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黑木崖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中国高超声速机动弹头:从模仿到超越美国两代
送交者:  2018年04月06日19:16:46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昨天的列车,我们通过两位空气动力学领域专家的获奖项目,对我国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试验飞行器和试验设备,有所管窥。

  这些成果,是这些光华奖提名者个人的荣誉,也更是他们所带领的团队,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研究机构,乃至从事这一项目的中国所有科研人员的荣誉——因为今年光华工程奖在这一领域的提名人中,除了一位从事舰炮技术研究,一位从事飞翼无人机技术研究外,其余几位,加上属于另一个部类中的一位提名人,获奖项目都与高超声速技术有关。

  可以说,这次“光华”奖,就是对我国首次在国家安全的重大科研项目方面,超越美、俄,走到世界领先地位的一次全面褒扬。

  2012年的AHW

  2004年的X-43A看起来都好像很厉害啊……

  回顾21世纪初到2017年,美国在高超声速技术方面的发展脚步。2004年,X-43A试飞;2010年,HTV-2试飞,同年,X-51A试飞。试验结果,HTV-2试飞失败,X-43A没有完全成功,X-51A也没没有持续进行试飞。但这些不过是美国高超声速试验这座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他们还有大量公开和未公开的,基础性试飞。2010年后,美国高超声速技术虽然磕磕绊绊,但终于进入向实用化过度的阶段,这期间的代表产品就是美国陆军AHW导弹——也就是在2014年一声爆炸,至今未能恢复试飞的,美国第一种验证高超声速助推——滑翔技术,让这一技术向武器化过度的试验产品。

  从美国这些坎坷的试验道路可以看出,高超声速飞行器绝不是一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东西,需要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开展巨量的基础性试验——其中绝大部分都成了“成功之母”。

  反过来看,昨天我们提到的中国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一步一步的发展,“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全是成功——这表明背后进行的基础性试验很可能比美国的更多,或者研究效率更高,方法更对路。

  总之,在美国稍有放松,但从未真正停止投入的这个领域,中国能够后来居上——这要归功于全体中国从事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是你们的“光华”照亮了中国未来国防科技的最前沿!

  接下来,我们开始解读另一位总师的成就。与昨天两位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不同,这位是我国多种中远程导弹的型号总师。

  在“光华”评奖文件中,我们看到,这位总师在1996-2002年间 ,主持了我国高超声速再入机动弹头的工程研制,研制出我国首型再入空气舵机动弹头。

  关于这一贡献,后面又有文字写道:

  1,创建及动弹头气动设计体系,实现我国弹头由净稳定设计到临界稳定控制的突破。这种弹头的气动外形为:“双锥匹配、体舵互补”,“小钝度双锥体+四个全动式空气舵”

  2,攻克空气舵热防护等关键技术,研制出重达吨级(国外仅650公斤)的首型再入机动弹头。

  1999年阅兵式上的DF-15,还没有弹头机动能力

  美国“潘兴2”是第一种实战化的具备精确制导能力的弹道导弹

  潘兴2重7.6吨,射程2000公里,弹头重量650公斤

  东-15B的相关技术是跟踪潘兴2的产品,但突破了其重量限制,达到1吨重

  东-15B的打击效能因此远高于潘兴2,射程800公里,对于其承担的打击台湾、冲绳等地目标的任务来说够了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弹头的前期研制工作,早在1989年就已经开始。

  航空科技集团研制的,最早的空气舵机动弹头——就是东风-15B导弹的弹头了。

  而这个弹头的外形,也符合上面的描述。

  此外,通过交叉对比其他文件,我们也可以再次确认,因为我国针对美国“潘兴2”相关技术的跟踪研究,也是在1989年开始的,而这个工作的成果,最终也就运用到了东风-15B导弹上。

  此外,我们看到在被提名总师的重要科技奖项中,提到一项“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可替代实弹飞行试验,模拟垂直打击的‘火炮下射’动态威力试验方法”——申报并获批立项“国家某高新工程”建设,成为国内常规战术导弹动态会上威力考核的试验规范。

