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黑木崖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王泽山院士还有项成就:无惧冷热的“佛系”坦克发射药
送交者:  2018年02月01日18:06:23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最近这段时间流行佛系这个词,其实在武器届也有不少佛系的玩意。比如某些坦克穿甲弹的发射药,无论外界冷热,他的表现都是一样的。当然这篇文章看着比较枯燥,大家将就着看。

  很多年前,我们在谈论到德国DM63型120毫米穿甲弹时都是将其奉做神明。DM63穿甲弹所采用的应用低温包覆技术的SCDB发射药,解决了DM53在环境温度过高时膛压和初速异常的问题。也让用L55换L44的豹IIA6坦克有了一种堪用的穿甲弹。

  深蓝色: 豹IIA6发射DM63时的初速  蓝色: DM63的膛压

  红色: 豹IIA5发射DM53时的初速  橙色: DM53的膛压

  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普通发射药的燃烧速度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并且进而影响到火炮的膛压和初速。DM53在-20℃时,发射药的燃烧速度会减缓,膛压和初速分别会下降450MPa和1550m/s左右;而当环境温度升高到50℃时,发射药的燃烧速度会加剧,膛压和初速分别会升高到650MPa和1750m/s以上。这样所导致的结果是当豹II在低温环境下作战时,DM53很可能因初速的下降而打不穿既定目标;当豹II在炎热环境下作战时,DM53又会因为超过设计初速,烧蚀加剧而导致精度下降,并且对于Rh-120最大707MPa的膛压耐受值来说,650MPa的膛压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值。因为此时DM53如果出现发射药碎裂或者火炮有瑕疵时是极容易出现炸膛的。

  DM63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是高温,或者低温,初速和膛压的变化都很小。所谓的低温包覆技术SCDB发射药其实就是在发射药表面包覆一层高分子材料,通过改变不同温度下发射药的活度来解决发射药在不同温度下燃烧速度的一致性的问题。当时觉得哇靠,低温包覆将发射药都裹上高分子材料这得多高级的技术啊。

  很久之前看着这个图发现SCDB比美国人常用的JA2发射药的火药力还高,然后更是觉得SCDB的水平牛了。当时不少爱好者根据这个,将采用SCDB发射药的韩国K276穿甲弹和日本的10式穿甲弹一并当成了高科技。然而我们如果仔细看图的话,不难发现在火药力提高的同时,火药燃烧温度也提高了100多K。这会加剧火药燃气对于火炮身管的烧蚀作用,是会影响火炮身管寿命的。

  很多读者在后台问我,为什么我们不在发射药里加什么新的氮基炸药什么的来提高发射药的火药力呢?其实对于发射药设计师来说,他关心的是火药在可控的条件下燃烧产生推力,然后在若干种方案中选取代价最小的一种来应用到具体的武器研制中去。对于发射药来说,目前的火药力足够,大家更多的是通过控制燃烧速率来提高能量的使用效率,而不是弄一个猛烈的配方之后,还得考虑给影响身管的寿命问题擦屁股。

  另外对于DM63的低温包覆技术来说,其实问题一样不少。比如包覆工艺复杂,并且会出现发射药中的硝铵类物质向包覆层迁移从而导致包覆层失效等等问题。

  除了德国之外,目前将发射药燃烧速度受环境温度影响的问题解决的比较好的就只剩中国了。与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将注意力集中于火炮发射药药粒包覆不同,中国人对此则是在另辟蹊径,当然这个功劳我们应当与归功于王泽山院士。

  王泽山院士及其团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研制成功了低温度感度发射药(在效果上与DM63的低温包覆发射药一样,甚至更好),并成功应用于我国现役的125/105坦克弹药之上。

  我国的低温度感度发射药其实是通过将几种不同温度燃烧速率的发射药混合在一起,利用它们燃烧速率的不同互相补偿,从而达到发射药整体在不同温度下燃烧速率一致的效果。与SCDB发射药相比,我国的低温度感度发射药在不同温度下燃烧速率的一致性更好、应用场景不仅仅局限于坦克炮和小口径火炮、并且不会出现什么硝铵类物质向包覆层迁移的问题,储存期限更久!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发丝千分之一,中国自主研发光刻机量产
2017: 你可能喜欢川普, 但他打破惯例没给中国
2016: 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台湾问题与国家安
2016: Shaolin monk KO world Taekwondo cham
2015: 外交官忆70年代暗战:中国驻联合国人员
2015: 转几段台湾中研院院士陈永发几段论国共
2014: 我军苏-30年初一东海与外国军机机动“较
2014: 媒体:金正恩将中朝边界称为“战线”被
2013: 中条山,被俘约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
2013: 1979热战背后的中苏较量