眼睁睁浪费中国赢得的
2020: 就没有一个有中国抗疫的能力和决心的。
2019: 中国炒房团怎么不见了?这个国家27年的
2019: 西方伪史论轰动京城:法、英、德语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