  试验中,可能需要先把大炮放平,来“装填”测试用的战斗部和装药,然后就会被装到高塔上,对着地面上的靶标进行试射

  这就怪不得东-15C的弹头这么细……因为大炮的口径毕竟有限……当然了后面或许我们会造出更大的大炮……

  台湾“佳山”基地机库本身上面有据称175米的花岗岩,即使是15C的钢钉也打不穿,但是给你8个出口都炸塌了的话……呵呵呵

  而众所周知,我国第一种“碉堡杀手”导弹,正是东风-15C,而我国的各种常规穿透战斗部的研制,也正是从该项目获奖的2002年后,开始加速进行的。此外,这也是一个“功防结合”项目,对于我国建设新型地下防御设施,有很高的意义。

  通过东风-15B、C导弹的研制,我国在中程弹道导弹空气舵机动弹头技术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当年的参考对象“潘兴2”。这既满足了我国21世纪初,对台湾、冲绳等目标的威慑需求,也大大提高了我国研制更新型高超声速机动(东-15B的高空拉起原理实际上已经是高超声速机动技术的运用)导弹的信心——相关的成果也在促进了航天科工集团研制东-21CD导弹。

  这位总师的第二项重要成果——就是2015年“胜利大阅兵”上惊艳亮相的东风-26导弹。

  至今记得胜利大阅兵上那句引起世界惊讶的:能够攻击海上大型舰艇目标

  文件中是这样写的:

  研制成功首型固体中远程机动核导弹,形成我国“核常兼备、一弹多用”中远程精确制导导弹。

  文章里写道两次神秘的试验:

  第一次大约是在2006年左右,通过XX-XX飞行演示验证,首次演示弹道导弹“数字化”,一车一弹全方位无依托任意点发射,具备“树起来就打”的能力。

  关于这次试验,后面在成果列表里面也有提到,是这样写的:主持“一车一弹”信息化发射平台、激光惯组、水平瞄准等技术攻关,将发射准备时间缩短2/3……首次提出并实现陆基机动战略核导弹机动数千公里后直接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

  东风-31导弹发射车基本上比较空,只有起竖和发射功能,没法进行自检,实际上需要辅助车辆共同行动,所以一般依托长城工程部署

  东风-31A导弹也是这样,图为其保障车辆

  东-31A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机动部署能力,但依然需要事先铺设的硬化场坪来发射(场坪可以进行伪装,发射前把上面的杂草扫开,就是图里这样)

  发射前需要进行比较繁琐的检测和准备工作

  而这一项目同时也是“中远程机动和导弹实战化验证项目”。

  根据这些文字,我们大致可以推测,这是用“东风-31”导弹进行的试验,因为在2006年时,东风-31A导弹尚未成熟——但是东风-31A导弹并未具备“无依托”发射技术。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虽然无依托技术研制成功,但因为当时东-31A导弹已经进入定型试验阶段,也就没有继续为其追加这种技术。

  在去年“沙场阅兵”中,我们看到东风-31AG导弹首次亮相,这种导弹就采用了无依托发射技术。我们可以猜测,在东-31导弹“一车一弹”试验后,东-31AG导弹的研制成功,就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这也可以看出这次“一车一弹”从总装厂出来就机动数千公里,进行发射的验证试验,确实是大大推进了我国的弹道导弹实战化进程。

  笔者猜测,这会不会就是进行“一车一弹”试验的东风-31导弹呢?

  “一车一弹”试射的直接成果——东风-31AG导弹,这大大提高了我国洲际弹道导弹的实战水平

  从那之后,东风-21D导弹,东风-31AG导弹、东风-26导弹,以及最新的东风-41导弹,都使用了这种技术。

  隔壁“送人上西天”家的东-21D导弹也采用了在“一车一弹”试验中得到检验的无依托发射技术

  第二次“神秘”试验,时间约为2010年,文中成为XX-XT飞行演示验证,,解决了核常兼备、陆基机动远程攻击、空气舵弹头再入强机动飞行、末制导米级精度打击等难题。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试验的最后成果,就是东风-26中远程导弹,所以,这个XX-XT导弹,笔者推测,应该是用同样属于中远程的前一代导弹平台改装,也就是东风-4导弹。

  这枚DF-4T导弹,可能安装了为东风-26预研的新一代机动式弹头,进行了再入试验。

  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东风-26导弹就是为了替换它而开发的

  想象一下,把东-26的这个机动弹头“嫁接”到东风-4身上,可能就是东风-4T的样子……

  正是2006、2010年的两次试验,奠定了东风-26导弹的研制基础,让它能够成为今天捍卫国家的,核常兼备的利剑。

  关于这种再入式弹头的性能和研制经过,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描述:

  突破激波干扰对空气舵机动弹头攻角和速度的限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该型弹头由中程到远程的拓展。.突破透波罩严酷烧蚀引发的末制导“致盲”瓶颈,首次实现了中远程自主复合制导下“点穴式”精确打击。他发明弹头锥形减速/烧蚀面旋转协同控制技术,通过大攻角高动态单面定向烧蚀控制,首次实现了中远程导弹高超声速、高动态再入环境下的 SAR 导引头应用,命中精度较同类导弹提高 2 倍以上,达国际领先水平。

  针对靶场落区景物稀少、难以实施雷 达景像匹配现状,提出“利用弹道多 次转弯,基于自然地貌完成末制导雷 达景像匹配”新思路,避免了靶场地 标地物建设,实现了中远程导弹在自 然地貌下的米级打击精度的飞行试验考核。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充分利用空气舵弹头 机动能力强的特点,提出采用两次转弯、 横向机动匹配的飞行弹道模式,在飞行试验中成功实现落区右有某自然河流、左有驻地道路的景像匹配,为国家节省靶场建设费用2亿余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事情,第一,东风-26的机动弹头,仍然是和东-21CD相似的,空气舵机动弹头,只不过,它所运用的技术更加先进,因此精度提高了“2倍”,并且其所采用的制导技术也更加先进,不再需要利用人工地貌来识别目标——可以精确攻击隐藏在自然景物中的地下工事。

  沙漠中为进行试验而搭建的模拟台湾花莲军港的设施

  关岛的美军基地规模可就有点大,要建立一个类似的模拟靶场耗资不小

  还好东-26可以利用自然地形进行目标匹配了……所以我们没有看到戈壁沙漠里出现一个“安德森基地”……

  不论是对于攻击关岛基地,还是用来把反航母攻击范围从2000公里扩展到4000公里以上,东-26,还是威慑南亚某个自封的“核大国”,东-26系列都是一种利器。

  而且,套用毛子媒体经常说的话,这种技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美国在2014年提出,要复活“潘兴”导弹,搞“潘兴3”,把它的重量翻一倍,达到接近东风-21D的水平——然而在他们的这个工作还没谱的时候,东风-26已经出现了。用这篇评奖材料里的话来说,中国实现了空气舵弹头的“三级跳”,也就是说,在美国人“潘兴2”导弹基础上,已经又进化了两代——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代差。

  就算美国人开发潘兴3导弹,其水平也就相当于东风-21CD,和东-26依然存在一代的代差……所以美国人2014年提了一下,2015年看完胜利大阅兵,就歇了……

  和东风-26比,美国人计划中复活的“潘兴3”,有两代的技术差距——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最后这个方案也被束之高阁了。

  然而对于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位总师,东风-26,也不过是一个“小目标”。

  真正气死美国人的东西,还在后面呢。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简单点评下俄罗斯刚下水的喀山号核攻击
2017: 八水绕雄安——再论雄安新区的前景(原
2016: 乌克兰人在北京开餐厅:这一幕令人深省
2016: 南北韩若统一 对中国何意义?
2015: 请教各位,亚投行采用什么货币结算的?
2015: 空军飞行员探讨战术:对方机动好 缠斗是
2014: 不隐瞒的说,破伦全都完胜总师
2014: A Food for Mind - Napoleon Bonaparte
2013: 真实的民国大地主刘文彩:兴办教育 接济
2013: 康生“抢救”运动惨状:山沟里每晚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